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篩梅
摘 要:敘事性文本往往具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敘事情節(jié),而聚焦這些敘事要素,對提高學生的文本感知力,使其抓住閱讀重點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學生在閱讀中,對關(guān)鍵信息提取遺漏、張冠李戴,信息歸納不全,以偏概全,文本內(nèi)涵把握不清,淺層理解,機械式閱讀評價,偏離語境。基于此,筆者展開了問題梳理,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敘事性文本;閱讀難題;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4-0074-02
引 言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體類型主要有寓言、童話、故事、詩歌、敘事性文本、說明性文本等。其中,敘事性文本占比較大,主要以敘事為主,有主題、語言、情節(jié)、形象、場景、細節(jié)等敘事要素。在教學中,教師要關(guān)注敘事性文本閱讀,指引學生理解重點字詞句,把握敘事主題與情節(jié)內(nèi)容,明晰文本講了什么,清楚文本中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以及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提高學生對敘事性文本閱讀的感知力[1]。
一、敘事性文本閱讀教學的主要問題
學生在閱讀敘事性文本時,應(yīng)注意把握文本的主題,以及敘事事件中的人物、場景、細節(jié)等內(nèi)容,并從閱讀中體會敘事性文本的趣味語言。敘事性文本在言語表達上具有結(jié)構(gòu)靈活多樣、意趣含蓄雋永、情節(jié)多變、信息量大等特點,學生在閱讀時存在諸多問題[2]。
(一)信息提取遺漏,張冠李戴問題突出
在語文學科閱讀測試中,從學生的閱讀表現(xiàn)來看,其對敘事性文本信息提取不準確,導致失分過多。舉例來講,原文信息如下: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遼闊的大海上航行、捕魚,在小島上開荒、種植。茫茫南沙,片片島嶼,都留下了祖先生活的足跡。提問: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南沙群島的海上(? )。A.開荒種植;B.開挖石油;C.航海捕魚;D.藏著礦產(chǎn)。對于上題的答案,很多學生選擇A,事實上,答案為C。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是對題意中的“海上”二字未能準確提取,將“海上”與“島上”混淆,導致錯誤。同樣,在某例題中,原文如下:傳說仙女下凡時,在遼闊的南中國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瑩的珍珠,這就是美麗的南沙群島。題目中“一串串珍珠”指的是(? ?)。A.海洋生物;B.礦產(chǎn)資源;C.南沙群島;D.南沙海域。有一半的學生選錯,錯誤的原因是對“這就是”三個字忽略了。學生在閱讀敘事性文本時,未能準確抓住關(guān)鍵信息,或者對關(guān)鍵點存在遺漏問題,說明學生的閱讀水平還有待提高,對敘事性文本主旨要點的提取能力還很欠缺。
(二)信息歸納不全,以偏概全問題突出
對于一段文本,歸納文本的主旨思想,重點考查的是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但是,一些學生在閱讀敘事性文本時,由于對關(guān)鍵信息概括不全,導致疏忽。例如,關(guān)于某人小時候的生活片段,請簡要概括某人看電視的種種表現(xiàn),至少寫三種。對題目中給出“至少寫三種”,有學生只寫一種或兩種。在某段關(guān)于飼養(yǎng)蝸牛的文本閱讀中,請簡要概括“照料蝸?!钡闹饕獌?nèi)容。蝸牛小指甲一半兒大時,;蝸牛一天天長大,;蝸牛能夠獨立生活時,。對該題的解答,很多學生在言語陳述上主要是對重要信息歸納不全,有些寫的是部分內(nèi)容。學生對所讀文本內(nèi)容缺乏應(yīng)有的“整合與解釋”能力,導致以偏概全。
(三)閱讀視角單一,陷入淺層理解
敘事性文本的閱讀需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涵,準確概括其要點。但在閱讀后,一些學生審讀視角單一,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處于淺層次。例如,某文本是關(guān)于“我和爸爸的故事”,在閱讀后,要求學生寫出“爸爸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并用例子來說明。學生在回答時,常常對敘事中的要點概括不到位,對“印象”理解不清,事例列舉不全,對人物評價不全面,從而陷入淺層理解誤區(qū)。
(四)閱讀評價機械,無法融入語境
敘事性文本閱讀中,對文本內(nèi)涵的評價,需要學生立足語境,對文本所講內(nèi)容及滲透的思想、情感進行提煉與表達。例如,某文本中,某段話與整個文本相聯(lián)系,是否是“多余”的,請說明理由?!霸谶@若有若無的微響中,我仿佛已看見那些快樂的小螞蟻正在長大,它們長出了美麗的翅膀,像一群威風凜凜的大蟋蟀……”對該段中加橫線的字、詞意義進行解讀,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很多學生對敘事性文本中字、詞的剖析,以及對文本語言、修辭手法進行賞析,感到難度很大。因此,針對重點句段,教師應(yīng)指導學生細致閱讀,使其能夠感受到作品的形象和語言;還應(yīng)學生根據(jù)重點字、詞、句把握文本的情感,逐漸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水平。
二、敘事性文本閱讀教學困境的成因
(一)缺乏應(yīng)有的語言文字審讀能力
很多學生把做錯的原因歸結(jié)為“沒有看到這一點”“沒有想到還要考慮這么多”“沒有認真審題”等。解題中的錯誤,并非個性,而是具有共性特征。對敘事性文本的閱讀,很多學生閱讀不認真,閱讀不細致,導致閱讀理解不到位。一些學生在閱讀時速度較慢,排除非智力因素干擾,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文本中的字、詞、句缺少應(yīng)有的敏感度。學者伍新春認為,在言語溝通中,人們需要立足具體的言語語境,在言語發(fā)送者與言語接受者之間,經(jīng)由視聽信道來促進雙方言語信息的交流互動。言語在發(fā)送前,需要由言語發(fā)送者進行言語編碼;言語接受者需要對言語進行譯碼,如果編碼有誤,或者譯碼有誤,都將帶來溝通障礙。在敘事性文本閱讀中,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實則是與文本語言進行“溝通”的過程,若學生的“譯碼”能力不足,就會影響對文本的閱讀感知力。在小學高年級學生群體中,盡管學生的識字量已經(jīng)有所增加,但因字、詞辨析力不扎實,制約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例如,“千鈞一發(fā)”中的“發(fā)”字,與哪個詞語中的“發(fā)”解釋一致?A.發(fā)達;B.爆發(fā);C.發(fā)射;D.發(fā)型。對該題中“發(fā)”的考查,學生首先要能夠深刻理解“千鈞一發(fā)”的意義,準確辨析成語中“發(fā)”的意義,這樣才能據(jù)此找到對應(yīng)的詞匯。因這里的“發(fā)”指的是“頭發(fā)絲”,很顯然,與D項中的“發(fā)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