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輝
摘 要: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是一個重難點。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很多教學難題,如果學生對數學本身的概念理解不透徹,那么數學的學習將會偏離實際生活。這是本就要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若只是對理論知識有淺顯的認識而不能掌握透徹,這樣教學質量會低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要重視數學概念的教學?;诖耍吞嵘W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提出見解。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
數學這門學科本來具有抽象性和嚴謹的邏輯性。對于剛剛接觸系統(tǒng)教學的小學生來說,數學本就是一門比較難的學科。而數學概念又是將數學中的各種符號與數字通過語言或者圖形顯示出來,因此,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的時候更是難上加難,很有可能只是掌握淺顯的概念知識,而不能對數學概念了解透徹、熟練運用。數學學習貫穿整個學習生涯,所以,更要重視小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一、概念結合生活,便于學生理解
在現在的很多教學中,教師總是運用啟發(fā)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但是這種方法對于能力較低的小學生來說,或許并不是很適合。小學生的思維具有發(fā)散性,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本來就短,若是不能用有趣的知識點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更難讓他們很好地學習數學概念。因數學本身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小學生來說本來其是很難學習的知識,若是讓他們自己理解數學概念,很容易對知識點的理解有所欠缺,因此,便不能使他們很好地理解知識點并熟練運用。教師可以將現實中的事物轉換為課本中的知識點。在課堂教學時引起學生的興趣,將抽象、嚴謹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現實事物,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
例如,在“小數點”的學習中,如果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小學生將很難理解小數點的概念。教師這時候便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知識代入小數點概念。比如,小兔子買菜花費了五元兩角錢,教師便可以告訴學生,五元兩角錢也可以寫作5.2元。小老虎量體溫為36度2,教師可以將36度2轉化為36.2℃,從而教給學生小數點的概念,讓他們熟練運用。從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出發(fā),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容易理解的實際例子,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可以使他們掌握理論知識并熟練地應用。
二、概念過渡引入,使學生易于接受
數學中概念知識看起來千差萬別,沒有絲毫聯系,實際上很多知識點之間卻有著很多聯系。在新的一節(jié)課上,教師如果單一地引入新的概念知識,很難讓小學生接受,而且,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很有可能察覺不到自己并不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從而造成數學學習上的疏忽,導致后面的數學學習更難。因此,在引入新的數學概念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由舊知識過渡到新的概念知識,從而使學生一步一步地接受,也可以使小學生很好地學習到新的數學概念。
例如,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將會引入乘法口訣。小學生年齡尚小,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對于乘法這一具有抽象性且邏輯性較強的口訣很可能不能理解。教師這時候可以運用加法的形式帶入乘法,使學生慢慢接受。比如,5×2=10這個乘法口訣的算式。教師可以出這樣一道題:一個小兔子,擁有兩個胡蘿卜。那么五個小兔子將會有幾個胡蘿卜?教師可以利用加法的形式,得出2+2+2+2+2=10(個)的算式,讓小學生可以理解5×2=10這個算式的含義。利用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利于學生接受。以此類推,教授乘法口訣的其他算式。
三、預習結合復習,利于學生牢記
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許多知識需要反復復習才能牢記,更別提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尚不成熟的小學生。數學概念抽象化與邏輯關系更需要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反復復習。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概念教學時,要注重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預習和復習。預習使學生提前了解新的數學概念,使他們有時間可以自己對知識進行理解,也有利于小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效聽課。復習使小學生牢記數學知識,有利于以后數學概念的學習。
例如,在小學數學中要學到因數和素數的概念,因數是兩個整數相乘,其中這兩個數都叫做積的因數。素數是一個大于1的正整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能被其他正整數整除。這些概念容易混淆。如果不能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便很容易忘記它們的概念,也很容易混淆它們的概念。這些都不利于以后的數學學習。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要注意復習和預習。比如,在2×7=14的這個算式中,2和7是14的因數,同時2和7又是素數。如果不進行及時的復習,那小學生很有可能很快就混淆了它們的概念,進而不能分清它們的性質,從而對以后的數學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概念教學時,要注意將概念結合生活,也要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的概念知識,使學生接受。更要注重教學時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以利于學生牢記知識,提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于亞文.提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探討[J].新課程,2021(7):83.
[2]宋嫻茜.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