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營營 衣本鋼 田洪生 毛立忠 閆軍飛
(比亞迪汽車工業(yè)有限公司,深圳 518118)
主題詞:25%小偏置碰撞 車身側滑 環(huán)狀安全車身 車身輕量化
正面碰撞是汽車事故中最常見的碰撞形式,而在正面碰撞導致的死亡事故中,25%小偏置碰撞約占1∕4,且由于小偏置碰撞時碰撞對象與車身重疊率低,車身主要傳力路徑無法參與傳力與吸能,導致乘員艙受力較大。根據(jù)以往車型的設計經驗,當整車質量超過2 t時,靠車身自身在25%小偏置碰撞試驗中達到車身結構優(yōu)秀的目標較為困難,車身需要增加較多質量承擔碰撞反力。如果使車輛側滑,從而使壁障無法觸及乘員艙,即可減小乘員艙的受力及變形,車身不必增加過多質量即可達到車身結構優(yōu)秀的目標。當整車質量不超過2 t 時,加強車身策略與車身側滑策略需要增加的質量相當;當整車質量大于2 t 時,車身側滑策略需要增加的質量較加強車身策略小40%左右。因此,當車身質量較大時應采用車身側滑策略。
本文基于25%小偏置碰撞的數(shù)學模型分析從壁障接觸防撞梁到接觸輪胎和從壁障接觸輪胎到接觸A 柱下段2個階段側滑時需要的側向加速度和側向力,并提出基于輕量化設計的車身側滑策略,包括“環(huán)狀安全車身”[1]與橫向引導式邊梁關鍵結構。最后,基于理論分析、有限元模型仿真驗證及參考車型側滑結構分析,總結車身側滑策略及傳力路徑,以期為后續(xù)新開發(fā)車型提供參考。
壁障與車輛的位置關系如圖1 所示,壁障最外側邊界與車輛中心線的距離為25%車輛寬度[2]。圖2所示為某車型壁障與邊梁、A 柱的重疊位置示意,其中d0為壁障前端到A 柱外側的重疊量,d1為壁障切點與邊梁最前端的重疊量,壁障前端的圓弧半徑為R=152 mm。
圖1 壁障與車輛位置示意[2]
圖2 某車型壁障與邊梁、A柱的重疊量
統(tǒng)計研發(fā)中的車型A、B 和側滑效果較好的3 種參考車型C、D、E 的壁障與車身相對位置參數(shù),如表1 所示。從表1 中可以看出,由于各車型的寬度不同,壁障與A柱的重疊量也不同,車輛寬度大時,d0較大,側滑相對困難。
表1 不同車型的壁障與車身相對位置參數(shù) mm
25%小偏置碰撞分為2 個階段,第1 個階段為從壁障接觸防撞梁到接觸輪胎的過程,第2個階段為從壁障接觸輪胎到接觸A 柱下段的過程,見圖2。在第2 個階段,壁障將接觸乘員艙A 柱下段時:若車輛未完全側滑出壁障接觸范圍(半滑),A柱下段與壁障的相對位移為(d0-R),即壁障的圓弧切點接觸到A柱,并在最后時刻由圓弧段擠壓A 柱下段,將車輛推出;若車輛完全側滑出壁障擠壓范圍,A 柱下段與壁障的相對位移為d0,即壁障的最前端剛接觸到A柱,但壁障未能擠壓A柱[3]。
側滑的數(shù)學模型為:
式中,d為車輛側滑位移;a為車輛側向加速度;t為側滑時間;F為車輛需要的側滑力;m為車輛整備質量[4]。
由于純電動車型A 質量超過2 t,前期設計未考慮側滑方案,試制階段第1 輪摸底試驗車身變形較為嚴重,也未發(fā)生側滑,車身結構處于良好水平,未達到優(yōu)秀目標。進行方案優(yōu)化后單邊質量增加了20 kg,優(yōu)化方案的第3 次小偏置碰撞試驗中,車身結構達到優(yōu)秀目標。如果雙邊均進行優(yōu)化,車身質量將增加39 kg,本文基于側滑策略對車身結構進行輕量化研究。
車型A 的整車質量為2 000 kg,第1 個階段需要的側滑位移d1=146 mm,根據(jù)試驗數(shù)據(jù),此階段的時間為t1=34 ms,由式(1)、式(2)可得需要的側滑力的理論計算值為=500 kN,第2個階段需要的側滑位移d2=d0-Rd1=92 mm,時間為t2=66 ms,同理,需要的側滑力的理論計算值為=84 kN。
3.2.1 參考車型側滑結構分析
圖3 所示為中保研25%小偏置碰撞試驗中車身結構優(yōu)秀的車型前艙示意[5-7],圖4所示為對應車型的碰撞側滑結果,可以看出3 種車型均有較大的側向位移,車輛接觸壁障后發(fā)生側滑,壁障沒有正面撞擊A 柱下段。通過對參考車型前艙結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參考車型在輪胎前方和減振器中心位置各存在1個橫梁,可在側滑過程中傳力,這是25%小偏置碰撞設計的關鍵結構。
圖3 參考車型前艙結構
圖4 參考車型小偏置碰撞側滑效果
3.2.2 車型A側滑優(yōu)化方案
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對車型A 進行前艙結構優(yōu)化,設計了一種新型前艙橫梁結構,用于25%小偏置碰撞側向位移導向,優(yōu)化方案如圖5 所示。橫梁①與副吸能盒在縱梁搭接在相同位置,副吸能盒通過45°斜撐結構③與縱梁搭接,橫梁①在輪胎前方50 mm 的位置,橫梁②在減振器位置,可提高輪罩之間的橫向連接剛度,從而增大25%小偏置碰撞第2 個階段的側滑力。新增的橫梁在側滑過程第1、第2 個階段可以起到傳力的作用。
圖5 車身側滑優(yōu)化方案
3.2.3 車型A側滑仿真驗證
車型A 的車身邊梁沿縱向設計,沒有橫向引導結構,且邊梁長度較短,在輪前邊緣位置。如果整車在第1 個階段沒有側滑,壁障的平面會擠壓邊梁,如圖6 所示,此時沒有橫向力的分解,邊梁會產生較大的縱向力擠壓乘員艙,且如果在第2個階段邊梁提供的橫向力不足,會最終導致車輛側滑位移不足。因此,第1 個階段需要確保邊梁的圓弧切點運動到邊梁最前端,從而在第2個階段依靠壁障圓弧擠壓邊梁提供側滑力,同時減小邊梁的縱向受力。
圖6 壁障力分解
第1 個階段結束時壁障與邊梁的相對位置如圖7 所示。原方案壁障平面部分重疊量仍較大,達到134 mm。優(yōu)化后壁障與上邊梁重疊量減小到26 mm,說明優(yōu)化方案對于第1 個階段的側滑影響較大,達到預設的側滑量。
圖7 第1個階段結束時壁障與邊梁相對位置
第2個階段結束時壁障與邊梁的相對位置如圖8所示:原方案壁障與A柱重疊量為324 mm,車身未發(fā)生側滑,而是繞著壁障逆時針旋轉,導致乘員艙受力較大,變形較嚴重;優(yōu)化后,壁障在第2 個階段由圓弧面擠壓邊梁,產生較大的側向力,車輛發(fā)生側滑,壁障與A柱的重疊量為0,使得乘員艙受力較小,變形大幅減小[8]。
圖8 第2個階段結束時壁障與A柱下段位置
3.3.1 考慮車身變形的修正系數(shù)
3.1 節(jié)的側滑力是在車身完全剛性的假設下計算獲得的,而實際碰撞中車身在與壁障擠壓的過程中會產生相對變形,所以實際需要的壁障力小于理論值。表2所示為基于CAE 軟件計算獲得的側滑力[8-9],修正系數(shù)Ψ為仿真值與理論值的比值。壁障力對比結果如圖9 所示,與原方案相比,優(yōu)化方案的側滑力能更好地滿足側滑需求。
表2 仿真?zhèn)然εc修正系數(shù)
圖9 側滑力對比
3.3.2 右縱梁及右A柱的側滑量
影響車輛最終是否側滑的另一個關鍵指標為右縱梁和右A 柱在整個碰撞過程中的橫向位移。如果車輛未發(fā)生側滑,右縱梁的橫向位移會先增大,到壁障接觸A 柱下段時,車輛繞著壁障逆時針旋轉,同時右縱梁開始反方向移動,橫向運動量開始減小。如果車輛側滑,右縱梁與A柱測點的橫向位移會一直增大,直到車輛彎曲滑出,脫離壁障,如圖10所示。
圖10 右縱梁與右A柱橫向位移
3.3.3 前艙橫梁橫向力分配
在整個碰撞過程中,前艙增加的2 根橫梁分別在2個階段起到了傳力作用,提供了側滑需要的側向力。側滑力與2根橫梁的橫向力曲線如圖11所示,第1個階段時間較短,故該階段需要的側向力較大??倐然?17 kN,2根橫梁的受力情況如表3所示。
圖11 側滑力與2根橫梁的橫向力曲線
從表3 可以看出,橫梁①在第1 個階段對橫向力的傳遞起到了關鍵作用。由圖11可以看出,橫梁②在第2個階段傳力中起關鍵作用,而且2個橫梁與縱梁形成框架結構,增加了縱梁剛度。如果在縱梁間只增加1根橫梁,縱梁的變形、失穩(wěn)較為嚴重,仿真結果如圖12a 所示,在縱梁間增加2根橫梁時,縱梁框架的完整性、變形量均得到明顯改善,保證了前艙的橫向力傳遞,如圖12b所示。
圖12 不同橫梁方案下縱梁變形量仿真結果
如圖13 所示,為了達到25%小偏置碰撞中車身結構優(yōu)秀的目標,將車型A防撞梁左側加長了118 mm,使壁障可以更多地接觸防撞梁,以使車身更早開始傳力。
圖13 防撞梁加長方案
車型A在25%小偏置碰撞第2個階段結束時壁障與A 柱重疊量如圖14 所示,右A 柱橫向位移如表4 所示,由于優(yōu)化前的A 柱橫向位移量小于壁障與A 柱的重疊量,所以通過增大橫向加速度及位移的方式不能使車輛側滑。而增加橫向力的傳遞后,A柱橫向位移大于壁障與A 柱重疊量,車輛得以順利側滑,且乘員艙受力減小。25%小偏置碰撞試驗結果如圖15所示,優(yōu)化前車身A 柱、門檻因受力較大產生較大變形,優(yōu)化后車身框架較為完整。
圖15 優(yōu)化前后車型A乘員艙變形對比
表4 右A柱橫向位移
圖14 優(yōu)化前后車型A第2個階段結束時壁障與A柱重疊量
綜上,通過加長防撞梁和增加前艙傳力結構,可以使車輛產生足夠的橫向加速度與橫向力,使車輛在乘員艙接觸壁障前完成側滑,保證乘員艙的穩(wěn)定性與安全性。
圖4中參考車型C、D、E的邊梁較長,且有橫向引導結構,前艙在不同位置加了2 根橫梁。總結上述車型25%小偏置碰撞工況的側滑策略結構設計中的主要傳力路徑,如圖16所示。
圖16 側滑傳力路徑示意
基于前文分析,本文對下一代車身側滑策略的關鍵傳力路徑與結構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25%小偏置碰撞側滑的關鍵設計策略如下:
a.加長、加強防撞梁可使防撞梁最大限度地參與第1個階段的橫向力傳遞。目前可采用如圖17所示的鋁合金防撞梁,經拓撲優(yōu)化[9]的鋁合金防撞梁較熱成型防撞梁截面力抗彎性能提升70%,質量減輕40%。
圖17 鋁防撞梁優(yōu)化及數(shù)據(jù)設計
b.橫向引導式邊梁延伸至吸能盒后端,可使碰撞時邊梁最前端與壁障圓弧面接觸,產生橫向分力,增加車身橫向位移。
c.對于純電動車型,可在其前縱梁與副吸能盒搭接位置增加第1根橫梁,在減振器位置增加第2根橫梁,2根橫梁與縱梁形成穩(wěn)定的框架結構,可以更有效地傳遞來自邊梁的橫向力。
d.對于燃油車型,如果動力總成可傳遞足夠的橫向力,則可以不增加發(fā)動機艙的橫梁,如圖18所示。
圖18 燃油車型動力總成橫向傳力
e.增強門檻傳力,使輪胎的力更多地傳遞到門檻,減小A柱上段的受力。
f.在前艙形成3 個環(huán)狀安全車身結構,保證前艙有足夠的剛度提供側滑需要的橫向力,如圖19所示。
圖19 環(huán)狀安全車身結構
本文通過對車輛側滑的理論和仿真分析、實車驗證和對參考車型的結構分析,對25%小偏置碰撞過程中的側滑過程及傳力路徑進行分析,給出了基于側滑策略的環(huán)狀安全車身結構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