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導師/陳艷輝(益陽市安化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
辯論班級/益陽市安化縣第二中學高1810班、1812班
肖雄:
孔子有云:禮之用,和為貴。由此觀之,禮讓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讓禮讓成為一種人人必須履行的義務,有助于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今國際社會矛盾糾紛繁多,緊張局勢加劇,如果各國能將禮讓當成一種義務,將有助于緩和國際局勢,順應時代“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文彥昂:
禮讓作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對個人與社會都有重大意義,應成為一種義務。于個人,禮讓能夠提高人的修養(yǎng)與素質,彰顯良好的品格,使人能夠在無私的奉獻和謙讓之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若沒有禮讓,就沒有六尺巷“寬厚仁愛,謙恭禮讓”的佳話。從國家層面看,禮讓成為一種義務,有利于培養(yǎng)謙和禮讓的社會風氣,提升國民精神面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并有效化解社會中爭奪蠅頭小利的亂象。
鄧佳炫:
于社會而言,把禮讓變?yōu)榱x務是一場災難。假使以“禮讓”為先,社會的競爭機制豈不成了空談,社會的蓬勃活力何處可尋?于國家而言,禮讓成為義務也絕非好事。在中美對峙中,面對美國的窮追猛打,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該出手時便出手。我們的話語擲地有聲,我們的行動雷厲風行。假若我們一味禮讓,國家尊嚴何以保護?國家利益何以維護?
王晨旭:
眾所周知,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通過謙讓可以為他人帶來便利;而義務則是不得不履行的職責。
禮讓是基于自我愿意的基礎而實施的善意之舉,它是“我樂意”,而不是“我不得不”。如果將其與義務“捆綁”到一起,那“禮讓”也將名存實亡。
老師結語
將禮讓深植于心
禮讓是德與法的碰撞,是理與情的交融。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過這個條件和范圍就會成為謬論。禮讓作為傳統(tǒng)美德,以實現(xiàn)“以和為貴、美美與共的和諧社會”為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禮讓應該成為一種義務。但禮讓一旦成為制約人們的枷鎖,也會成為不良行為的催化劑,會助長以“禮讓”之名行推諉之實的風氣,會因“禮讓”催生出不求進取等被時代淘汰的陋習。
凡事有度,正反皆有理。此辯題的真正價值是,不管禮讓該不該成為一種義務,以禮待人、對事以禮是我們應有的素養(yǎng)。沒有品性上的豐滿,知識就是偽裝。我們應將禮讓之儀融貫于心、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