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說《北望園的春天》講述了主人公秦先生在抗戰(zhàn)歲月遠離家鄉(xiāng)來到桂林的北望園寄住期間發(fā)生的故事。作者借“秦先生”的眼睛犀利地觀察周遭平凡的人與事、挖掘北望園春天的美與丑,以此抒發(fā)對于個人存在價值、復雜人性的思考,表達了對戰(zhàn)時知識分子失語環(huán)境以及生存境遇的追問。小說的敘事風格、語言藝術充斥著幽默詼諧的反諷意味,既能恰如其分地塑造人物形象,又不至于過度譏誚使小說行文單調。此外,作者通過人物、意象傳達出的“人文情懷”也是不容忽視的。在諷刺與關懷的二元對立中,作者一直在尋找一個平衡點,使作品深刻反諷現(xiàn)實卻不失人文溫度,“反諷”與“關懷”共同熔鑄在北望園的春天里,營造了初春料峭卻溫暖的整體小說氛圍。
【關鍵詞】 《北望園的春天》;反諷;關懷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004-02
在《北望園的春天》里,作者駱賓基通過“秦先生”的第一人稱視角,刻畫了戰(zhàn)時撤退到大后方的知識分子的群像,利用新批評理論的“反諷”手法雕刻個體獨特的性格側面,引發(fā)讀者對于個體存在的人生思考,反諷他們因找不到人生存在的意義而產生了精神上的混沌與迷茫。
作者的反諷功力體現(xiàn)在對每一個住客的人性剖析上。首當其沖是楊村農,他是國內有名的政治家,擔任著大報論文撰寫。在刻畫楊村農時作者使用的是情景層面的反諷。敘述者著意強調楊村農是一個“良善的紳士”“好心腸的地主”,借由對情景反諷的了解,能夠發(fā)掘他“褒揚”后的真實意圖。楊村農作為一個政治家擔任著某大報的撰寫,而在HE廳吃茶的時候關注的卻是婦女的穿戴舉止;楊村農對待太太謹小慎微,然而在底層畫家趙人杰面前卻佯裝成貴賓的做派……在這類體現(xiàn)人性矛盾微諷中,可以得出楊村農作為“良善的紳士”“好心的地主”的反常性的結論,進而確定“情景反諷”的理論應用。
再者是楊村農的太太胡玲君,一個當地有名望的教育家,為人嚴肅而禮貌。作者駱賓基對她的刻畫比較少,但是通過一些細節(jié)描寫仍然能夠看出作者對這個女人的嘲諷:胡玲君的雞雛是幸福的,吃的是食米,它們的主人會發(fā)出“哧”的聲音驅趕林美娜的雞雛因此不用擔心會被搶走食物;北望園的住客對胡玲君的態(tài)度畏懼大過恭敬,有人會想“楊村農怎么會愛上這樣一個女人”;她對待丈夫是有手段的,這令楊村農很“懼內”。從這些描述能大概勾勒出一個傲慢嚴肅、自私刻薄、裝腔作勢、官僚氣息濃厚的女領導形象,然而作者又打破了這個印象。有一個情節(jié)這樣描繪“嚴肅禮貌”的胡玲君:“她作出那種少女的天真,問:‘家雀怎么會飛呢?’”嚴肅傲氣的富人太太會問出“家雀怎么會飛呢?”這樣極具少女特征的問題,表現(xiàn)了作者駱賓基對于復雜人性的體察與參悟,生動地刻畫出胡玲君的矯揉造作,滑稽可笑。對于小說中另一個女性角色梅溪的太太林美娜,一個只會圍著丈夫、孩子、雞雛打轉的女人,她生活的意義就在于每天做的瑣事。但作者并非在贊美這樣一個無所事事的家庭主婦。“林美娜還是在掘蚯蚓嗎?她是從來不讀書的,也不翻雜志,那么她的生活不是會有一段空白嗎?”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大時代背景下,林美娜不想著為時代和社會做些什么,只是在后方給小雞掘蚯蚓,這樣一個庸庸碌碌的存在是沒有價值的。她不想閑著,因為一閑下來就會想到未撤退前的生活,兩種巨大差異的生活會讓她感到痛苦,這正是小說所聚焦的戰(zhàn)時知識分子沉湎自我小世界,不關心時事與抗戰(zhàn)局勢的反諷核心。盡管如此,作者對她的反諷仍是微妙的,這牽扯到小說中作者的眼睛“秦先生”的態(tài)度。
秦先生的身份是復雜的,他活在小說里,也活在小說外;他既是作者在文本中的“眼睛”,也真實體悟著北望園的春天。這樣一個特殊的角色,也是具有反諷意味的。他的反諷與兩位女性人物有關。在胡玲君問“家雀怎么會飛呢”的情節(jié),敘述者這樣評價這種神態(tài):“她的年齡是過時了。若是一朵花,那么這朵花已經是開過一禮拜了,只是還沒有枯萎。也許退回十年,她那種稚氣的眼光會誘人微笑?!?①這個情節(jié)乍一看會認為作者反諷過度而有些不夠厚道,畢竟諷刺談論一個女性的年齡是不尊重的。施萊格爾說:“在自我限制與自我創(chuàng)造的關系中調節(jié)藝術家自身對立的兩極,是實現(xiàn)藝術家創(chuàng)作自由的前提?!?②若從作者的角度思考,這樣的反諷超出了分寸的邊緣;但是如果從“秦先生”的角度切入就并無不妥,反而能夠令這個角色豐滿真實起來而不限于成為作者的靈魂容器。所以駱賓基選擇把他本身也卷入反諷的“漩渦”。再談秦先生對另一女性角色林美娜的態(tài)度。通過文本不難看出秦先生對林美娜充滿了贊賞,她的“親切、柔和、美麗”,仿佛是春天的化身。然而,一旦秦先生發(fā)覺這種溫柔和順從是屬于朋友的太太時,這種贊賞就打了折扣:“你從那順從中,就覺得對你的微笑就沒有一點價值了。”當秦先生不滿于林美娜的溫婉和順從只留給她的丈夫時,隱晦透露出他的“非分之想”,這是相當反諷的。那么駱賓基為什么要將這個特殊的角色也納入反諷的圈子?這應該與小說的第二立意“關懷”有關。
小說反諷戰(zhàn)時大后方人們精神空虛萎靡的立意的成功取決于作者對每個人物性格特征的準確拿捏,同時也要歸功于他善用縱向對比來比較人物地位以梳理小說的邏輯關系。楊村農與趙人杰、胡玲君與林美娜這兩對人物關系,都是富人與窮人的并列,這種貧富差異的對比背后透露的是小說作者對于社會結構和階級政治的考量,闡發(fā)的是隱含在人物關系貧富、地位的外部表象之下的權力關系。由此作者的思考就從“個人”上升到了“社會”,去探究戰(zhàn)時知識分子心理世界空虛荒蕪大環(huán)境下的社會結構。
小說“反諷”北望園形形色色的住客以影射批判現(xiàn)實社會中撤退到大后方的知識分子精神上的懦弱空虛,必然是有所“圖”的,作者駱賓基召喚的恰恰是人們正在迷失的東西——啟蒙主義下的個人生存境遇、存在價值以及社會人文溫度。所以作者把另一立意聚焦于“人”,體現(xiàn)為對小說人物物質精神層面上悲慘現(xiàn)狀的同情、關懷。
小說中作者不止一次地透露出對個人生存境遇、存在價值的關注,并通過“秦先生”的口吻加以表達。如他在小說開頭說的那樣:“你想,若是這個大世界有一天沒有聲音和閃動的色彩了,你也沒有喜悅痛苦、悲哀憎惡,你一個人孤單的享受這寂寞,還有生活下去的意義嗎?”喜悅、悲哀、寂寞這樣的七情六欲是人作為一個會思考的生命體所獨有的,敘述者以敏銳的觸須深入人心的各個角落,把握人的情感、欲望和融入社會的潛意識沖動,從對人精神關懷的角度來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在趙人杰這個人物角色身上,也能夠看到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趙人杰作為一個在美術學院任教的畫家,從他與“秦先生”的對話中能看出他思想深刻、談吐不凡,而他一直想畫而未畫的一幅畫是關于擺糖果攤的老婆婆的。趙人杰為什么會注意到這個平凡的老婆婆呢?恰是因為他受到藝術領域啟蒙主義熏陶而格外關注“人的存在”。在趙人杰的描述下,老婆婆雖然貧窮,但她的生活幸福且有意義——“改變著二十幾塊方糖的排列順序,她消耗著腦力并且極有興趣,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了?!鄙罡F但有意義就是幸福。這是趙人杰對于幸福的定義。事實上他也是如此生活的:春天來了仍然穿著厚厚的冬大衣,形容枯槁、不修邊幅。然而他真的幸福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為他物質上的貧寒,他蝸居在茅草屋子的一間,吃著雞蛋大的牛肉,在“良善的地主”楊村農光臨時化身為一個殷勤的老仆人,與“秦先生”和楊村農去GB餐室吃飯只敢夾白菜而盡量避著魚肉……如果趙人杰的物質條件是優(yōu)渥的,他不會落得在自尊與自卑中苦苦掙扎的悲慘境地。敘述者形容趙人杰:“他的命運就似乎決定是為別人而活。”這句話是具有雙重反諷意味的:一指千萬個“趙人杰”與“楊村農”之間無可跨越的階級鴻溝;二指趙人杰所處的戰(zhàn)時動蕩環(huán)境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失語”的環(huán)境中逐漸消亡就是他的命運。通過塑造趙人杰這個人物,作者駱賓基不僅表達了對個人生存境遇與存在價值的關注,更聯(lián)系戰(zhàn)時背景發(fā)出了對知識分子失語環(huán)境的無奈追問。趙人杰想畫而未畫的油畫就是知識分子“失語”的抽象象征,他的自白“也許我等不到成功的那一天的”就是對“失語絕境”的一錘定音。作者對這個人物的同情要大于對他人性缺點的審判,這也是人文主義偏愛下的結果。
談及小說中的人文關懷,一定要提的還有作者駱賓基對典型鄉(xiāng)土小說意象“望青”的描寫。千年以來中國人對于故鄉(xiāng)就有一種特殊的情結,“葉落歸根”是很多人一生的夙愿。鄉(xiāng)土風韻是文學之根,是民族的魂靈,亦是人文情懷的直接表達。在戰(zhàn)時大后方人們空虛寂寞的背景下,故鄉(xiāng)的“出現(xiàn)”就是南來的一縷和風,溫暖了春寒料峭的北望園。作者關于鄉(xiāng)土意象的書寫建立在對人的體察和思考之上,蘊含著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想,實現(xiàn)了文學審美超越的價值。在這篇小說中沒有善與惡的對立,人性的棱角也是通過反諷這種間接方式表露的,同時敘述者“秦先生”對北望園住客持相對平和的態(tài)度,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所以作者駱賓基追求的是“反諷”與“關懷”的二元平衡,在審“丑”和審“美”的過程中達成自我的和解。就如他作為敘述者在結尾追憶的一樣:“實在說北望園的男女住客在無憂無慮的時候也不會寂寞,還會坐在走廊下打盹呀。我懷念北望園,懷念北望園的深夜?,F(xiàn)在北望園的深夜應該有一片蛙鳴了?!睉?zhàn)時無憂無慮的日子里看一株秋海棠,照顧紅瓦屋子客廳里婀娜在花瓶的那株美人蕉的花朵兒,坐在陰暗的屋子里遐想,對于一個渺小的平凡人來說,這是很好的世界了。
注釋:
①駱賓基:《北望園的春天》,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版。
②趙毅衡:《反諷時代》,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頁。
參考文獻:
[1]李國春.文學審美超越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陳蘅瑾.反諷的魅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3]趙毅衡.反諷時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4]吳曉東.戰(zhàn)時文化語境與20世紀40年代小說反諷模式[J].文藝研究,2017,(07):13-17.
作者簡介:
祝赫,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