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娟
摘要:早在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再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一體兩翼;教學模式
作為教師,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弘揚勞動精神。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xiàn)狀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與中學、高中甚至大學期間相關課程教學工作的實施有著較大的差異。好奇心強、認知接受能力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較強等,是小學生固有的成長特點。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觀念的學習方面,小學生與其它階段的在校學生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小學生對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觀世界基本上還處于懵懂的認知時期, 在人生觀念以及德育觀念的形成方面基本還處于空白認知狀態(tài), 這就進一步凸顯了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性。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模式
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xiàn)狀,我們課題組通過多次探討提出以下的教學模式的內容:
(一)以“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實施《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達到多元、高效育人的目的
課題基于部編本小學中高段《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采用 “一體兩翼”教學模式達到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目的。“一體兩翼”是指以“課堂實踐”教學為一體,“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為兩翼的教學模式。課堂教育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都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其各有各的優(yōu)劣?!耙惑w兩翼”的教學模式,重在將其各自的優(yōu)勢最大化,從而更好地為《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服務。課堂實踐教學從創(chuàng)設情景出發(fā),著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體驗知識的實踐過程。通過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形式,鼓勵、質疑、批評和發(fā)表獨特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促使《道德與法治》從“課堂實踐”為中心,向“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作深度延伸,最終,達到多元、高效育人的目的。
(二)以“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為《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整合校園、社會資源,提升育人品味
校園實踐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我校以構建特色學校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暖心教育,筑愛成長”為教育理念。為此,我校充分挖掘潛力,廣泛運用《道德與法治》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校園實踐活動。如:“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珍愛生命,拒絕毒品”、“拒絕管制刀具進校園”、“節(jié)約從我做起”、“學憲法,講憲法”等專題活動。既進行了道德與法治教育,又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社會實踐則是循序漸進,從個人到集體至社會的道德呈現(xiàn),讓學生以學習為工具進行探究和實踐。如:“手拉手撿起一個希望,還母親河一片綠色” 、“我為家鄉(xiāng)環(huán)保出點力”等系列活動。這樣,將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教學融入到課堂文化、校園文化、社會文化中去。用校園文化和生活事件激發(fā)學生經(jīng)驗從自在狀態(tài)到自覺狀態(tài)的轉變,促進兒童審視實踐的價值。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融入學習與生活,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豐富生活經(jīng)驗,增強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培養(yǎng)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積極探索和實踐體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要求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教學新模式,這跟部編本改革內容是一致的。
(三)以“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使《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立體化,有深度
《道德與法治》是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新教材的編寫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以立德樹人為主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普及法律常識,小學尤以規(guī)范教育為重,所以這既是道德教材也是法治教材。在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發(fā)展的基石。十八大報告有關《教育的論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苯逃斠缘掠秊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國民。明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國家所需、社會所需,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根本任務———為學生的一生發(fā)展打基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將是國民教育的首要任務。新課程,也是新挑戰(zhàn)?;浴兜赖屡c法治》的學科特點,如果在教學中僅限于書本和課堂實踐教學,難于達成相關的教學目標?!耙惑w兩翼”的教學模式使《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從課堂聯(lián)系到學生的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更教育立體化;使單一的書本內容和學生生活時代背景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之與學生的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真正做到教育與實踐相結果,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必須聚焦學科特點,以“學科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yōu)榫劢埂皩W科活動為本”的教學,大力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匠心獨運,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去粉飾、表真情、除平淡、顯生機。從而真正讓《道德與法治》課堂體現(xiàn)出以實踐能力為統(tǒng)攝,促進每位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更充分地發(fā)揮課堂活動與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新時代黨員干部學習關鍵詞(2019版)》,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2] 金亞慧. 對課堂教學增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的幾點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