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我很喜歡隨筆集《河遠近 水深淺》(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書名中那種獨特的人生況味與滄桑感。這個書名,本是作者周文先生一篇近六萬字長篇隨筆的題目。那篇隨筆講述的正是一個家族的命運、一個時代的歷史。
坦率地說,此前讀周文先生的文字并不多。近年來陸續(xù)讀到他的隨筆,其文字從容而有著動人的個性,特別是近期在微信群里廣為傳播的多篇記人隨筆,都是情感聚焦之作,絕非應景文章。這一次,承周文先生信任,將剛剛編就的文集發(fā)給我,使我得以較為全面地拜讀和了解作者近年的作品。文集收錄隨筆五十五篇,約三十萬字,內容包括當下生活的感悟、過往歲月的追記、外出游歷的見聞與思考、對名家耆宿的記述與緬懷、飽含著濃郁親情的家庭紀事以及富于傳奇色彩的家族歷史,等等,大都是近兩三年的作品,題材廣泛,文筆暢達、通脫。其中約三分之一篇幅是作者長途考察時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記錄,是以舟車和雙腳丈量贛鄱大地寫下的文字,其精神令我感佩。
人們說,隨筆是最貼近寫作者本真的文體。這種真實性正體現(xiàn)為作者關切當下、體察現(xiàn)實、直面生存,并能在文本中敞開心扉、捧出靈魂。
周文先生豐富的工作、生活經(jīng)歷,使他的文字具有許多年輕作家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其筆下流淌的是生活的大河,裹挾而下的水量和氣勢是自然天成的,浩蕩而下,奔涌不息。這避免了當下許多作者因經(jīng)歷、背景大致相似而產(chǎn)生的同質化傾向,更與那些糾結于“杯水風波”的寫作有著質的區(qū)別。而且,其文字中始終蘊含著飽滿的熱情,既真摯坦率,又靈動從容,有時代氣息。
曾以“橋之悔”為題節(jié)選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上的隨筆《橋》,記錄了作者從政生涯中的一件往事。盡管已經(jīng)時過境遷數(shù)十年,人們的認識總有難以逾越的時代局限,即使是有遠見的決策者也無法超越自己的時代,但作者對于當年作出拆掉一座古橋的決定仍毫不避諱地表達了內心的遺憾。而文中對自己面對群體事件時內心狀態(tài)的坦率描寫,更是極其真實,體現(xiàn)出作者無所諱飾的豁朗與坦誠,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實的力量。
通脫與靈動構成了周文隨筆的另一鮮明特色。即便是一些篇幅和主題宏大的文本,如《河遠近 水深淺》這樣的長篇隨筆,在其凝重、舒緩的記述之中,也不乏靈動、詼諧的段落,表現(xiàn)出作者生動、睿智的文風。
“感動支撐著我的行與吟。”作者總是寫自己感動最深的人和事,這些曾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文字,也深深感動著讀者。比較起來,我對文集第一輯的贛江調研考察系列隨筆、第三輯中的懷人記人散文,還有收錄第四輯中的《河遠近 水深淺》等長文尤其喜愛。
沿著贛江進行的生態(tài)考察,被作者稱為沿贛江的“綠色行走”。這次總行程超過一萬公里的壯游,以石城為第一站,走過了贛江流域的贛州、吉安、新余、萍鄉(xiāng)、宜春、南昌、九江七個市的近四十個縣(市、區(qū)),前后“行走”時間長達四個月,最后一站是吳城?!白鲆换乇嘲?,獨自行走千里贛江”,豪情滿懷的生態(tài)文化考察,產(chǎn)生了一批有著強烈的生態(tài)意識和人文情懷的高質量的隨筆。
“綠色行走”自然離不開看山看水,但絕不是游山玩水。作者將徐霞客式的文人情懷與關注當下生態(tài)狀況的求實調研精神緊密結合。“仰首向山,俯身向水,穿過歷史的風煙,回望文化之巔”,一路考察所過之地的人文歷史、當代發(fā)展,特別重點了解生態(tài)保護狀況;并不辭勞苦,攀險峰、涉激流,親身溯源—“水到底清不清、有沒有濁流、如何長流長清,山到底綠不綠、有無荒禿、如何常青常綠,贛文化深厚在哪里閃光在何處、發(fā)展中要關注些什么問題?”作者通過身體力行之中獲得的第一手情況,產(chǎn)生獨立的思考與判斷。與此同時,作者一路踏尋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楊萬里、文天祥、解縉、王陽明等留下的足跡,曾經(jīng)“五進湴塘,三謁楊公”,“撫摸楊氏祖祠黑乎乎(誠齋集)的家刻板”,吟詠先賢的詩文,正如作者所悟:坐在窗前捧讀是一種認識,置身山水間玩味、吟誦,則別具況味。
作者親身調研得來的思考逐漸清晰,形成了一系列富于質感的文章。這組隨筆發(fā)表時間相當密集,足見作者之勤奮。
文集中收錄的記人散文,以關于陳文華、劉世南兩位先生的文字為代表。這些記人散文,飽含情感,誠懇、真摯,重在解讀先生們的精神,書寫先生們的風骨。
我特別贊同《楓葉紅來菊花兒黃》文中的一段文字:“陳文華身上,有陶淵明、賈思勰的印跡,有梁漱溟、晏陽初、費孝通的影子,有斐斯泰洛齊的行狀,更有焦裕祿、楊善洲的品質。然而,陳文華只是‘這一個陳文華。他是搞農(nóng)業(yè)考古的,始終與鄉(xiāng)村相守望,把自己歸于沃土,有根、有魂、有骨節(jié)、有張力。金種子撒到土地里才能生根發(fā)芽拔節(jié)開花結果,‘精英到實際中、群眾中才能光閃閃亮晶晶有價值?!边@段文字不僅寫出了陳文華先生的獨特成就和文化高度,而且凸顯出先生致力于新農(nóng)村建設、踐行社會改造理想的示范價值。讀這段文字,可知作者真是陳文華先生的知音!
作者擅用靈動之筆,把一般人眼中高深的學問家、學者,寫得可親而有趣,揭示了先生們人間煙火的一面。正是這一面,反襯出先生們的特立獨行和大家風范。
如記劉世南先生,既寫他的淵博學識、高潔操守和過人才情,也寫先生的讀書、思考、說話、寫作、待人接物、生活習慣等,從這些看似瑣屑的細節(jié)中,得見先生的高才大德:“劉世南先生的精神世界是由愛國、民主、科學、法治、正義、氣節(jié)、忠直、誠信、仁愛、務實、敬業(yè)、奉獻、悲憫、責任、擔當?shù)葍群藰嫵傻?,各有所本,真實鮮活。這些思想品質,緊密聯(lián)系、有機統(tǒng)一,閃現(xiàn)在他的言行中,洋溢在他的著作和詩文里,疊印在他的風骨上。它們屬于真善美,屬于人文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要求相契合。因此,他的讀書和學術活動才有魅力和張力?!边@段文字將這位一生治學卻絕非迂闊的知識分子關注社會民生的入世情懷的精神氣質寫得十分透辟。
文集第四輯收錄的是關于作者家庭成員和家族歷史的文章,灌注其中的是對親人、故土的濃郁情愫,對時代風云與家族命運的深刻體悟,而且有著超越一般家族故事的更深的探尋、更高的視角、更開闊的視野,真可謂“筆飽墨酣”(劉世南先生點評語)。
長篇隨筆《河遠近 水深淺》是這一組文章中篇幅最大、時空縱深最廣、涉及人物最多、故事最為復雜的,讀來令人難以釋卷、感懷至深。作者從家族敘事入手掀開歷史帷幕的一角,將一個家族的命運盛衰放在宏闊的時代風云中加以展現(xiàn),文字凝重、從容,講述鮮活、靈動。劉世南先生曾指出其中“有時魯智深,有時吳用”的“靈活”,以我的理解,這正是點出了作者筆墨的多變、亦莊亦諧。雖然這只是一篇“非虛構”文本,但我覺得完全是一部長篇小說的格局,有家國情懷,有時代風云,有眾生命運,時間跨度大,人物眾多且個性鮮明,幾個主要人物的人生傳奇堪稱精彩。而那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大潮,正是通過這些具體人物的命運得到富于質感的折射。
總之,拜讀周文先生的文集,時時被作者的文字所感動,隨文思而起伏,被帶入、被吸引。不知不覺,數(shù)十萬字的文集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感覺是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為文為人兩從容”是周文先生一篇文章中的句子。正如作者所說:“人的前半生寫正文,后半生作注釋,回首過往歲月,品咂個中況味,我也樂在其中?!蔽蚁耄@段文字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寫作時的心境,而這也是我讀這部文集時最深刻的印象。
必須說明的是,這篇讀后感本應在一個月前完成。但臨時插進來的一個任務使我只能向周文先生提出暫緩交卷。這顯然打亂了周文先生原定的文集出版計劃。但他了解原因后,立即以其一貫的寬厚和信任,給我以充分的諒解。特別說明這個小插曲想表達的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從容、豁達而真誠,正是周文先生為人、為文風格的底色。而這種風范,恰是我們這個時代十分需要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