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龍艷
摘 要:隨著“走出去”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海外人才培養(yǎng)需求越來越大,在海外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漢語教學尤為重要,其目標是讓海外學習者能夠運用漢語進行交際,而交際過程是人們運用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傳遞信息的過程,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分不開的。因此,在海外漢語教學中,要關注并處理好語言習得與文化認知之間的關系,才能使人才培養(yǎng)更適應實際需求。
關鍵詞:漢語教學 語言 文化 偶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61
語言的民族性決定了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與相應語言的習得是相得益彰的。然而一直以來,在海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對語言習得的影響并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以語言、詞匯、語法為主要內(nèi)容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認為這樣學習者就可以熟練掌握漢語,進而運用漢語進行日常交際。但因為忽視了文化上的差異,往往導致學習者只會進行相關的表達,而并不了解詞匯語句所承載的真正含義,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障礙和誤解,甚至鬧出笑話。因此,在海外漢語教學中關注并處理好語言習得與文化認知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語言學習中的文化存在
何謂文化?《辭海》是這樣界定的: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語言作為人類思想的載體自然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促進著文化的生成和傳播。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承載記錄著文化;另一方面,語言的表達又與文化息息相通,是文化的外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決定著民族語言的特點。因此,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交際的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基于一定的文化認知,使用語言來傳遞和接收信息的過程,所以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在海外漢語教學中,讓學習者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并與本土文化進行對比來理解掌握漢語的運用,是更有效地教學方法,也使得漢語及漢文化的魅力得到提升。
以漢語聽力教學為例,聽者主要是辨認漢語的語音、詞義、句法??墒锹牰怂牭降拿恳粋€詞,表層語言問題解決了,并不意味著聽懂了說話人的意圖。聽者還需要對所聽到的語料進行深入理解,這一理解過程非常復雜,其具有多層次性,聽者需要根據(jù)自身知識和經(jīng)驗對上下文連貫理解。如果這些內(nèi)容來源于聽者所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植根于他所成長的文化土壤,那么他便能夠?qū)β牭降恼Z言符號做出快速準確的反應,無論是新聞、故事還是有關科技方面的,都不會感到陌生,即使材料中有些生詞,也能根據(jù)上下文中猜測其意思,甚至可以突破某些復雜的語法和句式所造成的屏障;反之,面對純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本內(nèi)容,出現(xiàn)不熟悉的語料或語料中有特定的中國文化特征時,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便會導致理解上的障礙。即使學習者“知道”其中的詞語,但仍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
二、文化的偶合及差異與語言認知
前面所舉的現(xiàn)象可以概括為文化的偶合和差異兩種狀態(tài)。雖然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有所不同,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又都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俗,但人類生存的基本自然環(huán)境、人文條件、氣候狀況、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都有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可以超越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在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過程中達成某些共識。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們從自身與自然相處的經(jīng)驗中也會生成相近的思想和情感而積淀為一種相似文化現(xiàn)象,這就是文化的“偶合”。在海外漢語教學中會出現(xiàn)一些讓學習者感到似曾相識的表達。主要表現(xiàn)為一些習語諺語的相通表達。例如漢語里“愛屋及烏”“知足常樂”“三思而后行”“披著羊皮的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在英語或者其他語言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表達,在交際中還有更為生動的例子,比如中國人打一個噴嚏,身邊的人會習慣性說一句“一百歲”,西方人則會來一句“上帝保佑你”,這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心理是極為相似的。文化出現(xiàn)偶合現(xiàn)象,在語言理解上就容易一些,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漢語聽力教學中有兩則故事,一個是 “朝三暮四”這則成語故事,韓國學生剛聽一段就知道全部的內(nèi)容了,因為在韓國有類似的故事來說明同一個道理,所以他們在理解表述這個成語時是沒有任何障礙的;而其他國家的學生反復聽反復解讀才能明白“朝三暮四”的含義;還有一個是講爺孫倆騎驢趕集的寓言,美國學生很容易就聽明白了它的內(nèi)容,因為在西方這也是一個很古老很經(jīng)典的故事。這樣的偶合現(xiàn)象不勝枚舉,每每出現(xiàn)此類情況,學生就可以更自信地去把握語詞的意義,更加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見,整體意義上的熟悉有助于克服個別意義的陌生和障礙,這體現(xiàn)了文化偶合現(xiàn)象對于語言認知的巨大促進作用。
在教學中,文化的這種偶合現(xiàn)象,可以促進漢語學習者在學習中的“正遷移”,而文化的差異則會導致學習者在學習中的“負遷移”,最典型的是詞匯空缺現(xiàn)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差異,一種語言中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究其原因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上的差異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差異。漢民族歷史文化悠久,從遠古神話到歷朝歷代掌故,形成了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為漢語積累了大量獨特的詞匯和表達,因此漢語對應其他語言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詞匯空缺現(xiàn)象。例如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服飾飲食、文人雅好相關的具有中國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學習者要徹底地掌握則須花費很大精力,所以,面向海外學習者進行語言教學時要讓學習者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熟悉漢語,因為語言理解包含著文化理解,語言理解需要對文化理解。在語言難度大的時候,主要是缺乏語言基礎知識導致理解薄弱;但在語言難度較小時,依舊理解不好,則主要是由于文化方面的障礙。由此可見,語言習得要依托一定的文化認知,對文化的了解能更好地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功能。
三、對外漢語教學不能忽視文化的傳播
文化是語言的底座和環(huán)境,語言是文化的呈現(xiàn)方式和載體,是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文化的概念相當寬泛,我們所討論的文化包括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背景知識和文化詞語。文化背景知識是指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科技等諸方面的內(nèi)容,文化詞語是指蘊含社會文化意義的詞語,往往同民族的歷史背景、社會心理、民風習俗、制度變革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密切相關,它是詞匯中最活躍的部分。這也是造成語言千差萬別的根源。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海外漢語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手段,將語言背后隱藏的文化因素挖掘出來,通過文化引導學習者深入熟練地掌握漢語言,從而更好地促進語言教學。這就要求面向海外學習者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水平,還要有較高的漢文化素養(yǎng),從而引導學習者基于中國的文化歷史、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理解漢語領域里更深層次的內(nèi)容和規(guī)律。
誠然,我們并不主張在海外漢語教學中過多地注重文化方面的聚合和離異,因為語言的學習歸根結底還是以語音、詞匯和語法為基本構架的,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外部環(huán)境是不容忽視的,海外學習者要想學好漢語,必須親近漢文化。海外漢語教師應提高文化闡釋的自覺性,選擇適當?shù)姆绞絺鞑ブ袊幕?,從各國文化比較的視角把握漢語教學,加深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使?jié)h語教學達到更高更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李泉《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七十年》,《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9年第4期。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年。
[3] 李曼麗、李靜菲《文化認知與外語教學》,《高教科研》2006年。
[4] 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5] 劉敏《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研究》,《文學教育》2011年第3期。
(本文系有色金屬工業(yè)人才中心2020年職業(yè)教育相關研究課題“基于遠程教育模式的海外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YSRC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