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霞
【內容摘要】教材中的古詩詞都是幾首編排在一課形成群詩,找到文本間的共性進行整合形成主題閱讀,找到聯(lián)結點,運用聯(lián)結策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根據一定標準,挖掘文本的獨特性進行比較,鍛煉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主題進行群詩教學,可以有效地提升師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綜合抽象能力。
【關鍵詞】群詩教學? 整合? 聯(lián)結? 比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針對古詩的相關要求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睆恼n程標準來看,古詩教學要重視朗讀,讀準語調,讀出韻律,讀好節(jié)奏;重視體味,體味詩歌內容,咂摸詩歌情感。從編者的角度看,或從主題,或從題材度,或從手法,構成了群詩。從教學現狀來看,詩歌教學都是一首一首地教,機械地記憶,重視內容的泛泛講解,缺少誦讀指導,缺少體味,更談不上整合,比較。
教材中每課的幾首古詩詞有的根據主題形成詩群,有的是根據體裁形成詩群,有的根據作者形成詩群,這就構成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教學首先需要教師對幾首詩詞進行整體把握,找到關聯(lián)點,確定“主題”。圍繞“主題”,確定具有一定坡度的話題,話題之間形成鏈狀或梯狀結構,每一個話題的完成都是對主題的一次靠近。如何尋找文本間的關聯(lián)點,進行主題式群詩教學呢?
一、整合:發(fā)現文本間的共性
“整合”,通過一定的線索,將文本通過某個話題進行梳理,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幫助學生形成多角度認知。在主題閱讀中,多個文本雖然統(tǒng)領于一個“主題”下,但是各個文本所顯現的信息都是零碎的,必須要通過一定的線索進行歸納與梳理。
五四制六年級教材第12課三首古詩《浪淘沙》《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屬于同質文本。體裁相同,都是七言絕句;主題相同,都是寫景。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聚焦詩歌的意象,從意象入手,抓住“文眼”,將“文眼”變成“學眼”變成“課眼”。
《浪淘沙》描寫的意象只有一個,卻尺幅千里,展現了黃河不同的美:形美,“九曲”一詞高度凝練地再現出黃河和諧的曲線美,那優(yōu)美婀娜的身姿是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九曲十八彎”黃河的形美為此詩的藝術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壯美,第二句中的“簸”字可謂是詩眼,黃河經受百般曲折,經過大浪淘洗,從萬里之遙,奔騰咆哮,排山倒海,勢不可擋,展現了一幅高遠的壯景;浪漫美,面對氣勢磅礴的黃河,詩人獨辟蹊徑,引用張騫窮河源遇牛郎與織女的典故,增加詩歌的浪漫美,神與物游,物我合一,這種想象帶給讀者以美妙的精神享受,增加了詩歌的審美價值。
《江南春》選取的是群體意象:啼鶯、綠樹、碧草、紅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廟、樓臺,緊緊圍繞“千里”展現了江南春天不同的美:凝練美,詩的前兩句由“千里”開篇,教材課后“積累拓展五”,對“千里鶯啼”和“十里鶯啼”做了討論。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代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駁斥道:“升庵謂‘千應作‘十……余謂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憋@然,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千里”代表整個江南,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層次美,從視覺來說,詩人仿佛把千里江南從高處、遠處航拍下來,黃鶯歡唱,叢叢綠樹掩映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無不體現江南的風物之美。再由自然風物到人文景觀,樓臺佇立在煙雨之中,似在訴說著滄桑的歷史,又多了幾分迷離;屋宇重重的佛寺是何等的深邃,使得整首詩變得豐富多彩。
如果說《浪淘沙》是雄壯之美,《江南春》是遼闊之美,那么《書湖陰先生壁》就是詩中有畫的境界美,前三句展現了“茅檐長掃”“手栽花木”“一水護田”三幅畫面,盡管“掃”“栽”“護”,三字都是動詞,但均為靜態(tài)畫面;而最后一句中門外的青山明明是靜止的,但王安石把它寫成了動態(tài)的,而且是大幅度的運動:遠遠的青山推開門,闖進來。更說明詩中有畫,不僅僅是可視之物的畫面美,更是心靈之“動畫”,在可視之靜態(tài)中蘊含著不可視之“動感”,這種動感是“動情”的結果,也是讀者“感動”的由頭。
三首詩意象不同,都向讀者展現了詩歌所表現的審美價值,使詩人的情感有了一個載體,更使讀者產生了美的享受,意象既是詩歌的象征,也是詩歌的傳承。
二、聯(lián)結:找準要素間的關聯(lián)性
聯(lián)結,指在閱讀過程中思考文本所呈現出來的信息,使人想起已經知道或者曾經經歷的物事。聯(lián)結有文本與讀者自身的聯(lián)結、文本與文本的聯(lián)結、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結。閱讀時適當地使用聯(lián)結策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驗。
《浪淘沙》《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這三首詩都表現了水的不同形象,《浪淘沙》集中寫黃河之水,《江南春》凸顯江南水鄉(xiāng)之特點,《書湖陰先生壁》中的水更具有人情美,表現水之母性情懷?!独颂陨场肥菍iT寫水,《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中的水只是陪襯。在教學中以水為聯(lián)結點,引導學生理解感受水的不同情態(tài),體味詩人的不同情感。不僅如此,還要注意不同詩人對同一事物的吟詠,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懷。
《浪淘沙》描寫的是黃河,大多數學生了解我們的母親河,背誦的第一首詩是《登鸛雀樓》里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而且不同的詩人筆下的黃河姿態(tài)不一,李白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而劉禹錫的黃河卻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李白的黃河,王之渙的黃河都是奔騰直下,而劉禹錫的黃河卻是充滿了曲折和顛簸。
杜牧的《江南春》,描繪了江南的春景,很多詩人都吟詠過江南,唐代杜甫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宋代蘇軾的“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宋代趙師俠的“天凈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兩相兼”。詩人筆下的江南大都是水村山郭,而杜牧卻聯(lián)想到南朝崇尚佛教時所興建的寺廟,隨著朝代的變遷,那些樓臺依舊默默地矗立在迷蒙的煙雨中,懷古感慨之情已融入樓臺中。縱觀南朝的一百多年,兵禍連年,民不聊生,王朝風雨飄搖。佛教盛行,帝王把國泰民安、帝業(yè)穩(wěn)固的希望寄托在佛陀身上。杜牧生活在晚唐,此時的大唐經過“安史之亂”,已經元氣大傷,唐王朝的帝王又開始迎佛骨,修寺廟。詩人敏銳地發(fā)現了這種風氣潛在的危險,佇立在這些寺廟前,思緒千載,想起了前朝事,寫下了這首《江南春》,借古諷今,委婉地抒發(fā)了自己對唐王朝前途命運的擔憂。
再來看看北宋哲學家、詩人邵雍筆下的“亭臺”:“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睌道镏畠?,散落著幾戶人家,人們在亭臺上,悠閑地賞花觀景。山村的野趣和閑適就在這淡淡的描寫中凸顯出來。邵雍的情懷散淡,杜甫的情懷則是悲憤:“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已經五十六歲,困窘不得志。描寫獨自登臺眺望、秋景蕭瑟悲涼的場景,聯(lián)想到人世的飄零,更夾雜了對國家動蕩的憂思。
冷玉斌說過,“以集束式文本來講一個話題,或一個問題,文本間同氣連枝,彼此響應,使得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更細致、更精微地感受和思考”。主題閱讀強調文本間的橫向和縱向間關聯(lián)性,為學生理解主題提供一個整體的、比較的、思辨的視角。文本間的關聯(lián)越緊密越交互,主題就越集中,閱讀與發(fā)現的價值就越大,有利于學生在交互閱讀中了解更廣闊的閱讀背景,提升更強的閱讀能力,獲得更堅實的閱讀經驗。
三、比較:挖掘文本間的獨特性
“比較”,即根據一定標準,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某種聯(lián)系的事物間,辨別高下、異同。通過確定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相異點,形成對事物全面客觀的認識,在主題閱讀中常用比較來加深理解。
《浪淘沙》《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題目的命名方式不同,《浪淘沙》是唐代坊曲,《江南春》點明詩的地點、季節(jié),《書湖陰先生壁》是一首題壁詩。作者的朝代不同,《浪淘沙》和《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書湖陰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三首詩除了寫景抒情外,還表現出詩人獨特的風格。
詩人運用數字寫景抒情,在詩人的妙筆之下,許多數字同量詞、名詞巧妙搭配,把本屬抽象思維范疇的數字運用到形象思維領域,獲得了巧妙的美學效果和藝術魅力。在“九曲黃河萬里沙”一句中,“九曲”“萬里”兩個表示極致的數字連用在一起,寫出了黃河奔騰萬里、曲折綿延、濁浪滔天的壯麗景觀。古人造字計數,起于一,極于九,“九”這個數字有究極的意思,至于“萬”字,一般我們說山高萬仞、流芳萬古,那都是有數之不盡、極言其多的意思。
“千里鶯啼綠映紅”一句中“千”夸大江南地域廣闊,如此遼闊的江南,盎然的春意鋪展開來,描寫了江南的自然景觀;“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四百八十”看似確指,極言寺廟數量之多,這一句描寫江南的人文景觀,與“千里鶯啼綠映紅”遙相呼應,強調江南大地春景之豐富,這兩個數字都是夸張,非確指。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數字的應用更是巧妙,一句一景,一景一個數字,構成優(yōu)美和諧的意境。古詩詞中數字的使用常有這幾種方式:一句之中連用幾個數字起強調作用,上下兩句中的數字形成照應增添內容的豐富性,上下兩句中的數字搭配構成和諧的意境。
主題閱讀不僅是一種課程形態(tài),還是一種課程理念。這種課程形態(tài)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完整、真實、豐富的學習機會,在“主題”的統(tǒng)領下,通過有目的的閱讀活動,學生學會聯(lián)系各種知識,逐漸建構出“主題”的意義,汲取生命成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
總之,語文教學不僅僅只是對知識、技能進行精熟的、孤立的習得,教師不能以自己為主導,循循善誘地“教教材”,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更需要真實閱讀情境的操練和統(tǒng)整學習,讓學生將所學所練遷移運用到真實的閱讀情境中,感受到學習的真正意義。
【本文為淄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初中語文主題式經典詩文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9ZJY0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p>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楊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