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偉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漢族人占貴州省人口的62.2%;苗族人占貴州省人口的 12.2%,是最大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群體。貴州的苗族分布在全省各處,文化和生活習慣又有很大不同,雖同屬于苗族,但支系龐雜,從而奠定了貴州苗族文化的豐富性。苗族刺繡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不僅是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同時也是可以行走的活化石。本文從色彩的角度探討貴州苗族刺繡與現(xiàn)代審美之間的聯(lián)系。
清水江型刺繡主要分布在黔東南州雷山縣附近的清水江流域,其中以施洞苗繡為典型代表。施洞苗繡多用于裝飾女性服裝和兒童服飾,其中女性服裝袖飾的造詣最高,刺繡圖案凸起,有浮雕感和青銅器圖案的神韻,而且圖案造型豐富,頗有《山海經(jīng)》中遠古神話的神秘色彩,底布多為黑色或黑褐色,刺繡部分多為紅色調(diào)。
都柳江型刺繡主要分布在黔東南州黎平縣附近的都柳江流域,此地區(qū)侗族人口較多,所以在刺繡上主要分為侗繡和苗繡,其中苗繡的典型代表是丹都式苗繡,主要用于裝飾百鳥衣,不同地域的百鳥衣底布顏色不同,多半是黑色、白色和綠色,圖案多為鳥、蜈蚣、蝴蝶、蛇、魚、銅鼓、太陽和幾何紋樣等構(gòu)成,造型具有強烈的圖騰和巫術(shù)文化的特色。
不論是工藝美術(shù)還是當代藝術(shù)在色彩運用方面都以科學的色彩學理論為創(chuàng)作依據(jù),而蒙賽爾色彩體系是運用最廣泛的現(xiàn)代色彩體系之一。蒙賽爾色彩體系包含色相、純度、明度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中每一個要素產(chǎn)生變化都會引起色彩本身隨之發(fā)生變化,這就是色彩調(diào)和。色彩有三原色,即紅色、黃色、藍色,通過這三種顏色的調(diào)和可以調(diào)出無窮無盡的顏色,兩個原色等量調(diào)和產(chǎn)生間色,兩個間色或者三個原色適量調(diào)和產(chǎn)生復色,因調(diào)和的色彩比例不同所以復色是無窮的。在色彩調(diào)和的過程中產(chǎn)生色相、純度和明度的變化,如復色大多是低純度呈灰色性,原色的純度最高。在一件作品里色彩不會單一存在,同一件作品只要有兩種以上的色彩并存就產(chǎn)生了色彩對比。
在現(xiàn)代色彩學理論中,色彩對比分為色相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冷暖對比等,其中色相對比又分為鄰近色對比、類似色對比、中差色對比、對比色對比、互補色對比等。鄰近色和類似色對比屬于弱對比,中差色對比屬于中等強度對比,對比色對比屬于強對比,互補色對比屬于極地對比,也就是最強烈的色彩對比形式,如紅色與綠色、黃色與紫色、橙色與藍色之間的對比,在野獸派代表畫家馬蒂斯的作品中常見,在我國的工藝美術(shù)中也常見,尤其是紅色與綠色的對比被視為具有中國標志的色彩運用方式。貴州苗族刺繡中色彩對比的運用同樣符合現(xiàn)代色彩理論,如黔東南凱里市清水江型繡品有很多用縐繡和辮繡針法繡制的苗族衣袖飾,在紅色的底布上運用綠色系的繡線繡制,使繡品具有強烈的、醒目的視覺效果,這類色彩對比的運用屬于色相對比中的極地對比形式(圖1)。畢節(jié)市布貼繡和平繡針法結(jié)合的苗族刺繡裙腰中的繡品在紅色的底布上繡黃色、白色,少量配比綠、藍兩色,視覺效果柔和、細膩,這類色彩對比的運用屬于色相對比中的中等強度對比(圖2)。黔西南州貞豐縣的多數(shù)紗繡在黑色的底布上繡上滿滿的藍色系繡線,視覺效果典雅、肅穆,這類色彩對比的運用屬于色相對比中的弱對比形式(圖3)。
圖1
圖2
圖3
色彩的明度分為三個調(diào)性,即高調(diào)、中調(diào)、低調(diào)。高調(diào)給人明亮、輕松、寒冷的感覺,中調(diào)給人柔和、穩(wěn)定、甜美的感覺,低調(diào)給人厚重、憂郁、沉悶的感覺,這三個調(diào)性也是平面作品中色調(diào)的一部分,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暗調(diào)、亮調(diào)。色彩的明度對比分為強對比、中對比、弱對比。貴州苗族刺繡作品在現(xiàn)代色彩學理論的明度對比樣式中同樣可以得到印證,如黔東南州黃平縣清水江型紗繡在黑色的底布上大面積用藍色繡線,使繡品呈暗色調(diào),配少量的白色、玫紅色、黃色等亮色,給人含蓄、內(nèi)斂但不失活潑的視覺感受,是色彩明度對比中的低調(diào)性強對比形式(圖4)。黔東南州黎平縣都柳江型貼布繡、平繡的苗族刺繡背扇大面積運用草綠色、水粉色、天藍色等明亮的色彩,配以少量的鈷藍色、紫色等中等明度的色彩,視覺效果輕松、活潑,這種配色方式屬于色彩明度對比中的高調(diào)性中對比形式(圖5)。
圖4
圖5
將不同純度的顏色并置會使鮮艷的顏色更鮮艷、混沌的顏色更混沌,這就是色彩的純度對比。純度分為三個基調(diào):高純度、中純度、低純度,這三個基調(diào)也是平面作品中色調(diào)的一部分,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鮮調(diào)、灰色調(diào)。純度對比分為強對比、中對比、弱對比。貴州苗族刺繡作品在現(xiàn)代色彩學理論的純度對比樣式中同樣可以得到印證,如黔東南州臺江縣清水江型鎖繡繡品在鮮亮的紅色底布上搭配純度很低的金黃色和乳白色繡線,給人以高貴、雅致的視覺體驗,是色彩純度對比中的高純度基調(diào)強對比形式(圖6)。黔東南州臺江縣清水江型縐繡繡品以低純度的黑褐色為底色,搭配同樣低純度的綠色系和紫色系,再配以少量高純度的桃紅色,給人以安靜、沉穩(wěn)的視覺體驗,是色彩純度對比中的低純度基調(diào)中對比形式(圖7)。
圖6
圖7
顏色的冷暖感知是心理和生理的反應,有的顏色給人溫暖的感覺,如紅色、桔黃色;有的顏色給人以寒冷的感覺,如天藍色、翠綠色。但有一些顏色比較難區(qū)分冷暖傾向,辨別它們的冷暖要看與它們對比的是什么顏色,如紫色與藍色對比會覺得它偏暖,與紅色對比會覺得它偏冷,所以這樣的顏色是中性的,不能武斷地判斷它的冷暖傾向,要根據(jù)它所在的色彩環(huán)境來做判斷。顏色的冷暖對比一直是平面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對比形式,尤其在我國工藝美術(shù)中的運用非常廣泛,比如紅色配綠色就是典型的冷暖對比形式,色相對比中的互補色對比是最具代表性的冷暖對比的典范。貴州苗族刺繡色彩也受到東方色彩觀念的影響,運用冷暖對比的繡品比比皆是,尤其是黔東南地區(qū)清水江型刺繡以紅色為底布的繡品幾乎都是冷暖對比的佳作。例如,黔東南州臺江縣苗族刺繡衣袖飾的鎖繡作品在紅色的底布上運用了溫暖的黃色搭配寒冷的藍色和紫色,中間用無彩色的白色和黑色進行穿插呼應,是典型的色相對比中的對比色對比,同時也符合冷暖對比的配色方式(圖8)。同是黔東南州臺江縣的苗族刺繡衣袖飾清水江型苗繡在黑色的底布上用鎖繡的針法,用紅色、櫻桃紅色、玫瑰色、黃色等暖色搭配黃綠色、中綠色、淺藍色等冷色,繡品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本來玫瑰色和黃綠色在色彩冷暖上是偏中性的,但這件繡品里玫瑰色明確是暖色,黃綠色明確是冷色,因為玫瑰色比綠色更暖,黃綠色比紅色更冷,所以它們的色彩傾向可以通過感官被明確下來(圖9)。
圖8
圖9
在平面作品中有色彩存在就會有面積存在,即使是一條細線也會有痕跡留下,痕跡本身就是面積,只是面積大和小的區(qū)別。尤其是在工藝美術(shù)作品中顏色通常會被平涂使用,每一種顏色占作品的面積都是肉眼可見的,尤其是苗族的刺繡作品,因為苗族刺繡作品用色大多是平面的,根據(jù)圖案先用線繡出邊框,然后在邊框內(nèi)填充一種或幾種顏色,面與面之間有大有小,這就是色彩中的面積對比。在色彩搭配中,面積的變化對作品視覺效果有很大影響,決定了作品的色調(diào),同一個藝術(shù)形象改變顏色的使用面積便會改變作品的色調(diào)。例如,同一個藝術(shù)形象,大面積的顏色用黃色系而少部分用黃綠色系,那么這件作品的顏色就是暖調(diào)。如果大面積的顏色用普蘭和翠綠色而少部分用玫瑰色和紫色,那么這件作品的顏色就是冷調(diào)。通過顏色使用面積的調(diào)整同一個藝術(shù)形象可以表達出無數(shù)個不同調(diào)性的作品,作品之間不雷同,這就是藝術(shù)的魅力,不滿足于現(xiàn)實的顏色,在顏色的世界中可以自由發(fā)揮它們的靈性。苗族刺繡中的顏色同樣不是對現(xiàn)實的抄錄和模仿,而是對自然的提取和關(guān)照,體現(xiàn)了苗族人超強的色彩概括和抽象能力。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也能看到一些刺繡作品使用的是同一個形象,但顏色運用面積的變化改變了繡品的色調(diào)。如黔東南臺江縣的苗族刺繡衣袖飾(圖10)與圖9的形象一樣描繪的都是雙身龍,運用的針法也一樣都是鎖繡,但兩件繡品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件活潑明快,另一件沉穩(wěn)含蓄,主要原因是在搭配顏色時色彩的面積有變化。圖9龍頭顏色用了玫紅色,這是此繡品中面積比較大的一塊顏色,其他龍身和龍尾的位置也用到了紅色系,大面積運用玫紅色系使這件作品具有了高明度調(diào)性,而圖10中龍頭用的灰綠色,龍身和龍尾運用了灰綠和灰藍色系,雖然繡在紅色的底布上,但還是給人以明度低的感覺。
圖10
貴州苗族刺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苗族人擅長用對比的手法,其色相對比、明暗對比、純度對比、冷暖對比、面積對比都運用得爐火純青,在純色的底布上盡情運用色彩的對比關(guān)系描繪他們的文化觀念和對自然的認知。他們對色彩運用自如的能力令后人佩服,他們的用色方法與現(xiàn)代色彩體系相吻合,所以苗族刺繡受到當代藝術(shù)工作者的欣賞。苗族刺繡的色彩完全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和認知,所以貴州苗族刺繡的色彩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性,值得藝術(shù)工作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