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幼兒園有許多長長短短的圓筒,這些原先是用來做地下管道的材料,被我們購買來切割成各種長度,投放到場地上,成了孩子們最喜愛的游戲材料之一。他們有很多玩法,躲在里面、站在上面、推著它各種花樣地滾、豎起來形成一個隱秘的角落或天然的陷阱……其中“鉆隧道”的玩法引起了我的關(guān)注,以下就是我觀察記錄不同班級的3個案例。
游戲與支持
情景一:長隧道(大一班)
兩個女孩把黑色長管道當成一個隧道,兩邊中心處分別用一塊木磚固定,防止管道滾動;把一把單梯斜架在雙梯上,形成一個斜坡軌道;在兩個雙梯間架上兩塊木板,形成一個高臺,方便把重重的輪胎運到高高的起點上。
第一次,女孩站在高臺上,手扶著雙梯和單梯連接處的輪胎,對準下方的“隧道”放手,輪胎沿著單梯滾下去,在接近“隧道”時,輪胎的邊緣撞擊到了隧道上方的洞口,輪胎卡住了一會兒,又歪歪扭扭地倒下來了。另一個女孩把“隧道”往后拖了拖,讓“隧道”和斜坡之間有了一些距離。然后她爬上高臺,等著同伴把輪胎遞上來。同伴把輪胎遞上高臺,她接過輪胎,喊道“移過去點”,同伴跑到“隧道”邊把管道往左邊移動了一下。她把輪胎滾到高臺上的起點,還沒等輪胎保持穩(wěn)定,她就放手了,輪胎滾到一半,從左邊掉了下去。同伴大笑起來?!靶κ裁矗沂钦f把梯子移一下?!蓖橛职烟葑油筮呉苿恿艘稽c。第三次開始了,一切準備就緒,同伴喊“一、二、三”,女孩放手,輪胎從梯子上滾下去,正好進入了“隧道”。
由于我是隨機觀察,并沒有跟蹤到幼兒之后的記錄和與教師的討論,但是從游戲現(xiàn)場就可以看到孩子們在鉆隧道游戲中形成的經(jīng)驗。如在女孩把“隧道”往后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思考與假設(shè):如果“隧道”和斜坡有一點距離,輪胎會不會滾下來,剛好進入隧道?孩子們移動“隧道”和梯子,最后要數(shù)一、二、三,做出瞄準的動作,這些小細節(jié)都體現(xiàn)出他們的思考和判斷,可以看出孩子們已經(jīng)感知到方向、角度、位置與輪胎運動軌跡之間的關(guān)系。
情景二:闖關(guān)隧道(大三班)
大三班的孩子們也用木板和箱子搭成一個斜坡,在下面放置了幾個管道連接成的“隧道”,并用另一塊長木板將“隧道”洞口與斜坡連接,想讓球沿斜坡滾進“隧道”里。幾次嘗試下來,球都能順利地進入,跳跳說:“太簡單了,我們加大難度?!庇谑撬脕硪粔K長方體木塊放在兩塊長木板連接處,形成一個凸起。
嘗試后發(fā)現(xiàn),足球撞到木塊后都會彈到外面去,籃球有兩次沖過木塊進洞。嘉嘉說:“老師,我發(fā)現(xiàn)這個球總是要彈出去?!薄霸趺磿@樣呢?”老師反問道?!耙驗榍蛴袕椥缘模液苘??!毙”闭f?!叭绻菦]有彈性的、比較硬的物體,就可以滾過去嗎?”老師問?!笆堑?。”小北回答?!澳怯惺裁床牧戏线@些條件呢?”小北想了想說:“對了,我們建構(gòu)場有圓柱體可以?!闭f著他們就去找來木制的圓柱體,嘗試多次,每次圓柱體滾到凸起的木塊處就會停住。
回到教室后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為什么斜坡下面放一個障礙物,足球滾不過去,籃球有時能滾過去。(如下圖)
就孩子們的發(fā)現(xiàn),教師和孩子們展開討論。
嘉嘉:我發(fā)現(xiàn)軟的球撞到木塊會反彈回去,硬的球會直接沖過去。比如足球就比較軟,籃球硬一些。(軟硬與沖擊力有關(guān))
師:為什么你們覺得籃球比足球硬?(追問,了解幼兒怎樣感知籃球與足球的軟硬)
嘉嘉:因為籃球比足球氣多。(球體內(nèi)氣體含量多少與軟硬度有關(guān))
甜甜:我不同意,足球和籃球的氣一樣多。我試過它們按下去的程度也是一樣高的。兩手一起比,它們都是在一條線上的,表示它們里面的氣是一樣多的。(反駁,通過對比驗證兩球高度一致,得出含氣量相等)
小宇:籃球比較厚,沖擊力比較大。(球體厚薄與沖擊力有關(guān))
小北:籃球的外表是粗糙的,木塊頂上也非常粗糙。足球非常光滑,就會滑下去。(表面光滑程度與沖擊力有關(guān))
糖糖:籃球上有非常多的點,花紋和木塊匹配。
圓圓:可能有時籃球滾下來還沒有撞到木塊的最高部分,就已經(jīng)跳過去了。(與球體滾落的時機有關(guān))
多多:硬的撞到木塊沖擊力很大,會把木塊撞飛,但是這個木塊后面有長木板抵著也有點硬,所以球會反彈回來。(反彈力與沖擊力的關(guān)系)
淘淘:后來我們用圓柱體也試過,它很硬又沒有彈性,但是沒有滾過去。(用更硬的物體驗證,認為沖擊力與物體軟硬無關(guān))
達達:因為圓柱體比木塊小,木塊比它長一點,高一點。(物體大小、高矮影響沖擊結(jié)果)
淘淘:我發(fā)現(xiàn)滾下去的時候,圓柱體會轉(zhuǎn)一圈滾到別的地方去。(發(fā)現(xiàn)圓柱體的運動方式)
師:為什么會轉(zhuǎn)圈?(追問,引發(fā)其他幼兒思考)
小寶:我覺得是兩個木頭都是硬的,碰到一起就會轉(zhuǎn)圈。
王子:圓柱體和球不一樣,圓柱體只能朝前后滾,球什么方向都能滾。
情景三:多通道隧道(大二班)
大二班的孩子們在山坡上玩,他們把球和輪胎運到山坡頂端,用梯子和木板連接筒,讓輪胎或球從山坡上滾下來,鉆進“隧道”。欣藝用了一個管道接口當隧道,這個三通其中一個接口接著另一個水管,形成一個多通道的“隧道”。她想讓球從第一個“隧道”左轉(zhuǎn)進入第二個“隧道”。前面幾次她發(fā)現(xiàn)球只能滾到第一個“隧道”里,停止的位置還不一樣,為什么這個球滾不到第二個“隧道”呢?她嘗試了很多次,在最后一次成功了。
于是她把問題記錄了下來,如下圖。
老師發(fā)現(xiàn),圖雖然是一樣的,但有些小細節(jié),可以看出不一樣的意思。最后一次,球滾到左邊的第二個水管里面,她用了勾的符號。之后,孩子們也圍繞著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
小奕:這個球是直線滾動的,正好前面有個障礙物把它擋住了,所以就反彈回來了,不會到兩邊去,需要里面有個人幫助它。(球的運動方向)
豆豆:我覺得黑色的滾筒是障礙物,如果這里有木板就更好了,但是必須弄一個墊子把它蓋住,把這里蓋住就不會出去了。
老師:你覺得黑色的滾筒這個結(jié)構(gòu)構(gòu)成了一個障礙物,球就不太容易往這邊走。(隧道的結(jié)構(gòu))
好好:這個球滾到木板里被夾住了,所以它滾不到那個方向去。
西西:可能是球滾到這邊的時候力氣很大。
老師:為什么會力氣很大呢?哪里來的力氣讓這個球撞到這個地方,然后反彈回來?
小愛:我們手上的力,是從我們手上推的力,尤其是這個斜坡。
老師:他說了兩個力,一個是人的外力推動,這個球產(chǎn)生了速度,還有一個力是斜坡的坡度帶來的。
聰寶:我覺得是力氣太大,這個球撞到這里彈回來了。(力的作用)
老師:也有一次滾過去了,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滾過去了,為什么這次能滾過去?
拉拉:我感覺,滾的時候在原地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所以才進去的。
桃子:推的時候動作往左邊去了一點兒。
瑞瑞:如果這個球往左邊滾的話,會跑到外面去,不可能還是沿著劃痕滾過去。
拉拉:這里的結(jié)構(gòu)不會讓球滾下去,這樣的兩塊板構(gòu)成了一個特殊的造型,這個造型會把球給攔住。
芒果:我在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滾筒不太穩(wěn),它是會搖動的,然后就會搖進去,這兩個滾筒銜接的地方有個縫隙,這個筒我鉆進去過,是有高度的,這個高度使這個球不太容易滾進去。
……
分析與反思
同樣的材料,不同的隧道
管道是低結(jié)構(gòu)、高探究的材料,它與其他材料組合、拼接,經(jīng)過孩子們的重新設(shè)計,有了無限的玩法。同樣是鉆隧道游戲,孩子們用了不同的材料做成了不同的隧道,有長隧道、闖關(guān)隧道、多通道隧道。當然,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會發(fā)現(xiàn)游戲場地上有更多的“隧道”。孩子們用來鉆隧道的材料也很豐富,有輪胎、球、圓木塊等,這些材料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種復雜的結(jié)構(gòu)和裝置,引發(fā)了無限的玩法。
不同的隧道,不同的探究
幼兒在游戲中的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chǎn)生的,他們搭建的不同隧道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問題情境,引發(fā)了不同的探究。他們嘗試了不同的解決方法,探究過程也生動有趣。如鉆不進隧道時,孩子們需要通過比對輪胎的直徑和隧道口的直徑大小,調(diào)整斜坡和隧道口的距離,來保證輪胎能沖進隧道;比較容易進隧道時,孩子們又要加大難度,設(shè)置路障來增加挑戰(zhàn),加大游戲的趣味性;多通道的隧道形成時,又要探究怎樣讓球能在隧道中轉(zhuǎn)彎,去到想去的隧道。這些真實、豐富、多元的問題情境是教師無法完全預設(shè)的。幼兒根據(jù)自己解決問題的需要,不斷重復游戲、調(diào)整方法,在操作中獲得經(jīng)驗。
不同的探究,共同的學習
雖然不同班級的孩子在玩鉆隧道游戲時,各自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和不同的發(fā)現(xiàn),但他們都在游戲中學習與反思。在鉆隧道游戲中,孩子們產(chǎn)生了豐富的話題,既有問題和疑惑,又有自己的猜想、假設(shè)和判斷;分享中,孩子們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游戲經(jīng)歷和體驗,耐心傾聽同伴的表達,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能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在質(zhì)疑中思考,形成新的假設(shè),產(chǎn)生進一步的探究興趣。如,關(guān)于“為什么不能到達第二個隧道”的討論中,孩子們不僅能從隧道結(jié)構(gòu)這種材料特質(zhì)上分析問題,更能分析出手推的力量、斜坡形成的沖擊力、管道銜接處的落差形成的阻力、球撞到物體后形成的反彈力等多種影響球運動軌跡的力。孩子們在分享中不斷習得多維度分析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洞察力和深度、持久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