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萍 金海明 董曉瑋
關鍵詞:居住區(qū);兒童;戶外;游戲設施設計
根據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游戲的本能。為兒童創(chuàng)造特別的游戲設施,將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學齡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居住區(qū)公共空間中度過的,特別是低齡幼兒會在父母或祖父母的陪伴下,每天到居住區(qū)戶外就近活動。學齡兒童也會在放學后的一段時間里在居住區(qū)中逗留玩耍。因此,居住區(qū)兒童戶外游戲設施作為兒童游戲行為的載體,直接影響著兒童游戲活動的體驗。在居住區(qū)內通過對兒童游戲設施的優(yōu)化設計,不僅能讓兒童鍛煉身體,還能更好地發(fā)揮兒童的游戲特性,帶給兒童快樂的游戲時光,實現其生理鍛煉、智力發(fā)展和社會交往的協同發(fā)展。因此,文章著重探討居住區(qū)兒童戶外公共設施設計的思路。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國內研究現狀
相比較國外的兒童戶外游戲設施,我國居住區(qū)兒童游戲設施相對簡單、模式固定。筆者針對嘉興市城南部分居住區(qū)(金穗月亮灣、優(yōu)佳花苑、萬科海上傳奇、煙雨名門、義圣名苑、天樂苑、清華府?。┻M行實地調研,居住區(qū)中成人的公共健身器材及滑梯組合是最常見的。在居住區(qū)劃出一小塊場地,或放置幾個公共的成人健身器材,大人小孩混用,如圖1a 所示;或放置一些滑梯城堡組合,如圖1b 所示。僅有優(yōu)佳花苑居住區(qū)在滑梯城堡組合的基礎上,設置了少見的兒童爬鉆設施及攀巖墻,如圖1c 所示。這些設施對處于城市鋼筋混凝土建筑群中的兒童有一定的娛樂作用。但在兒童游戲過程中,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感知、探索、想象相對缺乏。近年來為了提升居住區(qū)環(huán)境的質量,對兒童戶外游戲設施的投入也在逐漸增加。
目前現有的兒童戶外游戲設施批量化烙印非常明顯,形式單一。隨著都市化建設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孩子們也逐漸失去與自然接觸及與小伙伴們交往的空間。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居住區(qū)空間中,設計開發(fā)兒童戶外游戲設施,以期鍛煉孩子們的體力及培養(yǎng)孩子們的社交能力。
針對兒童戶外游戲設施,學者們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曲琛等對北京市燕東園社區(qū)鄰里環(huán)境、兒童戶外體力活動方面的可供性現狀和兒童理想的鄰里環(huán)境的可供性進行調查,調查顯示,被使用的可供性顯著提高的環(huán)境元素為“運動與游樂設施”和“環(huán)保與服務設施”[1] ;吳劍鋒等引入假裝游戲理論,結合兒童心理與游戲特征,總結出基于假裝游戲理論的社交性兒童戶外游樂設施設計原則[2] ;黃薇等引入多元智能理論探索游樂設施設計的新方法[3] ;胡喜紅提出自然式兒童游憩設施設計[4] ;張群成提出兒童游戲設施應發(fā)揮“兒童自玩性”的特點[5] ;齊慧等提出兒童戶外娛樂設計色彩要避免復雜的配色,減少孩子認知的負擔[6] ;孫琳等提出以游戲行為的交互式體驗情感與情景玩具促使孩子心理向積極的方面發(fā)展[7]。呂天娥結合幼教理論進行大型兒童玩具設計研究[8] ;陳書錚等將肖似性符號運用在兒童娛樂空間設計中[9] ;兒童娛樂設施場地中不僅僅有孩子活動,還有家長活動,李欣提出應設計家長等候區(qū)及垃圾收集配套設施,這些也是兒童戶外活動區(qū)域的設計要點[10] ;郭冰華提出了城市老人與兒童公共體驗空間包容性設計的必要性[11]。
1.2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兒童戶外公共游戲設施的設計較早,如丹麥政府和社會歷來都十分重視兒童游戲場地的設計與建設,把它視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和市民福利事業(yè)。如圖2 所示的英國蘇格蘭東部海濱小鎮(zhèn)圣安德魯斯的兒童游戲設施,地面為碎木屑,非堅硬材料,避免孩子磕碰,且攀爬高度適宜,保證孩子的安全。如圖3 所示的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的戶外兒童娛樂設施,像蜘蛛網一樣的攀爬架,任憑孩子勇敢攀爬。在材質的選用上,不只是塑料,還有戶外防腐木等材料,并善于廢物利用。同時,利用地勢的起伏制作攀爬坡、安放滑梯等,這些對兒童來說更有利于辨認更多事物。
游戲可以激發(fā)孩子的認知與想象力。學齡前孩子從感覺運動游戲(搖晃、丟東西等)、建構游戲(用土造物、搭建等),再到假裝游戲(角色扮演),讓孩子從感覺運動階段進入到前運算階段。戶外游戲設施不僅能讓孩子們進行體能鍛煉,還能發(fā)揮孩子們的想象力,參與社交活動。學齡前孩子一方面渴望與人交流,另一方面缺乏與人交流的經驗,不知怎么相處。戶外兒童游戲是以“玩”為天性的活動,除了讓孩子們可以追隨自由的心靈之外,兒童在與其他同齡人相處過程中,也會漸漸的學會與其他人的相處之道。孩子們互相追逐嬉戲,共同分享幸福時光。學齡孩子從假裝性游戲過渡到規(guī)則游戲,放學后,在家附近與同伴逗留玩耍,適當緩解學習疲勞,有助于身心健康。居住區(qū)內距離家近,適合兒童短時高頻的戶外活動,不論從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對兒童具有積極的影響。
3 兒童戶外游戲行為及狀態(tài)分析
文章采用自然觀察法對兒童戶外游戲行為進行記錄和分析,如圖4 所示。觀察居住區(qū)兒童進行戶外游戲時的游戲行為及狀態(tài),如攀、爬、蕩、跳、騎等,是獨自安靜玩耍還是群體進行假裝游戲等,記錄并概括兒童游戲時的動作,進而作為游戲空間整體規(guī)劃及具體游戲設施功能設計的依據。學齡前孩子比較依賴大人,需要近距離的陪護,而學齡孩子的活動,只要在家長視野之內,就可以在較寬闊的場地進行如溜冰等活動,所以分齡、分區(qū)設置游戲設施,有利于適齡孩子的戶外活動。
4 居住區(qū)兒童戶外公共游戲設施設計思路
4.1 注重兒童戶外游戲設施的安全性
兒童群體是一個成長的群體,缺乏成熟的反饋能力。更需要設計者關注其行為、心理的發(fā)展需求,關注游戲設施的挑戰(zhàn)性、文化性、審美性等。但前提是需要關注游戲設施的安全性。如戶外游戲設施的連接件,不宜外露,突出的部分須加上外部保護部件。必要地五金連接件需采用鋼鍍鋅處理,確保戶外使用不易生銹,且韌性和剛性良好,不易斷裂。游戲設施表面的油漆或其他裝飾材料應予以及時保養(yǎng),以防止出現脫落或剝離現象,造成金屬裸露而生銹,進而危害使用者。所以居住區(qū)的兒童戶外游戲設施需要完善的監(jiān)管及保養(yǎng),防止不合理使用及正常使用中的維護維修,確保孩子們的安全。
在孩子的成長中,遇到風險是不可避免的,而應對風險、化解危機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安全并不是說取消孩子們的冒險行為,過度保護。正如鄒濤濤所說,兒童戶外設施只注重安全,過度保護,其實不是“關愛”,而是不負責任的“溺愛”[14]。但也不是毫無保護,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在鼓勵孩子冒險的同時,必要的保護措施不能少。為防止孩子跌落在地,應避免水泥地等硬質地面直接使用,可用細沙、碎木屑、橡膠等材料鋪裝。
4.2 開發(fā)多感官體驗的交互式兒童游戲設施
交互式兒童游戲設施就是讓兒童在玩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與游戲設施之間互動的美好感覺。蒙臺梭利幼教理論倡導感官教育,認為充分利用兒童觸覺、視覺、聽覺等不同感官,可以加強兒童各方面的體驗能力[8]。將此幼教理論引入戶外兒童游戲設施設計中,可使兒童在游戲的同時,還能從多感官獲得良好的認知教育及體能鍛煉等效果?,F代對于孩子的認知教育,家長熱衷于科技館、博物館等知識含量高的場地。那么為什么不把這些認知的場地搬到家門口呢?比如,對于聲音傳播的認知,可以借助管道傳音,根據地勢組成傳音管道,供孩子探索,滿足孩子聽覺的體驗。同時,可能彎曲的管道又會使孩子開發(fā)出其他的屬于孩子的玩法。從視覺體驗來說,如在轉動的轉盤中可以設置不同的色彩。當轉盤轉起來的時候,就會使色彩混合,形成新的統(tǒng)一的色彩特征,讓孩子感受色彩的變化。至于觸覺方面,可以運用金屬、橡膠、塑料、木材、石材等多種材料,孩子對于石材的堅硬、木材的溫和、橡膠的彈性、金屬的韌性、塑料的防水等特性都會在潛移默化中一一體驗。
4.3 增加兒童戶外游戲設施的自然性設計
城市里的孩子對自然認知嚴重缺失,居住區(qū)應適當設置一些較為粗獷、自然的物體,如廢棄的枯木、穩(wěn)定的大石頭塊等,讓孩子們爬上爬下,充分發(fā)揮孩子的天性,使他們獲得童年的快樂。還可以適當去掉一些精致的修飾,讓孩子們回歸自然。沙子、小石頭、樹葉、枯木樹洞等,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寶貝,可以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完成對事物的認知,達到社交、探索的需求。圖5 以一棵枯樹作為載體,將它作為登山游戲的核心,增加了登山艙、平衡木等設計,成為一個擁有許多不同路線的攀巖結構??輼淠咀鳛橐粋€游戲空間獲得了新生命[15],也給孩子帶來了無盡的想象和接觸自然物體的機會。
5 結語
文章從注重兒童戶外游戲設施的安全性、開發(fā)多感官體驗的交互式兒童游戲設施、增加兒童戶外游戲設施的自然性設計三方面探討了居住區(qū)兒童戶外公共游戲設計的思路。以期讓孩子們能有自己的游戲設施,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