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底限翻譯批評標準與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2021-07-22 04:14陳偉濟
高教學刊 2021年18期
關鍵詞:翻譯能力翻譯教學批判性思維

摘 ?要:在反思批判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建構主義翻譯學,提出兼顧翻譯評價主體原則和客體原則的底限翻譯批評標準:符合知識的客觀性、具備理解的合理性與解釋的有效性和尊重原文文本的定向性。多元性的底限翻譯批評標準不僅為翻譯批評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路徑,而且有助于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翻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翻譯教學的關鍵,對提升翻譯能力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翻譯批評標準;批判性思維;建構主義;翻譯能力;翻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8-0063-04

Abstract: Constructivist translatology,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of 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vism, puts forward a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et on the bottom line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subjective principle and the objectiv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evaluation. The pluralistic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not only provide a practical operation path for translation criticism practice, but also help translators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ability and the key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ranslation ability.

Keywords: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critical thinking; constructivism;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nslation teaching

翻譯標準是翻譯研究的基本問題。翻譯標準不僅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遵循的原則,也是鑒賞、闡釋和評論譯本的尺度,因此,翻譯標準也是翻譯批評的標準。翻譯批評是連接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橋梁,翻譯批評標準對學習翻譯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是學生對自己的或他人的譯本進行合理評價的理論依據(jù)。本文通過典型翻譯實例討論如何依據(jù)底限翻譯批評標準進行翻譯批評,并討論底限翻譯批評標準對于培養(yǎng)學生翻譯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建構主義翻譯觀與底限翻譯批評標準

翻譯批評標準是依據(jù)翻譯理論提出來的,體現(xiàn)某種理論的基本假設和原則。Newmark[1]認為,翻譯是“整個文本或文本一部分的意義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Nida & Taber[2]認為,“翻譯是用接受語再現(xiàn)與源語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在意義方面,其次在風格方面”。這種結構主義語言學范式的翻譯研究認為文本是有確定意義的結構體,強調兩種語言的轉換規(guī)律,所以“忠實”“等值”就成了批評標準。解構主義翻譯觀否證了文本具有確定意義,認為意義是譯者通過原文文本與作者對話生成的,是視域融合的結果。但解構主義的意義生成理論過分強調了讀者或譯者的個體差異性,過于強調個體的“前理解結構”,忽略了個人前理解結構的社會性:人的知識的形成和認知能力的獲得都是社會化的結果。建構主義翻譯學強調翻譯活動具有社會性特征,從而限制了意義對話生成的任意性。建構主義采用了行為理論的語言觀,把言語活動看成是社會行為;言語行為理論不僅關注語言的構成性規(guī)律,也強調言語行為的協(xié)調性規(guī)則,認為前者是語言能力,后者是用語言進行交往的交際能力。人們用語言進行社會交往時,不僅要說出符合語法的句子,還要根據(jù)具體語境說出得體的話語,交際才能成功。建構主義翻譯學引入了語境因素和主體性因素,彌補了結構主義語言學封閉自足的弊端,同時避免了解構主義研究范式意義生成的任意性[3]。

“意義是翻譯批評的核心問題”[4],意義觀不同,翻譯批評標準也就不一樣。以“等值論”為代表的翻譯批評標準的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觀,認為文本是封閉自足的,堅持了客體原則而拋棄了主體原則,而過于強調意義對話生成的解構主義研究范式的批評標準,強調了主體原則無視客體原則。實際上,“在評價的過程中,客體的屬性與主體的需要都是必備的條件,其最高原則應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tǒng)一”“在翻譯評價活動中,主體原則與客體原則交互發(fā)揮作用,才能達成評價認識”[5]。建構主義翻譯學提出的底限翻譯標準體現(xiàn)了翻譯評價主體原則和客體原則的平衡:(1)不違背知識的客觀性;(2)理解的合理性與解釋的有效性;(3)尊重原文文本的定向性[6]。(1)和(3)符合客體原則,(2)體現(xiàn)了主體原則。評價的最高原則是一種抽象的、理想化的標準,缺乏實際應用價值,而我們的翻譯評價又只能是具體的、實際的。底限標準以滿足主體與客體原則的最基本的要求為限,力爭解決的就是這一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底限翻譯標準不強調譯文應該達到怎樣的高度,而是引導譯者怎樣進行翻譯,這也與黃忠廉教授[7]的看法一致:“高度是譯事的航標,低度才是譯人手中的羅盤”。與傳統(tǒng)“忠實”“等值”的一元性翻譯標準相比,底限翻譯標準具有多元性,允許不同闡釋,承認不同文本類型的翻譯要求存在差異,符合現(xiàn)代翻譯批評的發(fā)展趨勢,即強調翻譯文本類型與評價視角的關系[4]。

底限翻譯批評標準為譯者特別是翻譯學習者提供進行翻譯批評切實有效的操作路徑,有益于譯者借助邏輯推理等批判思維進行翻譯批評,進而不斷改善譯文,提高翻譯能力。

二、底限翻譯批評標準的實踐價值

翻譯能力的提升有賴于大量翻譯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批判性反思是提高我們翻譯認識的重要途徑。底限翻譯標準為我們進行翻譯批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路徑,而批判性思維貫穿翻譯批評實踐的始終。

(一)不違背知識的客觀性

一切文本都來自于生活世界,涉及現(xiàn)實世界的語言文本必須符合知識的客觀性。譯者與作者通過文本進行對話交流,兩個視域的融合是以客觀知識為基礎的,因此,不違背知識的客觀性是判斷譯文對錯的首要條件。

例1. But nothing evokes melancholy like cities do. The countryside may have its Romantics——its Byrons and its Schillers, its Coleridges and its Shelleys——to identify the epic struggles of nature with the most magnificent dramas of the human soul. But the melancholics, concerned with neither high tragedy nor ecstatic delight but rather, to quote Burton, moods "dull, sad, sour, lumpish, ill-disposed, solitary," are urban writers.

鄉(xiāng)村或有自己的浪漫派——它的拜倫,它的席勒,它的柯勒律治,它的雪萊們——以歌頌人類靈魂最偉大的詩篇,記述了與大自然史詩般的搏斗史。[8]

“記述了與大自然史詩般的搏斗史”違背了知識的客觀性,我們知道,浪漫派的基本特征是歌頌自然而不是強調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比如雪萊的《西風頌》。由此,我們有理由質疑譯者的理解是否正確。探求真相就要回到原文,查閱新牛津字典可知,identify someone/thing with并無“記述”之意,應為regard as having strong links with,即浪漫派詩人把自然的生生不息與人類靈魂的宏大戲劇相提并論。the epic struggles of nature應指自然界奮發(fā)向上的生命力,而不是什么“史詩般的搏斗史”。這可以從原文第八段中的there is a dynamic force-what the Romantic poets called Nature naturans——that suffuses the natural existence得到印證。

改譯:鄉(xiāng)間畢竟還有浪漫派詩人——鄉(xiāng)村拜倫、鄉(xiāng)村席勒、鄉(xiāng)村柯勒律治和鄉(xiāng)村雪萊們,他們以大自然史詩般的生命力象征人類靈魂的宏大戲劇。

(二)理解的合理性與解釋的有效性

知識的客觀性是理解和解釋的基礎。雖然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必定帶著自身的“前理解”,但個體的前理解是一種社會化了的群體理解,是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概念知識。因此,意義對話的生成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社會規(guī)范制約的,譯者和作者以生活世界中的社會實踐為基礎,通過對話達成共識,換句話說,譯者的理解必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譯文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接受度。無法解釋、難以讓人接受的譯文很可能是誤譯。

例2. Thus, to sum up our discussion of the value of philosophy; Philosophy is to be studied, not for the sake of any definite answers to its questions since no definite answers can, as a rule, be known to be true, but rather for the sake of the questions themselves; because these questions enlarge our conception of what is possible, enrich our intellectual imagination and diminish the dogmatic assurance which closes the mind against speculation; but above all because, through the greatness of the universe which philosophy contemplates, the mind also is rendered great, and becomes capable of that union with the universe which constitutes its highest good.

此外,尤其在于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便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9]

“成其為至善的宇宙”是什么意思?譯文晦澀難懂。這不是哲學本身抽象導致的難以理解,而是譯者誤解了原文。Its并非指universe,是指代philosophy,highest good也并不是“至善”,而是呼應上文的value of philosophy;定語從句關系代詞which指代的不是前面的universe,而是指代前面整個分句。

改譯:但最重要的是因為,通過哲學冥想宇宙的無限與偉大,人的思想也會變得偉大,能與宇宙和諧共存、天人合一,這是哲學的最高價值。

(三)尊重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雖然結構主義封閉自足的語言學觀飽受批評,但結構主義在文本分析方面取得的成果應當吸收和利用。文本的定向功能可以看作是理想化的“忠實”翻譯標準在翻譯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滿足學生作為價值主體的需要(譯文應與原文相一致),也是底限翻譯批評標準客觀原則的體現(xiàn)。相較于“忠實”,文本的定向功能更具寬容性和可操作性,體現(xiàn)了底線標準的思路:在原文中是黑的,譯文不能說成白的;原文描述的是過往,譯文不可放眼成未來。

例3. The successful performer develops a style that is marked aggressively and gains some popularity, and it is this popularity that usually convinces the performer to continue performing in the same style, since that is what the public seems to want and to enjoy. But in time, the performer becomes bored singing the same songs in the same way year after year, or the painter becomes bored painting similar scenes or portraits, or the actor is tired of playing the same character repeatedly. The demand of the public holds the artist hostage to his or her own success, fame.

譯文1: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歌星若年復一年唱著同樣的歌,畫家若一成不變畫著同樣的畫,演員若一如既往重復著同一角色,恐怕連他自己都會厭煩。

譯文2:但慢慢地,歌手為年復一年依老調唱老歌而感到膩煩,畫家為天天畫著相似的風景人物而感到厭煩,演員為反復扮演同樣的角色而感到厭倦。

譯文1既符合知識的客觀性,也合理通順,應當說是很不錯的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容易為目的語讀者接受。從語言表達的層面上說,譯文1優(yōu)于譯文2,但從文本的定向性層面分析,譯文2更貼近原文,更能體現(xiàn)原文作者的意圖。譯文1用了“若”和“恐怕”,但原文描述的不是一種假設或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原文的謂語動詞becomes/is是一般現(xiàn)在時,描述的并非假設的情形。從原文上句convinces the performer to continue performing in the same style可知表演者已然是有了自己的風格,而且后文也提到了表演者成了自己名氣的人質,為了名氣堅持了自己的風格??梢姡淖髡呤窃谂斜硌菡邽榱嗣还娊壖艿倪@種現(xiàn)實情況,不是描寫一種假設的情形。

從上述譯例分析可以看出,依據(jù)底限翻譯批評標準進行翻譯批評,并不意味著滿足于低水準的翻譯質量。恰恰相反,底限翻譯批評標準不僅為翻譯批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路徑,保證譯文不至于出現(xiàn)違背客觀事實和不符合邏輯等硬傷,而且不為翻譯設限,不妨礙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譯文在不同層面有不斷完善的空間。

三、底限翻譯標準的批判性思維與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提高譯者的翻譯能力是翻譯教學的重要目標,翻譯能力研究是翻譯教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關于翻譯能力的構成,不同研究視角看法不盡相同。Neubert[10]認為,翻譯能力包括語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題能力、文化能力和轉換能力。PACTE[11]把轉換能力等同于翻譯能力的全部,認為翻譯能力包括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翻譯知識能力、專業(yè)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其中策略能力是翻譯能力的核心,包括為翻譯項目制定計劃、選擇翻譯策略并對翻譯行為進行調控和評價等。苗菊[12]把翻譯能力分為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認為認知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成分,在翻譯活動中發(fā)揮了根本性作用,包括概念、推理、分析、類比、預測、聯(lián)想、比較等。Kiraly[13]基于社會建構主義觀念,主張學生協(xié)商合作,在真實的翻譯項目中建構翻譯知識和能力。他認為譯者能力除雙語能力外,還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反思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權衡翻譯情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李瑞林[14]認為譯者能力的核心是解決翻譯問題的高階思維能力,翻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翻譯教學的關鍵??梢姡M管對于翻譯能力的核心要素各家看法并不一致,但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對提升翻譯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已成為學界共識,而且越來越受重視。早在1901年,杜威就提出了“反思性思維”的概念,強調提高學習主體反思能力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位學者從邏輯思維角度闡述翻譯學,強調了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認為“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探討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思維活動的研究”[15],提出翻譯技巧的運用必須根據(jù)語言背后的思維方式[16]。

翻譯過程中的批判性思維,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有意識地對文本做出質疑、反思、判斷、推理和調整的個性品質,以及對文本的真實性、準確性、性質與價值進行個人判斷,從而對文本的取舍做出合理決策的過程”[17]。批判性思維能力包括對文本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判斷評價能力、推理能力、建構論證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等。建構主義翻譯學是在反思批判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弊端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建構主義翻譯學中,“共識性真理觀取代結構主義語言學翻譯觀的符合論真理和解構主義翻譯觀的存在論真理觀”“行為論語言觀取代結構主義語言觀和本體論語言觀”[3];反思是建構主義的重要理論方法,基于建構主義提出的底限翻譯標準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批判性特征。從上述翻譯批評實例也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貫穿了翻譯過程的始終,底限翻譯批評標準從知識的客觀性、理解的合理性和文本的定向性三個維度考察譯文,為翻譯批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路徑。基于底限翻譯批評標準進行的翻譯批評既有賴于批判性思維的發(fā)揮,同時也鍛煉和發(fā)展了譯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依據(jù)底限翻譯批評標準進行的翻譯批評教學,是一種批判性翻譯教學:不強調翻譯技巧的運用和統(tǒng)一的標準譯文,而是提供操作框架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強調通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批判意識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底限翻譯批評標準不僅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還有助于促進翻譯教學從注重翻譯結果到關注翻譯過程的轉變。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多以結果為導向,教師選定一篇原文作為翻譯練習,學生立或小組討論后給出譯文,教師直接給出“標準譯文”作為參考答案或分析學生譯文后給出“標準譯文”。在對譯文進行錯誤分析為主的翻譯批評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翻譯思路和翻譯策略可能與教師所采用的不同,學生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也可能難以在老師的講解中得到解答。教師根據(jù)“忠實”標準對誤譯進行評判,對學生譯文為何不忠實為何誤譯少有探討,更難提供有效的操作框架幫助學生避免誤譯,強加給學生的標準譯文不僅不能解答學生翻譯過程中產生的疑惑,也無法為以后的翻譯實踐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诘紫薹g批評標準進行的翻譯批評有助于改變這種教學模式,促使翻譯課堂教學從以結果為導向轉變?yōu)橐赃^程為導向,注重翻譯過程的描寫與解釋,體現(xiàn)過程教學法的精神。過程教學法突出譯者的思維活動和操作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策略能力和專業(yè)操作能力,將學生的注意力轉向翻譯的思維過程和決策過程。翻譯教學的過程教學法“借鑒了關于翻譯過程的理論研究,反映了翻譯的實際過程和譯者的主體作用,因此有利于發(fā)展翻譯能力” [12]。

四、結束語

建構主義翻譯學在反思批判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弊端的基礎上,提出了底限翻譯批評標準,兼顧翻譯評價主體原則和客體原則,符合規(guī)律性和目的性,不僅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而且有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升翻譯能力的關鍵因素。基于底限翻譯標準的批判性翻譯教學從三個方面呼應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倡導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突出學習者的主體性、強調探究式學習和注重培養(yǎng)學會學習的能力,對翻譯教學改革有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Newmark, P. 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27.

[2]Nida, E. A. & 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2.

[3]呂俊.何為建構主義翻譯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2):35-39.

[4]廖七一.翻譯的界定與翻譯批評[J].中國外語,2020(6):77-82.

[5]呂俊.對翻譯批評標準的價值學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 1-6.

[6]呂俊,侯向群.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238.

[7]黃忠廉.“信達雅”與“達旨術”關系論[J].外語學刊,2013(6):80-84.

[8]周領順,陳靜.語義求真與語境務實[J].中國翻譯,2018(5):116-119.

[9]羅素.哲學問題[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54.

[10]Neubert,A.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A]. In C.Schffner & B. Ada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0:3-18.

[11]PACTE.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y PACTE Group [M]. In Albir, A. H. (ed.).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16.

[12]苗菊.翻譯能力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47-50.

[13]Kiraly, D. C. From instruction to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A passing fad or the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A].In B. J. Baer, & G. S. Koby (eds.). Beyond the Ivory Tower: Rethinking Translation Pedagogy[C].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3.

[14]李瑞林.從翻譯能力到譯者素養(yǎng):翻譯教學的目標轉向[J].中國翻譯,2011(1):46-51.

[15]方夢之.閻德勝與邏輯翻譯理論[J].上??萍挤g,1998(1):30-31.

[16]莫梓.譯者漢語邏輯能力對翻譯能力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20(6):120-126.

[17]歐陽利鋒.論譯者的批判性思維[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8):50-53.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非英語專業(yè)‘翻譯工作坊復合式人才教學模式探索”(編號:2018(640))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陳偉濟(1982-),男,漢族,廣東汕尾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翻譯能力翻譯教學批判性思維
思維導圖&概念圖輔助翻譯教學實現(xiàn)途徑探索
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及提升策略探討
論批判性思維與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養(yǎng)
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策略探討
淺析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漢譯英翻譯能力培養(yǎng)
巴林右旗| 黄梅县| 虞城县| 兖州市| 宿迁市| 皋兰县| 神农架林区| 宁远县| 泗洪县| 阜平县| 湄潭县| 锡林浩特市| 成安县| 邵阳县| 敦煌市| 通河县| 青阳县| 乐业县| 潜江市| 资兴市| 萍乡市| 长兴县| 准格尔旗| 和林格尔县| 女性| 怀柔区| 会宁县| 远安县| 政和县| 台南市| 温州市| 丰都县| 巍山| 柳河县| 名山县| 华亭县| 四子王旗| 孟津县| 泌阳县| 栾城县|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