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
摘? ?要: 關于降雨這一自然現象,《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05)將其歸結為三大類型:“下X”型、“落X”型、其他型。北方以稱“下雨”為主,南方以稱“降雨”為主,本文分析南北方對下雨這一現象的不同稱呼,探討差異形成原因。主要觀點有:(1)在“降落”義范圍內,“下”有主動或有什么東西進行支配的意義,“落”只是客觀地記述從高處往低處的運動現象;(2)“落”與“雨”的搭配使用受“落”使用范圍廣闊性的影響;(3)“落雨”很可能是漢代以前中原移民語言的遺留。
關鍵詞: 下雨? ?落雨? ?北方? ?南方
一、下雨說法的三種類型
對于降雨這一現象,各方言區(qū)說法不同,根據曹志耘先生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05),“下雨”的說法可歸結為三大類型:“下X”型、“落X”型、其他型。“下X”型包括下雨、下水,下雨占絕大部分;“落X”型包括落雨、落水,以落雨為主;其他型包括做雨、作雨、蕩雨、來雨等。
二、分布情況
語寶工程共設一千五百個調查點,根據曹志耘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05),“下X”型以官話區(qū)為主,主要分布在長江線以北,“落X型”主要分布在長江線以南,長江線以南以說“落X型”為主,在這些調查點中,僅僅有少數例外。
(一)以“下X”型為主
官話區(qū)以“下X”型為主,主要分布在長江線以北,僅有少數例外。
這些例外包括:四川米易、瀘定、寶興、漢源、北川、成都、樂山、青川、鹽亭、遂寧、屏山、資中、富順、華鎣、旺蒼、平昌;重慶大足、云陽、忠縣;湖北武漢、廣水、紅安、應城、英山、蘄春;河南信陽、商城;安徽宿松、太湖、岳西、望江、懷寧、潛山、桐城、安慶、樅陽、巢湖、合肥、五河;江蘇東臺、如東、通州、如皋、靖江吳、靖江官、泰興,以上這些調查點以混合說“下雨”“落雨”,或僅說“落雨”為主,四川資中混合說“落雨”“落水”。
(二)以“落X型”為主
長江線以南以說“落X型”為主,僅有少數例外說“下X”型和其他型。
這些例外的調查點包括:云南省的所有調查點,即保山、大理、臨滄、楚雄、昆明、馬龍、華寧、建水、富源、會澤、邵通、延津;貴州威寧、晴隆、安順、貴陽、都勻、德江、鎮(zhèn)遠、銅仁、天柱、荔波;湖南隆回、華容;湖北鄂州;江西九江;安徽郎溪、廣德、寧國;廣西宜州、柳州、鹿寨、永福、臨桂、陽朔。
(三)其他型
其他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東北部及浙江省西南部。“蕩雨”包括福建屏南、寧德閩、羅源、古田、閩清、閩侯、福州、連江、長樂、永泰、福清、平潭,浙江開化、常山、遂昌、松陽、云和、景寧吳、泰順吳;“做雨”包括福建霞浦、福安、周寧、柘榮、壽寧,浙江泰順閩;“作雨”分布在海南樂東、萬寧;“來雨”分布在廣西龍勝。
通過地理分布可以發(fā)現降雨這一現象的兩種主要說法,“下雨”“落雨”在漢語方言區(qū)的分布以長江線為分界線,可概述為南北界限清晰、中部交織,即長江以北普遍說“下雨”,長江以南普遍說“落雨”,長江線周圍地區(qū)以二者交織為主,或說“下雨”,或說“落雨”,或混合說“下雨”“落雨”。其他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東北部及浙江省西南部。
三、“下”和“落”的爭奪
(一)說“下”
“下”字的本義是下面、下邊,即位置處于低處;引申為低;又引申為由高處到低處;還引申為降下、落下。先秦語料中就有“下”和“雨”連用的用法,即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下”和“雨”搭配使用的例子較多,例如:
(1)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與雨偕下。(《史記·宋微子世家》)
(2)天久不雨,蒸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應,滂沱下雨。(《全漢詩》卷五:《洛陽令頌》)
(3)北道星肯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論衡·明雩篇》)
(4)天至賢矣,時未當雨,偽請求之,故妄下其雨。(《論衡·明雩篇》)
(5)雨從天下……見雨從上集,則謂從天下矣。(《論衡·說日篇》)
(6)雨水暴下。(《論衡·無形篇》)
(二)“落”的興起
《爾雅·釋詁》中有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即“落”為開始之義。除此之外,《爾雅》中“落”字還與“下”“隕”等同義?!稜栄拧め屧b》:“隕、磒、霣、湮、下、降、墜、摽、零,落也。”從《爾雅》釋義可以看出,上古漢語中,“落”字所占的義域很寬,但因《爾雅》成書于戰(zhàn)國或兩漢之間,其成書時間不定,所以“落”字包含下墜之義的具體時間不能確定?!墩f文解字》作為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字典,其《土部》中有“墜,陊也”,《阜部》中有“陊,落也”。由此可見,“落”字與“墜”字同義最遲在《說文解字》出現的年代,即東漢已經出現。
在筆者所調查的先秦語料中,沒有“落”與“雨”搭配使用的例子,漢代至三國時期的文獻中有2例:
(7)春雨不落,夏雨無多,秋雨無滴,冬雨生波。(東方朔《探春歷記》)
(8)云重積而復散,雨垂落而復收。(三國魏應鐻《與從弟君苗君胄書》
從以上分析可知,先秦時期,“下”與“雨”已經搭配使用,“落”字在漢初開始用于搭配“雨”,“下”與“雨”搭配使用的時間早于“落”。
(三)“下”與“落”在北方的爭奪
從《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05)中可以發(fā)現,北方方言和普通話選擇用“下雨”作為“降雨”意義的主要表達,南方各方言以“落雨”作為主要表達,只存在少數例外情況。那么,普通話系統(tǒng)和北方方言為什么選擇“下”而不選擇“落”?南方方言為什么選擇“落”而不選擇“下”?我們對此進行考察。
“下”和“落”二者都含有從高處往下墜的意思,二者卻分別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各自有獨特的用法和含義。這和人們的認知有關,人們對雨的認知不同,導致“下”“落”與“雨”搭配存在差異,我們從二者的語言搭配環(huán)境可以得出結論。
有關“下”的搭配如下:
(9)勤喂的雞多下蛋。(1994年報刊精選)
(10)生成北京長在北京,北京周圍的風景點十有八九沒去過。到外地出差,下車就辦事,辦完事就往回返。(1994年報刊精選)
(11)19%的人雖有工作,但無錢租房,下班后只能在街頭聊以棲身。(1995年人民日報)
(12)1979年,他教的班上有位令教師煩惱的“壞學生”,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完成作業(yè)。(1994年報刊精選)
(13)今年因為時間緊迫和地濕不能耕作,農民們就在那裂成龜背花紋一樣的深闊的膠泥縫里,用手撒下麥種。(孫犁《風云初記》)
(14)最后,檢察官將母親下葬和海灘殺人緊緊聯系在一起,從而證明“我”殺人是有預謀的。(《當代世界文學名著鑒賞詞典》)
有關于“落”的搭配如下:
(15)觸景生情,那飄落的樹葉,似乎有了靈性,更使她哀嘆起人生的短暫來。(《宋氏家族全傳》)
(16)相對地,后者的時間是疾病,漸漸喪失生命力,他變得衰弱,宛如凋落的花瓣,隨著時間的流逝,患者更接近死亡。(《哈佛管理培訓系列全集》)
(17)天上不會掉落餡餅充饑。(1998年人民日報)
(18)他想起牢里的情景,總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淚,說:“我老師的心腸,真是鐵石鑄成的??!”(《中華上下五千年》)
(19)而早春或晚秋,女性由于激素分泌量的變化,生理狀態(tài)不易保持平衡,有時一天掉落頭發(fā)達100多根,這并不算病態(tài)。(《養(yǎng)生與健美方法100例》)
(20)這里景致、情調、有如美國加州和夏威夷的海灘,每當落日斜照,海面金波閃閃,遂名黃金海岸。(《1994年報刊精選》)
顯然,以上例子中的“下”都不能更換為“落”,“落”也不能更換為“下”。原因在于,在“降落”義范圍內,“下”有主動或有什么東西支配這樣的意義,“落”正好缺失這樣的意義,只是客觀地記述從高處往低處的運動現象[1](31-34)。比如例13中,“下麥種”,該句子隱含的主語為“人們”,“下”這個動作是人為實施的;例10、例11、例12的用法同例13,“下車”“下班”“下課”都有一個隱含或浮現且主動實施“下”這個動作的主語,即某某人;例14中,實施“下葬”這一動作的主語“檢察官”更是浮現在表面;例9中,“下蛋”,“下”的這個動作是由“母雞”實施的?!奥洹睕]有這樣的支配意義,只記錄了物體從高處往低處、從上往下的運動過程。比如例15、例16葉子花草的凋落,例18、例19眼淚、頭發(fā)或者牙齒的掉落,例20的“落日”,都沒有主動發(fā)出“落”這個動作的主語。例17“天上不會掉落餡餅充饑”是“天上掉餡餅”的變異形式,意思為一切東西都是需要出力才可以享受到的,“天上不會掉落”說明天上沒有發(fā)出“落”這個動作的主體。
那么,在和“雨”搭配時,北方方言區(qū)為什么與“下”進行搭配呢?李行健認為:“‘下雨和‘落雨的并存,很可能出于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對‘雨的看法不同,即‘雨是否有什么東西在支配它呢?用‘下似乎暗含無形中有‘天在支配雨,‘落沒有這種意義?!惫P者認為,在北方方言中,“下”和“雨”的搭配使用與中國的農業(yè)經濟有關。中國經濟以農業(yè)為主,農業(yè)的發(fā)展與雨情密不可分,在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人們把希望寄托于神靈,雨神是古代中國民間崇拜的自然神靈之一。中國北方缺少雨水,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下,“下雨”的搭配自然更多地存在于北方,人們渴望天上有雨神,雨神支配雨水,這樣,人們就可以通過奏樂、歌舞,或者焚人等形式祈禱雨神降雨。
當然,隨著人們對自然的探索不斷深入,科學文化不斷普及,人們不再相信雨神的存在,但語言習慣已經養(yǎng)成,不會輕易發(fā)生變化。
(四)“下”與“落”在南方的消長
現代北方方言選擇“下雨”作為對降雨這一自然現象的表達,現代南方方言(如吳語、閩語、粵語)卻選擇“落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漢代以前中原移民語言遺留的影響。證據如下:
1.“落”的使用范圍廣
上古漢語不說“落雨”,也不說“下雨”,單說一個“雨”字,承載了名詞和動詞兩個詞性。名詞念上聲;動詞有上、去兩讀,念上聲時是不及物動詞,念去聲時是及物動詞(孫玉文,2001)。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當是之時,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中的“雨”為不及物動詞,念上聲,《全漢詩》卷一:《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坝辍睘榧拔飫釉~,念去聲。
當時已到南方的中原移民后來要用一個分析性表達式“x雨”取代綜合性動詞“雨”?!稜栄拧め屧b》:“隕、磒、霣、湮、下、降、墜、摽、零,落也?!薄稜栄拧酚谩奥洹苯忉屍渌德淞x的詞語,說明“落”在戰(zhàn)國末期一定比“下”的使用范圍更廣,也更常用,顯然,中原移民們選擇“落”與“雨”搭配的可能性更大。
2.“落”的平行意義引申
南方方言選擇“落”和“雨”搭配而不選擇“下”,可能是吳、閩、粵方言中的“落”與北方官話中的“下”存在一系列平行意義上的引申,比如普通話中說“下葬”“下車”“下樓”,吳、閩、粵語說“落葬”“落車”“落樓”;普通話中說“下班”“下課”,吳、閩、粵語說“落班”“落課”;表示趨向意義時,普通話用“下來”,吳、閩、粵語說“落來”,如“跑落來”“灑落來”“掉落來”“接落來”“流傳落來”;表示結果意義時,普通話用“下”,閩語(廈門)說“落”,如“定落決心”“定落目標”“定落下訂單”等。
這種平行引申很像親屬語言中的語音對應[2](75-81)。古漢語中“下車”的說法早于“下雨”,《孟子·盡心下》:“馮婦攘臂下車?!薄肚f子·盜跖》:“孔子下車而前?!眳?、閩、粵方言中的“下”有低處義,但沒有從高處到低處義,因而不會說“下車”,也不會說“下雨”。
四、結語
“下雨”與“落雨”的分布,南北分界線清晰,只存在少數例外,其中原因值得我們探索和研究。中國以農業(yè)經濟為主,水資源需求量大,自古以來,中國北方缺水,當科技尚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人們以神靈為心靈寄托,在這樣的情況下,帶有某人或某物主動支配意義的“下”成了人們的第一選擇?!奥溆辍北荒戏竭x擇是中原移民的遺留,“北方趨新、南方存古”是漢語演化的大趨勢,從某種程度來說,“下雨”“落雨”在漢語方言中南北分布的格局正體現了這一點。有關“下雨”的一些其他說法,比如“做雨”“蕩雨”等,其來源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李行健.從語言發(fā)展和社會心理看某些詞語的規(guī)范問題[J].語文建設,1987(05).
[2]張雁.興替與選擇:“下雨”“落雨”的歷史比較考察[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