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文化起源時間早于春秋時期,并且應是在夏代就己經(jīng)存在“忠”觀念的萌芽。
忠便是“盡心”?!爸?,敬也。從心,中聲。” 東漢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如此對“忠”做出解釋,他認為“忠”在文字學上的意義就是發(fā)自內心的恭敬。
“忠”觀念一定是早于“忠”字產(chǎn)生的。
雖然目前還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證明夏代己有“忠”,但是根據(jù)后世對夏代史事的記載和研究,也能夠得到一些夏代已有“忠”觀念的證據(jù)。
記載先秦史實的《尚書》中有一篇記錄了夏末商初,湯的輔相仲虺在湯征伐夏桀回朝后做了一篇贊頌之文,稱湯“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边@是仲虺對湯伐夏行為的贊揚,稱湯這種驅逐無能夏君主、匡輔賢德之人的行為是順遂他本人和民眾內心本意的,是彰顯了忠良品德的。
被稱為歷史上“死諫第一人”的夏代著名大臣關龍逄的事跡則更可以表明夏代已經(jīng)存在了“忠”的觀念,他的事跡也符合后世對“忠臣”的定義。關龍逄,夏末大臣,生性善良正義,夏君主發(fā)在位時被選為大夫,彼時邊界穩(wěn)固內亂停息。待架弒父篡位,暴政橫行,忠臣良將被殺,茍待殘害黎民。關龍逄信息朝政,體恤黎民,數(shù)次直言進諫,引得架極度不滿。《韓詩外傳》記載,某日“關龍逄進諫曰:‘古人之君,身行禮義,愛民節(jié)財,故國安而身壽。今君用財若無窮,殺人若恐弗勝,君若弗革,天映必降,而誅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殺之?!标P龍逄是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因忠諫而遭殺身之禍的忠臣,后世將他和商朝忠臣比干相提并論,并建“雙忠祠”以示紀念。按照后人對“忠”觀念的涵義所做出的連釋,關龍逄的言行無疑是由其所具有的“忠”觀念的發(fā)出的。
忠作為一種鮮明的觀念已經(jīng)在夏代出現(xiàn)了。
“忠”在三代僅作為一種觀念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并沒有被總結提煉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忠文化真正的走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思想道德舞臺,是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對“忠”的涵義洽釋的豐富程度如同當時繁多的思想流派,而忠文化被確立為國家統(tǒng)治者重要的統(tǒng)治工具則是在大一統(tǒng)國家建立之后,這時期的忠文化已經(jīng)逐漸被禁錮在了“忠君”的范圍內。
第一,忠信。
從忠文化產(chǎn)生之日起,忠與信就無法分開。根據(jù)《孔子》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張曾向孔子請教,如何才能處處行得通走得遠??鬃釉唬骸把灾倚牛旭{敬,雖蠻額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曾經(jīng)說過:“忠,以心言;信,以事言。……忠則必信,信則必是曾忠,所以謂‘表里之謂’也。”同時朱熹還認為:“未有忠而不信者,亦未有信而不出于忠者。”
第二,忠君。
忠君是忠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關注程度最高的涵義之一。在忠文化發(fā)展的輝煌時期,在每一個朝代,忠文化的忠君涵義都被貫穿始終,而這與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封建專制的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古代的統(tǒng)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要求臣民絕對服從君主的權威。荀子對忠君的途釋是:“敬而不順者,不忠者也。”意思就是說臣子對統(tǒng)治者的忠,是建立在敬畏且順從的基礎上的,如果只有敬而不順,則被認為是不忠的表現(xiàn)。荀子這一“敬而不順即為不忠”的理論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相當于為統(tǒng)治者建立了一個評判臣子是否“忠”的基本標準,這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后世所出現(xiàn)的許多當代稱之為“愚忠”事例的思想基礎。秦時皇子扶蘇、將軍蒙恬、蒙毅兄弟皆因對君王的絕對順從,才對使者送來的“秦王詔書”不疑有他拔劍自勿,被趙高、李斯用計殘害。這種狹溢的封建專制的忠君思想影響之深遠,從它出現(xiàn)一直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被很多統(tǒng)治者繼承和推崇,眾所周知的宋朝岳飛、明朝于謙都是因對統(tǒng)治者的忠誠順從反而被統(tǒng)治者錯殺。這里有一個問題,歷史上眾多堅決直諫以致惹來殺身之禍又或揭竿而起推翻君王統(tǒng)治的事例和人物,后世也稱其是忠臣義士之舉,這種顯然已經(jīng)是對統(tǒng)治者“不敬不順”的行為為何也能稱之為“忠”?這就涉及到了忠文化的下一個涵義。
第三,忠國。
這里的“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范疇,可以指代為一個小國,或整個天下。實際上,早在忠文化發(fā)展早期就已經(jīng)有思想家將忠國與狹溢意義上的忠君分開論述。認為忠為忠國非忠君的思想家之中,韓非在所著的《韓非子·奸劫弒臣》篇中提到過,無條件的服從并不是真正的“忠”,真正的忠臣是為國家事務盡心盡力,使得“外無敵國之患,內無亂臣之憂”,在君主不能任用賢明、以民為本甚至行徑荒唐危及國家的時候,忠臣是應該盡己之力去改善這種局面,“殘刑殺身”是無濟于事的。盡管韓非依然是在“忠君”的大前提下對“忠”做出全釋的,但是這里的忠與之前所提到的狹溢的忠君己經(jīng)有本質的區(qū)別,可以說這種“忠”是對國家的忠、對天下的忠,
總之,忠文化是保家衛(wèi)國的思想利器。正如《左傳》中所曰:“臨患不忘國,忠也?!眹蚁萑胛ky之際能夠挺身而出、盡心竭力為國纖難,是被人人稱頌的行為,亦是歷朝歷代仁人志士的不二選擇。
作者簡介:
陳薇(1962-12,18)女,漢族,遼寧省營口市人,中共吉林市委黨校基礎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