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劉如姬詩詞"/>
李偉亮
一
好的詩詞是應該帶有幾分瀟灑的。這種瀟灑不僅僅反映在詩詞的主題層面、詩人的性格和趣味層面,還要反映在詩詞的內在規(guī)律,反映在詩詞的語言、節(jié)奏和氣息層面。成熟而不僵化的用語,準確而豐富的表達,舉重若輕中帶著幾分從容與隨意。這種瀟灑能給讀者帶來一份溫暖、一種關懷。讓人不經意間就會隨著他的詩句去找尋,找尋一種久違的感動與共鳴。
劉如姬的詩詞就自帶這種瀟灑的氣質,細膩、明快、瀏亮,時而低低地思考,時而快活地吟唱,帶著自己的節(jié)奏與感悟,教人一見傾心,令人賞心悅目。
我與劉如姬相識于《中華詩詞》雜志社2012年青春詩會,她有點“摩登”的小詞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沒有之一。如《清平樂·山楂樹之戀》:
純真小鳥,一去無回了。記得初逢春未老。衣上落花多少。 天涯芳草斜陽,單車騎向何方。誰與山楂樹下,那些青澀時光。
這首追憶青春的詞,從情語起,用景語結。像極了民謠,在耳畔響起,訴說著曾經的青澀和美好。而作者寫給自己小兒的《臨江仙·豆豆狂想曲》則通篇孩子語:
天上繁星光閃閃,分些給我何妨。摘來串串掛紗窗,夜來爭眨眼,風過響丁當。 最好眠于云朵里,夢中搖上天堂。桂花樹下有吳剛,嫦娥真漂亮,玉兔捉迷藏。
我每次讀到“桂花樹下有吳剛,嫦娥真漂亮,玉兔捉迷藏”都不禁莞爾。仿佛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拉著媽媽的手,說著童話,說著童年。這種共鳴不就是人們常說的畫面感、現(xiàn)場感和代入感嗎!詩人筆尖跳動的是一顆赤子之心,鮮活生動。誠如星漢先生的評論:“此詞以小孩兒的‘狂想’來寫其對于夜空的認知,詞作文字雖是大人‘模擬’,生活細節(jié)卻是小孩兒‘實錄’。寧可要孩子的‘稚氣’,也不要學究的‘酸氣’。稚氣的后面是生命的朝氣,酸氣的后面是死亡的暮氣?!?/p>
作為母親,劉如姬既有細膩慈愛的一面,又有與孩子一起成長、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世界的一面,《浣溪沙·夏之物語》就是這樣一首作品:
旋轉全家小太陽,愛聽故事幾籮筐,夜深卻怕大灰狼。 童曲哼來藍月亮,繁星綴滿夢衣裳,夢中可在捉迷藏?
這樣鮮活的句子,只有用孩子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熟悉的場景,才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感觸。
這就是我對劉如姬詩詞的第一印象,鮮活而充滿生活的氣息,帶著幾分童真和幾分瀟灑。其實,細細品讀她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小詞沒有因為加入現(xiàn)代元素而變得油滑、粗糙、缺乏美感,而是把古典的細膩和當代生活的趣味融合得恰到好處。我常常說,每種語言風格都有它的極致,劉如姬上面那些打上了童真、趣味和口語化標簽的小詞無疑已經接近極致。
二
傳承古典,不做無源之水,是現(xiàn)在很多詩人缺乏的可貴品質。當代詩詞與其說是要解決傳統(tǒng)融合當下的問題,莫不如說是我們在面對當下場景的時候,如何用傳統(tǒng)的詩詞形式準確、豐富地表達自我。學習傳統(tǒng)是必然的,由于傳統(tǒng)詩詞的獨特表現(xiàn)形式,也因為我們與古人血脈上情感上的相連,我們應該以“后來者”的姿態(tài)來面對前人的詩詞寶藏。
傳統(tǒng)詩詞歷經千載的傳承與發(fā)展,出現(xiàn)過許多優(yōu)秀的詩人、流派,產生了許多有深遠影響的經典作品。僅就創(chuàng)作而言,就有很多成功的詩作示例,有系統(tǒng)的理論甚至是成熟的學習方法。前人留下的東西猶如一座座高峰,我們可以盡情地領略、盡情地攀登。而連接我們與前人、當代與古代的橋梁便是傳統(tǒng)詩詞的抒情內核。人世間的感情很復雜,但歸納起來也不過是因為生死、相逢、離別、得到或者失去而產生的種種情緒。
正因為抒情的內核作為詩歌最基本的功能不曾改變,所以學習傳統(tǒng)是我們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必須要有的過程,正可謂在前人積累的高坡上繼續(xù)前行。在劉如姬的很多詩詞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傳統(tǒng)詩詞的影子,當然,她對于傳統(tǒng)詩詞的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超越”,這種超越不是簡單機械的超過,而是一種融入和融合,對詩歌規(guī)律的掌握,做到有根可循,有源可探,從而在相同或者相似的主題下,產生一種生機和變化。請看她登山組詩中的三首:
碧宇晴初放,危崖云未開。
煙生迷白鳥,徑轉滑青苔。
雪瀑龍頭瀉,天風足下來。
何能鼓雙翼,率爾赴蓬萊。
日影投斑駁,飛禽劃薄煙。
林深風澹澹,溪淺水涓涓。
丑石橫生趣,虬枝斜入禪。
云來觀自在,物我兩悠然。
好山留妙境,只待我相尋。
枕石得禪意,濯泉生靜吟。
閑云游未定,野鳥去無心。
欲向更深處,斜陽已滿襟。
幾首詩讀來絕似陶淵明和王維風致,讓人不做塵世之想。這種將自我融入景物的做法,在“物我兩悠然”中尋求內心的安寧,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唯一不同的是,古人或多或少摻雜出世之心,而我們則更單純追求自然的奧妙和身心的清凈。類似的主題還有這首《登冠豸山》,突出的是技巧上的傳承:
冠豸且同攀,明湖澹一山。
簪青峰映秀,飛白鳥啼關。
雨霽嵐煙定,風徐澗水閑。
陶塤云外起,吹夢向斕斑。
詩中第二聯(lián)“簪青峰映秀,飛白鳥啼關”,為了突出顏色而將之置于主語前面,頗得杜甫“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的家法。七絕《是夜有感》則洗練精警,發(fā)言外之意:
兒時未解禱平安,到底平安禱亦難。
生死于今看已慣,一輪孤月射清寒。
結句中“一輪孤月射清寒”,造景凄涼,不減唐人高處。而《沁園春·問》則頗為放浪形骸,語言疏放,音節(jié)繁促,有太白蘇辛之豪放:
我本何來?我欲何為?我待何歸?問廣垠天地,誰能主宰?滄桑歲月,身化塵泥。露響空堂,星垂昊夜,逝者隨風不可追??諓濄?,看繁華落盡,斜日沉西。 五湖云水應期,奈墜此紛紜難忘機。笑我歌我哭,我憂我怒,我癡成癖,我瘦如梅。我死何悲?我生何證?且縱形骸一醉之。三呼酒,共知交故舊,拼卻深杯!
通篇渾然,不忍摘句,從一“問”字著筆,體現(xiàn)了詩人對生命的感悟,氣韻十足。人們生來就對世界充滿了疑問和探索,向外延至宇宙萬物,向內回歸于自身。古有屈原《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發(fā)問,后有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的遐想。歸根結底,不過是為了回答所謂的終極問題——我們人類如何詩意地棲居在這個古老的大地上。與《沁園春·問》類似的,劉如姬還有一首《減字木蘭花》同樣引人注目:
長風獵獵,獨上高樓衣勝雪。夜幕垂垂,闃黑無垠裹四維。 此心郁郁,身與流星同殞滅。大夢頹頹,亙古荒涼我是誰?
“亙古荒涼我是誰?”一句振聾發(fā)聵地追問“我是誰”,再一次證明了這古老的話題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三
自舊體詩復興以來,近體是人們最為喜歡的體裁。今目當下詩壇,絕、律為最通用之形式,其中尤以七言律、絕為最。這或許與格律詩有規(guī)矩可依有關,亦或許跟格律詩工整精巧有關,更或許因其短小便于敷衍成篇。無論什么原因,推崇近體之濫觴,在舊體詩推廣初期是很有必要的。但詩不僅有近體,亦應有古體。古體之古樸自然,在格律上的寬松以及篇幅上的優(yōu)勢,在緣事而發(fā)的角度,更便于進行語言的訓練和自我的表達。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詩人,無論是以絕句聞名,抑或以律詩著稱,其集子當中都不乏相當規(guī)模的古體詩。
劉如姬很早就有這方面的意識,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詩詞兼顧,古近并重。看這首《雨花石》:
故友旅南京,遺我雨花石。澹澹潤清光,間雜黃與赤。摩挲有微溫,近察神恍惚。皆道蘊英魂,于今復誰惜?稚子喜玲瓏,聊作彈丸擲。
詠物小作娓娓道來,不粘皮骨,的堪玩味。
在2012年遼寧大石橋青春詩會上,有一個現(xiàn)場作詩的環(huán)節(jié),主題是詠大海,最終選定周篤文先生出的“上聲十賄”韻。限時限韻的《詠大?!氛故玖藙⑷缂Ы莶?,更是詩人厚積薄發(fā)的表現(xiàn):
在宇仰星空,在野慕大海。有容納百川,篤新恒無怠。白浪卷金沙,白鷗何自在。蔚藍入廣垠,澎湃如有待。欲攜長風來,片帆沐霞彩。紛擾不須論,真我為主宰。人世幻桑田,襟抱終不改。
這首詩時空交錯,恢宏博大。這樣完整流暢的作品,在短短幾十分鐘內完成,讓人拍案叫絕。雖然已時隔九年,我依然記憶深刻。
四
在我們盡可能去接近古人、尋求和融合內在抒情內核的相同點之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與古人的“異”。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自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為標志,人類開始了工業(yè)革命。如果把工業(yè)革命看作是一條河流,那么它把我們與古人分開了。隨著工業(yè)革命、電力革命、信息革命的產生,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讓生活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詩人們有著不同的感知生命和世界的方式。
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通訊成本大大降低,各種闖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新事物如高樓大廈、互聯(lián)網(wǎng)、高鐵、手機、衛(wèi)星等實現(xiàn)了古人無法預見的改變,曾經的想象如今變成了現(xiàn)實。思念自可不必“家書抵萬金”,只需一個電話或者一個視頻;天涯的美食亦可不必朝思暮想,而只需一個快遞包裹;跨越李太白為之震撼的蜀道,對我們來說可能只需一張機票。反映到詩詞中,我們無須刻意求新,只要如實地記錄這個時代,就自然有不一樣的內容呈現(xiàn)。劉如姬便是在堅持對古典的傳承和對現(xiàn)代生活感悟的同時,不斷嘗試將現(xiàn)代元素和對現(xiàn)代生活的感悟寫入詩中。
《西湖印象》中“老去孩提記憶,青春變奏誰聽?誰曾攜手看流星?一襟風獵獵,一夜月同行”,仿佛成人童話,“變奏”“流星”搶眼但不刺眼,可見作者功力。《西安印象》中“尋找塵封歷史,路逢鮮活牛羊。春風歲歲綠垂楊。繁華千載后,寂寞古城墻”,詞中“鮮活”二字寫活了古城今貌,此闋寫的是活生生的西安,別有丹青手段?!队酪埂分小罢l家CD徹,猶響《夢駝鈴》”,CD兩字大膽入詩,別致卻穩(wěn)妥,惹人遐思。《有憶》中“誰人曾共我,坐到夜深藍”,清新雅致,“深藍”則以顏色定格,道古人所未道,頗多余味,尤能體現(xiàn)女性細膩心思。
在《定風波·網(wǎng)事》中,我們看到了新興的事物——互聯(lián)網(wǎng)寫入詞中帶給我們的共鳴與思考:
流水桃花各自春,鼠標輕點幾留痕。長夜無言高掛起,未許,屏前一夢老天真。 虛擬空間游戲矣,重啟,惘然我亦網(wǎng)中塵。好友隱身遙萬里,知否,不過熟悉陌生人。
如今上網(wǎng)已經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最初闖入人們生活的瞬間,我們是不是也有過劉如姬這樣的感受呢?小詞道出了現(xiàn)代人的交流方式和詩人上網(wǎng)寫詩交流的獨特體驗。
現(xiàn)代生活距離鄉(xiāng)村漸遠,距離城市漸近。書寫現(xiàn)代生活,自然少不了都市題材。如《菩薩蠻·無題》:
有些記憶塵封了,有雙蝴蝶飛來了。照片泛昏黃,紗窗篩夕陽。 案頭翁不倒,一晃生涯老。夢想若唐璜,青藤爬滿墻。
都市格調極濃,懷舊色彩極重。而《逛街》中“商廈久流連,時尚風情炫萬端。雪紡長裙飄緞帶,輕旋,一襲涼生幻白蓮”,刻畫了一個都市女子形象,別有一番情趣。《南鄉(xiāng)子·夜歸》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錯過末班車,漫步長堤曳影斜。靜水幽藍輕漾夢,無邪,最是梢頭小月芽。 夜翼薄于紗,彼岸高樓此岸花。許我溫柔燈一盞,歸家,電視新聞普洱茶。
我讀過不少以城市生活入詩的作品,往往突出城居的迷茫和無奈。在劉如姬這首詞中,我卻看到了城市的溫暖。身居城市的人,以城市為家,一樣可以安頓自己的身體和靈魂。詞的結尾“電視新聞普洱茶”貌似詞語堆砌,但信息量極大,功力極高,用意極深。這不正是普通家庭生活的寫照么?
帶著古典情懷和現(xiàn)代領悟,描繪著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畫卷,我想劉如姬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