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雯茜 周桂芝 劉永霞 劉 紅 張福仁
1濰坊醫(yī)學院,山東濰坊,261053;2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yī)院(山東省皮膚病醫(yī)院),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濟南,250022
臨床資料患者,男,78歲。因軀干、四肢多發(fā)紫紅色結節(jié)、斑塊3年來我院就診。3年前先于下肢出現(xiàn)紫紅色結節(jié)、斑塊,漸延及全身。3年前因頭顱囊腫行手術治療。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格檢查: 無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右側上眼瞼、雙上肢伸側、肘部、腰側、雙下肢、足踝等部位多發(fā)紫紅色結節(jié)、斑塊,未見明顯鱗屑附著,質地偏硬,邊界清,部分融合;右側上眼瞼、足踝見皸裂、滲液(圖 1)。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HLA-B*13:01檢測陰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2660 U/L(>1300 U/L)。皮膚組織病理示:表皮間水腫,真皮淺中層彌漫性中性粒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血管壁界限不清(圖2)。診斷:持久性隆起性紅斑。治療:氨苯砜100 mg口服日1次,軀干、四肢外用鹵米松乳膏1 g日2次,眼瞼外用夫西地酸乳膏0.1 g日3次?;颊咧委?個月后復診,治療有效,用藥第3天疼痛即明顯緩解,原有斑塊較前明顯變薄(圖3),治療4個月,患者皮損顯著好轉,雙下肢結節(jié)、斑塊基本消退,只留有褐色斑片(圖4),目前仍在隨訪中。
圖1 雙下肢、足踝多發(fā)紫紅色結節(jié)、斑塊 圖2 2a:表皮間水腫,真皮淺中層彌漫性中性粒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HE,×40);2b: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血管壁界限不清(HE,×200)
圖3 治療1個月后,原有斑塊較前明顯變薄 圖4 治療4個月,雙下肢結節(jié)、斑塊基本消退,只留有褐色斑片
討論持久性隆起性紅斑(erythema elevatum diutinum, EED)是一種罕見的良性、慢性血管炎。發(fā)病年齡30~60歲,無種族或性別傾向。目前EED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它被認為是一種免疫復合物疾病,可能與鏈球菌感染、血液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關,也有部分病例作為HIV感染的最初表現(xiàn)[1]。該病可能與慢性抗原暴露引起的免疫復合物沉積或循環(huán)抗體水平升高有關[2,3]。
該病臨床表現(xiàn)不一,可無任何皮損,也可以表現(xiàn)為瘙癢性結節(jié)和/或斑塊,典型的表現(xiàn)為持續(xù)隆起的紅色結節(jié)和斑塊,呈對稱的肢端分布,主要累及四肢伸側面。部分患者可能會形成水皰、出血性結節(jié)、潰瘍或其他血管病變,有時病灶發(fā)生部分溶解時可呈淡黃色或棕色,類似黃色瘤[4,5]。Doktor等[6]對國外1990-2014年間的132例EED進行了回顧,結果表明最常見的受累部位是手背、肘部、下肢、膝關節(jié)和足,但皮損也可累及臀部、軀干和頭部等部位,因此,對EED的診斷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四肢伸側紅斑結節(jié)的鑒別。本例患者皮損除累及軀干和四肢外,右側上眼瞼也有受累。
本病確診主要靠組織病理學檢查。早期組織病理檢查顯示病變?yōu)榘准毎榱研匝苎祝砥谄p可見較多肉芽組織和梭形細胞增生,也可進展為血管周圍纖維化和細胞外脂質沉積[7]。早期EED病理表現(xiàn)與Sweet綜合征有相似之處,但后者沒有明顯的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晚期EED需與硬化性血管瘤和纖維組織細胞瘤等疾病鑒別[8]。
EED最常用的一線治療藥物是氨苯砜,其次是糖皮質激素,雖然EED是一種慢性疾病,但大多數(shù)病例對氨苯砜治療反應良好。張皓等[9]回顧了國內外2009-2019年間77例EED,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都采用氨苯砜治療。然而,約20%的患者因為療效不佳和無法耐受停用氨苯砜,最常見的原因是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貧血和過敏反應綜合征[3]。本例患者G6PD正常,HLA-B*13:01陰性,服用氨苯砜后無明顯不良反應,氨苯砜單一療法效果明顯,用藥第3天疼痛便明顯緩解,1個月后,皮損明顯改善。
總之,該病較為罕見,臨床上對于以肢體伸側的紫紅色到棕紅色紅斑、丘疹和結節(jié)為特點的慢性皮膚病應考慮該病的可能,并行組織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