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營口地區(qū)明代烽火臺考略

2021-08-30 11:50李玉穎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1年14期
關鍵詞:海防倭寇明代

摘 要:在烽火臺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普遍應用于古代軍事戰(zhàn)爭。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古代的烽火臺遺跡,遼寧省營口地區(qū)就有眾多烽火臺遺跡,絕大部分是明代遺存的軍事設施。文章對比了營口地區(qū)烽火臺的建筑材料、結構形制和所處時代,對明朝時期的政治、軍事及海防體系的探究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海防;明代;倭寇

烽火臺是古代軍事上為了用狼糞燒煙以報警而建立的高臺,瞭望守臺的士卒有幾人或數(shù)幾十人不等。宋代陸佃所著的《埤雅·釋獸·狼》中有記載:“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烽火臺又稱狼煙臺、烽堠、烽燧、墩堠,建于緩坡小山丘上,目標明顯,視野開闊,距離不等。

烽火臺按功能可分為兩個類型:一是舉火臺,亦稱“報警臺”,即“沿海墩架”。這種烽火臺位處海防前哨,遇有敵情發(fā)生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商代時已開始舉狼煙、鳴鼓以報軍情。《東周列國志》載髯公詠詩幽王“烽火戲諸侯”?!段浣?jīng)總要》記載:“凡賊入境,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滿五百人,放火一炬……視寇多寡放火二至四炬”。至明代,除放烽煙之外,還制定了鳴炮制度,并在點火、燃煙時增添硫黃、硝石以助燃。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規(guī)定:“邊墩舉放烽炮,敵寇犯境百人以下放一烽一炮,五百人放二烽二炮,千人以上放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放四烽四炮,萬人以上放五烽五炮。”有煙火和炮聲可使軍情傳遞速度變得更快。二是接火臺,亦稱“內(nèi)陸接火臺”“路臺”,與海防各城堡、衛(wèi)所緊密相連,集軍事預警、傳遞軍情、軍事堡壘和驛站于一身。舉火臺發(fā)出的煙火報警信號,經(jīng)接火臺遂臺傳遞,以達京師。舉火臺建于海防前哨,接火臺建于內(nèi)陸,建筑目的和功能作用說明烽火臺是防御性國防軍事工程,這種完整的以報警為主的古代軍事設施,成為沿海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營口地區(qū)烽火臺的分布情況

營口地區(qū)烽火臺數(shù)量眾多,形成了完整體系,絕大部分都是明代遺存的軍事設施。據(jù)資料顯示,營口已發(fā)現(xiàn)的烽火臺遺址、遺跡有30多處。整體布局為兩大體系:一在沿海岸線走勢南北相連,形成了遼東半島沒有邊墻的軍事防御體系,烽火臺順海岸貫通半島南北,并與關內(nèi)沿海烽火臺相連,是我國烽火臺網(wǎng)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在內(nèi)陸腹地,烽火臺密布在蓋州與大石橋境內(nèi),呈放射狀向內(nèi)陸縱深分布,選址在軍事要道和居住重鎮(zhèn)周圍。

營口地區(qū)的烽火臺大多為接火臺。其中,在今蓋州市境內(nèi)有牌坊溝烽火臺、鶴羊寺山烽火臺(又稱“伴仙山墩”)、后朱甸烽火臺、商家臺烽火臺、下店村烽火臺(又稱“白狼山墩”)、曾店烽火臺、老爺廟烽火臺、孤家子烽火臺、頭臺子烽火臺、四方臺烽火臺、雙臺子烽火臺、鳴珂嶺烽火臺、鄭屯烽火臺、青石關烽火臺等;今老邊區(qū)境內(nèi)烽火臺有花英臺烽火臺、孤山子烽火臺、二道溝烽火臺(又稱“觀象山墩”)、光明烽火臺等;今大石橋市境內(nèi)烽火臺有:前砬山烽火臺、太平烽火臺、李家村烽火臺、后坎烽火臺、前坎烽火臺、分水烽火臺、后高臺烽火臺、下土臺烽火臺、老墻頭烽火臺、東江烽火臺、常家溝烽火臺、破臺子烽火臺、朝陽寺山烽火臺、山嘴子烽火臺、交干村烽火臺、雙臺烽火臺、太平村烽火臺(又稱“孛羅山墩”)等。營口地區(qū)舉火臺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為九壟地鎮(zhèn)仙人島烽火臺、鲅魚圈區(qū)墩臺山烽火臺、望海寨烽火臺、團山鎮(zhèn)西崴子烽火臺、西海西河口烽火臺、梁房口烽火臺、水源鎮(zhèn)賞軍臺烽火臺等。明代《遼東志·兵食·卷三》記載:蓋州衛(wèi)“墩架二十五座,瞭望官軍余丁118名,冬操夏種官軍……2225名”。

其中,團山鎮(zhèn)西崴子烽火臺、鲅魚圈區(qū)墩臺山烽火臺與九壟地鎮(zhèn)仙人島烽火臺并稱為“營口三大烽火臺”。

2 營口地區(qū)烽火臺的建筑材料、結構形制及時代

2.1 建筑材料

各地烽火臺的建筑材料和工藝不盡相同。修建烽火臺一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烽火臺多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壘筑。在山區(qū),多為石塊壘砌。在中東部,自明代開始用磚石壘砌或全磚包砌烽火臺。

烽火臺的建造多是因地制宜,各不相同,有磚筑、石筑、磚石混筑和土筑等幾種。營口地區(qū)烽火臺的建筑材料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石筑型,白灰口,如鶴羊寺山烽火臺、破臺子烽火臺;二是臺基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其上是大塊青磚建造的臺身,臺心為土或沙石土夯筑,白灰勾縫,如前砬山烽火臺、仙人島烽火臺、墩臺山烽火臺、西崴子烽火臺等,這類烽火臺占總數(shù)的80%以上;三是臺基為花崗巖條石,臺身為磚石結構,白灰口,如青石關烽火臺。

2.2 結構形制

從全國來看,不同地區(qū)和不同地形、地勢的烽火臺形狀各異,有圓形、方形、梯形、圓錐形等,但多為方、圓兩種形體。內(nèi)部有實心、空心兩種,空心臺內(nèi)可駐兵,儲藏器械、物資等。營口地區(qū)烽火臺幾乎都是實心臺,只有前砬山烽火臺為空心臺,主要原因是烽火臺建在自然村屯或軍隊駐地附近,和平時期無須軍隊防守。一般情況下臺上筑有守望屋,燃放煙火的設施,臺下有兵卒居住的房舍、倉庫等建筑。營口地區(qū)烽火臺多呈方形,上窄下寬,最上部分為垛口,均建有溜水口,有的臺頂建哨樓。

例如,墩臺山烽火臺坐落在鲅魚圈區(qū)墩臺山上,西望洶涌澎湃的渤海。臺頂垛口每面設一個射口,中心處還建瞭望鋪房等。此烽火臺為四方體,內(nèi)以沙土夯筑,主體用青磚砌成,用繩子上下,高12.85米,底邊長14米,上邊長11.4米?;坑谢◢弾r石條,青磚每塊長約4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10厘米。臺身上窄下寬,底為正方形,每邊長約15米,上口每邊長約11米。墻面平整,每面墻上有兩條上尖下寬凹入墻體的楔形“水溜”兼通風口,用來排泄頂部雨水和點火通風,設計頗具匠心(圖1)。

前砬山烽火臺,即《遼東志》所載的“觀家山墩”,位于大石橋市金橋開發(fā)區(qū)前砬山村海拔40米的緩坡小山丘—砬砬山的山頂,呈方形,臺基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其上是大塊青磚建造的臺身,石灰勾縫,臺頂筑有瞭望樓,臺通高12米,底邊長各10米,由下至上逐漸內(nèi)斂,臺體下部有券形門一座,可從臺內(nèi)登上臺頂。該烽火臺是營口唯一一座空心烽火臺(圖2)。

仙人島烽火臺也是方形,上窄下寬,主體也是由青磚砌成,青磚用白灰膩縫,底部邊長13.5米,頂部邊長11.2米,高15米,靠軟扶梯上下,上部原有垛口,今已不存。四面各有對稱水流兩個,每個水流長4.71米。另外,仙人島烽火臺距地高14米處設有一條磚角向外的磚帶,臺上有哨樓。仙人島烽火臺是營口地區(qū)現(xiàn)存明代烽火臺中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烽火臺(圖3)。

西崴子烽火臺的臺底座是以六層花崗巖條石為基,上疊砌40層大方青磚,南、東、北各底邊長分別為9.7米、15米、10米,頂邊長分別為7.2米、13.8米、7.6米。西壁沒有磚面,是一面大土坡,為登臺處,長24.6米、寬13米。

青石關烽火臺為磚石結構,基座為花崗巖石條砌筑,向上為磚筑,5米見方,南面存高2.3米、東存高2米,占地面積為150平方米,為白灰口方形實心建筑。

商家臺烽火臺占地約130平方米,現(xiàn)東、西、北三面皆不存,南面僅剩半壁墻面,青磚筑身,中間填土,形制為方形。

城山烽火臺南、北長約9米,東、西寬約6米,大略呈長方形,為典型的就地取材的石筑烽火臺,現(xiàn)臺址的東側可見塌落的石塊。

鶴羊寺山烽火臺略呈長方形,臺身石條18層,殘存高度3.1米。臺基四邊長度不一,西面長8米,東面長8.6米,南面長10.4米,北面長11.2米,臺為上斂式。

綜觀營口地區(qū)數(shù)十座烽火臺遺跡,無論選址、用料、規(guī)模、結構均各有特色,并非一個模式,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高超的建筑藝術。

2.3 時代

營口地區(qū)烽火臺大致分兩個時期修建。一是明洪武年間,二是明朝政府為抵御倭寇的劫掠,除增加防御兵力外,詔令遼東都司沿海岸修筑煙墩。據(jù)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詔令遼東都司沿海岸修筑煙墩,“墩臺務高厚,積薪糧可足五月之用,置藥弩于其上,鑿井于旁,以備防守”。平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奉令北調(diào),隆慶二年(1568)“總理薊州、保定、昌平三鎮(zhèn)練兵事”,后“建敵臺千二百所”。

現(xiàn)存的遺址和修復的三座烽火臺(墩臺山烽火臺、前砬山烽火臺、仙人島烽火臺)均為明代修建。據(jù)《營口縣志》記載,大石橋市黃土嶺鎮(zhèn)茶葉溝高麗城山頂烽火臺“可能與安市城同代建筑”,即西漢時所建。另據(jù)《蓋平縣志》記載,墩臺山烽火臺、仙人島烽火臺為唐代所建,其實現(xiàn)存的烽火臺遺址是在唐代所建烽火臺的殘留基礎上明代時重建的。

3 修筑烽火臺的歷史背景

明代早、中期海盜猖獗,特別是倭寇的侵擾掠奪不斷,遼東沿海深受其害。面對倭寇,明政權在積極防御的同時主動出擊消滅倭寇,取得了全面勝利,烽火臺為鎮(zhèn)守海疆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倭寇是日本封建諸侯為掠奪我國的財富,組織一些失意的封建主、沒落的武士、浪人、海盜和走私商人,經(jīng)常在我國沿海進行掠奪和騷擾,殺害居民,當時被稱為“倭寇”。倭寇所侵擾的地方北至遼海,南至閩粵沿海各地,內(nèi)陸深達安徽等地。遼海被侵擾最早,浙、蘇、魯次之,閩粵被擾較晚。據(jù)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倭寇侵擾山東沿海州縣,次年掠奪登州、萊州;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倭寇劫掠遼東金州;至明永樂七年(1409)3月,明水軍大敗倭寇于渤海,追至遼東金州白山島;明永樂十七年(1419)6月,倭寇侵擾遼東金州,與明軍劉江部大戰(zhàn)于望海堝,倭寇大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望海堝大戰(zhàn)”。從此,倭寇不敢北侵。

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掠奪事件多至無法計算。其中,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倭寇侵犯寧波、臺州,“攻掠諸郡”“焚燒官民房舍至數(shù)十百里”。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夏四月,倭寇犯臺州,破黃巖,大掠象山、定山諸邑”。次年,倭寇大舉登陸,濱海千里同時告急。倭寇搶劫財物,擄掠人口,“男則導行,戰(zhàn)則令先驅(qū)”;被掠婦女“晝則繅絲,夜則聚而淫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自太倉潰圍出,乃萬掠民舟入海,趨江北;大掠通州、如皋、海門諸州縣,復焚掠鹽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向內(nèi)地深入,趨南京而達安徽?!鞍嗽?,倭寇……趨秣林關……過關而去,自南京出秣陵;流劫溧水,溧陽;趨宜興、無錫。一晝夜奔一百八十里,抵滸墅關……六十七人經(jīng)行數(shù)千里,殺傷無慮四五千人”。后倭寇再次入犯,進圍杭州,“數(shù)十里外,血流成川”。

至于閩粵沿海,則自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后,連年遭受侵擾。

倭寇居無定所,行蹤飄忽不定,時聚時散,大股數(shù)萬之眾,小股則數(shù)千人不等,遍布沿海,侵犯我國沿海省份,給明朝的穩(wěn)定、發(fā)展、繁榮帶來巨大的損害,明朝政府不得不加強防御和打擊,烽火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呈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伴隨著時光的流逝,昔日烽火臺的狼煙早已散盡,但它們見證了曾經(jīng)的歷史。

烽火臺是古代重要的國防軍事工程,對研究明代營口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營口市史志辦公室.營口縣志[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

[2]劉立強,劉海洋,韓鋼.遼東志:兵食:卷三[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3]劉俊勇.明代遼東烽火臺考察—以金州衛(wèi)、復州衛(wèi)為中心[J].大連大學學報,2014(5):32-38.

[4]譚立峰,劉文斌.明遼東海防軍事聚落與長城軍事聚落比較研究[J].城市規(guī)劃,2015(8):87-91.

[5]譚立峰,劉文斌.明代遼東海防體系建制與軍事聚落特征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421-426.

[6]范熙晅.明長城軍事防御體系規(guī)劃布局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5.

【作者簡介】李玉穎,女,漢族,遼寧營口人,就職于營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西炮臺遺址陳列館業(yè)務部,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近代史和營口地方史。

猜你喜歡
海防倭寇明代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代中日堪合貿(mào)易終止原因芻議
走向深藍
試論明朝嘉靖時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
遼寧發(fā)現(xiàn)104處明清時期海防遺址點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xiàn)及技法淺析
明代延綏鎮(zhèn)列女研究初探
試論中國國防領土觀念的近代轉(zhuǎn)型
新乐市| 鄱阳县| 武山县| 延寿县| 凌源市| 墨竹工卡县| 昌黎县| 长阳| 太湖县| 会宁县| 五大连池市| 石棉县| 和林格尔县| 习水县| 牙克石市| 胶州市| 屯昌县| 安康市| 永寿县| 崇文区| 子长县| 揭阳市| 惠州市| 五华县| 荔波县| 荣成市| 衡东县| 太谷县| 屯昌县| 宣化县| 济源市| 彩票| 吉安市| 托克逊县| 新蔡县| 蛟河市| 简阳市| 云浮市| 白玉县| 重庆市|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