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通稱“南僑機工”,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南洋華僑支援中國抗戰(zhàn)的主要群體之一,由于其多為華僑青年,因此學界常將其視為青年群體。然而,青年機工(約為16歲—30歲)之所以占據群體總數相當龐大的部分,并非由機工招募的年齡要求決定,其本質上是受青年的年齡、品格特性以及機工成長經歷的深刻影響。青年機工具有感性高于理性的年齡特點,強烈的責任意識是其品格特性,他們受到華僑愛國主義及新式教育的啟蒙及影響,加之具有駕駛、機修等一技之長,報名回國成為他們?yōu)閲ЯΦ牟换诰駬瘛?/p>
關鍵詞:“南僑機工”;“南僑總會”;青年;犧牲
中圖分類號:K33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9-0060-05
“南僑機工”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南洋華僑支持祖國抗戰(zhàn)的重要群體,作為愛國青年的杰出代表,他們年青且技術精湛,為中國抗戰(zhàn)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澳蟽S總會”主席陳嘉庚在與首批歸國機工的訓話中曾大贊青年的犧牲精神:“諸君竟多數能放棄在海外之職業(yè),愿回國服務,不但利益減少,工作亦必較勞苦,然以青年有志具此犧牲精神實足為全馬來亞之模范。”[1]事實上,學界并沒有對將機工群體歸屬為青年群體有過明確的探討與研究,因為歸國機工大多處在二三十歲的年齡階段,部分招募機工的公告中曾出現“青年”的字眼,所以學界對將“南僑機工”視為青年群體更多秉持默認態(tài)度,唯有夏玉清在分析該群體構成時提出了明確的觀點。夏玉清認為,1939年由檳城返國的88名機工符合國民政府“西南運輸處”招募機工的年齡要求,即應征者的年齡應在40歲以下20歲以上,并認為“南僑機工”是一個籍貫以閩粵為主、技術精湛的華僑青年群體[2]。夏玉清將“西南運輸處”招募機工的年齡要求默認為界定青年年齡的上下限,這在無形中認同機工招募的僅是青年群體。20歲至40歲的年齡要求是否為機工招募的重要標準,成為評判將招募機工的年齡要求等同于界定青年年齡上下限觀點是否準確的突破口,也是對“南僑機工”青年群體含義進行研究的起點。
一、青年:并非機工招募的唯一對象
(一)自發(fā)招募時期年齡的未明確要求(1937年7月—1939年2月)
1938年12月9日,根據國民政府行政院的安排,僑務委員會頒布《非常時期專門人員服務條例》,該條例“目的主要是在海外開展人才調查,以備需要之時為中國政府抗戰(zhàn)服務”[3]101。1939年1月20日,僑務委員會告知南洋領事館及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要求開展技術人員調查,其中包括“曾受機械、電氣、土木、化學等工程,醫(yī)藥、救護、駕駛或其他特殊技術之訓練者”[4]。因此,盡管國民政府沒有立刻組織相關人員歸國,但在此前后,部分南洋華僑社團已經自發(fā)組織機工隊歸國服務,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英屬馬來亞柔佛士乃機工隊、柔佛峇株巴轄機工隊等。
1938年9月10日,柔佛士乃華僑青年“鑒于祖國受害深入,抗戰(zhàn)加劇,運輸輜重之司機人才,當必極其需要,發(fā)起組織回國服務團”[3]101,同年9月26日,該團在團長彭世馨的帶領下出發(fā)歸國。因為該團屬于自發(fā)性質的組織,所以對機工招募未有明確的要求,參加報名的多為有駕駛技術的華僑青年?!?938年9月19日,‘峇株巴轄資助機工回國服務團正式成立,當地華僑青年踴躍參加,經過嚴格考核,該團共遴選出48名華僑青年?!盵3]110為了機工招募工作的有序展開與嚴格管理,“峇株巴轄資助機工委員會”制定了《峇株巴轄機械回國服務團簡章》,對隊伍的名稱、宗旨、參加資格、組織機構、職責等內容作了詳細說明。其中,該章程第三條對招募機工的資格條件進行了規(guī)定:“體格健全,無不良嗜好,能駕駛汽車及修理各種機件為合格?!盵5]5該隊招募機工的要求相比柔佛士乃機工隊更為具體,但對年齡仍無明確要求或限制。
從英屬馬來亞柔佛士乃機工隊、柔佛峇株巴轄機工隊兩隊的招募情況來看,由于此時南洋各地華社組織機工回國大都為自發(fā)性質,所以他們對當時國內需要的技術人才的理解還局限在會駕駛、機修,至多體格健壯且品行端正的僑胞即可,并未對招募機工年齡有過高的要求,最終選拔出的人員是擁有駕駛、修理技術,品行端正且自愿歸國服務的華僑青年。
(二)統(tǒng)一招募時期的要求:體“壯”,而非年“青”(1939年2月—1939年10月)
1939年2月8日,“南僑總會”稱“昨日接祖國來電,委托征募汽車司機及修理人員回國服務”[6],因此其根據“西南運輸處”的要求,發(fā)布了《南僑籌賑總會通告(第六號)》(以下簡稱第六號《通告》)。同年4月,“南僑總會”再次發(fā)布《南僑籌賑總會通告(第十四號)》(以下簡稱第十四號《通告》),對各籌賑分會為中國招募機工的注意事項作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第六號《通告》的第一條強調了機工報名的基本條件:“熟悉駕駛技術,有當地政府準證,粗識文字,體魄健全,無不良嗜好(尤其不嗜酒者),年齡在四十以下二十以上者”[6],第四條“凡應征者須有該地妥人或商店介紹,知其確具有愛國志愿方合”[6],則要求應征者須確具愛國之心。顯然,該《通告》對招募機工的資質有著較為嚴苛的要求,技術、語言、體格、品行、年齡、政治意識均為合格才符合選拔的標準。20歲—40歲的年齡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應征者年富力強,畢竟這一年齡階段的人正值一生精力充沛的主要時期,所以這一年齡階段的僑胞自然成為招募的理想人選。與此相比,第十四號《通告》的要求則顯得較為精煉,該《通告》第一條規(guī)定:“南洋華僑,不拘何屬,凡有駛修技能,熱心愛國,自愿回國服務者,請向當地籌賑會或慈善會報名,以待征募”[7];第二條強調“各處籌賑會或慈善會,對于機工報名須詳查其人是否合格,若語言但知番話,華語完全不通,切不可接受”[7]。相比第六號《通告》,該《通告》明顯略去了20歲—40歲的年齡要求,重點指出各籌賑分會招募機工時應對報名人員的語言水平嚴格把關,避免輸送歸國的機工因語言不通而無法適應在中國的工作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