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有“龍魚”一名,且對其生存環(huán)境、形態(tài)習(xí)性等均有記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鯉)。一曰:蝦。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保?](P258)歷代文獻記載中,與“龍魚”有關(guān)的名稱有“龍鯉”“鯪鯉”“陵魚”“鯪魚”等。
《漢語大詞典》《辭源》以及劉毓慶、袁珂等各家多依據(jù)與“龍魚”相關(guān)的名稱,討論“龍魚”所指。或依“龍鯉”之名推斷其為穿山甲;或依“鯪魚”“陵魚”之名推斷龍魚是穿山甲或鯢魚;或未名所指,眾說紛紜。以上名稱與《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所載的“龍魚”有何關(guān)聯(lián)?“龍魚”所指為何物?學(xué)者所論皆有尚待商榷之處。我們以相關(guān)名稱為線索,結(jié)合《山海經(jīng)》及歷代相關(guān)文獻中有關(guān)“龍魚”的形態(tài)、生理、地理分布等敘述,對已有觀點進行爬梳整理,對“龍魚”所指進行探討。
《辭源》綜合“龍魚”“龍鯉”兩條釋義,據(jù)《山海經(jīng)》及郭注所言龍魚形狀“如鯉”,以“龍鯉”為線索,認為“龍魚”即“龍鯉”,又名“鯪鯉”,三者皆是對穿山甲的指稱。
《辭源》釋“龍魚”:即龍鯉。穿山甲?!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窮山)龍魚陵居在其北,……其為魚也如鯉?!薄段倪x》漢張平子(衡)《思玄賦》:“超軒轅于西海兮,跨汪氏之龍魚?!薄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作“硥魚”。參見“龍鯉”[2](P4754)。
《辭源》釋“龍鯉”:穿山甲的別名。也稱鯪鯉、龍魚?!段倪x》晉郭景純(璞)《江賦》:“若乃龍鯉一角,奇鸧九頭。”注:“《山海經(jīng)》曰:龍鯉陵居,其狀如鯉?;蛟唬糊堲~一角也?!眳㈤啞侗静菥V目》卷四三《鱗》一《鯪鯉》[2](P4754)。
劉毓慶認為“龍魚”與“鯪魚”(或作“陵魚”)音近,“龍魚即鯪魚,龍、鯪一聲之轉(zhuǎn),與龍門之亦稱凌門同,《海內(nèi)北經(jīng)》則作‘陵魚’”[3],“因形狀與鯉魚相似,故稱鯪鯉”[3],即穿山甲,引《本草綱目·鱗部》“鯪鯉”下“其形肖鯉,穴陵而居,故曰鯪鯉,而俗稱為穿山甲,郭璞賦謂之龍鯉”[4](P2384)。證其有異名“龍鯉”“穿山甲”,認為這些名稱均指稱穿山甲類[3]。
一種觀點是以“龍魚”為鯢魚或狀如鯢魚。古今學(xué)者多據(jù)《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龍魚)一曰蝦”,與《爾雅·釋魚》中“鯢大者謂之蝦”的記載互證得此結(jié)論。持此種觀點如畢沅校正《山海經(jīng)》云“(龍魚)一作如蝦,言狀如鯢魚”[5](P224),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鯢”下云:“亦名龍魚?!逗M馕鹘?jīng)》‘龍魚陵居如鯉’即《廣志》所謂鯢,形如鯪鯉,可以治牛,出伊水也”等[6](P11432)。
袁珂認為“龍魚”即“陵魚”,是神話傳說中具有人面手足特征的“人魚”?!渡胶=?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中有“陵魚”,袁珂等認為陵魚即“人魚”①。“龍魚”與“陵魚”音近,《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又有“龍魚陵居”之語,二者皆因外形似鯉而有異名“龍鯉”“陵鯉”,龍魚別稱與大鯢同謂之“蝦”,故認為“龍魚”即“陵魚”。他參照《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陵魚”條及《爾雅》《本草綱目》解釋,提出四條論據(jù):“龍、陵一聲之轉(zhuǎn),一也。龍魚陵居,陵魚當(dāng)亦因其既可居水,復(fù)可居陵而號陵魚,二也。龍魚似鯉,謂之龍鯉;陵魚亦似鯉,謂之陵鯉,三也。龍魚‘一曰蝦’,《爾雅·釋魚》云‘鯢大者謂之蝦’,《本草綱目》云‘鯢魚,釋名人魚’;而‘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之陵魚,正是人魚形貌,四也?!保?](P224)謂“龍魚疑即《海內(nèi)北經(jīng)》所記之陵魚,蓋均神話傳說中人魚之類也”[5](P224)。
或雜以諸說,以待后人考證。如《漢語大詞典》在對“龍魚”一詞的處理時,將指稱“龍鯉”與指稱“鯢魚,人魚”的觀點及書證列出,在對“龍鯉”條進行釋義時,將“龍鯉”“鯪鯉”“龍魚”“陵魚”并置以待考證。
《漢語大詞典》釋“龍魚”①:即龍鯉。一說指鯢魚,人魚。《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一曰蝦?!惫弊ⅲ骸盎蛟唬糊堲~似貍,一角?!焙萝残泄{疏:“龍魚,郭氏《江賦》作龍鯉,張衡《思玄賦》仍作龍魚……貍當(dāng)為鯉,字之訛。”袁珂校注:“龍魚,疑即《海內(nèi)北經(jīng)》所記陵魚,蓋均神話傳說中人魚之類也?!碧祈n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入海觀龍魚,矯翮追黃鵠?!痹獏握\《南??谔枴分骸按瑏頎幨旋堲~鲊,客至先需荔子盤。”參見“龍鯉”[7](P1480)。
《漢語大詞典》釋“龍鯉”:指穿山甲,又稱鯪鯉?!段倪x·郭璞〈江賦〉》:“龍鯉一角,奇鸧九頭?!崩钌谱ⅲ骸啊渡胶=?jīng)》曰:‘龍鯉陵居,其狀如鯉?!蛟唬骸堲~一角也。’”按,今本《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作“龍魚”,《海內(nèi)北經(jīng)》作“陵魚”。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一·鯪鯉》[7](P1495)。
以往研究中,前賢或以“龍魚”指稱穿山甲,或以之為鯢魚、神話傳說中的“人魚”。細究“龍魚”生物學(xué)特征及相關(guān)名稱,以及“龍魚”條有關(guān)論述,認為既有的幾種觀點皆有可待商榷之處。
通過分析認為,“龍鯉”一名存在同名異實的情況:一指《山海經(jīng)》所載“似鯉”的龍魚,自郭璞始以“龍魚”異名“龍鯉”;一指穿山甲。通過檢索中國基本古籍庫、鼎秀古籍全文搜索平臺,查檢“龍鯉”之名最早見于東晉郭璞注《江賦》。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載“‘龍魚’,郭氏《江賦》作‘龍鯉’”[8](P4—5),“《文選注》《事類賦注》引《經(jīng)》通作‘龍鯉’”[9](P173)。《太平寰宇記》:“魚, 似龍, 一曰龍鯉。”[10](P3089)以“龍鯉”指稱穿山甲,于明代以后常見。《本草綱目·鱗部》“鯪鯉”條[4](P2384)釋名一作“龍鯉”,《蠕范》:“鯪,石鯪也,陵鯉也,龍鯉也,穿山甲也。”[11](P106)皆以之為穿山甲。“龍鯉”一詞于東晉時期就已出現(xiàn),卻是自明代后才廣泛地用于指稱穿山甲,在較長的時間跨度內(nèi)沒有指稱穿山甲的跡象,這說明“龍鯉”一詞在使用早期與穿山甲并無聯(lián)系,《漢語大詞典》《辭源》等以“龍鯉”之名推斷“龍魚”為穿山甲,忽視“龍鯉”一名存在的同名異實現(xiàn)象,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龍鯉”與“陵鯉”“鯪鯉”語音相似,后兩者指稱穿山甲的歷史更為久遠。以“鯪魚”“鯪鯉”“陵鯉”之名指稱穿山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冻o·天問》:“鯪魚何所?”王逸注:“鯪魚,鯉也。一云鯪魚,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12](P56)認為“鯪魚”一指“鯉”,一指“有四足、出南方”的“鯪鯉”,據(jù)《中國藥用動物志》載,“穿山甲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13](P429),王逸注《楚辭》所言“鯪鯉”即為穿山甲。陸佃《增修埤雅廣要·品物門》“鯪”下:“鯪鯉,其形似鼉而智小,有四足,能陸能水,岀岸開鱗甲,偃伏如死者,令蟻入甲,已而忽閉,入水開甲,蟻皆浮岀,于是食之?!保?4](卷二十三)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②、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引《吳都賦》“陵鯉”等皆以之為穿山甲。
《漢語大詞典》《辭源》等認為,“龍鯉”為“龍魚”異名,“鯪鯉”“陵鯉”“龍鯉”同物,均為穿山甲,故判斷“龍魚”亦指稱穿山甲。我們認為,“龍鯉”一指《山海經(jīng)》所載“似鯉”的龍魚,自郭璞始以“龍魚”異名“龍鯉”;一指穿山甲。從文獻記載來看,以“龍鯉”指稱穿山甲集中于明代之后,遠遠晚于“鯪鯉”“陵鯉”指稱穿山甲的使用年代,且文獻用例并不多見。以“龍鯉”指稱穿山甲,可能是近人因“龍”與“陵”“鯪”語音相似,根據(jù)“鯪鯉”“陵鯉”的名稱附會而成,沿用至今。
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比對歷代典籍中“龍魚”與穿山甲的相關(guān)記載,發(fā)現(xiàn)《山海經(jīng)》所記載的“龍魚”與穿山甲從體態(tài)、習(xí)性均不相涉,“龍魚”并非“陵魚”“鯪魚”所指稱的穿山甲。
在形態(tài)上,龍魚“狀如貍(鯉)”“其為魚也如鯉”,《山海經(jīng)》以為“龍魚”狀如“鯉魚”,是“鯉”一類的動物?!柏偂苯?jīng)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考證為“鯉”字之訛[8](P4—5)③。但穿山甲④與“鯉魚”的體態(tài)形貌存在較大差別,僅據(jù)穿山甲體表有鱗片這一點也不足以證明其狀與鯉魚相似?!褒堲~”有飛升上天的習(xí)性,可作為升天乘騎,“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穿山甲也并無相關(guān)特性。
我國上古時期由語音相同或相近導(dǎo)致的同名異實、異名同實現(xiàn)象屢見不鮮,“龍魚”又與“陵魚”音近,存在異名同實的可能?!褒垺鄙瞎乓魜砟笘|部,“鯪”上古音來母蒸部,來母雙聲,蒸東旁轉(zhuǎn)。“龍”與“鯪”(陵)語音相似,“龍魚”或名為“鯪(陵)魚”。前賢對“龍”“鯪”(或作陵)一聲之轉(zhuǎn)的看法是可信的。“鯪魚”又作“陵魚”,是字之訛?!啊冻o》王逸注曰‘陵魚,陵鯉也?!矗戤?dāng)作鯪,《初學(xué)記》魚部引此正作鯪?!保?5](P163)
袁珂認為“龍魚”與《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陵魚”為同物,指稱神話傳說中“人魚”的觀點亦有待于商榷。首先,《山海經(jīng)》“龍魚”“陵魚”兩條所載動物的形貌特征、棲息環(huán)境差別較大,“龍魚”似“鯉”而可飛升上天,“陵魚”則“人面、手足、魚身”;“龍魚陵居”,陵魚“在海中”,據(jù)此觀之,二者應(yīng)非同物。其次,袁珂認為“此人魚,乃動物之人魚,非神話之人魚也”[5](P323),若是這樣,則應(yīng)將鯢魚與神話傳說中的“人魚”予以區(qū)分、分別論證,但他在論證“龍魚”即“陵魚”時卻又依據(jù)《爾雅·釋魚》及《本草綱目》對鯢魚的釋義,將神話傳說中的“人魚”與指稱鯢魚的“人魚”相摻雜,這是存在問題的。
有學(xué)者根據(jù)“龍魚”與“陵魚”在《山海經(jīng)圖》上的圖像不同,認為《海內(nèi)北經(jīng)》之“陵魚”非是此龍魚[16](P130)。所以,“龍魚”或可由語音相近而名為“陵魚”,但并非《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的“陵魚”,也并非是神話傳說中所謂的“人魚”之類。
對于“鯪魚”“陵魚”的具體所指,前賢已疑其除穿山甲外另有所指。《爾雅翼》:“柳宗元《天對》乃云‘鯪魚人貌,邇列姑射’,則是用《山海經(jīng)》所謂西海中,近列姑射山有陵魚,人面人手魚身,見則風(fēng)濤起者爾,非此物(按,即鯪鯉、穿山甲)。”[17](P221)胡文英《屈騷指掌》“鯪魚何所?鬿堆焉處”條下:“舊說鯪魚即穿山甲, 但無義可取?!保?8](P87)胡世安《異魚圖贊箋》云:“按《太平御覽》所載引《山海經(jīng)》‘鯪魚吞舟’及《臨海記》‘鯪魚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豈水中別有此種,非穴居之鯪魚耶?”[19](卷二)對“鯪魚”指稱亦有疑惑。游國恩《〈天問〉纂義》“鯪魚何所”條下稱,“郭璞《江賦》鯪鰩鯩鰱,善(李善)亦注引《天問》,其為江海巨鱗,非左思所謂陵鯉也明矣”,亦指出“鯪魚”非“鯪鯉”。
《海內(nèi)北經(jīng)》的陵魚其形體類似于神話傳說中的“人魚”?!傲牯~”與同名為“人魚”的鯢魚并非一物。鯢魚的形態(tài)特征與“陵魚”“人面、手足、魚身”的形貌并不一致。從生活環(huán)境上看,陵魚“在海中”,鯢魚則棲息于山溪中,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鯢》有“鯢,……體暗褐色,有黑斑,頭圓扁,四肢短小,拙于陸行,尾大而側(cè)扁。居溪流中,以魚為食”[20](P156),二者的棲息場所并不一致;而且,鯢魚謂之“人魚”,是依據(jù)其聲音如小兒啼哭而得名,郭璞注《爾雅·釋魚》:“今鯢魚似鯰,四腳,前似獼猴,后似狗,聲如小兒啼?!保?1](P303)《本草綱目·鱗部》“鯢魚” 條下亦曰 “聲如小兒啼”[4](P2463)。所以,“陵魚”“鯪魚”所指非鯢魚類動物,“龍魚”由于音近又被稱為“陵魚”“鯪魚”,亦非鯢魚。
《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南山在其東南。自此山來,蟲為蛇,蛇號為魚。一曰南山在結(jié)匈東南”下,畢沅云:“凡‘一曰’云云者,是劉秀校此經(jīng)時附著所見他本異文也。舊亂入經(jīng)文,當(dāng)由郭注此經(jīng)時升為大字?!?/p>
“一曰鱉魚”者,郝懿行案“注有訛字,所未詳”[8](P4-5)。“鱉魚”一詞應(yīng)為亂入《山海經(jīng)》文內(nèi)?!渡胶=?jīng)》成書非一時一地之作,其《海外經(jīng)》部分當(dāng)成書于先秦時期?!镑M魚”之名除《山海經(jīng)》外最早見于漢代。劉安《淮南鴻烈解》有“益樹蓮菱,以食鱉魚”,高誘注云:“樹,種也。蓮,藕實也;菱,芰也;皆可以養(yǎng)魚鱉?!保?2](P262)其文內(nèi)“鱉魚”實指魚和鱉之義?!镑M魚”一名的大量使用見于唐代以后。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歲時部》作“秋獻鱉魚”,下引《周禮·天官·鱉人》“春獻鱉蜃,秋獻龜魚”之 語[23](P704)。清 代 張 澍 所 輯 錄 的《三 秦 記》:“《括地志》引云:‘龍門水懸船而行,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鱉魚集龍門下數(shù)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曰暴腮點額龍門下。’”[24](P363)在上古時期,“鱉”多作單音詞參與語句構(gòu)成,或形成“魚鱉”這一并列結(jié)構(gòu)的詞語,用以表達“魚和鱉”或“泛指鱗介水族類”的意義,但“鱉魚”的語言形式在漢代以前未見,且于目前僅見的一例漢代文獻中,其指稱的意義也非動物專名。故“鱉魚”之名本非《山海經(jīng)》原文,是后人校經(jīng)時亂入經(jīng)文產(chǎn)生的。
“一曰蝦”者,亦可能是后人增益而為之。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已經(jīng)用“人魚”指稱鯢魚。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載有秦始皇陵“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25](P180),以“人魚”之名呼鯢魚?!渡胶=?jīng)》對“人魚”形貌、聲音的描述實為鯢魚類動物,如《北次三經(jīng)》龍侯之山、《西山經(jīng)》竹山竹水、《中次四經(jīng)》熊耳山浮豪水、《中次六經(jīng)》傅山、陽華山、《中次十一經(jīng)》朝歌山、葴山均有“人魚”記載。上述諸經(jīng)中,“人魚”均是鯢魚類動物的異名。由于“龍魚”“陵魚”音近,或認為龍魚即是陵魚。而《山海經(jīng)》中的“陵魚”擁有人類面部、手部的身體特征,鯢魚因其聲音亦被稱作“人魚”,后人可能將此二者混為一談,據(jù)《爾雅·釋魚》“鯢大者謂之蝦”,產(chǎn)生龍魚“一曰蝦”的說法。
以“龍魚”為穿山甲、鯢魚及神話傳說中的人魚的觀點皆待商榷。我們認為,“龍魚”即是如今的鱘魚類,古所謂“鳣”“鮪”等,“鳣”“鮪”形體相似,古人“渾言不別,析言則別”,故常常合稱[26](P10)⑤?!稜栄拧め岕~》:“鮥,鮛鮪”。釋曰:郭義具注。陸機云:“鮪魚,形似鳣而青黑,……益州人謂之鳣鮪?!保?1](P295)鱘魚類的生存環(huán)境與龍魚相合,其體貌習(xí)性與之相符,與“龍魚”異名所指同一。
《太平御覽》[27](P538)等均引《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作“龍魚陵居”?!渡胶=?jīng)》兩次出現(xiàn)“某魚陵居”句式,《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中有名為“鯥”的魚,以“陵居”棲息:“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其名曰鯥……”[1](P295)鯥魚雖為陵居,但也生活在“多水”之地,龍魚當(dāng)亦應(yīng)生存于水中,扶永發(fā)認為“龍魚當(dāng)生于水(湖澤)中”[16](P130)?!墩f文·阜部》釋 “陵”:“大阜也?!保?8](P306)即大土山。既為魚類,又為何居于大土山之中?“龍魚陵居”該作何解釋?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中的“龍魚陵居”應(yīng)是指鱘魚類棲息在臨河沿江的山石附近,在其生存環(huán)境中有山石之類的東西。王云路通過分析“凌”的核心義,認為其同源詞“陵”“是土石的相互迫近,形成山”[29]。即“陵”不僅可指稱“大土山”,也可以泛指土石相雜的山。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鳣魚”條云:“其居也,在磯石湍流之間。”[4](P2458)《說文·石部》新附釋“磯”:“大石激水野?!保?8](P194)生物學(xué)上亦有佐證,“宜昌以上為山區(qū),沿江兩岸皆為大山或丘陵,江面狹窄,底質(zhì)大多為石質(zhì),具有中華鱘天然產(chǎn)卵場的條件”[30](P67)。中華鱘的產(chǎn)卵場地即是需要“上有較窄的深水急灘,中有洄水深沱(或深潭),下有廣闊石礫磧壩及有使河道水流轉(zhuǎn)向的峽谷、巨石或磯頭石梁延于江中使河道寬窄相間,造成十分復(fù)雜的流態(tài)等”[30](P67)。
古籍多記載鱘魚類出“鞏穴”“石穴”或“岫居”,這些場所皆處于沿河臨江的山石之中。李昉《太平御覽·鱗介部》載“鳣鮪”“出鞏穴”[27](P513)。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鞏)縣北有山臨河,謂之釜巖原丘。其下有穴,謂之鞏穴。言潛通淮浦,北達于河。直穴有渚,謂之鮪渚?!保?1](P122)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河南鞏縣東北崖上山腹有穴,舊說此穴與江湖通,鮪從此穴而來,北入河西,上龍門,入漆沮。故張衡賦云‘王鮪岫居,山穴為岫’謂此穴也。”[6](P11406)流經(jīng)鞏縣(今鞏義市)的黃河段,歷史上稱為“鮪渚”。又《本草綱目·鱗部》“鱘魚”下:“釋名:鱏魚、鮪魚。集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亦鳣屬也。岫居,長者丈余?!保?](P2458-2459)《說文·山部》釋“岫”:“山穴也?!保?8](P188)《爾雅·釋山》:“山有穴為岫?!保?1](P214)清代李其昌纂修《乾隆蓮花廳志》“而湘焉中有所育,有蠏有蝦,有龍魚而穴于石竇者”[32](P529),“石竇”,即為石穴。酈道元《水經(jīng)注·灕水》:“驗其山有石竇,下深數(shù)丈,洞穴深遠,莫究其極?!保?1](P858)
《山海經(jīng)》所言龍魚“狀如鯉”,郭璞注“龍魚”名“龍鯉”。何以得名?胡紹煐撰《文選箋證》認為,“既云如龍,則不得云貍,蓋魚似鯉而如龍狀,故此賦謂之‘龍鯉’?!保?5](P372)清代郝懿行認為,“蝦即龍魚,其狀如鯉,故又名‘龍鯉’矣。”[8](P5)袁珂也認為,“龍魚似鯉,謂之龍鯉”。古人所謂“鯉”“赤鯉”,即“鳣”,為今之鱘魚類。《爾雅·釋魚》篇,樊光、孫炎、舍人注皆以“鯉”“鳣”為一物二名。《說文·魚部》“鯉”“鳣”互訓(xùn)[28](P243)?!秴问洗呵铩ぜ敬杭o》“薦鮪于寢廟,乃為麥祈實”,漢高誘注云“鮪,魚似鯉而小”[33](P46)?!钝拧め岕~》“鯉”下:“此今之赪鯉也,一名鳣……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保?4](P2)謂“鯉魚”即“赪鯉”。東晉崔豹《古今注》“鯉魚”下謂:“鯉魚之大者鳣魚。即今之赤鯉魚也。兗州人謂赤鯉為赤驥……”[35](P15)
此外,“鯪魚”一名亦證“龍魚”即鱘魚類。歸納歷代材料,可見“鯪”所指有三:一是指有四足,出南方的穿山甲,即“鯪鯉”;二是《山海經(jīng)》等傳說中人面人手的怪魚,即人魚之類⑥。三是指“鯉”,《廣雅·釋魚》:“鯪,鯉也?!保?6](P156)《楚辭》王逸注中有“鯪魚,鯉也”[12](P56),前二者已有所述,對以“鯪魚”指稱“鯉”的說法則鮮有闡釋。古代傳說中腹背有刺,能夠吞舟的大魚名為“鯪魚”。劉劭《趙都賦》:“巨鰲冠山,陵魚吞舟,吸潦吐波,氣成云霧?!薄冻鯇W(xué)記》引《山海經(jīng)》曰:“鯪魚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37](P742)陳彭年《重修廣韻》引《臨海風(fēng)土記》、段公路《北戶錄》皆作此。楊慎《異魚圖贊》引《臨海水土志》:“吞舟之魚,其名曰鯪。背腹有刺,如三角菱,罟師畏之,網(wǎng)羅莫膺?!保?8](P7)鯪魚“背腹有刺,如三角菱”,與“鳣”等鱘魚類鱗甲相似,故“龍魚”亦為鱘魚類。古書中記載的“鯪魚”形象“背腹有刺”,這與用以指稱穿山甲的“鯪鯉”“龍鯉”并非一類,不應(yīng)混淆。
“龍魚”“狀如鯉”,從外形上看,與古籍所記載的“赤鯉”頗為相似。《太平廣記》[39](P24-25)《太平御覽》[27](P526)引《列仙傳》“仙人乘鯉”(或“琴高乘鯉”)的典故,以琴高所乘為“赤鯉”。《初學(xué)記》引陶弘景《本草》曰:“鯉最為魚中之主,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江湖,所以 琴高 乘之?!保?7](P740)將“鯉魚”與“赤鯉”視為同物。釋慧遠《廬山略記》:“淵中有赤鱗涌出,狀若龍魚,野人不能取,直嘆其奇而已耳?!保?0](P2)其所記載的“赤鱗”與“龍魚”形狀相似,“赤鱗”或即“赤鯉”。
在神話傳說中,“龍魚”為神圣所乘,可飛躍江湖?!端囄念惥邸[介部》[41](P1663)之《異魚圖贊》引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云:“龍魚……侯(俟)時而出,神圣(靈)攸乘,飛騖(驚)九域,乘云(騎龍)上升?!保?8](P9)作為鱘魚類之一的鳣魚,世俗謂其可“渡龍門”,或是由于其產(chǎn)卵之時,跳躍頻繁的特征而來。宋代李昉《太平御覽·鱗介部》:“又曰:鳣鮪,鯉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27](P513)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鳣魚”條云:“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保?](P2458)從生物學(xué)角度來看,“特別是臨產(chǎn)前二三天內(nèi),跳躍更為頻繁,躍出水面的親鱘尾鰭充血發(fā)紅”[42](P90)。其產(chǎn)卵時全身發(fā)赤,又呼為“赤鯉”,亦能作為乘騎飛升上天。東晉崔豹亦云:“兗州人謂赤鯉為赤驥……皆取馬之名,以其靈仙所乘,能飛越江湖故也?!保?9](P15)古時亦有赤鯉躍龍門、赤鯉化龍的記載。如元代黃樞《后圃黃先生存集》“赤鯉將化龍,鬐鬣異凡鱗”[43](P14)、《乾隆威海衛(wèi)志》“赤鯉何不化龍飛,雷電燒尾云端戲”[44](P157)、林直清《壯懷堂詩初稿》“君不見龍門赤鯉何飛騰,鼓鬣揚鬐入滄?!保?5](P46)等。
古之“鳣”,或謂之“鱘龍魚”,即今之中華鱘,體大而重,其背部、體側(cè)、腹側(cè)各有骨鱗。《本草綱目·鱗部》“鳣魚”條下:“其狀似鱘,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長有須,其口近頷下,其尾岐?!湫幸玻谒?,去地數(shù)寸。漁人以小鉤近千沉而取之,一鉤著身,動而護痛,諸鉤皆著。船游數(shù)日,待其困憊,方敢掣取,其小者近百斤。其大者長二三丈,至一二千斤?!保?](P2458)漁諺“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即中華鱘,“象”即白鱘,鱘魚類中的中華鱘及白鱘個體甚大的特征。
通過對《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龍魚”條進行爬梳整理,分析古籍文獻有關(guān)“龍魚”生存環(huán)境、外形體貌、異名等因素,結(jié)合現(xiàn)代魚類學(xué)有關(guān)鱘形目知識,對與其相關(guān)的名稱“龍鯉”“鯪鯉”“鯪魚”“陵魚”所指重新考察。本文認為“龍魚”并非以往研究所謂穿山甲、鯢魚,而是古之“鳣”“鮪”、今之鱘魚類。通過考證“龍魚”詞義,使人們正確認識、理解該名物詞。
注釋:
①“人魚”一名多義,既可指神話傳說中具有人面手足特征的水生動物,又可指稱鯢魚類動物。
②《本草綱目·鱗部》“鯪鯉”下云:“(鯪鯉)其形肖鯉,穴陵而居,故曰鯪鯉,而俗稱為穿山甲,郭璞《賦》謂之龍鯉。《臨海記》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謂石鯪?!N鯉,狀如鼉而小,背如鯉而闊,首如鼠而無牙,腹無鱗而有毛,長舌尖喙,尾與身等,尾鱗尖厚有三角,腹內(nèi)臟腑俱全,而胃獨大,常吐舌誘蟻食之,曾剖其胃,約蟻升許也?!?/p>
③其下云:“‘貍’當(dāng)為‘鯉’字之訛。李善注《江賦》引此經(jīng)云:‘龍鯉陵居,其狀如鯉?;蛟唬糊堲~一角也?!w并引郭注;又注《思玄賦》引此經(jīng)云:‘龍魚陵居,在北,狀如鯉?!哒T注《淮南子·地形訓(xùn)》亦云:‘如鯉魚也?!勺C?!?/p>
④此圖源自2019年紀錄片《尋找最后的穿山甲》,可見穿山甲的形貌與鯉魚相差甚大。
⑤其下云:“鱘與鰉魚之異類而相似者也。諸家剖析雖精,但其形狀、性質(zhì)、實多不甚相懸,故載籍中,每連類而及,其引證亦間有相同者?!?/p>
⑥詳見圖2,(張世義《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科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頁)
圖2 中華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