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偉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雙峴中心小學,甘肅靜寧 743400)
紅色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將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探索新時代背景下依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園文化的有效路徑,遴選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從而讓學校德育教育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途徑。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積淀起來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革命精神的凝聚和升華,飽含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引導中小學生了解地方紅色文化的形成過程,學習革命先烈為了革命勝利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跡,必將激發(fā)中小學生立志成才、報效國家的愛國情感,促進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價值認同感的提升,從而實現(xiàn)德育教育目標[1]。
將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培養(yǎng)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而塑造學生優(yōu)良的品格和素質。
在新時代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進一步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面向未來,提升文化精神指引的有效途徑。新時代中小學德育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青少年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受到精神洗禮,思想得到升華。
“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于2003年在學術界被首次提出。彭央華、項波的《利用江西紅色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思考》和張茂枝的《廣元市開發(fā)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現(xiàn)狀與建議》兩篇論文,從不同角度以“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涵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并深入探討了其對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學校德育教育的價值。可見,關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和研究首先是從學校德育教育開始的。
大力發(fā)掘、開發(fā)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增強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多樣性、開放性及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是實現(xiàn)新時代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對于豐富地方中小學德育課程內容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
教師要以中小學品德課為教學主陣地,多方面、多渠道地深入發(fā)掘本土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結合學校實際,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并讓學生輔修這套教材,讓地方紅色文化融入當地中小學德育教育教學序列化和常態(tài)化。下面以靜寧縣界石鋪“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館”為例,說明中小學各學段德育教育中應如何滲透地方紅色文化。
低學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一、二年級語文、品德與生活等文本中收集其蘊含的紅色文化。針對紅色文化相對抽象、低年級小學生理解困難的特點,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符合低年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同時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生動化。例如,在教學“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炎黃子孫”等課時,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情景和有關炎黃的動畫片,然后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進而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教育。
中學段:進入中年級段,學生閱讀感知文本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教師可通過專題學習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收集和尋找家鄉(xiāng)的英雄,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在同學、家長和教師的幫助下整理成冊,讓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成繪本等。在瞻仰平涼靜寧縣界石鋪長征紀念園、參觀“毛主席舊居”、了解老紅軍余新元的革命故事后,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心靈震動,并立志沿著英雄的足跡不斷前進。
高學段:進入高年級后,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文化積淀,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收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尋找身邊的英雄,并將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德育教育,形成對地方紅色文化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例如,在教學“我為母校添光彩”和“誰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等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靜寧籍老紅軍余新元學“雷鋒精神”的指引下,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目前,中小學德育教育主要以灌輸的說教形式為主,忽視學生的參與和實踐。因此,學校對中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不僅要在理論層面上進行教學,更要組織學生參與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
要想實現(xiàn)地方紅色文化與中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學校要重視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只有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才會用內化于心的道德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從而將德育教育落到實處。
平涼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靜寧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界石鋪紀念園、涇川縣紅二十五軍激戰(zhàn)四坡村時的指揮所“紅軍樓”等紀念館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各地中小學在組織開展德育實踐教學活動時,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就近參觀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利用情景模擬或再現(xiàn)的科技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體會那炮火連天的戰(zhàn)斗場面,進一步體會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和視死如歸。學生在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對地方紅色革命歷程的來龍去脈有了更加直觀、深刻和全面的了解,還進一步增強了熱愛家鄉(xiāng)和國家的情感。
自1981年思想品德課程開設以來,德育教育改革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操作層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為了追求升學率,很多地方學校將思想品德課程視為“副科”,其德育教育往往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從實地調研來看,許多中小學生除了粗略知道思想品德教科書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故事外,對家鄉(xiāng)的英雄人物知之甚少,對中國革命歷程和革命英雄的了解就更加有限了。對此,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且適合新時代學校德育教育教學的校本教材勢在必行。
紅色文化在中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顯而易見,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中小學德育教育中,是新時代中小學德育教育和弘揚紅色文化、傳播主旋律的內在要求。中小學校應充分發(fā)掘、整合和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以學校思想品德課堂為教學主陣地,組織學生定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同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本地紅色文化創(chuàng)辦宣傳欄、建立紅色文化館等,從而實現(xiàn)校本紅色文化與校外實踐體驗活動的有機結合,促進德育教育教學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