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胡適的翻譯理念與實踐述評

2021-11-11 18:32:34賈冬梅
關(guān)鍵詞:胡適譯文

賈冬梅

(安徽工業(yè)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馬鞍山 243032)

胡適特別重視翻譯。他認為翻譯是傳播新思想新觀念,創(chuàng)造新文學(xué)的重要工具;早在澄衷學(xué)堂讀書時,他已著手翻譯,赴美讀書后更是翻譯了大量的詩歌、小說;擔(dān)任中基會編譯文員會主任后,他集中了一批精通外語的名家,擬定了宏大而務(wù)實的翻譯計劃。他在多篇文章中闡明了自己的翻譯原則,對于翻譯文體和語言,他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通過翻譯傳播新思想新觀念

胡適1904年到上海后才開始學(xué)英語。1905年,胡適在澄衷學(xué)堂因刻苦攻讀,英語水平突飛猛進,這時候他不僅閱讀了大量的英文書,也開始嘗試翻譯。

(一)翻譯的宗旨是宣傳一種美德

那段時間,胡適崇尚維多利亞的美德,如愛國、服從、責(zé)任等。宣傳這些美德則成了他這一時期的翻譯宗旨。

比如It is noble to seek truth, and it is beautiful to find it. 胡適將其翻譯為“求真理,高尚之行也”。胡適在這里突出、強調(diào)追求真理的高尚(noble)的一面,而對“求真理”美的( it is beautiful to find it)一面則故意忽略了。胡適這里的漏譯并非疏忽而是有意為之。

另一句:The desire of knowledge,like the thirst for riches,increases ever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it. 胡適將其翻譯為:“天下之人,惟日與學(xué)問相習(xí)。求學(xué)之思,乃日以熾?!焙m增添了“日與學(xué)問相習(xí)”,在他眼中,這是學(xué)子應(yīng)該做的事,而the thirst for riches(對財富的渴求)則被胡適舍棄了,一增一減,也是胡適有意為之,取與舍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他想表達的內(nèi)容。也就是借翻譯傳播新思想。

1805年,英軍將領(lǐng)納爾遜(Horatio Nelson,1758-1805)率領(lǐng)士兵以少勝多打敗法國、西班牙聯(lián)合艦隊;英軍所表現(xiàn)出的責(zé)任感與榮譽心讓胡適大為欣賞、感動,15歲的胡適曾在日記中提及這個外國故事給予他的啟迪:

是篇立論,注重責(zé)任心。因憶昔者拿坡侖與英名將納爾遜戰(zhàn)于脫拉發(fā)加Trafalgar,英軍垂敗矣,納爾遜乃詔其軍曰:吾英人當各盡其職守也England expects every man to do his duty,于是士氣復(fù)振,遂大敗法艦隊及西班牙之艦隊,殲焉。噫!‘責(zé)任心’Duty之權(quán)力固如是大耶!”

當時的胡適對外國作品的閱讀與翻譯,其宗旨是為了接受、傳播新思想新觀念。

1852年,“暴堪海艦”(Birkenhead)在南非觸礁沉海時,船長讓婦孺?zhèn)兂司壬由俦鴤兞嘘犝驹诓粩嘞鲁恋募装迳弦曀廊鐨w。胡適讀了這篇英文紀實小說,欽佩而感動,將其翻譯成中文,這是胡適最早翻譯的小說,發(fā)表于《競業(yè)旬報》第五期。正文之前還有一段序語,道出胡適翻譯此作的初衷:

“就如去年‘元和’船和今年‘漢口’船,失事的時候,滿船的人只曉得逃命,不顧別人的死活。只可憐那些婦女和小孩子,在這幾千人擁擠的時候逃又逃不動,又沒有人來救他。所以這二船的搭客,逃出的雖然不少,然而那些婦女和小孩子,竟差不多都死于水火之中。咳,可憐呵!后來讀外國書,看見了一篇故事,真正可以給我們中國人做一個絕好的榜樣,所以把他譯成白話,給大家看看。”

可知,胡適翻譯此作,就是為了給某些自私自利的人樹立一個舍己為人的榜樣,在此基礎(chǔ)上改造國民性,塑造新品德。

(二)傳播主義,輸入范本

在胡適眼中,翻譯是傳播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留學(xué)美國期間,在給好友鄭萊的信中,胡適寫到,人類成功地控制了自然,早該思考如何控制人們的思想了,而控制思想形成的方法,“主要依賴于如何系統(tǒng)地收集、翻譯、傳播生活之基本知識”。

1915年,胡適在一次演說中對“傳教士的價值”有這樣的界定:“一位外國傳教士,好比一位學(xué)成歸國之學(xué)子,總是帶著一種觀念,一種批判精神,回到故里”。

在胡適心目中,翻譯如同“傳教士”,如同“歸國之學(xué)子”,能起到傳播觀念,宣揚“批判精神”的作用。

胡適早年深受愛國主義熏陶,對中華民族充滿強烈而熾熱的愛。通過翻譯一些經(jīng)典詩歌,胡適傾訴了他對祖國的愛,也宣傳了愛國主義。

在中國公學(xué)讀書期間,胡適翻譯了英國詩人丁尼生的《六百男兒行》。這首詩歌頌了“六百好男兒”為國而戰(zhàn),慷慨赴死的大無畏精神。赴美留學(xué)后,胡適又翻譯了英國詩人、革命家拜倫的名作《哀希臘歌》,這首名作宣揚的是反抗外族侵略,誓死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精神。當時,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蠢蠢欲動,在這種形勢下,胡適翻譯《哀希臘歌》,其用意十分明顯,那就是呼吁國人,一旦外族入侵,必須奮起抗爭,不惜血戰(zhàn)到底。

法國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課》最早由胡適翻譯成中文。譯文最初的標題是《割地》。胡適用這個刺眼的標題突出亡國之痛,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之情。

除了愛國主義,胡適早年還通過翻譯宣傳過人道主義。在中國公學(xué)讀書時,胡適翻譯了英國詩人胡德的《縫衣歌》,這首詩表現(xiàn)了一個貧苦女性“縫衣復(fù)縫衣”的勤勞和“窮餓何時已”的悲苦,體現(xiàn)了作者對底層人民的關(guān)切與同情。1918年,胡適翻譯了蘇格蘭安妮·琳賽(Anne Lindsay)(1750-1825)《老洛伯》(

Auld

Robin

Gray

),詩作以村婦口吻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位貧窮之家的少女,雖有中意的郎君,但對方為生活所迫,遠走他鄉(xiāng),謀生異地。少女為了家庭和父母,嫁給了一位雖善良卻蒼老的“老洛伯”。后來郎君還鄉(xiāng)求婚,已為人婦的她只能“打發(fā)他走路”。這首敘述窮人不幸的愛情、哀嘆貧女悲苦命運的詩作,字里行間浸透了淚水,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首哀情詩。

胡適原本是個激烈的愛國主義者,但赴美留學(xué)后因受到哲學(xué)家羅素等人的影響,一度醉心于大同主義、不爭主義。那一階段,他到處宣傳大同主義、不爭主義。當留美中國學(xué)生集會提議和日本血戰(zhàn)到底時,胡適則認為,留學(xué)生當務(wù)之急還是努力讀書,把份內(nèi)的事做好。他當時創(chuàng)作多篇詩作,宣揚“不爭主義”,比如這首《春日書懷》:

甫能非攻師墨翟,已令俗士稱郭開。

高談好辯吾何敢?回天填海心難灰。

未可心醉凌煙閣,亦勿夢筑黃金臺。

時危群賢各有責(zé),且復(fù)努力不須哀。

所謂“非攻師墨翟”,就是主張“不爭”。

后來,當胡適意識到,面對喪心病狂的侵略者,“不爭”意味著投降,意味著當亡國奴,就放棄了“不爭主義”,轉(zhuǎn)而宣傳他“苦撐待變”的抗戰(zhàn)思想了。

胡適赴美留學(xué)后,環(huán)境的變化,師友的影響,胡適由悲觀轉(zhuǎn)向樂觀:

三年之前嘗悲觀:“日淡霜濃可奈何!”

年來漸知此念非,“??菔癄€終有時!”

一哀一樂非偶爾,三年進德只此耳。

英國詩人勃朗寧終身持樂觀主義,他的詩影響并強化了胡適的樂觀。胡適翻譯勃朗寧的詩當然是向更多的國人宣傳這種樂觀主義。胡適曾以騷體翻譯了勃朗寧的“樂觀主義”:

吾生唯知猛進兮,未嘗卻顧而狐疑。

見沉霾之蔽日兮,信云開終有時。

知行善或不見報兮,未聞惡而可為。

雖三北其何傷兮,待一戰(zhàn)之雪恥。

吾寐以復(fù)醒兮,亦再蹶以再起。

胡適對自己以騷體譯“說理之詩”很滿意,說:“殊不費氣力而辭旨都暢達。”他還自信地宣稱:“今日之譯稿,可謂為我辟一譯界新殖民地也。”

在胡適看來,翻譯可以傳播新觀念新思想,也可為新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提供“范本”。

胡適在給朋友的信中說道,創(chuàng)造新文學(xué),“宜從輸入歐西名著入手,使國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觀摩,然后乃有自己創(chuàng)造之新文學(xué)可言也?!?/p>

談到翻譯戲劇,胡適說得很明確,“在文學(xué)的方面,我們譯劇的宗旨在于輸入‘范本’。”

創(chuàng)造新文學(xué),為何要從翻譯外國文學(xué)名著入手,這一點胡適在《建設(shè)的文學(xué)革命論》中闡述得很清楚。

胡適認為,創(chuàng)造新文學(xué),第一步是工具,第二步是方法。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趕緊多多的翻譯西洋的文學(xué)名著做我們的模范?!?/p>

胡適說,這是因為西洋的文學(xué)方法,完備、高明。胡適列舉了眾多例子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柏拉圖的“主客體”,赫胥黎的科學(xué)文字,鮑斯威爾和莫洛亞的長篇傳記,吉本的“自傳”等,“都是從不曾夢見過的體裁”;戲劇方面,胡適認為古希臘戲劇,結(jié)構(gòu)、描寫方面比元曲高出不止十倍,至于近代的莎士比亞和莫里哀更讓中國戲劇家望塵莫及。對于西方的小說,胡適也推崇備至:“——更以小說而論,那材料之精確,體裁之完備,命意之高超,描寫之工切,心理解剖之細密,社會問題討論之透徹……真是美不勝收。至于近百年新創(chuàng)的‘短篇小說’,真如芥子里面藏著大千世界;真如百煉的精金,曲折委婉,無所不可;真可說是開千古未有的創(chuàng)局,掘百世不竭的寶藏?!?/p>

既然要為創(chuàng)造新文學(xué)輸入范本,胡適對當時的翻譯界提出兩點要求:一、只譯名家著作,不譯第二流以下的著作。二、不用古文譯書,所有作品都譯為白話散文。

二、胡適的翻譯實踐及其在翻譯領(lǐng)域的擘畫與設(shè)想

(一)翻譯實踐與成就

胡適最早萌發(fā)翻譯念頭并著手翻譯是在澄衷學(xué)堂讀書時。那時的胡適只有15歲。1906年3月17日,胡適在日記中提到Arnold Jorster(阿諾德·喬世特)的《國民讀本》(據(jù)江勇振考證,胡適把作者名寫錯了,正確的應(yīng)是Arnold Foster)。胡適在日記中節(jié)譯了“論選舉”一段:

“選舉之先數(shù)日,諸懷Member of Parliament【議員】之希望者,乃群集于選舉之區(qū),陳說其所懷抱之入議院后所行之政策于Voter(議員)之前。及選舉之日,諸有Voter之權(quán)者乃入于Voting office【選舉辦公室】之秘室內(nèi),簽X字于選舉票(Ball of Paper)之上,此紙上即前欲為議員諸人之姓名,X字即簽于此Voter最傾向之一人姓名之下而投于投票箱內(nèi)。舉畢而計其數(shù)之多寡,其得多數(shù)者,就被選矣。是名秘密投票(Ballot)。”

胡適翻譯這一段表明他開始關(guān)注西方的選舉程序。

同年3月21日,胡適又翻譯了《國民讀本》中兩句“哲言法語足為座右銘者”:To rule oneself is the first step to being able to rule others.胡適將其譯為:“自治者乃治人之第一著手處也?!绷硪痪洌篧e shall do no injustice to others nor suffer injustice ourselves.胡適譯為:“毋以不義加人,亦毋受人不義之加諸我。”

4月15日,胡適在日記中花兩頁篇幅翻譯了《國民讀本》“所論法律之公例六條”。

1.Everyone is equal before the law. 胡適譯為:凡人對于法律皆平等。

2.Every man is held to be innocent until he is proved to be guilty. 胡適譯為:凡人未為他人證其有罪之前,皆當以無辜待之。

3.No one can be tried twice for the same offence. 胡適譯為:同一罪名,不能經(jīng)二次之裁判。

4.All courses of justice are open to the public. 胡適譯為:公堂皆洞開,恣人觀審。

5.No one is a judge in his own cause. 胡適譯為:凡人不能裁判關(guān)切己身之訟事。

6.No one has the right to take the law in his own hands. 胡適譯為:法律不能以一人私之。

胡適將此六條譯出,足見他對其的重視。其目的是希望中國法律界能借鑒其中的合理部分。

1906年下半年,胡適因故離開澄衷學(xué)堂,考入中國公學(xué),學(xué)習(xí)期間他擔(dān)任《競業(yè)旬報》主筆,發(fā)表了多篇作品,其中也有一些譯作,31期、33期分別刊登了胡適翻譯的英國詩人托馬斯·坎貝(Thoms Combell)的詩作《軍人夢》《驚濤篇》;34至38期,刊登了胡適翻譯作品《金玉之言》,譯自美國馬威克《真國民》一書;39期刊登了胡適譯作《晨風(fēng)篇》,原作者為美國詩人亨利·朗費羅(Henry Longfellow)。

《金玉之言》正文前有一節(jié)序語:“美國馬威克所著《真國民》一書,中有Gemory Gems一種,因漢譯之,名之曰‘金玉之言’,以為我國人增一種座右銘云爾。”

胡適說,《真國民》的作者是馬威克,不夠確切,此書為馬威克與史密斯合著。全書分39章,每章開首都有五則格言,這些格言與本章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這些格言大多是馬威克、斯密斯引用的名人名言,不完全是作者(馬威克與史密斯)的原創(chuàng)。

《金玉之言》中有四句格言出自馬威克之口。

We would rather say that courage does not consist in feeling no fear,but in conquering fear.胡適譯為:“勇也者,非無懼之謂也,謂能勝其懼耳。”

Genuine courage is based on something more than animal strength; and this holds true always. Cowardly hearts are often encased in giant frames.Slender women often display astounding bravery. 胡適譯為:“吾之所謂勇,精神之勇也。是故有以偉男子而中怯者矣,有弱女子而大勇者矣?!?/p>

The courageous man is a real helper in the work of the world’s advancement. His influence is magnetic. He creates an epidemic of nobleness. Men follow him,even to death. 胡適譯為:“天下惟大勇之人,斯能立非常之功,人之從之也,亦視死如歸,其感人之力,若磁之吸鐵然?!?/p>

History and biography unite in teaching that circumstances have rarely favored great men. 胡適譯為:“歷史所載,自古至今,天未嘗以優(yōu)美之境遇賜偉大之人物也?!?/p>

江勇振認為,《金玉之言》中還有一句也出自馬威克之口:Duty is the end and aim of the highest life;and it alone is true. 胡適譯為:“高尚之生,其目的、其結(jié)果,責(zé)任而已矣。天地之間,惟此二字誠耳?!苯抡裾f錯了,參看《胡適全集》中《金玉之言》,可知,此句出自司邁爾之口。

胡適選譯馬威克這四句格言,其目的是宣傳、弘揚勇氣與愛國精神。

由于胡適當時年方15,再加上中西文化隔膜,胡適偶有錯譯之處。這里僅舉兩例,一是“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胡適把它翻譯成:“孺子亦人父也。”江勇振分析,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應(yīng)為“從小可以看大”。第二句是:“The revolutionist has seldom any other object but to sacrifice his country to himself.”胡適把這句話翻譯成:“所謂志士者,惟思犧牲其身于祖國而已,無他愿也。”江勇振說,胡適翻譯此句時沒有注意上下文關(guān)系,所以把意思譯反了。這句話的前文是:“The love of freedom is willing, if necessary , to sacrifice himself for his country.”如果結(jié)合上下文,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應(yīng)為:“愛自由之士,在必要時,愿意為國犧牲;革命分子的目的,則不外乎要國家為自己而犧牲?!敝劣诤m為何把“革命分子”譯為“志士”,江勇振認為,這是因為胡適受梁啟超影響同情革命。

從主編《競業(yè)旬報》開始,胡適就開始陸續(xù)翻譯外國詩歌,他的翻譯詩體的變化,表明了胡適文學(xué)觀念的推陳出新,化蛹成蝶。

胡適一開始翻譯外國詩歌,用的是舊體詩,后改為騷體,直到翻譯蘇格蘭女詩人安妮·琳賽的《老洛伯》(

Auld

Robin

Gray

),胡適方采用白話詩的形式。此為胡適第一首白話譯詩。此后翻譯的《關(guān)不住了》(

Over

the

Roofs

,作者Stara Teasdale,1884-1933)才真正確立了新詩的紀元,為中國新詩開啟了一道嶄新的大門?!耙源藶闃酥?,胡適成為了中國白話詩歌原創(chuàng)與翻譯領(lǐng)域的先鋒開拓者?!?p>王新禧概括了胡適白話譯詩的意義與價值:“胡適的白話新詩和譯詩為文學(xué)革命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為中國詩壇注入了現(xiàn)代性的血液,為新詩建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標準?!?/p>

相比詩歌,胡適翻譯的外國小說數(shù)量更多,影響更大。他翻譯的《短篇小說第一集》1919年出版,《短篇小說第二集》1933年出版。兩本小說集均廣受歡迎,多次再版,截至1947年,總銷量達幾十萬冊。胡適翻譯的外國小說,都德的《最后一課》(原標題為《割地》)影響最大,流傳最廣。1912年的《大共和》,1915年春季號《留美學(xué)生季報》均刊登了胡適的這篇譯作。1920年,《最后一課》收入當時的中學(xué)語文教科書《白話文范》,半年內(nèi)加印三次;1923年新版語文教科書《國語教科書》再次收入胡適這篇譯作,這本教科書總共印了112版。胡適翻譯的《最后一課》應(yīng)該是1949年之前流傳最廣的一篇外國小說了。

(二)翻譯的設(shè)想與擘畫

胡適對翻譯的貢獻不止于翻譯外國詩歌與小說,還在于他對翻譯機構(gòu)的獻計獻策,翻譯計劃的設(shè)想與擬定等。

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所長高夢旦有意辭去所長一職,讓賢于胡適。胡適雖然重視翻譯,但他無法割舍北大,謝絕了高夢旦的好意。1921年7月,應(yīng)高夢旦邀請,胡適冒著酷暑從北京趕至上海,對商務(wù)印書館作為期一個月的考察。考察結(jié)束回到北京后,胡適給高夢旦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從設(shè)備、待遇、政策、組織四個方面談了他對編譯所的意見與建議。當時編譯所工作人員待遇低工作累,留不住人才,胡適建議,增加月薪,縮短工作時間,每年讓員工們享受兩個月的假期,還要為年輕員工提供出國深造的機會。

胡適建議把編譯所和圖書館放一塊,“作呂字形,其一端為編譯所,而一端為圖書館,中間可以溝通”。這種安排有利于編譯所工作人員查閱資料。胡適還建議編譯人員的工作時間限四小時為宜:“我以為每日若有四點鐘為工作時間,余為自由讀書時間,已很夠了。腦力的工作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能養(yǎng)成可以工作的態(tài)度與心境。得了可以工作的態(tài)度與心境,雖欲罷而勢有所不能了;若無此種心境,雖終日伏案,也不過是裝腔作勢,其實無甚效果?!焙m具體詳細的指導(dǎo)為編譯所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前文提及,胡適認為,創(chuàng)造新文學(xué)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多多翻譯西方的文學(xué)名著,為新文學(xué)提供模范。正因如此,胡適認為當務(wù)之急就是翻譯西方的文學(xué)名著。

當時中國對西方名著的翻譯,成績十分慘淡,譯出的名著不滿200種,而且大多出自不通外語的林琴南之手。胡適認為,堪稱名家名譯的只有伍昭扆譯的《克蘭弗》和徐志摩譯的《贛第德》。

鑒于此,1930年,當胡適就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編譯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手中掌握了資金,即準備在翻譯領(lǐng)域大干一場,擬定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翻譯計劃,包括關(guān)琪桐負責(zé)翻譯哲學(xué)名著多種,如培根的《新工具》,笛卡爾的《方法論》等;張谷若翻譯哈代小說多種;羅念生翻譯希臘戲劇多種;梁遇春翻譯康拉德小說多部;陳綿翻譯小仲馬《茶花女》,另外《魯濱遜漂流記》、《馬可波羅游記》,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均在計劃中。

胡適打算請梁實秋、聞一多、陳通伯、徐志摩和葉公超五人,花五到十年來完成一部莎士比亞集的定本。用何種文體翻譯莎翁,胡適頗費思量,決定試驗一番,先由聞一多徐志摩用韻文試譯,另由梁實秋陳通伯以散文體試譯,試驗之后再決定用哪種文體翻譯。至于報酬,胡適允諾以最高報酬。為了使翻譯莎翁工作順利開展,胡適擬定了一個詳細的方針、步驟:

“一、擬請聞一多 梁實秋 陳通伯 葉公超 徐志摩五君組織翻譯莎翁全集委員會,并擬請聞一多為主任。

二、暫定五年全部完成。

三、譯稿須完全由委員會負責(zé)。每劇譯成之后,即將譯稿交其他四人詳加校閱,糾正內(nèi)容之錯誤,并潤色其文字。每人校閱一劇,不得過三月。

四、于每年暑假期內(nèi)擇地開會一次,交換意見,并討論一切翻譯上之問題。

五、關(guān)于翻譯之文體,不便詳加規(guī)定,但大體宜采用有節(jié)奏之散文。所注意者則翻譯不可成為Paraphrase,文中難譯之處,須有詳細注釋。

六、為統(tǒng)一譯名計,每人譯書時,宜將書中地名人名之譯音,依原文字母分抄譯名表,以便匯交一人負責(zé)整理統(tǒng)一。

……

譯書之時,譯者可隨時用原本作詳細之中文注釋,將來即可另出一部詳注的莎翁戲劇讀本?!?/p>

幾年后日本侵入中國,胡適遠赴美國任駐美大使,無暇兼顧編譯委員會的事了,徐志摩一年后因飛機失事英年早逝,其他幾位也因為時代巨變而顛沛流離,無心也無力完成莎翁翻譯的工作。不過梁實秋卻一直沒有忘記胡適的這個翻譯計劃,1949年赴臺后,終以一己之力,勞作數(shù)年,完成了莎翁全集的翻譯任務(wù)。

曾孟樸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寫道:“文學(xué)的最終目的,自然要創(chuàng)造,但創(chuàng)造不是天上掉下石里迸出的,必然有個來源。我們既要參加在世界的文學(xué)里,就該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養(yǎng)我們創(chuàng)造的源泉。”

他的這一看法,胡適在《建設(shè)的文學(xué)革命論》中早有更詳盡的闡述。

胡適擔(dān)任中基會編譯文員會主任后,大力提倡并著手規(guī)劃名家譯名著,其意義在此。

三、胡適對信、達、雅有較為獨特的認識

(一)胡適的翻譯原則與具體做法

胡適對譯文的要求是明白如話,流暢易懂。胡適曾對周瘦鵑說:“譯作當然以明白為妙,我譯了短篇小說,總得先給我的太太讀,和我的孩子們讀,他們倘能明白,那就不怕人家不明白咧?!?/p>

胡適在《短篇小說第二集》的譯者序中說,一切翻譯都應(yīng)該做到明白流暢的基本條件,對于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胡適說:“但文學(xué)書是供人欣賞娛樂的,教訓(xùn)與宣傳都是第二義,決沒有叫人讀不懂看不下去的文學(xué)書而能收教訓(xùn)與宣傳的功效的。所以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更應(yīng)該努力做到明白流暢的基本條件?!?/p>

對譯文,胡適一開始注重文字的曉暢明白,后來他也意識到,除了流暢明白,文字謹嚴也在考慮之列。所以,他特別欣賞伍昭扆的譯文:“近幾十年中譯小說的人,我以為伍昭扆先生最不可及。他譯大仲馬的《俠隱記》十二冊(從英文譯本的),用的白話最流暢明白,于原文最精警之句,他皆用氣力煉字煉句,謹嚴而不失為好文章。故我最佩服他?!?/p>

胡適認為,翻譯的重要原則應(yīng)該是細心體會作者的意思,然后“委屈傳達它”,“換言之,假使著者是中國人,他要說這句話應(yīng)該怎樣說法?”

因為信守以上原則,胡適對信、達、雅有了較為獨特的認識:“‘信’在今日應(yīng)有兩義:一、對于原意的忠實傳達;二、對于原文文字上的忠實傳達。‘達’在今日也有兩義:一、能傳達意義;二、能顯示原有的文學(xué)風(fēng)格。故‘信=達’。”

基于以上的原則與看法,胡適翻譯時,往往采用以下五種做法:一、直譯可通,則直譯;二、直譯顯得生硬晦澀,則意譯;三、有時意譯而與原文字句形式相差太遠,就加注釋;四、譯者可在原意范圍,適當增減;五、譯者要為讀者著想,原文若不能改動,可適當以注釋解釋。

胡適在短文《譯書》中強調(diào)譯書之難,他在翻譯時往往殫精竭慮,嘔心瀝血。胡適自稱,他譯書比“自己作文”難多了。因為,作文,只對自己和讀者負責(zé),而譯書卻有三重擔(dān)子:“第一要對原作者負責(zé)任,求不失原意;第二要對讀者負責(zé)任,求他們能懂;第三要對自己負責(zé)任,求不致自欺欺人。”胡適感慨:“這三重擔(dān)子好重??!”

胡適曾翻譯過一首名為《希望》的詩。這首詩的原作者為波斯詩人莪默,美國作家費茲杰拉德曾將其譯為英文:

O love! Could You and I with Him conspire

To grasp this Sorry Scheme of Things entire,

Would We not shatter it to bits, and Then

Remould it nearer t the heart’s desire !

胡適根據(jù)英文將其翻譯成中文,收入其《嘗試集》中:

希望

要是天公換了卿和我,

該把這糊涂世界一齊都打破,

要再磨再煉再調(diào)和,

好依著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造過!

胡適顯然不太滿意這個譯文版本,后來多次重譯:

版本一:

愛呵!要是天公能讓你和我

抓住了這糟糕的世界

我們可不要把他全打破,

好依著我們的心愿重新造過么?

版本二:

愛?。〖偃缭旎细阄抑\反,

一把抓住了這整個兒寒傖的世界,

你我還不趁機會把它完全搗碎,

再來稱我們的心愿,改造他一個痛快。

胡適最早翻譯這首詩是在1919年2月28日,但直到1942年,胡適依舊沒有停止對譯文的修改。這一年的2月17日,胡適致信趙元任,讓對方幫他對比一下自己的兩個譯文版本,提出修改意見。在信中,胡適抄錄自己的舊譯文:

要是天公換了卿和我,

該把這糊涂(后改糟糕)(最后改寒傖)世界一齊打破,

再團再煉再調(diào)和,

好依著你我的安排,

把這世界重新造過。

新譯文則是:

倘使咱(們)倆能和老天爺打成了一氣,

好教咱抓住了這整個兒天和地,

咱可不先要打破了這不成樣子的東西,

再從頭改造翻新,好教咱(?)真?zhèn)€稱心如意!

胡適請趙元任對自己譯文的兩個版本從三個方面作“不客氣的修改”:“一是白話的文法和習(xí)慣(idiom),二是音節(jié)。還有第三方面,就是譯文的正確程度。”

有人說,胡適一輩子對自己行文有三大要求:嚴謹、合于文法、口語化。對胡適幾個譯文版本作粗略對比,也可看出,胡適對譯文的追求也是如此:意思要準確,表達明白且通俗,盡量做到口語化。

胡適一開始把Sorry亦成“糊涂”,后改成“糟糕”,又改為“寒傖”,均不滿意,索性不譯。胡適的原則是寧可不譯,也不愿失真。

“要再磨再煉再調(diào)和”,后改為“再團再煉再調(diào)和”,胡適仍不滿意,確實,原詩中沒有“磨”“煉”“團”“調(diào)和”等多重意思,胡適修改后,把多重意思改為一重“打破”或“搗碎”。

第一句初譯為“要是天公換了卿和我”,太雅,胡適改為“要是天公能讓你和我”,后又改為“倘使咱(們)倆能和老天爺打成了一氣”,明顯看出,胡適修改的目的,就是在不失原意的情況下,語言能盡量通俗,盡量口語化。

胡適為何要請趙元任來修改自己的譯文,這是因為,趙元任的譯文最符合他的要求。胡適一向認為,在文字“中國化”、通俗化、口語化方面,趙元任做得最好。1931年7月11日,胡適在北平小劇院觀看了趙元任譯的《軟體動物》。這出戲是由趙元任翻譯的。趙元任告訴胡適:“英文用調(diào)表情的地方,中文不是用調(diào),而往往用副詞或是助詞來表示的?!焙m認為,趙元任翻譯此劇的最大成功在于對副詞和助詞的出色運用。胡適看完戲,還寫了篇觀后感發(fā)表在《北平晨報》上,文章極力稱贊趙元任的翻譯之功,說,元任先生的翻譯,是可以給我們做模范的。胡適在文中引用了戲中一些對白,夸贊道:“這些地方的副詞和助詞,哪一個是可以省略了的?本來虛字是語言的血脈神經(jīng),一切神氣的表現(xiàn)都得靠他們的運用。翻譯的困難不在那些三寸長的難字,而在這些‘一丁顛點的’小虛字?!晕蚁朐蜗壬淖g本不但是翻譯的模范,簡直是編戲劇對話的人的頂好模范?!?/p>

(二)慎重對待譯事,平息翻譯界的爭執(zhí)與糾紛

胡適重視翻譯,又深知翻譯甘苦,對于有志于從事翻譯的年輕人,他一再勸他們要買一部好字典。他提醒年輕學(xué)子,要想翻譯少出錯,一定要多動手翻字典。

王統(tǒng)照是著名作家,胡適偶然一次看到他翻譯的朗費羅(Longfellow)的《克司臺凱萊的盲女》,發(fā)現(xiàn)錯誤之多,不勝枚舉。

在一條注中,This old Te Deum,王統(tǒng)照把Deum說成蘇格蘭的一個地名。胡適說,這真荒謬,因為Te Deum是一支最著名、最普通的頌圣歌。另一條注中,王統(tǒng)照把De Profundis翻譯成“悲哀及煩郁之意”,胡適指出,這也錯了,因為這兩個拉丁字,也是一篇詩歌之名,可以譯為“從深處”。

看到兩個低級錯誤后,胡適把全詩細讀一遍,大吃一驚,“錯誤不通之處,指不勝指”,原詩如下:

And,as I listened to the song,

I thought my turn would come ere long,

Thou Knowest it is at Whitsuntide.

Thy cards forsooth can never lie.

王統(tǒng)照的譯文如下:

當我傾聽著歌聲,

我想我回來的是早些時,

你知道那是在Whitsuntide那里。

你的邀請單可證明永無止息時;

胡適指出,turn 譯為“回來”,錯了;ere long譯為“早些時”,錯了;Whitsuntide根本不譯,說明譯者不懂這個詞,這個詞是指一個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cards 譯為“邀請單”,錯了,應(yīng)為紙牌;Lie,說謊的意思,作者卻譯為“止息”,錯了;forsooth譯為“可證明”也錯了??梢娺@幾句完全譯錯了,胡適給出了正確的譯文:

我聽這歌時,

我就想,不久就要輪著我了,

你知道我的日期是在圣靈降臨節(jié)的。

你的紙牌(算命的用牌)是不會說誑的。

這首詩中還有一句是:He has arrived ! arrived at last! 王統(tǒng)照的譯文居然是:他已來到!來到在末次!

胡適罕見動氣了:“這樣的句子尚不能翻譯,而妄想譯詩,這真是大膽妄為了!”

如果譯者態(tài)度認真一點,像胡適要求的那樣多動手翻一下字典,也不至于犯如此多且低級的錯誤。

胡適要求譯者小心慎重,杜絕錯譯,但他也知道,翻譯工作難度大,因各種各樣原因,錯譯、漏譯在所難免。所以,一方面,作為譯者,要全力以赴,切忌草率;而作為讀者,對譯者的艱辛與努力也要尊重,對譯文的不盡完美之處也應(yīng)包容。對于那些吹毛求疵輕率指責(zé)別人譯文的人,胡適往往勸他們不要出語傷人。郁達夫曾撰文批評余家菊翻譯的《人生之意義與價值》,言辭激烈,態(tài)度蠻橫。胡適仔細看了郁達夫所指出的譯文錯誤,發(fā)現(xiàn),余譯固然不妥,而郁譯則完全不通。胡適遂撰文批評郁達夫?qū)τ嗉揖盏呐u。在文章最后,胡適苦口婆心地開導(dǎo)郁達夫:“譯書是一件難事,罵人是一件大事。譯書有錯誤,是很難免的?!性捄谜f,何必破口罵人?”

1928年12月,張友松在《春潮》第二期發(fā)表文章批評徐志摩翻譯的《曼殊斐兒小說集》。胡適看后,發(fā)現(xiàn)這位張先生根本不懂曼殊斐兒,他指出的徐志摩的“錯誤”竟完全是自己的錯。胡適立即給梁實秋寫了封信,為徐志摩“辯冤白謗”,在信中,胡適詳細指出張友松所犯的錯,并寫下兩句語重心長的話:“我們同是練習(xí)翻譯的人,誰也不敢保證沒有錯誤。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一個錯誤,正當?shù)膽B(tài)度似是‘宜哀矜而勿喜’罷?”“翻譯是一件很難的事,大家都應(yīng)該敬謹從事。批評翻譯,也應(yīng)該謹慎從事。過失是誰也不能免的,朋友應(yīng)該切實規(guī)正,但不必相罵,更不必相‘宰’。”

梁實秋當時是《新月》的值班編輯,認為胡適這番話很“持平”,就把胡適這封信公開發(fā)表了:“愿以后我們學(xué)翻譯的人謹慎從事,蓄意批評的人也別隨便發(fā)言。”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領(lǐng)袖之一。他的這一身份決定了他把翻譯看成了頭等大事。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與推動,必須依賴翻譯這個重要工具。要“重估一切價值”,當然要借助新思想,而沒有翻譯的渠道,新思想如何輸入?創(chuàng)造新文學(xué),當然需要“范本”,沒有對西方一流作品的翻譯,“范本”何來?要推廣白話文,普及教育,譯文的風(fēng)格當然要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結(jié)合新文化運動,結(jié)合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扮演的角色,我們便理解了胡適對翻譯極為重視的態(tài)度,理解了他恪守的翻譯理念;他運籌帷幄規(guī)劃翻譯的藍圖,花費心血翻譯大量歐美作品,其重大意義也就不言自明。

猜你喜歡
胡適譯文
Systematic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emium lOLs in the past 2 decades
《胡適》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譯文摘要
《胡適論紅樓夢》自序
I Like Thinking
胡適清紅先負王琳娜
棋藝(2016年4期)2016-09-20 05:13:49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
尊經(jīng)或貶經(jīng)?——胡適等人對“六經(jīng)皆史”的不同解讀
有感于胡適的讀書“四到”
江津市| 元氏县| 夹江县| 灵璧县| 阜平县| 上犹县| 清河县| 肇源县| 常德市| 炉霍县| 伊川县| 浦北县| 清河县| 东乌| 玉山县| 祁连县| 虹口区| 恩施市| 宜春市| 襄汾县| 宜良县| 定安县| 潜山县| 昂仁县| 南漳县| 锡林郭勒盟| 兴山县| 淳安县| 丁青县| 武川县| 南乐县| 宜兰市| 苏尼特右旗| 遵义市| 兰坪| 邵阳市| 河北省| 乌鲁木齐县| 敦煌市| 江孜县|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