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珊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中提倡:“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重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弊R字能力作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重要教學任務,對孩子今后的自主閱讀和學習能力,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教學上,充分將學生的每個器官都能調(diào)動起來,把識字學習的過程變?yōu)楦佑腥の缎院托蜗蠡?,提高學生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關(guān)鍵詞:識字教學;趣味性;主動學習
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模仿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聯(lián)想能力和記憶力都處于快速發(fā)展的一個關(guān)鍵階段,非常適合認識漢字。如果錯過本階段的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往后就會嚴重影響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對于造句、寫小段落的能力就更嚴重了,識字量不足的孩子,也極大造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落后,也影響其他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通過所任教二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得知,他們當中89.9%的學生都認為識字對他們的學習及以后工作都非常重要或重要,喜歡識字的學生占91.9%,他們的識字量大部分處于200至1500個之間,具體情況與數(shù)據(jù)(如圖1所示)。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9版)規(guī)定,小學低中高段,學生的識字量的標準要達到1600個,相差深遠,要提高他們二年級期間的識字量,任務還是比較重大。
同時,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識字教學,他們認為老師采用多種識字方法的適合程度也相當高,(如圖2所示)
基于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與分析,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符合他們年齡喜好、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把學習的趣味性融入課堂,讓他們的頭腦、嘴巴、手腳、想象力、觀察力都“動”起來,激發(fā)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變“被動”識字為“主動”識字,從而促使學生成為一個樂學、愛學的主體。
一、字謎法——讓頭腦動起來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引入字謎法,讓學生根據(jù)一定的謎面去找謎底,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頭腦風暴”,這既能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也能加強學生對字形結(jié)構(gòu)的理解,還能鞏固學生對相應文字的記憶,可謂一舉三得。比如,我在教“告”字的時候,就讓學生猜字謎——“一口咬掉牛尾巴”,讓他們自己思考去得出答案。學生們聽到之后,整個課堂都活躍起來了,他們覺得很好玩,究竟咬掉牛尾巴后會是一個什么字呢?接著頭腦快速轉(zhuǎn)動起來努力思考,最后大家共同討論出答案,“牛”字沒有了尾巴,再加一個口子就是——“告”字。當然,還有其他的:一山更比一山高——出,一字十八點——術(shù)……通過這樣的學習,不但讓學生記住了新字,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字形結(jié)構(gòu)的深層次理解。
二、口訣法——讓嘴巴動起來
口訣法,也可以稱為兒歌法、順口溜法等。顧名思義,就是在識字過程中編排一定的口訣、兒歌和順口溜協(xié)助識字教學。比如: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掌握“跑”、“泡”、“炮”、“袍”、“飽”、“抱”這幾個形近字。我在教學過程中編排了一個識字口訣:
有足才能跑,有水吹泡泡。
有火放鞭炮,有衣穿長袍。
有飯能吃飽,有手抱一抱。
首先,由我?guī)ёx了幾遍,學生跟讀幾遍后,讓學生自由讀幾遍,通過觀察,挑選幾個讀的比較準確和掌握好的學生,在全部學生面前示范讀。實踐證明,通過口訣法識字的效果明顯,學生在朗朗上口、口口相傳中,激發(fā)了極大的識字興趣,不但能加強學生對字形的記憶,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表演法——讓手腳動起來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chǔ),智慧從動作開始”。低年級的學生剛從絢麗多彩,充滿游戲和玩耍的幼年踏入校門,愛玩愛動是他們的天性。我在識字教學中,根據(jù)他們這一年齡特點,我適當安排一些有趣的表演活動和游戲,讓學生在玩耍互動的過程中,認識到更多的漢字。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掌握“跑”、“泡”、“炮”、“袍”、“咆”、“抱”這幾個形近字,我作出了下面安排:先找出7個學生,其中1個學生胸前貼一個“包”字,讓另外6個學生分別貼上“足”、“水”、“火”、“衣”、“口”、“手”字,并站在講臺里上,然后6個同學依次走到貼著“包”字同學的旁邊,兩個學生胸前貼的兩個字就可以組成一個新的字。通過這種表演的方式,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教學,起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課堂也變成了學生表演的舞臺,教師就是一名組織者和觀眾。
四、圖示法——讓想象力動起來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圖形和色彩特別感興趣,對于形象生動的圖示比較敏感。我在識字教學中,常常會提供給學生一些識字圖片,讓學生對看到的圖片形狀和色彩進行漢字想象,從而促進他們識字的興趣。課堂上,我事先準備好一些樹、水、山、人、飛、火等類似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圖片的觀察來總結(jié)出字形、字義。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和字形的結(jié)合,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記憶,有利于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識字學習。
五、比較法——讓觀察力動起來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數(shù)量也是極其龐大,而且有相當多數(shù)量的漢字書寫也是差不多,學生日常上很容易混淆,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更加突出,這給他們識字過程中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根據(jù)平時經(jīng)驗得知,在漢字音、形、義三個要素中,字形的辨別和識記是難點。為了突破學生的這個難點,在識字教學中,我靈活運用了比較法,讓學生通過相近漢字的比較,并細心去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準確區(qū)分、識記生字,取得的效果也特別明顯。在“通”、“痛”、“涌”三個字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去觀察比較,然后老師協(xié)助講解,有腳走是通過的“通”,生病了就會“痛”,水流出來了叫“涌”。又如,像馬一樣拉車的叫“驢”,有火的叫“爐” ;揮揮手叫“揚”,一種樹木叫“楊”,加水煮成“湯”…… 把這些形近字集中起來比較,學生就容易分清它們的字形了。比較法可以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有針對性去識記這些漢字,也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總之,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課標里的一項重要任務。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式、大量抄寫和抽查懲罰式等教學方法已不適合學生了。新時代的教師應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規(guī)律,以學生為課堂和教學的主體,采取多樣式、趣味性、形象化等方法融合起來進行教學,不斷的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讓學生身體各個器官都“動”起來,參與到識字學習中,讓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zhuǎn)變、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進行轉(zhuǎn)變。實踐證明,我通過上面的“五動法”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的識字學習變得更快樂,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談小學生低段識字教學[J].曹燕.珠江教育論壇.2017年03期;
[2]小學低年級趣味化識字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陳淑敏. ?寧夏教育科研.2018年03期;
[3]淺談低年級如何有效的進行識字教學[J].吳亞娟.當代家庭教育.2018(07);
[4]例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方法研究[J].張微.新課程導學 2019年04期;
[5]小學識字教學要多些“味道”[J].熊彩霞,丁良桂.小學 學(語文版).201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