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呈哲
似乎從小學學英語開始,我就是一個十分擅長學習語言的人。我從初中開始沉迷于日語,大學開始學習法語,似乎都是基于各種因緣際會,但又是順理成章。在大學里默默成長了幾年,我雖不敢自詡為“多語種者”,但請允許我述說對語言的那份赤誠的熱愛吧。
暢游不同的語言之海
·英語·
提到英語,我不能說自己特別喜歡,大概是因為長久以來的考試使我對英語難言“熱愛”二字,但文學又讓它在我眼中鮮活了起來。
我一直十分喜愛詩歌,踏入大學、真正接觸到文學的領域之后,我更是體味到了英文詩歌押韻的妙處。尤其是從文學理論的視角來看,詩歌更有韻味。為了逼自己認清“英語對于升學特別重要”的現(xiàn)實,為了不在這個整體的英語水平不是那么好的學校沉淪下去,我不僅在高考后的暑假考了雅思,而且還在大學里考過了CATTI(全國翻譯專業(yè)資格考試)三級,參加了數(shù)不清的英語比賽,有空的時候就去精讀英文刊物和文學作品。這些事情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著實推動著我學習英語?;蛟S因為我本身具有“聲控”屬性,所以我又沉迷于英音和配音。為了練習聽力,我常常聽網(wǎng)絡上的《唐頓莊園》和莎士比亞戲劇的廣播劇、舞臺劇的錄音。這些無疑給我的英語學習增添了很大的樂趣,同時也增加了我的文學積淀。
·日語·
中學時,我特別喜歡日語,尤其喜歡給日本動漫配音。
對于長時間沉浸于學習的我而言,高中時每周二十分鐘聽日漫原聲的時間是那么的奢侈和美好,鸚鵡學舌般地模仿,似乎能把我從枯燥的課本中傳送到我所喜愛的動漫世界中。在那里,我可以借著對聲音的模仿,扮演我摯愛的角色,如《未聞花名》中的本間芽衣子,《魔法少女小圓》中的曉美焰和鹿目圓,《來自風平浪靜的明天》中的比良平千咲。不過在那時模仿配音的過程中,我只是單純地覺得:語言真是有趣!聲音的藝術博大精深!聲優(yōu)都是怪物!
大一上學期,為了使生活更加充實,為了繼續(xù)堅持自己的熱愛,我又開始系統(tǒng)地自學日語。當時我參考的教材主要是《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和配套的習題及紅寶書、藍寶書?;蛟S因為先前動漫臺詞背得太多了,所以我的日語聽說讀寫練習常常與動漫場景、對話聯(lián)系起來,使我學習的難度降低了不少。每天堅持學習一個小時,久而久之,我的日語水平大概就達到N3級別了。
·法語·
與此同時,在書海中遨游的我深入了解了漢語言文學二級專業(yè)的設置之后,我的學術旨趣轉移到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領域。在閱讀世界各國名著的過程中,在了解了越來越多國家的文學風格之后,我逐漸萌生了學習更多語言的想法。于是大一下學期,我去外國語學院旁聽英語專業(yè)的二外課程,因考慮到我的日語已有自學的基礎,所以我決定去旁聽法語課。
對于法語的學習,發(fā)音尤其重要。拉丁語系的語種如法語、西班牙語及德語都是可以看著單詞直接拼讀出來的,因此,仔細牢記單詞拼寫的規(guī)則及不同音節(jié)拼寫在一起的發(fā)音變化規(guī)則,是學習法語基礎的關卡。法語是拉丁語系中發(fā)音變化規(guī)則較為復雜的一種語言,譬如西班牙語的輔音與元音相拼一般只有一種讀音,但是法語卻有各種變化,甚至同樣幾個元音組合在一起,讀音也會不同。此外,法語入門學習還需要練習小舌音。如果空口練習找不到感覺,可以含一小口水,以仰頭漱口的方式找感覺。我高中的時候就練著玩過,因此在沒學法語之前,我就已經(jīng)會發(fā)大舌音和小舌音了。
深入學習法語的時候,我特別喜歡說法語時因聯(lián)誦而產(chǎn)生的類似唱歌的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這種感覺,我從未在英語學習中體會過。后來,我又在法語老師的推薦下聽了不少法國香頌(一類法國歌曲),不由得感嘆道:法語真的是一種溫柔的語言啊!
·西班牙語·
我喜歡在不同的語言之海中遨游。因為特別喜歡西班牙王室,所以我仗著自己有法語基礎和會發(fā)大舌音,竟又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不過令我沒想到的是,西班牙語的學習比法語簡單很多倍——除去像打子彈似的語速。每年我都會聽無數(shù)遍西班牙公主的演講,就連跑步的時候也在聽,用來轉移注意力;在還不明其意的情況下,模仿西班牙語配音。久而久之,我在西班牙語的學習中收獲了不少成果。
語言是文化之窗
我一直堅信,真正正確的語言學習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積月累、融會貫通的。大二上學期,我的考研導師告訴我,如果考研的方向為比較文學,那么不僅需要英語學得好,而且最好還要掌握二外或三外。聽到這里,我在心底竊喜,因為我一直沒有放松對英語的學習,并且一直在努力學習各種語言。也是在那個時候,我體會到了中文系的包容性,以及語言作為開啟閱讀元典和文獻之門的鑰匙是多么重要。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大抵正是如此。
我的內(nèi)心一直是摯愛中國文化的,但當我借著語言之鑰打開不同世界的大門時,卻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美好。錢鍾書先生一生以“學貫中西,融匯古今”為治學目標,也是建立在掌握多種語言的基礎上,各種文化方能交相輝映。季羨林先生亦是如此。
在語言之海遨游的過程中,隨著專業(yè)知識學習的深入,我常常后悔沒有把日語學到極致,因為對于中國文學而言,日本文學、文化的影響以及日本學界對中國文學的研究常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尤其是日本文學和日語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晚清時期的許多譯作,也都是從日語版本翻譯而來的。因此,如果能夠重新選擇,我一定會把日語學習好,考完日語能力證書之后再學習下一門語言。
在學習法語的過程中,一直支撐我學下去的是“讀懂法文版的普魯斯特”。這份信念直到今天也依然如故。法語的動詞變位規(guī)則學習起來非常復雜,但是在這樣的信念下,十六種動詞變位與看似浪漫的語言背后蘊含的條條框框,似乎又不是那么困難了。
語言是海,也是文化之窗。譬如通過讀法語,我能夠體會到法國文化背后的藝術感和隨性;讀西班牙語時,因其語速飛快的特質(zhì),我似乎能夠感受到南歐及美洲朋友的奔放與熱情;而日語,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我便越能體會到其如同日本社會一般充滿繁文縟節(jié),這一點與我先前設想的“日語很簡單”背道而馳。
記得高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常常和我們吐槽“吐火羅語”有多難學,那時我便對季羨林先生充滿敬佩。設想一下,如果你掌握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幾乎都不能掌握的語言,那你可不是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了嗎?語言,能夠為世界籠罩一層魔幻的外衣,讓你的世界充盈著意想不到的色彩。
后記
時光匆匆,如今我的大學生涯已經(jīng)走過三年。每天在繁忙的學習之余抽出時間來學習語言,已經(jīng)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蛟S有人覺得語言的學習是枯燥的,更有甚者,覺得學習這么多語言是無用的,是浪費時間的行為。然而,大學或許是大多數(shù)人最后的學習天地,是最后能夠心無旁騖地學習知識的圣殿。能夠為自己心愛的事物沉浸其中,不計得失,不為名利,靜靜地感受語言的魅力,這是我在大學做過的最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