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
《醉翁亭記》中,有兩處提到了“釀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第一處的名詞“釀泉”,應(yīng)該是“讓泉”。筆者認(rèn)為傳抄謬誤已久,亟予更正。瑯琊山中,確有一處著名的泉水——“讓泉”。顧名思義,“謙讓”之泉。讓泉有兩個泉眼,但是終年只有一個泉眼流出泉水。兩眼泉水相互謙讓,交替從兩峰之間出水?!白屓钡拿w現(xiàn)了中華民族謙虛禮讓的美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多有以泉名寄寓深意的例子,如廉泉、貪泉等,最有名的要數(shù)“志士不飲盜泉之水”中的“盜泉”?!皽?、良、恭、儉、讓”是儒家最為推崇的五種美德。歐陽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醉翁亭記》開頭,由山而峰,由峰而泉,并特意點明“讓泉”。在“峰回路轉(zhuǎn)”之后,才寫醉翁亭的人和事。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明面上寫“讓泉”,實則寄托著作者的人格追求和政治理想。
第二處的“釀泉”是動賓結(jié)構(gòu)?!搬勅獮榫?,泉香而酒洌”,意思是用泉水釀酒,泉水清香,酒也清澈。又與上句“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中的“臨溪”相對,句意十分順暢??赡苁鞘苓@一處“釀泉”的誤導(dǎo),傳抄者將文章開頭本作為地名的“讓泉”,主觀臆斷寫成“釀泉”。一字之差,意蘊懸殊!
關(guān)于“讓泉”,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歷經(jīng)千載,“讓泉”依舊活力無限,淙淙流淌。泉水的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上方有康熙年間滁州知州王賜魁題寫的“讓泉”碑刻。瑯琊山景區(qū)醉翁亭旁,游人在“讓泉”邊,駐足流連,思緒無盡。史上有三個著名的《醉翁亭記》碑刻,都寫作“讓泉”。一是瑯琊山景區(qū)寶宋齋內(nèi)著名的“歐文蘇字”碑刻,系蘇東坡楷書寫成,世稱“大字楷書《醉翁亭記》”。二是蘇東坡用草書寫的《醉翁亭記》,現(xiàn)存河南鄢陵縣檔案館。三是宋代著名書法家蘇唐卿的篆書碑刻?!顿M縣志》記載,蘇唐卿在篆書完成之后,特地送給歐陽修審閱,并得到歐陽修的回信認(rèn)可?!白尅钡姆斌w字是“讓”,三處書寫清晰、明確,可作“讓泉”的明證,“釀泉”之誤昭然。
讓,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禮讓三分,是涵養(yǎng)大度,也是人生的智慧。讓《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回歸歷史面目,增加文本內(nèi)涵,傳播傳統(tǒng)美德,善莫大焉!
(選自《語文學(xué)習(xí)》2021年第6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