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儀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年齡特征設置具有開放性、探索性的話題,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究,能在真實情境中獲得知識,并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基于此,本文從不同的教學角度對小學勞動技術教學課堂進行了分析,旨在提升學生的探索意識。
【關鍵詞】小學生;勞動教學;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7-0185-02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quiry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Labor Teaching
(Tianjin Eco-city Nankai Primary School,China) LI Jiayi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point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set up open and exploratory topics based on students cognitive level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explore independently, gain knowledge in real situations, and gradually develop Good sense of innovatio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imary school labor technology teaching classroom from different teaching angles, aiming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exploration.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abor teaching; Inquiry ability
一、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探索勞動技術的意識
在勞動技術課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與求知欲,要通過引入生活化素材,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取了勞動技術知識。在小學勞動技術課堂上,教師要發(fā)揮出生活化手段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多種感悟,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能夠促使學生對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也懂得了學習勞動技術知識的重要性。例如,我們根據(jù)勞動課程標準、學校實際條件以及時令特點等,編寫了各年級《課程實施綱要》,進一步細化各年級每學期的學習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任務。以“我是小小蔬食家”主題板塊為例,低年級課程學習著眼于認知方面,通過參觀蔬菜大棚,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蔬菜,了解蔬菜的營養(yǎng)價值。中年級的課程學習則注重技能和情感方面,讓學生通過學種1-2種蔬菜,掌握種菜的基本方法和知識,并體驗勞動的甘苦。高年級的課程學習則注重研究和品格方面,通過參觀社區(qū)、菜場、蔬菜基地等活動,組織學生采訪、調查了解當?shù)厥卟朔N植的發(fā)展情況,掌握簡單的蔬菜育苗、移栽和儲存方法,并撰寫調查報告或研究小論文。同一研究主題,三個學段,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xiàn)了對不同學段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遞進式培養(yǎng)。
二、培養(yǎng)學生在情境中探索勞動技術的意識
在小學勞動技術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而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確保學生了解勞動技術應用過程和相關的技巧,并引導學生探索與分析,逐步實現(xiàn)自身勞動技術意識的增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勞動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為學生拓寬了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學習情境后,將充分認識到勞動技術課程的藝術魅力,并在視覺上為自己帶來強烈的沖擊。例如,在“紙編花籃”教學過程中,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花籃的編制技巧,并讓學明白也能夠采取折剪、穿編和粘貼等方式制作花籃,從而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藝術之美,在動手制作中獲得快樂。教師需要提前將彩紙、剪刀、尺子以及膠水等物品準備妥當,讓學生可以借助上述材料順利完成花籃的設計。上課開始后,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紙編花籃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一件紙編工藝品,讓學生猜一猜這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之后再告訴學生,這么漂亮的小籃子是用廢舊的報紙和宣傳紙編織而成,既美觀又環(huán)保,而且還可以作購物籃或儲物籃。最后再指導學生逐步掌握更多紙編花籃的技巧。在評價學生制作的花籃時,要以鼓勵為主,激勵學生保持著嚴謹與細致的習慣。這樣,學生也能逐步感受到手工編制活動的樂趣,了解到其實用性特點,并熟悉盤籃底、盤籃身、裝提手以及裝飾等制作流程。因此,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能夠促使學生全身心地融入探索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培養(yǎng)學生在問題中探索勞動技術的意識
學生在勞動技術課程中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認知與探索的過程,學生在認知學習中能夠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積極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同時也豐富了知識積累。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入手,將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促使學生始終保持著活躍的思維。當然,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不能簡單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做好引導工作,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未知世界,這樣學生才能對知識產生更深刻的印象。教師需要從教材內容出發(fā),精心設計問題,通過疑問點燃學生的激情,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教師要在課堂上滲透對學生探索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融入勞動技術世界中,弄清楚其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并在問題中學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輕松學習并掌握勞動技術知識,也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與分析問題。例如,在“縫紐扣”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要將所需工具、材料等準備齊全,幫助學生清楚掌握縫紐扣的操作方式,并養(yǎng)成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在動手操作中完成學習任務。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提問:“同學們,你們對紐扣了解有多少呢?當我們紐扣松了應該如何做?你了解縫紐扣的方法嗎?你可以說說紐扣縫制步驟嗎?”為幫助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提供針、線、紐扣和布等工具,使學生在動手中獲得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才會牢固掌握針、線、紐扣、頂針箍、剪刀和布等材料的用法,尤其是頂針箍,了解到其主要用途是穿針引線。在后續(xù)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結合紐扣大小,對針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在穿線、打結等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縫紐扣的基本流程,并在打結后完成紐扣的縫制。因此,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不斷探索勞動技術的良好意識。
四、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勞動技術的意識
要想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動手操作意識,小學勞動技術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從實踐入手,主動參與勞動技術應用活動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實力,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技術意識。實踐不僅是學生的學習追求,更是教師的教學目的,只有親身參與實踐,學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課本知識,獲得充分的學習經驗。此外,教師在教學時也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實踐,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全面發(fā)展。例如,在學習“創(chuàng)意手縫”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廢棄材料制作收納盒,掌握基本的針線縫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針線方法之后,能夠更靈活地選擇布料。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針線、碎花布、紐扣等物品,引導學生利用平針縫制的方法創(chuàng)作收納盒。比如,學生可以利用彩紙折成方形的兜狀;用畫筆畫出自己理想中的收納盒。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針線縫合收納盒。學生在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布料之后,可以選擇適當?shù)尼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通過對折正方形木塊的方法固定尖角,完成最終的整理修飾,掌握用針方法。這樣,教師就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踐意識,提升學生勞動技術意識。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具備良好的探索意識,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探索意識的培養(yǎng),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在問題中不斷探索的良好意識,提升合作能力。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探索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富強.當前小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0(07).
[2]虞孫芝.如何補齊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短板”[J].中小學校長,2020(02).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