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鴻 羅旺
(1.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2.邵陽學院 湖南邵陽 422100)
按照國家教育部門出臺的新課標,大學體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堅韌的性格、強大的技能、良好的體能,以及受益一生的運動習慣。大學體育文化則是以新課標為指引,以體育活動為內容,以校園為空間的群體文化。由此可見,大學體育文化對于大學生對體育的初認識、對制度的觀點、對人生目標的設定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提高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是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及其社會適應力的關鍵。
第一,群體性。即在高校環(huán)境中,體育活動大部分以群體性形式出現(xiàn),這也是高校體育文化是群體文化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由性。在人文治學的今天,校園更講究個性培養(yǎng),給予大學生更寬松的環(huán)境,使其可以結合自身愛好、能力、特長等來選擇自己的發(fā)展方向,體育教學同樣如此,體育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自由性的烙印。第三,融合性。高校體育文化因高校不同而存在差異,并且可以彼此交流逐漸融合。第四,發(fā)展性。高校體育文化與所有事物都一樣,有其誕生、發(fā)展、成熟的過程[1]。
大學體育文化形式根據(jù)具體體育項目劃可分為田徑、體操、籃球、足球等數(shù)10 種形式;從文化組織構成角度劃分,可分為體育社團、項目小組、愛好群體、個人等;從民族體育角度劃分,可以分為非遺體育活動、傳統(tǒng)體育項目等。
體育文化主要由價值與觀念、技術規(guī)范、技術與教育、體育設施4個方面構成,或者說是物質層次和精神層次構成了高校體育文化。
大學生是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等教育階段,形成了其獨有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個人。其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掌握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具有自己的目標。他們身處于同一教育環(huán)境中,在思想觀念上形成了一定的共性認識[2]。發(fā)展個性是為了發(fā)揮大學生個人的能力、技能等優(yōu)勢,培養(yǎng)共性是為了塑造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大學生社會化就是在大學校園接受教育之后,使學生的個性更豐富,共性認識更堅固,能夠確保自身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實現(xiàn)本質的變遷。換而言之,只有大學生充分社會化,才能使得其科學、合理地彰顯個性,并能夠遵守社會秩序、法律規(guī)章。
高校體育文化特點突出、形式多樣,而且其組成涵蓋了物資建設和精神領域,大學生實現(xiàn)社會化需要在個性、能力、體能、思想等方面獲得突破和發(fā)展。最主要的是大學生社會化是需要外部教育、內部認知來共同實現(xiàn)的:在外部教育的作用下,喚醒其個性成長需求,并在不斷學習中覺悟到法律和道德存在共性,而且能夠認識到這種共性是社會發(fā)展所需,故此自己必須遵守[3]。而外部教育中高校體育文化屬于有機組成,其對學生的社會化有以下作用機制。
高校體育文化倡導學生在運動場揮灑汗水,在群體運動中塑造敢打敢拼的性格,建立積極心態(tài),懂得對待事情要積極主動,并可以在比賽雙方的對抗中正確認識競爭,能夠習慣競爭、喜歡競爭,明白競爭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事實也證明,喜歡運動的大學生比不喜歡運動的大學生樂觀、豁達。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入學時并不是非常合群,愛好少且不愛交流,待人接物比較拘謹,但是之后經常參與體育運動,加入了體育社團,最終變得樂觀、大方,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因此結交了很多朋友。實際上,這都是體育文化作用于他們心理,讓他們有了積極的心態(tài)[4]。
高校體育文化通過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不喜歡體育運動)、不良生活習慣(看手機、玩游戲),使其對運動產生興趣,進而逐漸改善體質及提高體能。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體質較差的學生,要經歷從抗拒體育運動到接受體育運動,最后喜歡上體育運動的過程,這一過程時間較長,只有學生養(yǎng)成了運動習慣,才能接受運動并體會到運動帶來的愉悅感[5]。由此可見,體育文化對個人心理的影響是強大的,其突破了大學生不愛運動的心理瓶頸,最終使其在快樂運動中成就了良好的體質。
個性是個人性格的綜合,具有獨特性,是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顯著標志之一。人格則是指作為一個健康的人要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及清晰的自我意識。由此可見,塑造良好的性格可以讓人建立良好的人格。高校體育文化具有規(guī)范教育、制度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等內容,對于人的個性有塑造功能,如能夠讓大學生認識到規(guī)范、制度的重要性,從而建立守法守約意識;在高校體育文化主張的“分工合作,拼搏進取”的觀念下,能夠敞開心扉接受他人;建立人人平等思想,認識到競爭的重要性,并能夠學會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贏得競爭[6]??偠灾?,大學生在4年高校體育文化的熏陶下,最終能夠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大部分高校在校風建設上缺乏全局觀,只是將學風、教風作為重點,對體育文化建設重視不足[7,8],且在定位、傳播、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缺乏研究。這主要是因為大學校園在體育教學方面就缺乏重視,教學系統(tǒng)性不足,德育滲透不夠,體育與大學生心態(tài)、體能、個性、人格等關聯(lián)性不密切,大學生感受不到體育的益處,造成了學習上的松散消極,對體育文化自然缺乏認識。
高校體育文化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卻缺乏傳播媒介,校園內各類媒介大部分體現(xiàn)的是學術內容、紀律內容,以及一些招納社員的社團海報等[9]。而且在新媒體時代,高校體育文化在校園官網(wǎng)上只處于顯眼的位置。媒介傳導的缺乏,導致了高校體育文化難以走進大學生心中。
首先,在建設上要形成大局觀,要重視體育文化對學生精神、心態(tài)、體能、個性、人格等方面成長的重要性。理順體育文化和大學生二者關系后,要在其定位、傳播、創(chuàng)新上投入精力。定位上需要多考慮其他院校定位,這樣才能確保本校體育文化定位的獨特性、鮮明性;傳播上需要融合新媒體、新方法,抓住大學生媒體閱讀特點做到靶向宣傳;在創(chuàng)新上多納諫、多傾聽大學生群體的意見[10]。最主要的是,高校必須對體育教學重視起來,將體育課堂作為體育文化宣傳教育的主戰(zhàn)場,要讓大學生認識到體育文化的魅力,愿意從中學到自己所需的內容,這樣才能使體育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扎根。
高校內宣傳角、各班板報、校報、官網(wǎng)等都可以開辟體育文化板塊,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學生運動的身影,優(yōu)美的文字、生動的圖片、激烈競賽的視頻,無一不是吸引大學生目光的利器;積極開展體育社團,對社團展開體育文化教育,使其成為該文化傳播的傳播者、傳播載體,讓其成為該文化的鐵桿受眾,以點帶面覆蓋全校;善于利用自媒體如微博、博客、論壇、微信等來發(fā)送體育文化內容,制造話題引發(fā)討論,讓體育文化成為文化主流之一;尤其是能夠認識到現(xiàn)代傳播“大眾傳播”的機制,明白傳播者亦是接收者,每個人都掌握自己的宣傳媒體,每個人都是媒體人,只有認識了這個現(xiàn)實,才能在傳播內容、傳播方法上形成突破。
高校體育文化屬于高校建設中的上層建筑范疇,其是高校歷經多年發(fā)展逐漸形成的與其他院校不同的體育精神、體育觀念、體育主張等,帶有明顯的學校意識,是高校競爭力的代表。因為其可以作用于大學生精神、體能、個性、人格等領域,故此其對于大學生社會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需要高校全面看待體育文化,重視體育課堂,把握體育社團建設,創(chuàng)新體育文化宣傳模式,將大學生乃至于社會受眾納入進來,充分發(fā)揮出高校體育文化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