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李 力,方 興,胡 斌,許 飛,孔祥安(通訊作者)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術是目前臨床上脊柱退行性病變、脊柱骨折等脊柱相關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近年來的廣泛應用幫助脊柱相關疾病患者回歸生活、減輕痛苦[1-2]。但內(nèi)固定術所采用的內(nèi)置物仍會影響手術質(zhì)量,出現(xiàn)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局部炎癥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和生活質(zhì)量。以深筋膜為界,將深筋膜以下部位的SSI 定義為深部感染,深筋膜以上為淺表感染[3]。深部感染不易被常規(guī)術后抗感染治療影響,在感染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造成術口周圍組織壞死,生理上表現(xiàn)出熱痛、腫脹等,需在內(nèi)固定術口未融合前拆除內(nèi)置物,對疾病部位造成二次損傷。因此,探究深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及相關病原菌分布,以此采取相應準備措施和術后針對性治療措施,對提高患者手術質(zhì)量和康復進度具有重要意義[4]。本文選取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手術后患者,分析深部感染患者局部膿液內(nèi)的病原菌,對此進行耐藥性分析,旨在為深部感染患者術后針對性治療提供臨床依據(jù)。具體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行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手術的800 例患者,根據(jù)術后隨訪12 個月結果,將患者分為深部感染組(n = 33)和未深部感染組(n = 767)。
納入標準:①均為首次在本院接受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術治療;②術后隨訪超過12 個月;③患者一般資料、臨床影像資料、實驗室化學指標等均完整無誤;④患者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疾病;②存在免疫功能障礙;③此前或隨訪期間接受其他脊椎手術治療;④非本次手術導致的原發(fā)性局部感染。
收集患者資料,包括性別、年齡、BMI、內(nèi)固定節(jié)段、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異體輸血、術后引流)、合并癥(低蛋白血癥、貧血、糖尿病)以及其他部位感染等,分組整理資料。
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采集手術部位膿液和分泌物,分別置于無菌試管送檢,在實驗室內(nèi)培養(yǎng)病原菌。試管取樣,取樣標本用瓊脂平板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將培養(yǎng)的優(yōu)勢菌種做革蘭氏染色篩選處理,再進行常見菌種藥物敏感性檢測[5-6]。藥敏分析制片購自采用英國Oxoid 公司,檢測過程參照臨床標準化研究所制定標準。
(1)收集患者資料,分組整理,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深部感染的危險因素;
(2)記錄深部感染組患者病原微生物分布情況;
(3)針對病原菌分布進行微生物藥敏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取t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深部感染的影響因素,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BMI、內(nèi)固定融合節(jié)段數(shù)、術后引流時間、異體輸血、貧血及其他部位感染等均無顯著差異(P>0.05);深部感染組患者的年齡明顯大于未深部感染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低蛋白血癥比例、糖尿病比例均顯著高于未深部感染組(P<0.05),見表1。
表1 深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 s)
表1 深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 s)
指標 深部感染組(n = 33)未深部感染組(n = 767) t[χ2] P年齡(images/BZ_14_2014_2007_2032_2055.png ± s,歲) 51.41±15.67 43.46±14.69 3.036 0.002性別(男/女,例) 18/15 435/332 [0.061] 0.806 BMI(images/BZ_14_2014_2007_2032_2055.png ± s,kg/m2)27.55±3.94 26.57±3.88 1.420 0.156內(nèi)固定融合節(jié)段數(shù)[n(%)] ≤2 23(69.70) 487(63.49) [0.527] 0.468>2 10(30.30) 280(36.51)手術時間(images/BZ_14_2014_2007_2032_2055.png ± s,h) 2.53±1.13 2.08±0.85 2.933 0.003術中出血量(images/BZ_14_2014_2007_2032_2055.png ± s,mL) 902.54±100.10 872.50±80.09 2.086 0.037術后引流時間(images/BZ_14_2014_2007_2032_2055.png ± s,min) 21.11±1.10 20.75±1.17 1.735 0.083異體輸血[n(%)] 是 17(51.52) 407(53.06) [0.030] 0.861否 16(48.48) 360(46.94)低蛋白血癥[n(%)]ALB <35 g/L 11(33.33) 69(9.00) [20.822] <0.001 ALB ≥35 g/L 22(66.67) 698(91.00)貧血[n(%)] 是 6(18.18) 101(13.17) [0.686] 0.407否 27(81.82) 666(86.83)糖尿病[n(%)] 是 12(36.36) 83(10.82) [19.724] <0.001否 21(63.64) 684(89.18)其他部位感染[n(%)] 是 4(12.12) 88(11.47) [0.013] 0.909否 29(87.88) 679(88.53)
將單因素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方程中,患者的年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低蛋白血癥比例、糖尿病比例均為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術后深部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術后深部感染的因素分析
33 例深部感染患者切口膿液、分泌物經(jīng)實驗室培養(yǎng)并檢測,共發(fā)現(xiàn)122 株微生物,包括78 株革蘭氏陽性菌和44 株革蘭氏陰性菌,見表3。
表3 深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
根據(jù)主要菌屬進行藥敏性分析,見表4。革蘭氏陽性菌對米諾環(huán)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等抗生素的藥敏性較高,均超過80%;對甲氧西林、慶大霉素、氨芐西林、美羅培南、環(huán)丙沙星、復方磺胺甲惡唑、頭孢唑林、頭孢呋辛、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鈉藥敏性為60%~80%;對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的藥敏性較低,均不超過50%。革蘭氏陰性菌對米諾環(huán)素、美羅培南、頭孢吡肟等抗生素的藥敏性較高,均超過80%;對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藥敏性為60%~80%;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復方磺胺甲惡唑、頭孢唑林、頭孢呋辛、頭孢噻肟、利福平等的藥敏性較低,均不超過50%。
表4 深部感染組病原菌藥敏性分析
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術是椎體損傷、脊柱側(cè)彎等脊柱相關疾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之一,其手術使用數(shù)量隨著固定術的發(fā)展和內(nèi)置物的更新不斷增加[7-9]。盡管臨床對于無菌手術和內(nèi)固定術逐漸微創(chuàng)化,但內(nèi)置物在脊柱融合過程中仍出現(xiàn)較高的術口感染率[10]。以深筋膜為界,深筋膜以上的淺表層感染可通過及時引流、換藥或常規(guī)抗感染藥物治療等方式,改變局部菌群分布,達到消炎抗感染的目的。而在深筋膜以下的術口深部感染混合有特殊菌種,可造成周圍組織壞死,組織結節(jié)形成假關節(jié)、骨髓炎,從而導致手術失敗,對患者脊柱造成二次損傷[11-12]。因此,加強對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術出現(xiàn)術口感染的風險評估,提高術前準備和預判工作,降低術后感染風險,并對術后深部感染菌種采取針對性的藥敏測試和藥物治療,對于手術成功和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在向渝[13]等的研究中,脊柱后路內(nèi)固定術后感染受到脊柱ASA 評分、手術指標、術前炎癥水平、皮下脂肪厚度、術前血糖等因素影響,術前已存在的炎癥狀態(tài)、術中出血量過多、血糖水平越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越容易出現(xiàn)術口感染。本文分析了深部感染患者和未發(fā)生深部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患者的年齡會影響術后感染風險,此外還有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低蛋白血癥比例、糖尿病等,均為術后深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說明,對于年齡較大,尤其是老年群體,以及合并有蛋白血癥和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盡量控制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并重視術后切口的清創(chuàng)處理,針對術口分泌物存在的菌種多次進行藥敏性分析,以采取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14-15]。
本次菌種分布,深部感染患者共發(fā)現(xiàn)122 株微生物,其中革蘭氏陽性菌78 株,主要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腸球菌屬為主;革蘭氏陰性菌44 株,主要以鮑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變形菌屬為主。從該結果數(shù)量來看,深部感染主要以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氏不動桿菌為主[16-17]。由于臨床抗生素的濫用,常規(guī)手術術后采取的多種抗生素可能無法對以上主要菌群起效,如革蘭氏陽性菌對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的藥敏性在40%以下,革蘭氏陰性菌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復方磺胺甲惡唑、頭孢唑林、頭孢呋辛、頭孢噻肟、利福平等的藥敏性較低均不超過50%。因此,臨床上不能根據(jù)常規(guī)經(jīng)驗對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療,而需聯(lián)合菌種檢測結果選取針對性藥物[18-19]。如革蘭氏陽性菌菌群比例較高的患者可采用米諾環(huán)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等藥物,革蘭氏陰性菌可采用米諾環(huán)素、美羅培南、頭孢吡肟等藥物。
綜上所述,術前術中根據(jù)患者一般資料評估術后發(fā)生深部感染風險,調(diào)整治療措施,并在術后檢測患者術口深部感染的微生物菌群分布情況,以此為依據(jù)分析藥敏性,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術后感染程度,從而提高手術質(zhì)量和術后康復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