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相伴隨的是逐年增高的心血管病(CVD)患病率與死亡率,與其對應所產生的住院費用從2004年開始年均增長速度遠高于GDP增長速度,對國民健康和經濟發(fā)展造成了巨大損失[1]。遏制心血管病的危害迫在眉睫,但國內對CVD病人的醫(yī)療護理主要集中在治療上,而影響療效的治療后恢復和對病人的隨訪并不盡如人意[2],其中,冠心病(CHD)更應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通過藥物治療和控制危險因素等方式,冠心病病人在緩解癥狀的同時生存期逐漸延長,病人對生存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因而對冠心病病人長期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就顯得尤為重要[3],心臟康復(cardiac rehabilitation,CR)應運而生。冠心病的心臟康復和二級預防(CR/SP)是系統(tǒng)的、以證據(jù)為基礎的過程,可促進預防性治療的實施并改善心血管事件后的預后[4]。國際上已廣泛認可心臟康復對急性心肌梗死、穩(wěn)定型心絞痛、慢性心力衰竭、血運重建術后,甚至心臟移植病人的療效,并體現(xiàn)在各國CVD診治指南中[5]。
冠心病病人中約70%合并有糖耐量異?;蛱悄虿。悄虿〔∪瞬l(fā)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4倍[6],血運重建術已廣泛應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降低了病死率,術后及院外心臟康復療效的探索也從未停止。冠心病病人通過心臟康復所獲得的收益包括降低心血管死亡率、住院風險,改善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已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所證實[7-8]。本研究探究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后運動康復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5月—2019年8月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心內科住院治療,且經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并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的病人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所有病人均給予規(guī)范化藥物治療、心理指導、營養(yǎng)指導、戒煙治療等。入選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康復組35例,男21例,女14例。排除標準:未控制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高血壓、重度心臟瓣膜病、嚴重心律失常、心肌病、置入心臟起搏器、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發(fā)熱、心肌炎、血栓栓塞性疾病、低鉀或高鉀血癥;惡性疾病終末狀態(tài);無法適應踏車或平板運動、言語交流障礙或無法配合測試者。測試前向病人及家屬說明測試中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及不良反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心肺運動實驗 采用瑞士席勒 CS-200心肺運動試驗系統(tǒng)行心肺運動測試;測試前預熱15 min,定標(溫度、壓力、容量、氣體),輸入受試者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病人觀看測試視頻,熟悉測試流程,并練習呼吸、踏車(平板運動)方式、面罩佩戴方式;貼電極連結心電、血壓、指尖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記錄靜態(tài)血壓計心電圖;佩戴面罩、騎乘踏車并調整座椅高度、固定,安靜休息3 min,無負荷熱身3 min,踏車頻率固定于60次/min;按照年齡、性別、體重、疾病狀態(tài)選擇功率遞增協(xié)議,隨時間行功率遞增的負荷運動至無法耐受或出現(xiàn)癥狀;停止負荷運動后繼續(xù)無負荷緩慢運動3 min,記錄5 min,記錄靜息及負荷運動當量。
1.2.2 運動康復方法
1.2.2.1 對照組 住院期間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護理,出院后可以進行一般日常活動(工作、洗衣、做飯等)。
1.2.2.2 康復組 PCI術后24 h內若無以下情況:8 h內發(fā)作性胸痛、心肌標志物繼續(xù)升高、充血性心力衰竭癥狀、8 h內見心電圖演變或嚴重心律失常等,隨即開始院內Ⅰ期康復[9],院外自行監(jiān)測康復。詳見表1。出院后進行隨訪,自出院起隨訪90 d,隨訪形式包括門診、電話、再住院等。
表1 康復組運動康復程序
1.3 觀察指標
1.3.1 一般資料 收集病人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指數(shù)(BMI),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史、吸煙史,藥物使用情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雙胍類、磺胺類、非磺胺類促泌劑],PCI術干預血管[包括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等。
1.3.2 心功能、血脂、腎功能指標 于我院心內科門診復查,由心內科心臟彩超醫(yī)師或經驗豐富的門診彩超醫(yī)師行心臟超聲檢查,門診采血中心采集靜脈血,主要記錄康復前、隨訪30 d、隨訪90 d時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腎功能指標(包括肌酐、尿酸)等。
1.3.3 終點事件 死亡、再發(fā)心絞痛、因心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本研究共入選病人70例,失訪3例,其中對照組2例,康復組1例。兩組性別、年齡、BMI、高血壓病史、高脂血癥、吸煙史、藥物使用情況、PCI術干預血管、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無氧閾及峰值運動當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兩組康復前及隨訪90 d時糖化血紅蛋白、血糖及心功能比較 康復前兩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未達標,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隨訪90 d時兩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較康復前降低,且康復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兩組康復前及隨訪90 d時LVESD、LVEDD、LVEF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血糖及心功能指標比較(±s)
2.3 兩組康復前及隨訪90 d時血脂指標及腎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康復前及隨訪90 d時肌酐、尿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康復組隨訪90 d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康復前及隨訪90 d時血脂及腎功能比較(±s)
2.4 兩組終點事件比較 兩組隨訪期間均無死亡病例,對照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為39.4%,其中再發(fā)心絞痛8例,再住院5例;康復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為14.7%,再發(fā)心絞痛4例,再住院1例。兩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95,P=0.023)。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使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供血區(qū)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冠心病的治療包括藥物保守治療、外科手術、介入治療以及運動治療[10]。隨著介入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fā)展,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的病死率逐漸降低[11],但越來越多的病人對PCI術后恢復及生存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心臟康復理念的興起,各種心臟康復中心也逐漸建立起來。
本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并行PCI術病人康復前后肌酐、尿酸值均未見明顯變化。冠心病病人中多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很多人擔心運動可能會惡化慢性腎病(CKD)病人的腎功能,但運動康復對于冠心病病人腎功能的影響尚不清楚。一項針對5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參與的心臟康復計劃顯示,無CKD的病人其腎小球濾過率(eGFR)無變化[12];而一項針對136例病人參與的前瞻性研究認為,參與心臟康復的冠心病合并腎功能不全病人在進行為期3個月的運動康復后,可改善腎功能和降低再住院率[13],提示運動康復不僅不會影響肌酐正常的冠心病病人腎功能,甚至可延緩CKD病人腎功能惡化程度。
心臟康復能降低心臟病病人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然而心臟康復對糖尿病病人的影響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研究[14]。本研究中隨訪90 d時康復組和對照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降低,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運動康復有益于控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血糖。運動降糖的理念已得到廣泛認可,對于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運動康復的理念同樣適用。研究顯示,運動康復可通過抑制胰島素抵抗改善血糖[15]。然而Armstrong等[16]研究顯示,糖尿病病人完成心臟康復的可能性較低,但在完成者中死亡率和心源性住院率降低,提示需加強依從性以獲得心臟受益。因此,堅持術后心臟運動康復治療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的有效途徑。
本研究中,康復組較對照組隨訪90 d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較康復前降低,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心臟運動康復有助于控制膽固醇。多數(shù)研究顯示運動可降低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而對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影響較弱。有研究對37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并行PCI術病人進行了為期12周的心臟康復,結果顯示體重、血脂明顯改善[17]。一項薈萃分析顯示,在720例病人中,心臟康復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較單純運動組明顯降低[18]。為期30年的一項薈萃分析回顧了774個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心臟康復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無明顯升高,但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水平降低[19]。
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構嚴重影響預后,是心力衰竭、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確定因素[20]。多數(shù)研究提示運動康復在改善心功能、減輕心臟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且隨治療時間延長而有更多獲益。Grall等[21]認為,即使有最佳的藥物治療配合,心肌梗死后及時的心臟康復仍有發(fā)生不良重塑的風險。本研究未得到改善心功能的結果,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病人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穩(wěn)定型心絞痛,且隨訪時間較短有關。
本研究中終點事件發(fā)生率康復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運動康復可改善病人預后,降低死亡、再發(fā)心絞痛、再住院的發(fā)生率等。薈萃分析顯示,心臟康復與降低CHD病人死亡率、住院率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有關[22-23]??紤]到我國逐年增加的PCI手術量,加強對運動康復的重視可大幅提升冠心病病人生存質量,減少因復發(fā)或再住院所消耗的不必要的醫(yī)療資源。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參與心臟康復的病人中有30%~50%過早地放棄了康復[24],病人居住地到康復中心距離、康復費用、個人認知能力等均與堅持康復的依從性相關[25]。病人因經濟和文化水平的差異,對復查心肺運動試驗的接受度普遍較低,無法獲得無氧閾、最大攝氧量、氧脈搏、最大運動當量等指標的對比數(shù)據(jù),因而對病人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的改善情況掌握較少。亟須廣大醫(yī)師加強自身對心臟康復的理解以及對病人的健康宣教,以最大限度擴大獲益人群。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行PCI術病人血糖、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且不影響腎功能,有利于減少心絞痛再發(fā)作,改善預后。但本研究隨訪時間尚短,樣本量較少,且病人家庭自行康復的依從性并不理想,病人對心臟康復的認知和認可程度不一,家庭康復對運動強度、運動時間的把握沒有統(tǒng)一衡量標準,均可能影響實驗結果。對于是否能有效抑制心室重構,防止心臟擴大,仍需要更多數(shù)據(jù)及更長時間的隨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