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新媒體成為當代大學生主要的社交手段,它給高校輔導員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便利,但是給思政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高校輔導員要正視新媒體給大學生“三觀”造成的沖擊,運用新媒體渠道開展思政教育,把和大學生息息相關的時政新聞融入思政教育,逐步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積極利用新媒體渠道開發(fā)網絡思政教育資源,選取典型思政教育案例,提升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本文針對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其他教育工作者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現(xiàn)狀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2-0134-03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微博、抖音、微信和快手等新媒體成為全新的社交方式,大學生有了更多表達自己觀點、展示自己生活的平臺,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沉迷網絡游戲、大肆宣揚他人隱私或發(fā)布崇洋媚外等不當言論的問題,這是新時期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新媒體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了全新的思政教育渠道,打造了全新的“互聯(lián)網+思政”工作模式,輔導員要開發(fā)網絡中的優(yōu)質思政教育資源,運用新媒體渠道搭建師生溝通的新橋梁,全面提升輔導員思政教育有效性[1]。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難點
(一)學生產生網絡成癮問題,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生后“放飛自我”,網絡游戲、短視頻和網絡直播成為很多大學生的日常娛樂方式,網絡成癮成為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學生熬夜打游戲、看直播,作息時間比較紊亂,很多學生因此逃課,影響了專業(yè)課學習[2]。部分網絡游戲含有血腥暴力元素,容易讓學生滋生暴力情緒,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部分學生沉迷虛擬網絡世界交友,和同班同學社交比較少,也很少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出現(xiàn)社交障礙[3]。
(二)教師對新媒體了解較少,思政教育缺少創(chuàng)新力
抖音、微博等新媒體是大學生主要的社交渠道,但是輔導員對這些新媒體的了解比較有限,思政教育以主題班會為主,很少利用學生喜愛的新媒體方式開展。很多輔導員對學生喜歡的新媒體了解比較少,對學生網絡成癮分析不夠深入,單純的主題班會很難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此外,其對學生課下生活了解比較少,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都會影響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4]。
(三)思政教育形式不夠多元化,師生情感互動少
大學生個性獨立,長篇大論式的思政教育很難吸引他們,他們更喜歡開放式、信息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但是很多高校輔導員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例如其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以主題班會、征文比賽和校規(guī)校紀講解為主,很少組織思政教育主題的辯論活動、長征精神教育活動和青年志愿者體驗活動等,師生之間的距離比較遠,學生很少主動向輔導員傾訴心事,師生情感互動少[5]。
(四)缺乏網絡教育平臺,思政教育范圍受限
快捷傳輸?shù)男畔⒑拓S富的資源內容為網絡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優(yōu)勢,在思政教育中展現(xiàn)出良好的應用性與適用性。但目前的高校卻處于平臺建設的空白期,針對思政教育的擴散與升級工作,并沒有形成一個受眾廣泛、學生活躍、功能完善、運營科學的網絡平臺,而這也導致輔導員在落實網絡思政工作的過程中出現(xiàn)內容零散、宣傳不足、途徑多變等問題。高校既未建立統(tǒng)一的網絡平臺安排和推動思政工作開展;也沒有落實多途徑協(xié)同建設,很多學校官方網站或新媒體運營存在不統(tǒng)一、無合作的問題,導致學生無法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思政信息引導。部分學校雖然建立了思政網絡教育平臺,但同樣存在一些問題,比如UI界面落后、交互方式煩瑣、響應時間過長、更新速度緩慢等,其使用效果難以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進而導致活躍學生用戶較少,難以形成大范圍、高質量的思政教育效果[6]。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開辟新媒體教育渠道,打造“互聯(lián)網+思政”模式
高校輔導員要積極了解學生喜愛的新媒體App,運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開展思政教育,讓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生生活,讓學生時時刻刻接受良好的道德熏陶,打造全新的“互聯(lián)網+思政”工作模式。例如輔導員可以申請班級微博賬號,邀請學生加入微博討論組,定期上傳社會公益活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四史”學習內容和大學生就業(yè)指導等信息,也可以介紹時代楷模先進事跡,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指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思政知識,逐步提升大學生政治覺悟。例如輔導員可以在班級微博賬號上分享最近大火的歷史正劇《覺醒年代》片段和影評,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史、中國有志青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做出的貢獻,讓學生真正了解青年一代肩負的新的歷史使命。輔導員要結合這部勵志電視劇開展思政教育,帶領學生學習李大釗、陳獨秀父子、毛澤東和魯迅等人的愛國故事,為學生講解個人理想、民族復興、國家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講解五四精神,激勵學生繼承先輩奮斗、愛國、奉獻和服務精神,爭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建設者,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7]。
(二)開發(fā)新媒體思政教育資源,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高校輔導員要重視學生網絡成癮問題,開發(fā)新媒體相關教育資源,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解決困擾學生個人成長的棘手問題,結合針對互聯(lián)網的相關法律開展思政教育。例如,某大學生因為在網絡上發(fā)布詆毀革命烈士的不當言論而被舉報,遭到了公安機關處罰,輔導員要結合這一案例開展法治教育,為學生講解針對互聯(lián)網的相關法律,讓學生明確新媒體并不是法外之地。每個人都要遵守國家憲法、新媒體文明公約,不發(fā)布和散播不當言論,堅決捍衛(wèi)國家利益,及時舉報損害國家利益的言論,積極參與新媒體凈化活動。此外,輔導員可以借助新媒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帶領學生觀看長征主題電影,讓學生了解艱辛的抗爭年代,介紹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人率領紅軍擺脫敵人追捕,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壯舉,讓學生真正了解長征精神對個人學習、就業(yè)和生活的積極影響,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走進、了解、傳承長征精神。輔導員要號召學生繼承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長征是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史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要帶領學生了解紅軍戰(zhàn)士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展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堅定的革命信念,不怕犧牲、牽掛戰(zhàn)友的精神,讓學生繼承長征精神[8]。
(三)開發(fā)熱門時政新聞,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
輔導員要積極開發(fā)和學生息息相關的時政新聞,例如202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戍邊戰(zhàn)士事跡,為學生展現(xiàn)青年一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向這些時代楷模、優(yōu)秀青年學習,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例如,輔導員可以帶領學生觀看央視新聞對四位戍邊戰(zhàn)士事跡的介紹,讓學生了解陳紅軍、陳祥榕、王焯冉和肖思遠四位戰(zhàn)士英勇抗擊外軍,誓死捍衛(wèi)祖國領土的大無畏精神。他們之中最年長的33歲,最小的陳祥榕還不滿19歲,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踐行了保家衛(wèi)國的誓言,用鮮血守衛(wèi)了祖國的邊境線,展現(xiàn)了當代青年戰(zhàn)士的愛國情懷。輔導員要結合戍邊戰(zhàn)士事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了解歲月靜好的生活是由這些戰(zhàn)士們守護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由國家來保障的,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命運緊緊結合起來,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軍入伍、投身社會公益事業(yè),讓學生踐行好當代青年大學生使命。輔導員要積極帶領學生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例如前往烈士陵園祭奠、慰問老紅軍、擔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志愿者等,讓學生身體力行地參與愛國活動,讓學生在思政實踐活動中接受愛國主義熏陶,鼓勵學生學好專業(yè)課,積極參與基層農村建設,用知識回報祖國,真正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為選拔入黨積極分子做好準備[9]。
(四)加強聯(lián)動效果,組織線上思政活動
在網絡思政教育中,除了以思政資源進行媒介宣傳引導之外,還可以發(fā)揮網絡的交互性與聯(lián)動性,組織線上思政教育活動,讓更多學生通過網絡參與到活動之中。如此不僅可以讓活動擁有更高的影響力,而且還能利用網絡的評選與展示效果,讓參與者擁有更強烈的體驗感與成就感,形成正面導向的作用。以網絡為途徑的思政活動在形式與內容上較為豐富,學??梢砸罁W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節(jié)假日等相關主題開展并設計各類活動。首先,在當代科技的支持下,智能手機的拍攝功能越來越強大,可開展“微電影”“短視頻”拍攝活動,而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大慶,學校便可以此為主題,要求學生拍攝一段視頻,以慶祝黨的百年誕辰,比如可以展現(xiàn)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呈現(xiàn)某一段革命歷史或紅色事跡、講解某一場革命戰(zhàn)役、重現(xiàn)某一段革命影視作品中的經典畫面等。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途徑接收到該活動信息,組成學生小組,通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完成作品并提交。活動官方可以由教師團隊組成,對學生作品的初步審核后,推選出一些優(yōu)秀作品通過學校官方新媒體進行推送,并建立投票網站鏈接,讓廣大學生和用戶進行投票,選出最受歡迎作品、最佳作品、最佳導演、演員等獎項,由學校為他們準備相應的獎品。學校也可以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織思政活動。比如在端午節(jié),一方面可以開展征文活動,以屈原的故事或民族文化為主題,讓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學校同樣可以通過新媒體展示并評選優(yōu)秀作品。另一方面則可以圍繞文化和民俗的主題,開展vlog拍攝大賽,讓不同地區(qū)的學生拍攝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習俗,通過新媒體的宣傳,讓不同地區(qū)的學生相互探討習俗文化,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區(qū)域文化的理解。在這樣的活動之中,不僅可以強化參與者的思政意識與道德素養(yǎng),他們的活動作品也將成為思政宣傳的內容,從而實現(xiàn)更有效的教育引導效果。
三、結語
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要積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積極了解大學生喜愛的新媒體社交軟件,建立班級微信、微博賬號,定期為學生推送正能量社會新聞、時代楷模事跡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信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新媒體,幫助學生逐步克服網絡成癮問題,引導學生把精力放在專業(yè)課學習、社會實踐和公益服務上,借助新媒體開展時政新聞講解,為學生樹立道德上的榜樣,全面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 曹秋.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評《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高教探索,2018(09):2.
[2] 王蓉. 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 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4(03):151-152.
[3] 朱玲玲.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20(20):234.
[4] 趙園園. 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研究[J]. 教育研究,2021,4(04):10 -11.
[5] 陳建旭.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 知識經濟,2020(10):77 -79.
[6] 趙新然.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評《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J]. 中國教育學刊,2016(12):33.
[7]] 高麗.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發(fā)展——評《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J]. 新聞與寫作, 2018(02):125-126.
[8] 曾敏,梁浴文,金晶.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載體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評《微時代高校學生工作的行與思》[J]. 新聞記者,2017(10):97.
[9] 廖秀媛. 新媒體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探索——評《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探索》[J]. 新聞愛好者,2019(03):111.
(薦稿人:封延會,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