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勝前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建設新時代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這項工作的意義何在?是否可能?應該如何展開?這些問題需要深入探討。本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供學界同仁批評參考。
考古學是一門以物質遺存研究為中心來探索人類過去的學科,是一門跨越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其發(fā)展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基本研究路徑沿著科學與人文(社會)兩個方向展開。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xiàn)代考古學傳入中國。百年中國考古學篳路藍縷,從學習現(xiàn)代考古學的基本方法到建立學科主要分支領域,中國考古學已經(jīng)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
百年中國考古學的主要貢獻在于重建了中國史前史,考古工作把傳說以及傳說之前的時代逐漸揭示出來。這一工作還在繼續(xù)之中,也始終是中國考古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此外,中國考古學還有兩項重要任務:一是研究人類社會,尤其是史前社會的演化進程;二是研究物質遺存的文化意義。物質遺存不僅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直接見證,也是文化意義的主要載體。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不斷賦予物質以意義,人們就生活在意義包裹的世界里。對于中國考古學家而言,我們不僅要保護好承載文化意義的物質遺存——文化遺產(chǎn),更要把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揭示出來,理解其變化過程,闡釋它們對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價值。
中國考古學的任務,決定我們需要同時從科學與人文的角度來考察物質遺存。從科學視角來看,物質遺存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遺留,是客觀存在,它作為客觀的證據(jù),常用以證明或建構某種理論。當然,物質遺存不會說話,需要考古學發(fā)展有效的推理,從中獲取真實的歷史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考古學就是一門科學。而從人文視角來看,物質遺存又是主觀的建構,人們在歷史中不斷賦予物質以意義,這些意義參與建構人們的生活,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物質遺存包含的意義差異顯著。要揭示物質遺存的文化意義,就必須理解物質存在的文化背景,需要我們把史前史與歷史研究聯(lián)系起來考察,需要我們對中國文化有全面的理解。
為此,我們必須拓寬中國考古學的理論基礎,在科學維度之外增加人文維度。文化認同關乎國家與社會的長治久安??脊艑W尋根問祖,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文化的來龍去脈,建立共同的文化認同。在此過程中,它也在不斷確認物質遺存的文化意義。海德格爾講:“人,詩意地棲居?!痹娨鈦碜院畏??體現(xiàn)在何處?置身于中國園林,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詩意都是歷史的產(chǎn)物,都存在于物質之中——松、竹、梅、太湖石等。假如這些物質沒有中國文化傳統(tǒng)賦予的意義,我們面對松竹梅時,還會有“歲寒三友”的體會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們構建了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社會身份以及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內(nèi)涵;它們還意味著共同的價值和觀照世界的方式。
從中國考古學理論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我們還沒有充分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盡管我們的考古工作成果不斷,但是物質遺存的中國文化意義卻沒有得到充分揭示。當前中國考古學理論還是以文化歷史考古為主,研究的中心任務也限于重建中國史前史,在考古學另外兩項重大任務上建樹較少。理論滯后是一個主要原因。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亟待理論突破。借鑒西方考古學理論是一條路徑,但是在何種程度上借鑒,學界并無共識。過去四十多年來,引入西方考古學理論的嘗試一直在進行,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始終無法與中國的考古學實踐進行全面、深刻的結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考古學理論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影響,發(fā)生了“人文轉向”。因此,即便中國考古學試圖依賴西方考古學理論,恐怕也難以做到,我們必須建構自己的理論。
與此同時,在人文意義上采用西方考古學理論,就會發(fā)現(xiàn),一方面既有的話語體系不足以解釋中國古代文化與社會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采用這一話語體系,如果不施加必要的批判,就會被其內(nèi)含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失去文化自信與中國文化認同。過去一百多年來,我們習慣于從客位的視角來研究自身的文化與文明,相對忽視主位視角的研究。殊不知所謂客位的視角本身是帶有價值判斷的,它是以西方為中心形成的,并不是真正客觀的。其結果是“客位”視角的價值觀逐漸取代了我們自身的價值觀。我們研究物質遺存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通過它來揭示湮沒的歷史,還應該去發(fā)現(xiàn)、弘揚其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中國擁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農(nóng)業(yè)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還擁有與整個歐洲相當?shù)牡乩矸秶?,自然環(huán)境更加多樣;在長時段歷史中,中華文明始終與歐亞大陸西側文明并肩發(fā)展,這些正是中國考古學的基礎。中華文明正復歸歷史上曾經(jīng)的位置,為人類文化發(fā)展提供更多樣的選擇。歷史與現(xiàn)實決定了中國考古學的氣派。站在這樣的歷史時間節(jié)點上,新時代中國考古學更加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
中國考古學有沒有可能發(fā)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英美、法國、日本考古學的發(fā)展經(jīng)驗表明,有自身特色的理論體系需要有相應的思想基礎、支撐學科以及研究對象。就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而言,其可能性至少可以來源于以下六個方面:(1)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2)中國思想觀念;(3)悠久的文獻史學傳統(tǒng);(4)迅速發(fā)展的中國創(chuàng)新;(5)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需要。前兩個方面是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的思想基礎。第三個方面是可以利用的支撐學科。第四個方面是當前的時代精神。第五個方面是研究對象本身的特色。最后一個方面是中國特色考古學的實踐指向。正是這些獨特的方面,決定了中國考古學有可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的基石。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建設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考古學一直是中國考古學的目標。這其中經(jīng)歷過一些挫折,比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當成歷史本身,忽視對考古材料的具體研究。對此,蘇秉琦先生提出基于區(qū)系類型理論的重建中國史前史的學科目標,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當作中國考古學的宏觀指導理論。在當代世界考古學理論中,馬克思主義是批判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利器,這一理論在拉美考古學中的發(fā)展,展現(xiàn)了它的批評力量。西方馬克思主義考古,則是批判資本主義知識體系的重要途徑。中國在長期革命與建設過程中,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當代中國考古學理論建設中,如何更好地發(fā)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價值,還需要持續(xù)、深入的研究實踐。
中國文化擁有一個不同于西方的思想體系,強調整體性思維、有機的聯(lián)系、人的直接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物的相互融洽。這與偏好矛盾對立、邏輯分析的西方思維模式區(qū)別明顯。西方文化,尤其在科學思維方面,值得學習。但這不意味著中國文化的思想體系是落后、過時的,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恰好相反,當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西方的文化和話語壟斷,給世界發(fā)展帶來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而中國的思想體系有助于世界發(fā)展,能夠與當代社會發(fā)展結合起來。這一思想體系在當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果把考古學與這一思想體系結合起來,就會為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打下堅實的思想根基。
與西方考古學相比,中國考古學在學術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獻史學傳統(tǒng)。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連續(xù)不間斷發(fā)展的文明,有長期、系統(tǒng)的文獻積累與研究傳統(tǒng)。這意味著中國考古學家可以采用“直接歷史法”來研究考古材料,即考古學家研究自身連續(xù)的歷史,對自身文化的充分理解可以直達考古材料。當前有關中國古史文獻對考古學研究的價值還有不少爭論,目前的爭論更多側重于論證文獻的可靠性,而相對忽視中國文化意義傳承的連續(xù)性。也就是說,我們更應該通過對文化意義傳承過程的追溯來探索中國文化淵源,從文化意義上發(fā)揮古史文獻的價值。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歷史文化背景依賴,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服務于中國文明、中國文化與中國發(fā)展,而這一目標是我們簡單套用西方考古學理論所無法實現(xiàn)的。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物質材料為文化意義所滲透,同時,中國文化與社會又為物質文化意義所滲透,物與人在歷史與文化中深刻交融。研究者必須充分地把握物質的背景關聯(lián),切身地參與其中,才能理解物質的文化意義。數(shù)千年來物質遺存所積累的文化意義決定了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有著扎實的物質基礎。例如,中國的玉文化可以追溯到上萬年前,玉成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象征,而這樣的文化并不見于西方。要理解這樣的文化,必須與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相結合。
理論建設必須立足于實踐,中國考古學的實踐是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定了中國考古學的使命任務,考古學研究應該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這要求中國考古學發(fā)展相應理論,推動考古學實踐。當前,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已基本得到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中國考古學研究成果正在走向社會大眾,大量的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等成為民眾與考古學交匯的場域。民眾在這里體驗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也把習得的文化以其他形式融入社會生活。日益豐富的中國考古學實踐反過來也在推動考古學理論建設,對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的需要越來越迫切。
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應該是在既有思想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融合既往研究成果,立足中國考古實踐,滿足中國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理論建設。這里有兩種觀點需要注意:一種觀點認為所謂中國特色的考古學就是中國特色的田野考古學。筆者認為,純粹的技術方法層面上的特色,并非學科特色的本質所在,不能構成中國考古學的特色。另一種觀點認為,世界只有一種考古學理論體系,沒有必要發(fā)展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這樣的認識是烏托邦式的,當代世界考古學理論的發(fā)展并不支持這樣的觀點。基于中國思想、中國學術傳統(tǒng)、中國文化與中國實踐,我們相信建設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是可能的,也是符合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的歷史必然。
考古學理論體系是多維的、多層次的,至少應該包括五個層次:第一層是有關考古材料時空與形態(tài)特征的理論,主要指考古地層學與考古類型學;第二層是有關考古材料形成過程的理論,回答考古材料是怎么來的,包括廢棄過程理論、考古埋藏學等;第三層是狹義的透物見人理論,包括石器考古、陶器考古、墓葬考古、聚落考古等;第四層是有關人類行為、社會、歷史與文化的理論,這些理論不專屬考古學,往往來自相關學科,但可以指導考古學研究;最后一層是哲學層面的,即有關考古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與認識論。
五個層次的理論形成考古學研究的三條推理路徑:從上到下(演繹推理,從理論到材料)、從下到上(歸納推理,從材料到理論)、平行推理(中程理論,提供參考框架)。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需要完整的考古學理論層次與推理路徑。以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為例,從靜態(tài)的物質遺存到鮮活具體的社會組織,中間有一條鴻溝。要跨越鴻溝,不能僅僅依賴對考古材料的歸納,必須同時發(fā)展從人類學、歷史學以及社會學理論出發(fā)的演繹,獲得可以在考古材料中檢驗的假說。其中部分理論存在古今不一致的問題,但是可以發(fā)展類比推理、啟發(fā)研究的路徑。三條路徑共同協(xié)作,才可能最大程度上解決問題。
再者,在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的建設中,有若干重要且切實的問題需要特別關注,包括族屬考古、中國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研究、中國文化的傳承研究等。族屬考古是目前考古學界關注的重要理論難題,中國文明起源更是若干考古重大項目聯(lián)合攻關的課題,有關中國文化傳承(物質遺存上的文化意義)的研究即將成為下一個重要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是構建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特有的關懷觀照,也應成為中國考古學理論的特色之一。
以上是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基本框架以及需要補充完善的內(nèi)容。具體到建設的方法路徑上來,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應該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需要融入不同學科的進展,結合不同派別的理論發(fā)展(包括廣泛學習西方考古學理論建設的成就)。一項基本的途徑是,我們要學習做增量的歷史,避免現(xiàn)代性的、總是否定過去的做法。中國考古學理論需要繼承、弘揚一些有價值的理論基礎,可以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觀念,尤其是整體、系統(tǒng)、辯證的思維方式,打破二元對立的物質觀,彌補以西方為中心的理論發(fā)展的不足。以傳統(tǒng)金石學為例,從科學角度來審視它,必定是存在許多問題的,它不夠“科學”,但是從人文的角度來看,金石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義的保存至關重要。
除了縱向的積累,橫向的引入同樣重要?;仡櫩脊艑W理論的發(fā)展歷程,許多理論都來自相關學科,尤其是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哲學等。過程考古學的主要理論來源是人類學的文化生態(tài)學、文化進化論、文化唯物主義以及科學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后過程考古學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以布迪厄與吉登斯為代表的社會學思想。當代考古學的新的理論思潮基本都是學科交融的產(chǎn)物。打破學科藩籬,促進學科交融,是理論發(fā)展的必要。
回顧考古學術史,還可以發(fā)現(xiàn)考古學理論的發(fā)展大多與學科任務密切相關,而任務的形成又是學科內(nèi)外關聯(lián)的產(chǎn)物。要發(fā)展中國特色考古學理論體系,需要更多專門人才與更加完善的學科結構;需要研究者超越當前的研究任務,反思既有的研究范式,探索新的研究路徑。就當前的中國考古學而言,就是要加強考古學的闡釋性研究。
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借鑒西方考古學?,F(xiàn)代考古學源于西方,當代西方考古學理論已經(jīng)形成多維、多層次的體系。西方考古學理論在中層理論方面非常豐富,創(chuàng)新不斷,值得學習。關鍵是我們在借鑒時要“化西為中”。無論是繼承還是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新時代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建立的標志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考古學話語體系,一種特色鮮明、有說服力的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