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佩
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一個偉大的豐碑,戰(zhàn)亂與抗爭成為許多人人生道路的重要轉折點,也成為此時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關鍵詞??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艾青的詩歌有了新的轉向與突破,他以高亢的情緒寫下《北方》《向太陽》《吹號者》等一系列詩篇,用帶著血絲的歌喉將我們民族的苦難與抗爭忠實地傳唱開來。而此時,14歲的牛漢因為戰(zhàn)火肆虐不得不與父親一道逃離家鄉(xiāng)過上艱難的流浪生活。此后更是被迫一邊流浪一邊求學,過早地獨自直面生活的艱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童年,永遠隱沒在遙遠的彼岸了?!?h3>壹
1938年春,不足15歲的牛漢在西安民眾教育館漫畫班學習,班上共有三十幾人,艾青是他們的繪畫老師。不過這時候的牛漢尚不知曉這位高個子的蔣先生就是詩人艾青。
但過早地對生活艱辛的體驗、對戰(zhàn)爭的痛恨與對黨的熱愛為他積極投身革命事業(yè)與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積累了寶貴的財富,他將寫詩與戰(zhàn)斗融為一體,驕傲地宣誓:“不能拋頭顱灑熱血去抗戰(zhàn),我就拋頭顱灑熱血般地去寫詩?!?/p>
1947年下半年,牛漢與妻子所在的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為了躲避追捕,妻子帶著孩子回到老家安徽桐城,牛漢則一個人流落到了上海,由上海學聯(lián)安排,住在交通大學自治會的樓上。出于隱蔽需要,生活條件簡陋,只能打地鋪,房間中也沒有桌子。在這樣動亂、凄涼的心境中牛漢趴在地鋪上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幾十首小詩,《我的家》就是其中的一首:
我要遠行。
…… ……
妻子痛苦,
她不能同我一道離開南方。
我們生命相連,
離別,
好像一把刀子,
將一顆圓潤的蘋果割成二塊。
哎、哎
各人帶著各人的種子吧!
暴風雨來,
我們都出芽!
在中國
開花。
她希望
我將出世十個月的孩子帶上。
她說:
孩子是誕生在地獄里的,
讓他
到一個自由的曠野生長去吧!
我沒有帶孩子。
我知道,
地獄就要倒塌了,
而我也就要回來。
當時牛漢一家人急切要到解放區(qū)去,蘇北和浙南的某個海島都需要人去,但這兩個地方都需乘坐漁船渡海才能抵達。當時牛漢的第一個女兒已經(jīng)出世,妻子要他帶著女兒一起走,最終考慮到孩子的身體狀況與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險惡,牛漢沒有帶上女兒,獨自一人先行。
詩中用了一個非常新奇的比喻:“離別,/好像一把刀子,/將一顆圓潤的蘋果割成二塊?!奔词挂患胰颂旄饕环剑覀兩噙B,一家人對于革命終將勝利的信念是共同的共通的。該詩1949年5月在《紅旗升了起來》上發(fā)表。此時,牛漢一家人早已團聚,共赴華北解放區(qū)。在四川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劉福春中國新詩文獻館中保存著這樣一份珍稀文獻——牛漢手跡《船夫》。該詩作于牛漢一家人去華北解放區(qū)前后,樸素的語言中記錄的是詩人對黨的熱愛與對新生活熱切的期盼:
我們終于來到
天空和地獄的邊沿。
一條洶涌的河流著……
我們站在河岸上,
河的那邊
就是華北解放區(qū)。
我們坐著一支小木船,
一個年老的船夫
把我們
擺渡到幸福
牛漢1948年8月抵達華北解放區(qū)后,在河北正定縣華北大學學習和工作。而正是在華北大學,牛漢再一次見到了闊別十年的老師艾青——此時艾青是華大文藝學院副院長。那時艾青正住在天主堂內(nèi)的一間平房中,生活十分艱苦。這一次牛漢抓住機會向艾青請教了許多有關寫詩的問題。那時牛漢剛好寫了幾首贊美大自然的得意之作,拿給艾青請教,出于善意,艾青勸他:“不要再讓別人看了?!?/p>
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一生的友誼。
1949年春,牛漢與作為軍代表的艾青一同進入北平。牛漢接到組織安排,帶領青年學生打掃天安門城樓,成為當時第一個打開天安門城樓的人。新中國成立后,兩人之間的詩歌往來互動愈發(fā)頻繁。1951年,深深關心著艾青詩歌創(chuàng)作動態(tài)的牛漢向他去信一封,對他的詩藝倒退情況提出勸勉批評之意;因為年輕氣盛難免有些過激之語。艾青接信后并沒有復信。后來牛漢回北京探親,一到艾青家中,艾青立刻拉開抽屜笑嘻嘻地取出他的那封信:“我天天學習哩!”1955年春天,牛漢又擔任了《艾青詩選》的責任編輯,多次到東總布胡同艾青的家中找他商談,兩人就選詩標準和詩歌藝術有過深入的交流互動。
不久以后,兩人都被迫從詩壇淡出,但即使在最困難的歲月中,兩位詩人對待生活的堅韌與骨氣依舊使人佩服。兩人都沒有被現(xiàn)實的重壓擊垮,精神上頑強堅韌;最難能可貴的是,兩人都沒有在艱難的歲月中放棄詩歌創(chuàng)作。后來連艾青都不由稱贊牛漢:“你真是一頭牛,一頭有角的牛?!?/p>
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分別與沉默,兩位老詩人終于迎來了難得的重逢。1976年冬,一次下班回家路上,牛漢拐到西單副食店想買點豬頭肉。偶然一瞥竟發(fā)現(xiàn)前面一位老人穿著臟兮兮的舊黃棉軍裝,頭戴一頂戰(zhàn)士的冬帽,從側面看像極了艾青。牛漢難掩激動的心情,走上前去大喊“艾青!”艾青扭過頭來怔怔地望著他:“你是誰?”接著想了想又說:“你是牛漢吧?”得到肯定的答復后,艾青嘟囔著:“咱們都活著……”接下來兩人情不自禁地擁抱在一起,艾青更是激動地在牛漢臉上結結實實親吻了一下。買豬頭肉的事早被兩位詩人拋在了腦后。
接下來兩人交流了一下彼此的近況和住址,誰知粗心的牛漢忘記了門牌號碼,找了幾次都沒找到,一兩個月后才終于摸到艾青家中。去的時候艾青一家人擠在一間10平方米大小的簡陋平房中。此時大地震剛剛過去沒多久,因為擔心余震,床上邊架著防地震的家什,小屋顯得愈發(fā)擁擠。以后二人的往來逐漸頻繁,發(fā)覺艾青沒有稿紙,牛漢又從人民文學出版社通過私人關系為他弄到1000張稿紙保證他的創(chuàng)作。
大約是1978年底的一天,牛漢接到艾青的電話,他興奮地說:“我今天早晨寫了一首《光的贊歌》,你快點過來?!迸h立刻騎上車從朝內(nèi)人文社往艾青家趕去,一見面艾青就操著浙江口音的普通話飽含激情地朗誦了這首兩百多行的長詩,一邊朗誦,一邊打手勢。朗誦完兩位詩人激動地歡呼:“我們都是光的贊頌者!”
1990年8月下旬,北京學術圈開始籌辦一場關于艾青詩歌的國際研討會,幾乎是同一時候,黑龍江北大荒也舉辦了一場丁玲學術研討會。為了消暑,也為了逃避在京開會的沉悶,牛漢最終決定去黑龍江參會,動身前他特意帶著外孫女去艾青家中拜訪解釋,說明自己想要去北大荒開會的心情。據(jù)牛漢回憶,那兩年大概因為活得寂寞,艾青當時談話聲音不高,但對于詩歌的關注與興味不減。坐在沙發(fā)上靜靜聆聽的牛漢一邊感嘆歲月的無情,一邊欣喜于老師的睿智與才華依舊。之后在丁玲研討會上的即性發(fā)言中,牛漢特別提到了出發(fā)前去艾青家中拜訪時艾青的近況與他對詩歌意象、語言問題的思索。
艾青復出后,隨著政策落實,家中訪客日漸增多,其中不乏老朋友與慕名前來約稿的編輯。人生徹悟之后帶來的詩歌藝術的提高,加之沉寂多年自覺文債積壓繁多,艾青總是盡力寫作努力滿足編輯約稿。但過度的勞累與之前積累的舊疾終究不免一點點侵蝕著詩人的健康。艾青晚年身體病弱,多次住院治療,為了交流方便牛漢不得不多次往返醫(yī)院,兩位老詩人在病床旁也談詩歌,也談人生。
1993年為了編輯《艾青名作欣賞》一書,有幾首詩的解析文章需要請教艾青本人,牛漢同詩人郭寶臣一同去醫(yī)院看望生病的艾青。牛漢先問起《Orange》詩中的異國少女與艾青的甜蜜往事,但艾青顯然不愿意多談,后來看艾青精神不佳,談話中幾次昏睡過去,怕艾青身體不支,草草問了幾句后牛漢等人打算告辭。走到病房門口的牛漢卻突然掉頭回來走到艾青身邊,興奮地對他說:“我得回報你一個吻?!卑帱c點頭,顯然也沒有忘記十幾年前在西單副食店門口的那次重逢。站在一旁的郭寶臣不禁感嘆:“你們兩個人寫了一首詩。”
1996年5月初艾青臨走前,牛漢特意趕來病房陪伴,病床上的師友早已陷入昏迷但卻很不平靜。一生向太陽的詩人,在生命最后時刻依舊在發(fā)光、燃燒:“艾青逝世前的痛苦的痙攣,深深地昏迷,是很自然的,心靈的塊壘化解不完,只有昏迷只有燃燒才得以解脫?!卑嘧吆?,牛漢感嘆道:
近20年來,因為編《新文學史料》,我曾多次勸說艾青把他一生所經(jīng)歷的重大的事寫寫,都被他婉言謝絕了。艾青的記憶力是非常好的,60年前寫的散文詩的題目和詩句都背得出來,一些大的事件他如何能淡忘呢?他的青少年時期,生活上,特別是感情上的經(jīng)歷,我相信他記得都非常清楚。他不愿再回憶那顆燃燒的圓圓的甜橙,以及其他重大的歷史性經(jīng)歷,正說明他非常清醒而聰敏,也說明他仍牢牢地記在心里。不能逼他回答。
“時間順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這是艾青非常喜歡的一句格言,也可以說是艾青一生不屈靈魂與晚年超脫智慧的體現(xiàn)。艾青與牛漢都經(jīng)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苦難磨煉了他們堅韌樂觀又從容的品性。一位是歷經(jīng)磨煉始終向太陽的智者,一位是飽經(jīng)滄桑依舊苦苦跋涉的行者。二人的詩歌在真實與質樸中承載了民族與個人的苦難,而流淌其間的又是兩位老詩人親歷波瀾壯闊的歷史后訴諸筆端的人生哲理:二人將苦難深懷心間,卻用詩歌之筆點亮彩色的生活與希望,讓詩歌散發(fā)出陳釀的甘香。
曾有記者采訪牛漢時問道:“您認為自己最突出的個性是什么?”牛漢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一種不服輸?shù)膫€性?!倍鴮τ谧约涸姼柚凶钔怀鲎钪匾臇|西,牛漢則認為是“生命的痛感。我一生的體驗痛楚已極,苦樂悲歡,都是大地上長出的果子。我是凝結了全部的精氣、心血和生命在寫詩?!?978年夏天,復出后的艾青曾問牛漢:“你這許多年的最大的能耐是什么?”牛漢不假思索地給出了詩意的回答:“能承受災難和痛苦,并且在災難和痛苦中做著遙遠的美夢?!?/p>
艾青一生都在提倡詩人要說真話,要有藝術修養(yǎng)。而這一勸誡對牛漢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很有影響的。牛漢曾這樣贊揚艾青的詩歌: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艾青將自己誠摯的心真正地沉浸在億萬人的悲歡、憎愛和愿望當中,他的所有的詩都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藝術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這種奮發(fā)激越的人生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精神,可以說貫穿了艾青漫長而曲折的一生。
…… ……
作為艾青的學生,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的樸素而真誠的詩對我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從少年到青年,在他激越又帶著細微血絲的號聲中,我開始學習寫詩。直到近十多年來,我已進入了老年,艾青仍然熱忱地關心著我的創(chuàng)作。
作為老師,艾青教給牛漢的不只是單純的詩歌理論與詩歌藝術的錘煉,更是以自己不屈的生命之魂展開了長達一生的寫詩、做人的言傳身教。牛漢總結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時表示:
我一生寫詩,早年受父親(舊體詩)的影響,追求永恒的寧靜,清明的心靈感受,沒有外加的,詩外的,有功利目的的宣傳,我從不空洞地歌頌革命。
牛漢和艾青的詩都是這樣,是由生命中流淌出來的最質樸、真誠的歌。而牛漢更是用自己的人生與詩詮釋了自己晚年訂立的人生目標:“有一個自我的精神境界,做一個頑固不化的‘活東西!”
艾青真正以老師的身份教習牛漢或許只有1938年春在西安民眾教育館漫畫班時的短暫時光,但此后的漫長歲月中,二人在詩歌藝術上始終互相切磋、聆聽;相似的經(jīng)歷與樂觀堅韌的品性讓兩位老詩人在心靈上更加契合并互相欣賞,成就了一段寶貴的亦師亦友的師生情誼。
(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