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元峰 焦茹夢
摘要:一詞多義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語言經(jīng)濟”與“省力原則”的指導下,一詞多義現(xiàn)象越來越受歡迎。本文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對”hook”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進行研究,從而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一詞多義現(xiàn)象,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單詞意思,減輕死記硬背的負擔,輕松學習,強化記憶。
關鍵詞:一詞多義,認知語言學,”hook”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Under the guidance of “l(fā)anguage economy”and “the principle of saving efforts”,polysem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olysemy of the word “hoo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 as to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polysemy of the word,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educe the burden of memorizing words,learn easily and strengthen memory.
Key words:Polysemy;cognitive linguistics;”hook”
1.引言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象征性的符號,每個符號都表達某個特定的含義,這樣我們就需要無數(shù)的符號來編碼我們的經(jīng)驗概念。符號是無限的,但我們?nèi)四X的承載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舊的符號來表達的新的概念,于是就產(chǎn)生了一詞多義現(xiàn)象。一詞多義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一般是指一個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包括原義和引申義。[4]一詞多義是基于任意的原始義,不斷將具體的物體抽象化,形成概念,并結(jié)合不同的語境,形成對同一單詞形式的不同理解。雖然是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理解,但這些不同的概念有著相似性,這也是一詞多義與同音同形異義詞的主要區(qū)別。前者同一單詞不同詞義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有著相似的結(jié)構(gòu),可以通過隱喻,轉(zhuǎn)喻,范疇化,家族相似性,語義特征和意向圖式等認知方式將不同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所以在字典里,他們被放置在同一詞條下。后者是不同的語義詞有著相同的形式,與一詞多義不同的是不同的語義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所以在字典里被放入不同的詞條,比如hooker的倆個意思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所以在字典里被放入不同的詞條。
2.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
2.1原型范疇理論
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根據(jù)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將事物劃分為不同的類別,這就是范疇化的過程。人類離不開范疇化,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將不同事物聯(lián)系起來,形成自己的范疇概念。傳統(tǒng)的范疇認為范疇具有明確邊界,在同一范疇內(nèi)其成員有共同的屬性,即事物的范疇是確定的;另一方面,同一范疇內(nèi)各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沒有中心邊緣之分。原型范疇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心理治療師埃利諾·羅施在《經(jīng)濟學》一書中提出的。[2]他的哲學根源是基于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疇理論認為,在所有相關的詞的含義中,有一個中心詞義,這是其他詞的原型意義;有邊緣義,是在原型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或輻射而形成的更大的詞義范疇。[1]原型范疇理論是對經(jīng)典理論的一種批判,其核心內(nèi)容主要包括:(1)范疇不是通過充分和必要條件建立 的“完形”概念;(2)范疇成員之間具有相重疊的屬性組合,形成家族相似性;(3)語義范疇邊界是模糊性的;(4) 范疇內(nèi)成員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之分。[9]
2.2 隱喻與轉(zhuǎn)喻
語言中的許多隱喻都反映了構(gòu)成思想的概念隱喻。[4]在認知語言學里,隱喻是概念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我們所使用的修辭方式,是將語言的意義從一個概念域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域。隱喻以相似性原則為基礎,反映了兩個認知域之間的關系。[7]我們的認識是無限的,但人腦的承載量是有限的,我們只有通過將不同事物聯(lián)系起來,才能用已知的概念去解鎖新的相似的事物,從而擴大單個單詞的承載量,擴大單詞的內(nèi)涵意義,減少人腦的負擔。由于隱喻的存在,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經(jīng)常用我們已有的概念描寫新的事物,所以單詞有了引申義,引申義又可以產(chǎn)生新的引申義,所以就出現(xiàn)的一詞多義,可見隱喻對一詞多義的產(chǎn)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使語言更豐富,更具創(chuàng)造性。
在認知語言學里,轉(zhuǎn)喻也不是我們傳統(tǒng)的修辭方式,而是一種認知方式。吉布斯將轉(zhuǎn)喻定義為一種過程,它使我們能夠使用某種事物的一個容易理解的方面來代表該事物的整體,或它的某些其他方面,或代表它所涉及的密切相關的某件事。[6]事物往往有很多屬性,人通常更加關注最突出、最易理解記憶的凸顯屬性,最終實現(xiàn)用一個凸顯屬性代替這一事物。轉(zhuǎn)喻有許多形式,比如用部分代替整體,用地名代表部門代稱,用產(chǎn)品代表地名,比如china 是瓷器的意思;用材料代替物品等等。
3.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hook”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正是如此,我們才能不斷認識世界,才能找出事物間的共性。一詞多義的各項詞義也是互相聯(lián)系的,每個單詞都有基本義,由于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的需求,不斷衍生出與基本義相關的隱含義。下面以hook為例,主要從原型范疇理論,隱喻以及轉(zhuǎn)喻這幾方面對該單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進行分析。
多義詞hook在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Hanks 1986: 736)中的解釋主要包括: (1) a piece of material, usually metal, curved or bent and used to suspend, catch, hold, or pull something. (2) short for fish-hook. (3) a trap or snare. (4) Chiefly U.S. something that attracts or is intended to be an attraction. (5) something resembling a hook in design or use. (6) A. a sharp bend or angle in a geological formation. B. a sharply curved spit of land. (7) Boxing. A short swinging blow delivered from the side with the elbow bent. (8) Cricket. A shot in which the ball is hit square on the leg side with the bat held horizontally. (9) Golf. A shot that causes the ball to go to the player’s left. (10) Surfing. The top of a breaking wave, etc.
釋義(1)為hook的本意,釋為一塊材料,通常是曲線型或極具彎曲的金屬裝置,用來固定,抓,持有或者拉某物。釋義(2)為魚鉤。釋義(3)為圈套或陷阱。釋義(4) 為吸引或意圖成為吸引物的東西。 釋義(5)為在設計或使用上類似于鉤子的東西。釋義(6)A.為在地質(zhì)構(gòu)造中的一個急彎或急角.B 一片尖狀或狹長的陸地。(7)拳擊,鉤拳,從側(cè)面彎著肘部揮出一擊。(8)板球,橫擊一種擊球方式,將球按直角方向打在腿的一側(cè),球棒水平握著。(9)高爾夫球,曲線擊球,使球飛向球員左邊的射門。 (10)沖浪,浪尖,破浪等的頂部。
3.1 用原型范疇理論解析“hook”一詞多義現(xiàn)象
Hook這一單詞作為名詞在科林字典里總共有十個意思,這十個意思都與其本意相關,由本義衍生而來。也就是說這十個意思都與本義彎曲的金屬相關,不同意義之間都有著共性,體現(xiàn)了原型范疇理論里邊的家族相似性特征。比如(5)直接由(1)發(fā)展而來。范疇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通常認為在一個語義范疇里邊有一個中心詞,處于中心的詞義是原型,是此范疇最具典型的代表,在hook詞義里邊,第一個意思即曲線型金屬就是原型,是典型代表,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這些詞義通過轉(zhuǎn)喻隱喻等認知方式不斷的擴大,隨著詞義范疇的不斷擴大,外延的詞匯與中心詞的相關性越低,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認知努力才可實現(xiàn),所以,詞義越是擴張,模糊性就越高,詞義是可以隨著我們的認知水平一直擴展的。比如(7)(8)(9)這三個意思就屬于邊緣詞匯,我們需要付出很大的認知努力去將這些意思與hook的本意相連,且這些邊緣意思也不常出現(xiàn),也不被我們所重視。范疇內(nèi)成員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之分。釋義(1)是原型,釋義(5)與原型聯(lián)系最緊密,釋義(2)(3)(4)(6)是與原型聯(lián)系較為緊密的隱身義,最后三個與原型聯(lián)系最不緊密,屬于邊緣意義。
3.2 用隱喻和轉(zhuǎn)喻解析“hook”一詞多義現(xiàn)象
在一詞多義現(xiàn)象中,同一個單詞的不同義項是通過隱喻相聯(lián)系的。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將語言從一個概念域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域。比如我們會將hook的彎曲金屬形狀與魚鉤的形狀相連,他們有著相同的形狀,我們在頭腦中將倆著建立聯(lián)系就形成了釋義(2)。當我們看到一塊尖狀狹長的地形時,我們腦子里會聯(lián)想到鉤子的形狀,通過我們的聯(lián)想從而與hook的基本義建立聯(lián)系。又因為魚鉤是利用魚餌來捕捉魚的,可以看作是魚的誘惑力,我們也自然會將魚鉤與有誘惑力的東西相連,并且魚鉤可以說是給魚下的一個圈套,我們也可以將陷阱與魚鉤相聯(lián)系,最后三個意思都與發(fā)球的姿勢有關,其發(fā)球的姿勢與鉤子的形狀相似,容易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由此可見,隱喻在一詞多義先相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可以用已知的概念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造新詞,可以減輕我們學習枯燥單詞的負擔,使學習單詞更有趣,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們在不同情景選取不同詞義,靈活應用單詞的能力。
概念轉(zhuǎn)喻本質(zhì)上是指通過事物間的關聯(lián)性建立一種替代關系,即在同一領域內(nèi)用某一實體去指代另一實體,[3]是以鄰近性為原則。多義詞各個義項之間的關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統(tǒng)的,自然的。各義項之間的關系呈鏈鎖狀,即后一個義項以前一個義項為基礎,這主要是通過轉(zhuǎn)喻的認知思維來實現(xiàn)的。隱喻性的延伸是用輻射范疇來描述的。輻射范疇的結(jié)構(gòu)就像一個容器,它的次范疇就是容器中的各個小容器,每一個范疇又可形成一個中心范疇,其周圍又有它的次范疇。這樣一來,詞義就光芒四射般地擴散開來。[8]雖然說轉(zhuǎn)喻在詞匯擴展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但轉(zhuǎn)喻范圍延申太小,一般一詞多義現(xiàn)象中,隱喻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習慣去聯(lián)想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從而建立聯(lián)系,而非事物微觀的鄰近性的特征。
4. 結(jié)論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進行了簡單的探討,主要從原型范疇理論,轉(zhuǎn)喻和隱喻的角度進行分析。從原型范疇角度來看,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有原型的,有中心和邊緣義之分;從隱喻的角度來看,同個單詞的各個意思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不同意思之間有著共同的基礎,通過在不同意思之間建立聯(lián)系,可以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減輕死記硬背的負擔;從轉(zhuǎn)喻的角度來看,主要通過事物的凸顯特征來指代這個事物,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由此可以看出從認知的角度來解決學生學習單詞的各種煩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從認知角度進行詞匯教學可以減少很多麻煩,激發(fā)學生學習單詞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利用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進行詞匯教學可以強化學生對單詞的理解和應用,緩解學生死記硬背單詞的痛苦,最大潛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而且經(jīng)過聯(lián)想,學生對單詞的記憶也更加深刻,增加學生在不同語境檢索不同意義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Chen Ling.(2021).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on Polysemy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Polysemy-teaching in English Cou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1),. doi:.
[2]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3]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Woodin Greg,Winter Bodo & Padilla Lace.(2021).Conceptual metaphor and graphical convention influence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ne graphs..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doi:10.1109/TVCG.2021.3088343.
[5]Xiao Yuan.(2021).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Polysemy Ho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1),. doi:.
[6]GIBBS R.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 9 4 .
[7]汪于祺,馬亞楠.基于編輯視角的一詞多義認知分析[J].傳媒論壇,2020,3(05):94-95. 基于編輯嗜角的一詞多義分析
[8]任希.從轉(zhuǎn)喻和隱喻的角度分析形容詞“heavy”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01):52-53.
[9]張凱莉.基于原型范疇理論對形容詞“淺”的多義解讀[J].名家名作,2020(09):100-101.
作者簡介:(1)彭元峰,1965年10月,男,民族,漢,遼寧省大連市人,單位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焦茹夢,女,漢族,山西省臨汾市人,東北大學在讀研究生,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