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鳳 王馨 曹源
摘要: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詩源于人的天性,藝術始于人的模仿,并在人類燦爛的文明中產(chǎn)生了史詩和悲劇這兩大藝術類型,其中悲劇藝術受到了極高的贊揚。動畫電影《姜子牙》便是一部中年主人公對自己人生再思考的悲劇題材,整部電影體現(xiàn)了一種主角信仰破碎然后又重組的悲愴蒼涼之感。本文從亞里士多德悲劇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姜子牙,賞析動畫電影《姜子牙》中的悲劇藝術美。
關鍵詞:《詩學》;《姜子牙》;悲劇藝術;情節(jié);角色的行動力
《詩學》中提出悲劇是一種嚴肅的對人生的必然律或可然律的思考,能令觀眾在觀影時感受主人公的感受,對不應遭受厄運的主人公感到憐憫。動畫電影《姜子牙》改編自神話故事《封神演義》,圍繞正義、蒼生、問道等話題。這類題材的主角通常是少年或青壯年,展現(xiàn)的是少年的熱血與青春的張揚,但動畫電影《姜子牙》中的主角姜子牙卻是一位中年修道者,結局也不是圓滿的,他完成使命后便歸隱在無名的地方,姜子牙的結局與悲劇藝術理論中主角的結局設定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藝術強調結局的悲劇性,即悲劇結局必然是悲苦的,并且要由順遂的環(huán)境轉向痛苦的境地,唯有此,才能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恐懼。
1 動畫電影《姜子牙》劇本分析
動畫電影《姜子牙》源于古典小說《封神演義》。《封神演義》是根據(jù)歷史人物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作,作者的目的是創(chuàng)作可能發(fā)生的事,所以劇本的線索以及后續(xù)的故事發(fā)展必須前后關聯(lián),保持一致,即劇本創(chuàng)作要能前后關聯(lián),邏輯通暢。作者在《封神演義》中添加了仙幻元素,為使其合理,對情節(jié)進行了改編與補充,背景設定為姜子牙原是在山中修道之人,其師傅元始天尊演算到周商兩國必然爆發(fā)戰(zhàn)爭,便派姜子牙下山,并把封神任務交給了姜子牙,讓其協(xié)助在凡間歷練的上神歸位。
動畫電影《姜子牙》可以說是一部關于姜子牙未能封神的后傳,故事背景和影片主題上都有極大的改動,影片探討了何為大道、何為正義的話題,歌頌了個人對既定命運的抗爭精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關于悲劇的描述強調詩人堅持采用歷史人物,原因在于人更傾向于向已知的物和人建立信任感。因此動畫電影《姜子牙》雖然是一個全新的故事情節(jié),但由于影片中的角色和身份與觀眾腦海中的重合,觀眾仍然會感到熟悉,并與其建立情感關聯(lián),不至于完全打破已有的記憶模塊并產(chǎn)生抵觸心理。動畫電影《姜子牙》開端的封神大典上姜子牙的“眾神之長”也是取自《封神演義》,為了獎賞姜子牙,封姜子牙為監(jiān)管眾神的人職,即動畫電影《姜子牙》中開端提到的“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對故事的創(chuàng)新與改造是詩人的職責,也是悲劇的魅力所在。
2 亞里士多德悲劇論在動畫電影《姜子牙》中的體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研究作詩論詩的學問,是研究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著作,主要討論悲劇和史詩。悲劇與史詩在寫作上有許多相同之處,兩者有同時具備的成分,但有些是悲劇獨有的?!对妼W》中指出,能辨別悲劇好壞的人,也能辨別史詩的好壞,因為史詩的成分,悲劇都具備,而悲劇的成分,則不能都在史詩里找到,可見悲劇的重要性?!对妼W》中的悲劇理論體系完備,內(nèi)容豐富,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1 悲劇概述
悲劇是戲劇的主要體裁之一,劇中的主人公大多與現(xiàn)實對立,且結局是悲慘的,悲劇中的主角自我保護和人格獨立的欲望更加強烈,擁有更加堅毅的決心以及不怕死的抗爭精神。悲劇源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其游歷外邦之后的美學思想結晶,主要討論悲劇和史詩,高度凝練了希臘悲劇中的藝術精神。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對一個有開端、有發(fā)展、有結局的行動的模仿[1],通過效仿已知的角色的行動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恐懼。其中悲劇的行動主要體現(xiàn)為人物角色的表達,因此情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故事情節(jié)決定了大部分的人物行動走向,情節(jié)使這些具有悲劇性的人物區(qū)別于一般人的便是他們的思想和性格。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性格[2]是體現(xiàn)在行動中的,但并不是為了表現(xiàn)性格而有所行動,性格是附注在行動上的。在悲劇藝術中,除了情節(jié)、性格、思想之外,整個悲劇藝術的成分還包含言詞、形象與歌曲。
在《詩學》的悲劇藝術理論中,亞里士多德一再強調事件發(fā)展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強調情節(jié)的重要性,人物也會為服務情節(jié)而做出一系列的行動,這是為了達到悲劇的目的,即引起憐憫與痛苦,使觀眾達到感性愉悅,獲得心理層面的快感[3]。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整個劇情沒有滑稽的人物與表演、逗趣的生活與搞笑,而是探討當個人與蒼生對立時,應該舍蒼生救個人還是成全大義,這是一部對個人信仰與原則進行拷問的帶有悲劇性的影片。整部影片的基調沉重且嚴肅,劇情走向也是為了奠定蒼涼空寂的情感基調,以借此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沉思,陶冶觀眾情操,引起觀眾內(nèi)心對自我人生的思考。
2.2 悲劇情節(jié)在動畫電影《姜子牙》中的表現(xiàn)
悲劇是對一個完整而具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完整指整個事件有開端有結局,而不是一個匆匆開始、匆匆結束的故事段落,是有一定長度的,即故事有一定的時間跨度,且事件之間有關聯(lián)和發(fā)展,有頭有尾。動畫電影《姜子牙》的“頭”選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帶領眾神打敗商朝,未被封神的故事。此情節(jié)在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只是其中的一個結果?!督友馈啡∑浣Y果作為開始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與創(chuàng)新,新改編的“頭”滿足了自然引起他事發(fā)生者,即放走了九尾妖狐之后必然會使自己受到懲罰以及后續(xù)九尾妖狐會再次出現(xiàn)的情節(jié),但最終走向仍和原版《封神演義》一致[4],姜子牙沒有一個圓滿的結局。由于動畫電影《姜子牙》是取結果作為開端的,難免會牽扯出前因和過程,雖然在開端做了故事背景簡介,但并未對文中提到的靜虛宮以及師尊作出解釋,關于姜子牙封神的事件也是在一個精怪的回憶中穿插進行的,在事件敘述上存在混淆不清之意。而事之“身”,指事之承前啟后者。在動畫電影《姜子牙》中,其“身”以姜子牙在幽都山發(fā)現(xiàn)九尾狐與師尊的交易以及小九的真實身份為主,既承接前面事件中姜子牙一直尋覓的真相,也承接之后發(fā)生的姜子牙違抗師尊的事件?!拔病眲t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規(guī)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無他事繼其后,動畫電影《姜子牙》的“尾”便是九尾狐滅,姜子牙違抗師尊、斬斷天梯,世間再次恢復了安寧。這個結局是為承接前文中姜子牙一直以來的行動和情節(jié)發(fā)展而自然形成且有意識安排的。
悲劇之所以為悲劇,是因為悲劇中的故事是人們所恐懼的,整個故事以及人的鮮活與生動在悲劇中極為重要,而且這種鮮活不能轉瞬即逝,短暫的故事不能推動觀眾情感的遞進,便不能引起觀眾對角色的同情與悲憫。但過于冗長的情節(jié)與時間也不適合悲劇,人的感知是有限的,一個物體稍微超出人類的感知會引起人類的探索,但如果遠遠超出人類的認知范疇,便會使觀眾失去對物體的興趣,因此時長和故事節(jié)奏在悲劇中是很重要的。動畫電影《姜子牙》總時長為1小時30分鐘,故事開端用了13分鐘,主線占據(jù)了1小時,在主線劇情中,關于溫情陪伴的劇情竟然達到了30分鐘,而引起觀眾情緒變化的事件是在電影開始50分鐘之后才開始的,在將近一小時之后才進入故事發(fā)展的小高潮,事件的真相初顯端倪。最后短短30分鐘內(nèi)將姜子牙自我的蛻變、小九的命運、與師尊決斗這些高能的劇情全部緊密地放在一起,便產(chǎn)生了局促之感??v觀整部影片,故事情節(jié)明顯與時長分裂,前半部分過于平淡,后半部分發(fā)展又過于快速,前后情節(jié)斷裂、不夠緊湊,占據(jù)時間長的情節(jié)既沒有為之后重要的情節(jié)作鋪墊,也未能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結局又在意料之中,那么必然不會給觀眾留下強烈的心理感受,感知影響認知,觀眾對影片的評價自然也就一般。
3 悲劇的人物性格
在《詩學》的悲劇理論中,亞里士多德提出人物的性格是在行動中附帶表現(xiàn)的,也就是說人物只有在行動時才能體現(xiàn)其典型性。影片中主要的角色有姜子牙、小九、申公豹,配角主要有神獸四不像、九尾狐、紂王、師尊等,但能稱得上行動中的人物卻沒有幾個,影片中行動的人物有主角姜子牙、小九、申公豹,配角九尾狐、四不像,其他次要角色則通過語言展現(xiàn)自身性格。不通過行動只通過語言展現(xiàn)角色,這種方式會過于冰冷與刻板,觀眾并不會相信人物的性格,自然也不會因為這樣一個不真實的形象而發(fā)生情緒上的波動。師尊作為片中最大的反派形象,每次出現(xiàn)只有簡短的幾句話,沒有任何行動上的情節(jié)出現(xiàn),甚至師尊的陰謀還是通過他人之口講述的,這種側面的表達不足以使師尊反派形象深入人心,師尊結局的好壞對觀眾并不會產(chǎn)生影響,因為前期觀眾對師尊的印象并不深刻,中后期知道師尊是一個壞人,那么結局師尊獲得懲罰也是理所應當?shù)模匀徊粫驇熥鸬母矞缍a(chǎn)生大的情緒波動。師尊作為片中一個主要反派,可以說沒有這個角色,故事便不會開始,因此,師尊在片中必然是重點刻畫的形象,幾句臺詞并不能刻畫出一個立體的神,必須給予這個神更多與人相似的性格才能引起觀眾對師尊的情緒浮動。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神無一不帶著人的特性,甚至比人更具備七情六欲,神與人類越相似,越能引起觀眾的情緒變化。
姜子牙作為貫穿全片的典型人物,其性格滿足悲劇中的人物性格。第一點,必須善良,自故事開始便樹立了姜子牙英勇的性格特征,同時在發(fā)現(xiàn)九尾妖狐體內(nèi)可能存在無辜靈魂時,敢于對抗師尊,被罰之后仍然能堅守道心。第二點,性格必須適合,姜子牙的性格與其身份是恰當?shù)?,身為眾神之長,姜子牙德高望重且心懷蒼生。第三點,性格必須相似,這里指與傳說中的人物性格相似。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神話傳說中,姜子牙都是一位正義之士。第四點,性格必須一致,即主性格是不能更改的,通俗理解就是一個人對外展現(xiàn)的主要性格是不能有太大改變的,比如一個人的性格是易怒、易暴躁的,但偶然會變得溫柔和氣,這些側面性格只是暫時的且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出現(xiàn),大部分仍是暴躁的,這便是性格一致。影片中姜子牙的主性格是固執(zhí)的、善良的,他在影片中展現(xiàn)的猜忌、憤怒、迷茫是情節(jié)推動引起的情緒,但并不影響他主性格的展現(xiàn),因為姜子牙在面臨選擇時作出的行為最終體現(xiàn)的仍是其善良的品質,無論是踏出界線之外尋找真相,保護小九不受傷害,還是一心斬殺九尾妖狐以及為了正義與師尊對抗,都體現(xiàn)了姜子牙大無畏的正義性格。
動畫電影《姜子牙》整體展現(xiàn)的是一種悲劇藝術,但并未將悲劇理論運用得當,整部影片的結尾帶給觀眾的感受便是恢宏大氣的時代、深奧的哲學話題,有一絲淡淡的感傷,但又不足以引起觀眾的快感,即憐憫與痛苦的情感,觀影時情緒沒有起伏,自然也就反響平平,遠達不到同樣由《封神演義》人物改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好評如潮,因此清楚影片想要帶給觀眾的情緒感受,才能使影片出彩。
4 結語
本文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悲劇藝術的角度賞析動畫電影《姜子牙》,是為了探討悲劇藝術在動畫電影中的表現(xiàn)形式,探索悲劇藝術在動畫電影中更大的可能性。增加悲劇題材動畫電影中的悲劇元素,不僅有利于豐富電影本身的情感表達,也能進一步增強影片情節(jié)的嚴密性。一部優(yōu)秀的動畫電影的定位一定是清晰的,創(chuàng)作主體應明白自己創(chuàng)作的影片的獨特性,明確電影定位,加強電影對觀眾情緒的影響,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電影的精彩。本文只是借用既有理論知識分析一部具有相似元素的動畫電影,分析比較悲劇藝術理論與實際作品的差別,若著眼于其他同類型電影,《詩學》的悲劇理論還有更多值得探究的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 于洋.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的悲劇定義及解讀[J].職業(yè)技術,2011(07):127.
[2] 林瑋生.論希臘悲劇的“行動性”[J].南京社會科學,2013(03):104.
[3] 佟婷.論動畫藝術悲劇性的審美價值[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02):81.
[4] 史曉麗.好難掙脫的“宿命鎖”——國產(chǎn)動漫電影《姜子牙》觀后[J].東方藝術,2020(05):52-53.
作者簡介:張宗鳳(1997—),女,山東鄒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影視動畫。
王馨(1981—),女,江蘇高郵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shù)字影視創(chuàng)作。
曹源(1998—),女,湖南衡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shù)字影視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