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記憶的再現(xiàn)與凝聚:體育電影對國家認同的建構(gòu)

2021-09-17 00:25唐娟江世婷
電影評介 2021年12期
關(guān)鍵詞:中國女排記憶國家

唐娟 江世婷

國家認同,是國民對自己歸屬于一個國家的意識。作為一種視覺媒介,電影是傳播、記錄和再生產(chǎn)記憶的重要場域。電影通過特有的影像符號系統(tǒng),對歷史事件進行書寫和重現(xiàn),為人們的國家認同建構(gòu)提供文化材料。

在過去的30年里,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國際體育競賽成為國家經(jīng)濟與政治權(quán)力的重要象征,成為觀察國家之間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窗口。[1]盡管國際體育競賽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關(guān)鍵因素,但民族國家共同體意識并沒有因此受到削弱。恰恰相反,國際體育競賽被認為能夠促進民族國家“想象的共同體”的形成。Fox在闡述集體記憶的生產(chǎn)機制時提出,在奧運會、世界杯等競賽中,參加活動的人們通過國家象征的公開表演而儀式性地團結(jié)在一起,分享對國家歸屬的共識。[2]Michael Mutz也強調(diào),體育賽事在塑造一個國家的集體記憶、強化國民對國家的情感方面具有積極意義。[3]因此,以體育運動為題材的電影,與其他類型電影相比,負載了更豐富的政治屬性,具有天生的民族主義特征,更可能對受眾國家認同的塑造產(chǎn)生影響。

21世紀以來,在中國體育特有的“舉國體制”背景下,伴隨著中國邁向世界體育強國的歷史進程,體育題材電影得到迅速發(fā)展,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成為值得關(guān)注的大眾文化個案。文章選取《奪冠》《破冰》和《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三部影片為案例,通過考察影片的符號運用與敘事策略,探究中國當代體育電影建構(gòu)集體記憶,塑造國家認同的路徑和機制。

一、記憶的再現(xiàn):象征符號與國家想象

哈布瓦赫認為:“過去是一種社會建構(gòu),這種社會建構(gòu),如果不是全部,那么也是主要由現(xiàn)在的關(guān)注所形塑的”[4],人們總是以“現(xiàn)在”的方式去想象、建構(gòu)和傳承記憶。阿斯曼強調(diào),每個文化體系中均存在一種“凝聚性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在時間層面上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將經(jīng)驗和回憶以一定形式固定下來并且使其保持現(xiàn)實意義”[5]。其主要方式是將發(fā)生在過去的場景和歷史拉進“當下”的框架之內(nèi),從而生產(chǎn)出“我們”的記憶。體育電影以其特定的符號形式講述“過去”,建立起當下與過去的關(guān)聯(lián),并通過情感的“喚起”使社會成員的心理與意識獲得一致性,從而強化他們對“想象的共同體”的認知。

(一)歷史與故事:被重構(gòu)的記憶

記憶行為是主體立足于現(xiàn)實對過往經(jīng)驗的回想或想象。對當下的電影觀眾而言,單獨的個體記憶不可能完整地反映歷史,人們也不可能重新回到記憶中的那個“過去”。但電影作為一種記憶媒介,并不是簡單地存儲或記錄歷史的本來面貌,而是通過影像敘事進行記憶的“再生產(chǎn)”,讓受眾的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相連結(jié),塑造和強化個體對所屬群體的認同感受。就筆者分析的三部體育電影而言,它們的故事都基于過去的歷史人物或事件,將部分虛構(gòu)的故事融入歷史背景與真實的場面刻畫之中。

《奪冠》以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中國女排的經(jīng)歷為藍本,圍繞中國女排在兩個時代的三場經(jīng)典比賽展開敘事,還原中國女排從低谷走向高峰,跌落谷底又再創(chuàng)輝煌幾經(jīng)沉浮的經(jīng)歷?!镀票穭t以短道速滑教練孟慶余為原型,再現(xiàn)了以孟慶余為代表的冰雪項目教練員前赴后繼,培養(yǎng)一代代優(yōu)秀的運動員,并最終在冬奧會實現(xiàn)中國隊金牌“零”的突破的經(jīng)歷?!兑粋€人的奧林匹克》以1932年中國第一次派出代表團參加奧運會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運動員劉長春逃出日寇占領(lǐng)的大連,躲避關(guān)東軍的一路追殺,通過張學良將軍的資助,經(jīng)過海上漂泊23天,克服重重險阻,代表4億中國人站在奧運跑道上的故事。

對任何特定個體來說,在任何特定的時間,國家是什么取決于敘事以及這些敘事為國民所提供的論據(jù)[6]。三部影片雖然極力再現(xiàn)“歷史真實”,但并非原原本本地還原歷史,而是從歷史事件中選擇為主題服務(wù)的素材,通過視覺媒介的敘事空間重新詮釋歷史,追尋并建構(gòu)共同體成員共同的歷史記憶,形成對“我們的歷史”的認知和強化。如《奪冠》中展現(xiàn)的里約奧運會女排“中巴大戰(zhàn)”,并不是完整地記錄中國女排比賽的全部歷程,而是選取了最精彩的比賽片段,展現(xiàn)了中國女排比賽的艱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

(二)國旗與國歌:象征符號的運用

在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看來,操控記憶的不是一個“集體靈魂”,也不是一個“客觀的頭腦”,而是一個“借助符號和象征的社會”[7]。象征是催生群體共同的情感體驗和共享歷史記憶的重要工具[8],換句話說,認同是群體通過使用共同的象征系統(tǒng)而形成的,而電影對歷史記憶的再現(xiàn)正是一個運用象征符號生成意義的過程。

國旗、國歌等作為國家象征符號系統(tǒng)中的核心要素在體育電影中被反復(fù)呈現(xiàn),《奪冠》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索緒爾指出,符號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兩部分組成,前者是形式,表現(xiàn)為詞、形象、語音或圖片,后者是意指,是與形式相連的觀念或概念[9],而當兩者結(jié)合時,才能產(chǎn)生意義?!皣臁钡哪苤甘怯脕泶韲业囊粔K裝飾布,所指是國家的化身,正如國旗由國家來界定,國家同樣由國旗來界定[10]。電影《奪冠》一開場,在20世紀80年代的漳州排球訓練基地,略顯簡陋的女排訓練場的墻上,一面五星紅旗在懷舊色調(diào)的畫面中顯得相當醒目。在作為影片主要敘事情節(jié)的中國女排的三場比賽中,觀眾席上揮舞的大小不一的國旗多次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中國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2016年奧運會取得冠軍時,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兩次響起。涂爾干認為,“被象征物的重要性在于喚起共同體重要事物的情感認可”[11],由歌詞和曲譜構(gòu)成的國歌是語言符號和聲音符號交織的復(fù)合載體,以“充滿韻律的音樂和生動象征有效地構(gòu)造出一個有關(guān)國家團結(jié)的情感氛圍”[12]。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歌不僅調(diào)動了人們的聽覺體驗,還為受眾營造出連結(jié)愛國主義情緒的情感空間。國旗、國歌在體育電影中的頻頻出現(xiàn),能幫助受眾在觀影過程中產(chǎn)生對國家的一致性想象,鞏固和強化其作為共同體成員的歸屬感。

(三)儀式重演與情感喚起

國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內(nèi)在蘊含的價值信仰、情感觀念和精神氣質(zhì)等難以具象和感知,而儀式正好承擔這種角色[13]。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將儀式定義為“組織化的象征活動和典禮活動,用來界定和表現(xiàn)特殊的時刻、事件或變化所包含的社會和文化意味”[14]。在涂爾干的社會凝聚理論中,儀式過程本身是為了連接個體與道德共同體(a community of moral order)服務(wù)的?,F(xiàn)代體育運動具有一套特有的儀式體系,如大型運動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裁判員和運動員的宣誓、火炬?zhèn)鬟f、頒獎等,對這些儀式的展現(xiàn)成為體育電影敘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情節(jié)。體育電影通過對歷史場景的模擬,對儀式進行重演,使想象在直觀生動的圖像中具象化,形塑共同體成員的集體記憶。

在《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中國代表團歷經(jīng)艱辛終于來到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開幕式現(xiàn)場。電影通過圖像、聲音、演員的表演等對奧運會開幕式進行了呈現(xiàn)。在儀式場景呈現(xiàn)過程中運用了豐富的象征符號,飄揚的奧林匹克會旗、五顏六色的各國國旗、燃燒的奧運圣火……不同膚色的運動員和觀眾的服飾、動作等與奧運會歌的音樂聲交織在一起,彰顯著平等、公平、團結(jié)、理解、友誼的奧林匹克精神。當代表中國的運動員劉長春第一次出現(xiàn)在奧運賽場上時,中華民族經(jīng)歷的外敵入侵、軍閥混戰(zhàn)等種種屈辱和創(chuàng)傷記憶被暫時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國家、民族平等團結(jié)的想象以及對民族崛起的憧憬與希望。

除了開幕式外,頒獎儀式是國際體育運動會中一種十分有效的塑造國家認同的儀式。影片《奪冠》中,在198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上,當中國隊戰(zhàn)勝日本隊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后,舉行了莊嚴的頒獎儀式。中國女排運動員身著有“中國”標志的運動服,登上冠軍領(lǐng)獎臺并向觀眾席揮手。隨后,國際排聯(lián)的官員向中國女排運動員頒發(fā)金牌和獎杯?!读x勇軍進行曲》奏響,五星紅旗從中央旗桿升起,第二名和第三名所屬代表團的旗幟分別從左右兩側(cè)旗桿升起。中國女排運動員望著冉冉升起的國旗默默跟唱,一些隊員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與此同時,現(xiàn)場觀眾和觀看電視直播的觀眾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歡呼雀躍。在這一儀式中,國家不僅“在場”,而且滲透在意義生產(chǎn)、實踐和生成的過程中。電影講述的“國家勝利”與“國家榮譽”,激發(fā)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參與感,使觀眾從原有的差異化的時空和異質(zhì)身份中脫離出來,將個體情感與集體記憶相勾連,喚起他們作為共同體成員的身份意識和情感共鳴。

二、記憶的凝聚:英雄敘事與國家精神的出場

根據(jù)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在現(xiàn)代多民族國家體系中,國家認同的形成不僅有賴于共同擁有的回憶,而且也與共同遵守的制度規(guī)范和共同認可的價值緊密關(guān)聯(lián)。①筆者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共同認可的價值觀集中體現(xiàn)為國家精神,它對于建構(gòu)國家認同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制度因素。所謂國家精神,是現(xiàn)代多民族國家在共同的歷史、文化進程和國家構(gòu)建過程形成的精神文化上的特性、共識及民族凝聚力[15]。一方面,集體記憶是國家精神的歷史文化基礎(chǔ);另一方面,國家精神是集體記憶的延伸。體育電影運用各種敘事策略,通過不斷再現(xiàn)和重構(gòu)集體記憶,最終從中凝結(jié)成國家精神,由此完成對民族國家共同體的意識形態(tài)再生產(chǎn)。

(一)“他者”與“我者”的沖突

比較是認同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維度。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認為,認同的構(gòu)建,“基于被區(qū)分為‘北方和‘南方的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被預(yù)先區(qū)分為‘西方民族和‘落后種族的民族之間的關(guān)系”[16]。也就是說,“我者”與“他者”的劃分與比較能夠確立群體之間的邊界,“他者”是確認“我者”的必要條件。“我者”與“他者”的比較能夠讓成員對“我們”的獨特性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生發(fā)共屬一體的強烈情感[17]。

“我者”與“他者”的二元對立是體育電影重要的敘事策略。《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以20世紀30年代為故事的時代背景,這一時期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落后,在國際上處于弱勢位置。影片中,為了能按時抵達洛杉磯參加奧運會開幕式,劉長春和同行教練需要說服同船的所有乘客,讓船只直接開往洛杉磯,這一想法遭到了乘客摩門的反對。摩門在眾目睽睽下直言:“這么大的中國打不過小小的日本,還去奧林匹克?”“難怪人人都說中國人是‘東亞病夫”。在這里,摩門這一角色作為代表西方“強權(quán)”的“他者”,與以劉長春為代表的“我者”尖銳對立,激起觀眾的憤怒和不滿情緒,在同仇敵愾中生成休戚相關(guān)、榮辱與共的共同體意識,轉(zhuǎn)換成對于中華民族崛起的渴求和國家強盛的訴求。《奪冠》中,中國女排在1981年大阪世界杯決賽對戰(zhàn)日本女排,當前四局雙方打成2比2平,比賽進入激烈的決勝局時,中國隊教練對球員說,“我現(xiàn)在只要求你們想一件事,我們是在什么地方打球,我們是中國人,你們代表中華民族”,日本隊教練則對球員說,“聽好,不能輸給中國隊!”影片有意識地采用民族主義的話語表達將兩支球隊之間的對抗置換為兩個民族/國家的對立,但競技體育的比賽場景使這種置換顯得自然合理。在“我者”和“他者”間的沖突和比較中,影片以共同的情感取向與心理訴求調(diào)動觀眾情緒,為國家精神的“出場”營造了情境。

(二)“舉國體制”下的英雄神話

中國體育實施的是“舉國體制”。這種體制的特征是以政府為主導、以行政手段管理體育事務(wù)、以計劃手段配置體育資源而形成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18]。其目標是為了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使中國競技體育迅速提高,在國際重大賽事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在這一體制下,競技體育成為一種“為國爭光”的活動,運動員、教練員、運動隊不僅擁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力量與技巧,還被賦予了“國家代理人”的角色。在這一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體育電影將運動員、教練員塑造成民族、國家的“英雄”,并通過英雄敘事將國家共同體的意識傳遞給受眾。

作為價值觀念的國家精神是不可見的,體育電影通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英雄”形象對國家精神進行了表達和闡釋?!镀票分乇憩F(xiàn)了短道速滑教練趙紅旗的崇高和悲壯。首先是祖國至上,趙紅旗一心想要帶領(lǐng)隊員奪得冠軍為國爭光,為少年業(yè)余速滑隊傾注了幾乎全部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幾十年如一日。其次是忘我奉獻,為了國家的速滑事業(yè),他舍棄了包括家庭親情在內(nèi)的一切卻無怨無悔,最終倒在了回家的路上,為事業(yè)獻出了生命?!秺Z冠》則著力強調(diào)了兩代女排運動員的拼搏過程與奮斗精神。郎平有著堅毅的性格,為練就一副“鐵榔頭”,每天千萬次練習扣球,從不叫苦叫累;國家隊隊員們“要球不要命,渾身都是傷”“身上藏了無窮的力量”,一球一球拼、一分一分爭,并最終奪得世界冠軍,為國家贏得榮譽。

筆者對三部電影的臺詞進行了詞頻分析(表2),從中可以看出,在《奪冠》中,“中國隊”出現(xiàn)了60次,“中國女排”出現(xiàn)了36次,在《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中國”出現(xiàn)了40次。由此可以看出,在體育電影中,英雄人物的塑造被置于民族/國家宏大敘事的框架之下。在這一敘事邏輯中,創(chuàng)作者突出的并不是某個人物的性格或成就,而是隱匿在人物角色之上的“國家精神”。盡管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同,從事的體育運動項目不同,但他們作為民族英雄的共性幾乎一致。米格代爾在對“國家”的研究中,指出了精神、觀念對于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性,“若能夠在社會上創(chuàng)造一種價值,國家就會被自然化,國家消失或解體的想法則會變得不可想象”[19]。審視體育電影的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運動員在體育比賽中的勝利指涉的不僅是個人成就,更是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即米格代爾所說的“一種價值”。

結(jié)語

21世紀以來,在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下,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技術(shù)力量和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目標的現(xiàn)實需要等正在模糊國家界限,超國家組織的權(quán)力不斷上升,“地球公民”“世界公民”的概念不斷被提出。在此總體框架變遷之下,地域邊界、文化差異、地緣政治等傳統(tǒng)意義上有助于形塑認同感受的因素或?qū)⒅鸩较簟Ec此同時,在中國社會內(nèi)部,轉(zhuǎn)型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文化思潮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復(fù)雜性和異質(zhì)性,這使認同性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緊迫。

體育電影作為一種電影類型,與生俱來就具備一種對于大眾認同整合和建構(gòu)的功能。它通過記憶的再現(xiàn)和凝聚,不僅參與重建和恢復(fù)集體記憶,也實現(xiàn)了國家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從而鞏固和強化了受眾的國家認同。

①參見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6.

參考文獻:

[1]Raymond Boyle,Richard Haynes.Power Play:Sport,the Media,and Popular Cultur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9:158.

[2]Jon E.Fox.Consuming the nation:Holidays,sports,and the production of collective belonging[ J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006.

[3]Michael Mutz.Patrioten für drei Wochen.Nationale Identifikation und die Fu?balleuropameisterschaft 2012[ J ].

Berliner Journal Für Soziologie,2002.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40.

[5][德]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7.

[6][美]M·萊恩·布魯納.記憶的戰(zhàn)略:國家認同建構(gòu)中的修辭維度[M].藍胤淇,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7][美]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趙超,青覺.象征的再生產(chǎn):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文化路徑[ J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6).

[9][英]斯圖爾特·霍爾.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實踐[M].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44.

[10][美]大衛(wèi)·科澤.儀式、政治與權(quán)力[M].王海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8.

[11]何星亮.象征的類型[ J ].民族研究,2003(1):39-47.

[12]王海洲,潘雯菲.國歌認知與國家認同構(gòu)建的實驗政治心理學研究[ J ].政治學研究,2020(3).

[13][英]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M].趙玉燕,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48.

[14][美]約翰·費斯克等.關(guān)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M].李彬,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243.

[15]馬俊毅.論多民族國家精神共同體的建構(gòu)及其價值[ 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7-22.

[16]Roxanne Lynn Doty,The logic differ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S Colonization of Philippnes,in Francis A.Beer and Robert Hariman eds,Post-Realism:the Rhetoncal Turn in Internaitional Relations,East Lansing.

[17]吳玉軍,郭妍麗.國家認同建構(gòu)中歷史記憶的書寫——基于民族身份視角的考察[ J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8.

[18]郝勤.論中國體育舉國體制的概念及功能[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7-11.

[19][美]喬爾·S·米格代爾.社會中的國家:國家與社會如何相互改變與相互構(gòu)成[M].李楊,郭一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174.

【作者簡介】? 唐 娟,女,貴州甕安人,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

傳播社會學、公共傳播研究;

江世婷,女,重慶綦江人,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生。

【基金項目】?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項目“貴州紅色新聞文化的內(nèi)涵、特征及當代價值”研究

(編號:2021JD037)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中國女排記憶國家
中國女排《奪冠》之路
中國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遠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記憶中的他們
把國家“租”出去
中國女排:爭奪獎牌往上沖
記憶翻新
从化市| 德州市| 靖边县| 洛川县| 阳西县| 庆安县| 凯里市| 阳山县| 左贡县| 上饶市| 台北县| 宜黄县| 柳江县| 金阳县| 会泽县| 宜兰县| 中超| 双江| 盖州市| 含山县| 五河县| 吐鲁番市| 井陉县| 安顺市| 阳谷县| 泊头市| 德钦县| 新宁县| 西乌| 定安县| 西丰县| 潼南县| 佳木斯市| 集贤县| 芒康县| 葫芦岛市| 沾益县| 大港区| 奎屯市| 美姑县| 普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