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岳光
摘要:素質教育是教育歷史上一次有意義的理念的轉變,由對學生成績的單一專注轉變?yōu)榇龠M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核心能力培養(yǎng)教育模式,素質教育的產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影響所至,教育要從小抓起,所以對于小學生的教育要尤其關注,除了知識的傳輸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幫助引導提升其自身內在核心素養(yǎng),包括責任感、誠實勇敢、自主客觀思考等和各項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德育理念下的小學課堂教學模式為課題進行深入探究,結合當下小學德育中一些凸顯的現狀,給出相應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給相關人士提供一些有幫助性的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根基;小學德育課堂;教學模式
小學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關鍵的一環(huán),它事關學生在中學和大學階段的發(fā)展,尤其是在道德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更是直接影響著青少年今后價值觀的形成。當前,雖然經過多次教育改革,但在小學生德育管理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德育是一個實際又抽象的概念,實際是因為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能顧尋找到德育的素材,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和學校生活中,即便沒有教師和家長的引導,德育仍舊是存在的,學生也會有所感覺的,而教師和家長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德育促進和把握德育方向,抽象是因為德育是一種內在核心素養(yǎng),不是具體可見的事物,并且由于個體思維的差異,每個人對于德育的看法是由所不同的,在小學德育中,打好根基是首要任務,德育內容是主體,結合傳統文化,為學生營造一個文化德育環(huán)境,是現階段小學德育課堂教學所必備因素。
一、小學德育課堂教學現狀
教育的特征是不斷發(fā)展,教育的本質是進步,而德育是思想教育的根基,在我國各項事業(yè)穩(wěn)步前進的同時,對于祖國下一代的德育工作應該重點關注,小學階段的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如何讓這張白紙變得絢麗多彩,德育的精神在于對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培養(yǎng),專業(yè)知識進步的前提是道德品質的提升,小學階段由于沒有繁重的學習任務,有較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德育學習,德育品質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未來道路。
實施小學有效德育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將德育提升到可見的重要地位上,與知識文化的傳輸并肩進行,當下小學教育,由于父母望子成龍的急切心情,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各種考試、競賽充斥讓學生無暇顧及品德自省,導致部分小學生甚至沒有德育概念,這是作為德育主體的小學生自身現狀,有大原因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因素,不具備明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作為教育者和引導者的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德育,由于過于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在課堂教學中也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關注,這是小學德育現狀的第一個問題。其次,還存在德育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但不善于借助其他教育資源,只是將德育效果寄希望于思想品德課程上和一些德育節(jié)日上,這種被動式的德育教學,達不到素質教育中對于學生德智教學的基本要求,或者說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德育,并沒有進行深入教學,這是小學德育現狀的第二個問題,再次,當前的學校教育尚不均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認識也不一致,特別是小縣城農村結合部的學校,外來務工子女較多,許多家庭忙于生計,子女的德育教育引導不夠充分重視,孩子的放任自由成了外來務工家庭的一種常態(tài),學校德育工作者編制缺,人才少,只憑學校單方面的德育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是小學德育現狀問題之三。
此外還存在不重視德育環(huán)境營造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fā)展,互聯網時代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由于小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自制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互聯網上一些不健康信息的誤導,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半封閉的德育環(huán)境,與此同時,家庭德育環(huán)境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應該和教師形成德育的共同教育體系,讓學生在完整的德育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而德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則需要教師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例如互動教學模式、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模式等,這些也是當下小學德育課堂教學中所欠缺的。
二、小學德育課堂有效教學模式
在小學各階段中,僅憑借單一學科的有限教學,是不足以完成小學生的德育需求的,更需要學校領導的方向確定與班主任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德育內容落實,更多的應該具體體現在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模式多元化是現階段教育的有效形式,小組互助、多媒體、微課等課堂教學模式都具有各自突出特點,而所有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中德育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核心部分,課堂教學模式中應該被有效利用,要想真正深入的進行小學德育,就必須清晰德育的重要意義,將德育的教育實施者自身對德育的認知提升,做好榜樣作用,德育的概念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宏觀的指社會德育,也就是營造健康社會環(huán)境所必備的健康品德行為,一個是現階段普遍所指的學校德育,也是學生接受德育的主要場所。德育所包含的內容是豐富的,涉及的范圍是廣闊的,紅色愛國思想、誠實守信品質、自強自立精神和珍惜生活的趕我,以及各項素質教育中要求的內在核心能力都屬于德育內容,所以,要想將德育在校園中在課堂上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努力,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進行。
第一、要注重校園軟環(huán)境中的紅色文化和品德教育開展活動。紅色文化是我國的根本文化,紅色文化的熏陶和德育培養(yǎng)要從小學階段開始,小學德育是范圍較廣的品德教學,在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下,德育開展有著得天得厚的優(yōu)勢,小學教育中思想品德課程與一些愛國愛生活的班級活動,都能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意識,但以上德育是作為專項德育進行的,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環(huán)境,關注學生的紅色文化觀念與品德意識并融入各個學科教學中。
第二、德育環(huán)境不應該局限于課堂教學上,定期組織學生去參加戶外團建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幫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德育不僅僅是學校開展的教學內容,而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勇敢誠實的長期熏陶,可以組織戶外植樹活動,讓學生命名每一顆種子,并賦予自己的祝福,然后定期組織學生來澆水施肥,讓學生明白成長的內涵,是需要付出努力才會有回報,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給學生講解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紅軍前輩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zhàn)換來的,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所做出的多年的努力得來的,培養(yǎng)學生的凝聚力和愛國情操。青少年由于年齡因素,可塑性較強,這個階段的教育對孩子的價值觀影響較大,在青少年道德品質初步形成的過程中,利用教育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戰(zhàn)役紀念館,在參觀過程中給學生講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并讓學生寫一篇觀后感,以此來熏陶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了解,還可以開展追尋紅色足跡、紅色旅游,去一些較近的紅色文化景點,并在出發(fā)前給學生布置一些思想方面的作業(yè),讓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參觀,直觀的感受紅色景點和人物事跡,還可以定期舉辦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紅色文化的活動,例如愛國詩朗誦大賽和紅歌大賽、向國旗、黨旗敬個禮等活動,并給與相應的鼓勵,給獲獎者發(fā)一些印制有國旗元素的小禮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紅色文化底蘊和愛國意識。
第三、重視家庭與課堂德育的結合教育。家庭教育在整個青少年的德育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要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因素等正能量的家庭環(huán)境。作為學校方面與家長溝通的首要責任人,班主任在家校共建共育中應該起到重要的銜接作用,首先在課堂教學模式上與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上應該經過詳細認真的思考,并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在德育教學上,可以在課堂上結合一些愛國節(jié)日,如國慶節(jié)、建黨節(jié)和清明節(jié)等,帶領學生在學校組織一些征文,手抄報,繪畫,手工制作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滲透,給與學生鼓勵和支持,并通過一些小禮物和榮譽標志的頒發(fā),讓學生感受到集體榮譽感和愛國氛圍,在課后布置作業(yè)的時候,通過與家長的有效溝通,讓家長輔助班主任監(jiān)督和幫助孩子完成相關的德育課后作業(yè),同樣的在教學方面,例如在學習知識方面,也通過同樣的方式讓家長進行輔助和監(jiān)督,目的就是為了時刻掌握孩子的學習和精神狀態(tài),有效銜接了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空白點。
第四、定期開展紅色德育公益實踐活動。未成年人就如同一張白紙,通過校訊通、微信群、致家長的一封信等途徑在學校和家庭環(huán)境中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僅僅是在理論認識上對于德育有一個宏觀的了解,但任何理論都需要結合實踐進行,所以,適當的組織學生去做一些紅色公益活動,例如去敬老院幫助老人打掃衛(wèi)生和表演文藝節(jié)目,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自己幫助別人而獲得的快樂與成就感,并讓老人給孩子們講一些戰(zhàn)爭年代的革命故事,讓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感知祖國的繁榮與穩(wěn)定,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注重價值取向的培養(yǎng)。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也得到了多次強調,認為這是做人的根本。中華傳統文化認為人在需要義的同時也需要利,承認人追求利的思想,但應該重視義的存在。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培養(yǎng)小學生的高尚道德。使學生處理好誠信與義利的關系,有利于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校還可以在每個學期的德育活動中積極開展“緬懷英烈立壯志”、“誠信感恩傳美德”等學月主題活動,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實踐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發(fā)揮社區(qū)資源的作用,開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動,可以提高小學生進行德育學習的興趣。如: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和社區(qū)開展扶困助貧、尊老愛幼活動,不但可以表現我國傳統文化中尊敬老人、愛護兒童的美德,而且也有利于小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第五、重視傳統文化滲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但目前的學校德育教育大多沒有重點,雖然進行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但相對缺乏教育目的性,導致小學德育教育力度不大,說服力不強。筆者認為應該在小學中設置傳統文化課,在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加入教學大綱當中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重點。依靠課程設置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讓小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與行為習慣。利用各種形式的道德教育,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讓小學生掌握其內容,學習其美德,將小學生培養(yǎng)成為寬以待人、嚴格自律、關心社會的高級人才。
結語:
傳統文化承載了我國幾千年歷史內涵,對于小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智勇有著重要意義,針對于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起到的是鋪墊和地基作用,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深遠影響,在素質教育逐步深入的情況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德育工作是極為關鍵的,正如一棵樹在小的時候需要去精心呵護,才可以健康成長為參天大樹一樣,未成年人也同樣需要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只有樹立正的的德育觀念,才能在今后的學業(yè)和工作中體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社會提供正能量,為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傳播健康德育理念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總之,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過在小學生的德育管理中滲透傳統文化,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共同努力,并在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其落實。
參考文獻
[1] 溫志旺.如何讓德育管理在假期不留“真空”[J].中小學校長.2011(08).
[2] 范錦飄.當前農村小學德育管理面臨的挑成及對策[J].教書育人.2011(14).
[3] 李勁松.用科學發(fā)展觀調控小學德育管理工作[J].新課程導學.2012(18).
[4]李增端.淺談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3(7):56-57.
[5]徐金亨.以“禮德教育”為特色,探索小學校本德育操作體系[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8):98-99.
[6]周效英.小議中國傳統文化與幼兒德育[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0(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