鄧琳,劉文,3,李英,3,張月陽,魏婷,唐陶,劉青松,2
(1.川北醫(yī)學院醫(yī)學檢驗系;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2.產前診斷中心;3.檢驗科,四川 南充 637000)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組異質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特點是髓系細胞發(fā)育異常,表現為無效造血,外周血細胞減少,高風險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轉化。目前,尚無診斷MDS的金標準。染色體核型異常在MDS中表現特異,且與預后密切相關,在診斷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而骨髓病態(tài)造血導致一個或多個譜系血細胞減少是MDS的基本特征,常用作為診斷的主要指標[1-2]。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MDS患者染色體核型及骨髓病態(tài)造血特點,并結合臨床特征和預后積分系統評價,旨在探討MDS患者細胞遺傳學改變及其與病態(tài)造血、臨床特點的關系,為臨床診斷、病情及預后評估等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診治的61例MDS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有無染色體核型異常分為核型正常組(n=34)和核型異常組(n=27)。核型正常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58.91±14.68)歲。核型異常組中,男性13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63.33±14.7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診斷及預后分層 MDS診斷參照中國診斷與治療指南(2019版)[2]的標準;預后分層分別采用MDS國際預后積分系統(IPSS)及修訂國際預后積分系統(IPSS-R)[2]評估:IPSS分為低危、中危-1、中危-2和高危;IPSS-R分為極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和極高危。
1.2.2 染色體檢測 肝素抗凝骨髓標本,短期培養(yǎng)制備染色體。G顯帶后分析中期染色體分裂象(每個標本≥20個),并以《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ISCN,2016)》進行描述:≥3個獨立的核型異常定義為復雜核型(Complex Karyotype,CK)[3]。
1.2.3 骨髓象病態(tài)造血觀察 骨髓片行瑞氏-姬姆薩混合染液染色及細胞鐵染色,顯微鏡低倍視野判斷骨髓增生程度,油鏡對有核細胞進行分類計數,觀察粒紅巨三系病態(tài)造血情況。
(1)MDS患者染色體核型;(2)MDS患者預后各分層染色體異常核型檢出率;(3)外周血象: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sysmex XE2000)檢測,包括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s,NEU)、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等;(4)患者生存期及死亡率:生存期指確診至死亡時間或至隨訪終點。
61例MDS患者中,核型異常有27例(44.3%),其中復雜核型8例(29.6%)。異常核型分析顯示,單純數目異常10例(37.0%),單純結構異常11例(40.7%),數目及結構異常同時存在6例(22.2%);5號染色體異常8例(29.6%)。見表1和圖1。
表1 8例復雜核型患者檢測結果
61例患者中有1例因臨床資料收集不齊未作預后分層。34例核型正常和26例核型異?;颊逫PSS預后分層高危分別為0例(0.0%)和6例(23.1%),IPPSS-R預后分層高危和極高危分別為10例(29.4%)和20例(76.9%);60例患者IPSS及IPSS-R預后各分層染色體異常核型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危險度越高,檢測率越高(P<0.05)。見表2。
表2 MDS患者預后各分層染色體異常核型檢出率比較[n(%)]
核型異常組NEU、PLT低于核型正常組(P<0.05),三系細胞減少患者比例高于核正常組(P<0.05)。表3。
表3 核型正常組與核型異常組外周血象比較
本研究有1例未收集到骨髓涂片結果。60例中存在病態(tài)造血48例(80%),其中單系病態(tài)造血27例(56.3%),主要以紅系為主;兩系病態(tài)造血10例(20.8%);三系病態(tài)造血11例(22.9%)。核型異常組與核型正常組單系、兩系、三系病態(tài)造血患者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態(tài)造血骨髓細胞形態(tài)中,紅系表現為巨幼樣變(46.7%)、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16.7%)、核型異常(畸形核30.0%、雙核20.0%、多核11.7%、核碎裂10.0%、核出芽8.3%、花瓣核8.3%);粒系表現為核型異常(畸形核1.7%、雙核6.7%、核分葉不良8.3%等)、胞漿顆粒減少(10.0%)、胞漿顆粒增粗(10.0%)、Auer小體(5.0%)、核漿發(fā)育不平衡(5.0%);巨核系表現為小巨核(8.3%)、單圓核(6.7%)、多圓核(11.7%)、畸形血小板(3.3%)等。與染色體核型正常組比較,8例復雜核型更易出現紅系巨幼樣變(P=0.045)和核畸形幼紅細胞(P=0.020)。見圖2。
在有效追蹤的42例患者中,核型正常和核型異?;颊哌M展為AML各5例;在有效回訪的36例患者中,核型異?;颊?n=16)的中位生存期短于核型正?;颊?n=20)(Z=5.187,P<0.05);截止隨訪結束,核型異常患者死亡率10例(62.5%),核型正?;颊咚劳雎?例(45.0%),核型異?;颊叩乃劳雎矢哂诤诵驼;颊?χ2=24.34,P<0.05)。見圖3。
MDS是一組細胞遺傳學特征、形態(tài)學表現、臨床病程有明顯異質性的骨髓疾病。研究[4]證實,核型是評估MDS預后最重要的參數之一。在本研究中,染色體核型異常的發(fā)生率為44.3%,與文獻[5]報道大致相同?;颊咧饕憩F出克隆性染色體異常,以缺失、單體或三體多見,其中5號染色體異常檢出率最高,其次為8號染色體、7號染色體、20q-,與Gangat等[6- 7]的報道基本一致。單純del(5q)在西方人MDS患者中最常見,其后是+8,-Y,del(20q)和-7[8-9];而我國相關研究則顯示8號染色體異常最為多見,其次為7號、5號、20號[10],可能與納入的樣本量差異有關。但IPSS和IPSS-R預后積分均顯示,危險度越高,染色體異常的檢出率越高。
血細胞減少通常為MDS患者首診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核型異常的MDS患者更易發(fā)生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尤其是當三系血細胞減少時,核型異常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提示在血細胞減少患者中,異常核型的檢出對MDS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11]。血細胞減少源自骨髓病態(tài)造血,本研究對比各系病態(tài)造血與核型異常的關系發(fā)現,復雜核型患者更易出現多種病態(tài)造血表現。目前普遍認為,MDS病態(tài)造血細胞更易來源于惡性克隆細胞[12],本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觀點。雖然病態(tài)造血可作為MDS診斷指標之一,但并非其特有[13],因為可能骨髓細胞在尚未出現或不出現病態(tài)造時,細胞遺傳學就已經發(fā)生了與MDS相關的畸變。本研究也發(fā)現,有2例存在染色體異?;颊卟⑽幢憩F病態(tài)造血,提示染色體異常的出現可能早于形態(tài)異常,這對MDS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中位生存期和死亡率通常用來評價惡性疾病的轉歸,本研究通過長期隨訪跟蹤發(fā)現,伴有核型異常的MDS患者生存期短于核型正?;颊?,與已有報道[11]相符。但由于樣本量及有效隨訪相對不多,本研究未對各染色體異常類型進行分類評估,無法驗證染色體異常類型與預后的關系相關性結論[14-15],后續(xù)將擴大樣本量繼續(xù)研究。有研究[6]報道,異常核型患者進展為白血病的傾向高于正常核型患者,而本研究并未顯示出有明顯差異(P>0.05),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追蹤時間短及異常核型死亡率高導致數據丟失有關。
綜上,骨髓染色體核型檢測對MDS患者的病情評估、預后及轉歸等均有重要意義,復雜核型與紅系病態(tài)造血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