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均
(內(nèi)蒙古赤峰市第二醫(yī)院藥學部,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近幾年,多種因素導致臨床上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發(fā)病人數(shù)在不斷增多,比如因為各種病癥治療的過程中通過化學藥物或者放射治療等使得機體免疫功能出現(xiàn)缺陷,進而增加了真菌感染的發(fā)生率[1]。侵襲性真菌感染主要是真菌侵入患者的體內(nèi),并且在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和血液系統(tǒng)當中生長繁殖,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炎性反應和組織損傷。侵襲性真菌感染早期進行明確診斷相對較為困難,對患者進行經(jīng)驗性的抗真菌治療已經(jīng)開始成為臨床上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的主要應用方案[2]。所以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應嚴格選擇安全性較高,效率較好的抗真菌藥物,并且要根據(jù)患者實際狀況制訂合理的用藥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患者病癥的良好恢復[3]。通常臨床主要利用三唑類藥物福利康唑及白菌素類藥物卡泊芬凈、米卡芬凈來對侵襲性真菌性感染進行治療。本文針對于此進行調(diào)查,統(tǒng)計抗真菌藥物對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的療效,并分析對整體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現(xiàn)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侵襲性真菌感染經(jīng)過抗真菌藥物治療之后效果不明顯的34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另外選擇同期來我院進行治療的34例侵襲性真菌感染經(jīng)過抗真菌藥物治療之后效果理想的患者作為對照組,確保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基本一致,以便于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本文觀察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對照組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最大68歲,年齡最小22歲,年齡平均為(42.54±14.33)歲,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大為67歲,年齡最小為23歲,年齡平均為(43.52±13.52)歲。本文兩組患者在臨床基線資料(性別和年齡)方面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軟件的檢驗分析,均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本文所有患者均根據(jù)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和治療原則當中的相關原則對患者進行確診。②本文所有患者均對本文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4]。
1.2.2 排除標準 ①排除經(jīng)過抗真菌藥物應用時間不足1周的患者。②排除存在局部真菌感染的患者。③排除存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④排除年齡不足18周歲或已超過80周歲的患者。⑤排除已知或者懷疑對研究的抗真菌藥物過敏或者存在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⑥排除無法耐受抗真菌藥物不良反應或者因為自身病癥進展而不能繼續(xù)應用抗真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抗真菌藥物對侵襲性真菌感染進行治療的效果,并分析對整體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5]。
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伏立康唑、卡泊芬凈、米卡芬凈進行治療。
選擇伏立康唑治療者,24 h以內(nèi)給予負荷劑量,其中患者體質(zhì)量≥40 kg,每12 h給藥1次,每次400 mg;患者體質(zhì)量<40 kg:每12 h給藥1次,每次200 mg。24 h以后給予患者維持劑量,其中患者體質(zhì)量≥40 kg,每日給藥2次,每次200 mg;患者體質(zhì)量<40 kg,每日給藥2次,每次100 mg。
選擇卡泊芬凈對患者進行靜脈用藥,第1天單次70 mg負荷劑量,隨后每日單次50 mg。
選擇米卡芬凈的患者,采用靜脈用藥,每日單次劑量為50 mg米卡芬凈鈉,每日1次靜脈輸注。對于嚴重或者難治性念珠菌病患者,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其用藥劑量可增加至每日300 mg。靜脈輸注米卡芬凈時,應將其溶于生理鹽水、葡萄糖注射液或者補充液中,劑量為75 mg以下時輸注時間不少于30 min,劑量為75 mg以上時輸注時間不少于1 h。切勿使用注射用水(該溶液為非等滲性)溶解米卡芬凈。如果對患者用藥劑量增加到每日300 mg,則需要密切對患者用藥的反應進行觀察[6]。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主要包括對患者的性別、年齡、基礎病癥表現(xiàn)、既往是否存在侵襲性真菌感染病史、抗真菌治療之前是否存在粒細胞缺乏表現(xiàn)、患者粒細胞缺乏持續(xù)時間、抗菌藥物應用的種類、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堿性磷酸酶的表現(xiàn)、總蛋白、白蛋白、膽紅素、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丙氨酸轉(zhuǎn)氨酶、肌酐、C-反應蛋白、G試驗等相關的指標,綜合對抗真菌治療,侵襲性真菌感染,臨床效果的影響進行判定[7]。
1.4 效果評價
1.4.1 臨床療效 以抗菌藥物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制訂臨床療效判定方案。經(jīng)過治療以后,患者所有入院的癥狀、體征等全部消失,或者完全恢復正常,經(jīng)過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或?qū)颊哌M行微生物學檢查,相關指標恢復正常,說明臨床治療痊愈;經(jīng)過治療以后,如果患者入院時的臨床癥狀、臨床體征沒有完全消失,或者患者存在有一些新的病癥或體征,而不得不進行其他的針對性抗菌治療,說明臨床治療無效[8]。
1.4.2 微生物學療效 需要根據(jù)來自感染部位的相關標本病原菌檢出狀況進行分析,主要劃分為病原菌清除、假定清除、未清除、假定未清除和部分清除。
1.4.3 綜合治療效果 在患者結束治療以后進行訪視的時候,臨床治愈,而且細菌清除或者假定清除,這說明臨床治療痊愈;患者治療結束進行訪視,臨床無效,治療細菌沒有清除,或者假定未清除、部分清除,也或者二者兼有,則說明治療無效。患者如果臨床和細菌學檢驗結果當中某一項為無效或者另外一項缺失,則綜合治療效果判定為無效[9]。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和標本均導入統(tǒng)計學軟件IBM SPSS25.0當中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和分析驗證。采用χ2對所有的計數(shù)值進行檢驗;組間差異通過采用P<0.05表示,說明數(shù)據(jù)之間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侵襲性真菌感染患者364例,經(jīng)過抗真菌藥物治療以后,治療效果理想的患者308例,占84.62%;對兩組患者臨床情況進行分析,觀察組患者當中存在粒細胞缺乏持續(xù)時間超過1周的患者31例,占91.18%,用藥時間超過10 d的患者33例,占97.06%,而對照組分別為4例和6例,分別占11.76%和17.65%,兩組進行比較,P<0.05,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不同表現(xiàn)比較[n(%)]
近幾年,臨床上侵襲性真菌感染發(fā)病率在逐漸的提高,有研究認為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已經(jīng)達到35%~90%。對侵襲性真菌感染患者進行早期明確診斷相對較為困難,所以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一般應用抗真菌藥物進行經(jīng)驗性治療,但是治療的過程中容易忽略患者的個體差異性,這樣就會導致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的臨床總體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10]。本文主要評價抗真菌藥物對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的整體效果和影響因素,從效果角度來說,308例患者的總體治療效果達到84.62%,相對較為理想。而分析對整體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患者存在粒細胞缺乏持續(xù)時間超過1周,因為多種原因?qū)е禄颊叽嬖谟兄行粤<毎狈Φ谋憩F(xiàn),患者可能會合并淋巴細胞減少或免疫調(diào)節(jié)損傷,這樣就會導致患者免疫系統(tǒng)被破壞,進而誘發(fā)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感染。在感染發(fā)生以后患者機體又很難產(chǎn)生有效的抗炎性反應,這樣就會使得感染的發(fā)生更加迅速,并且表現(xiàn)的比較隱匿。所以臨床要有效的避免中性粒細胞的缺乏,并且縮短中性粒細胞缺乏的時間,這樣就能夠更好的提升患者的侵襲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療的效果。從用藥時間角度來說也是一大因素,用藥時間超過10 d的患者比用藥時間不足10 d的患者而言效果更好,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堅持為患者長時間的應用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對于侵襲性真菌感染能夠發(fā)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抗真菌藥物對侵襲性真菌感染進行治療可以發(fā)揮理想的治療效果,而對于整體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存在粒細胞持續(xù)缺乏時間超過1周和用藥時間超過10 d,因此臨床應用對此情況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