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恩
(河北大學(xué)哲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莊子哲學(xué)之最高旨歸是追求“逍遙”?!板羞b”的境界,在莊子哲學(xué)的建構(gòu)里,指向的是超越一切有形、無形的束縛而達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存在狀態(tài)。這是一種純精神意義上的超越,是審美之域下詩意的表達。
據(jù)《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莊子活動的年代約在戰(zhàn)國中期。眾所周知,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我國歷史上知名的亂世。禮崩樂壞、列國諸侯之間相互征伐,整個社會都處于一種極端無序的狀態(tài)。此時,社會矛盾激化,世道黑暗,統(tǒng)治者們“率獸而食人”。莊子亦親歷這個慘淡的世道,發(fā)出了“今世殊死者相枕也”的泣訴,故莊子“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保ā短煜隆罚┤欢f子還是“語”了,莊子的“語”是詩意的語,是審美的語,是理想對現(xiàn)實的超越。試想一下,生存在那樣一個治道衰微,生死無度的環(huán)境中,個體生命自身無疑會遭遇到極大的困境,但這種困境又非是個體之力所能改變的,它事實上表現(xiàn)為一種十分巨大異己性力量。而這種力量就往往構(gòu)成了限制個體生命的自由的枷鎖。那么作為生活于這種異己性力量所控制和壓抑的環(huán)境中的大哲人莊子,就不能不對這種現(xiàn)實的生存困境有所關(guān)注和體驗,而這種不自由和無意義的生存境遇,就促使莊子自覺地想去尋求一種超越和擺脫這種困境的道路。而莊子事實上也找到了這種解脫之道,即一種立足于主體自我的審美意識化的“逍遙游”的超越之道。換言之,在面對人生困境時,莊子試圖以審美的態(tài)度和眼光化解世界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從而在一種“美”的世界里達至“逍遙”之境,或者說莊子的“逍遙游”實際上是一種審美化的存在狀態(tài)。
朱光潛先生曾在《談美》中,以一棵樹為例子,討論了三類不同身份或立場之人的對待“樹”的意義和價值的態(tài)度。第一類是科學(xué)的態(tài)度,以生物學(xué)家為代表。在科學(xué)的視域中,樹向人呈現(xiàn)的是各種具體的物理和生物學(xué)的規(guī)定,而科學(xué)家或生物學(xué)家其注目所在,即是樹的具體之種屬規(guī)定。第二類是實用的態(tài)度,以商人為代表。商人“重利輕別離”,故在面對“樹”這一物象時,他首先關(guān)注的是“樹”的實用價值,此樹能否進入市場從而轉(zhuǎn)換為具體的財富利益,是此“樹”之于商人的意義所在。而至于最后一類則是審美的態(tài)度,是以藝術(shù)家、詩人為代表,而藝術(shù)家所傾心的則完全不同于前者,他完全拋開了“樹”的各種工具或知識學(xué)價值,而完全沉浸于“樹”之美本身。在藝術(shù)家之審美的視域中,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樹”共融一境,天人合一。從而,“天人”“物我”陶鑄大化,托命自然之美。而這種“美”的視域中對“存在”的關(guān)照態(tài)度,是完全超越了實用的和科學(xué)的價值立場,而完全用審美、觀賞的“心”去察照世界。也就是說,在審美的意義上,在美的世界里,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客體)是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元的對立,而達到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狀態(tài)。這也就是對現(xiàn)實存在的審美超越。而莊子《逍遙游》中的“鯤鵬”之喻,其所演繹的亦是這種審美化的超越之境。在《逍遙游》篇中,莊子別出心裁地刻繪了北海鯤鵬的寓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舴虺颂斓刂鶜庵q,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鼻f子行文多善用寓言寄事,《天下》篇在論說莊子的文風(fēng)時言道:“以巵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笨梢娗f子是寄言以出意,托“物”以喻“理”。而在這則鯤化鵬飛的寓言中,莊子所表現(xiàn)的就是抒發(fā)對現(xiàn)實的人生困境的解脫之道,即立足于一種審美的超越精神,而進達無拘無束的審美化的“逍遙”之境。而在本則寓言中,北冥其實就象征著陰冷沉滯的現(xiàn)實世界,象征著有諸多牽繞的人間世,象征著尚執(zhí)著于天人物我之分、美丑善惡之別。巨鯤生活在如此之環(huán)境,實不得自由。于是它想到了超脫,他要化為九天的大鵬,去尋找理想的天池,故“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而“南冥”則寓意著一個光明、溫暖、自由的場所,“南冥者,天池也。”對此,成玄英亦疏解道:“南即啟明之方;魚乃滯溺之蟲,北蓋幽冥之地;欲表向明背暗,故舉南北鳥魚以示為道之徑耳。”成玄英疏解得很是貼切。北冥的鯤化為鵬,振翅而飛,水擊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于九天之上,飛往“天池”。這是一種超越,是鯤鵬對北冥的超越,同時這種超越又是審美心境的寫照。當(dāng)巨鯤生活在北冥之中時,其目光所見,都無過與自身息息相關(guān)的海水,此時的鯤可以說是有“實用”態(tài)度,有“功利”之心的鯤,它被“海水”束縛住了。后來鯤化為了鵬,振翅于九天之上。此時鯤鵬與北冥、與大地拉開了距離,它的視角也發(fā)生了改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以息想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此時的鯤鵬再回首去看原先的一切,卻是發(fā)現(xiàn)以往所固執(zhí)的、所在乎的、所擁有的,原來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甚至說彼時的境遇在此時看來,一切竟是那么的可愛,是那么的美。
而鯤化鵬飛的存在方式,其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一種審美心靈下的超越,而這也就是“逍遙游”?!叭舴虺颂斓刂鶜庵q,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莊子就在這“游”于無窮的審美心境里,達到了逍遙,實現(xiàn)了超越。正如徐克謙先生所說那樣,“莊子的審美態(tài)度和審美價值取向,集中體現(xiàn)為一個游字……以游的智慧化解了一切哲學(xué)難題……從而使人的精神從受到時空限制的‘此在’中游離出來,獲得自由于解脫?!?/p>
在以“鯤鵬”為喻,展露審美之道的奧秘之后,莊子在《逍遙游》中,又下筆刻畫了一個極其特別的理想的人格形象——姑射神人。姑射神人是借寓言人物肩吾與連書的對話出場的。肩吾曾經(jīng)聽到過另一位寓言人物接輿的話,覺得接輿之言“大而無當(dāng),往而不反”而使自己感到很驚怖,很不理解,因為接輿的話好比“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于是肩吾就向連叔訴說。連叔感到很驚奇,就問接輿到底說了什么。肩吾就轉(zhuǎn)述了接輿的話,“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逍遙游》)接輿的這段話展現(xiàn)了一個物我兩忘、超凡脫俗的神人形象。而姑射神人的形象與前面的肩吾可謂是大有徑庭,肩吾這個名字莊子安排的或許很有寓意。肩吾,從字面意思上看,是把自己放在肩上。換句話說肩吾是時時刻刻把自己放在心上的人,把自己念掛在心頭時刻注意著物與我的界限,讓自己與世道相亢。這樣的肩吾,他的生命就不由得顯得沉重了。所以當(dāng)肩吾聽到物我兩忘的姑射神人時,感到十分的驚怖覺得“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辈唤饲椋痛碇蒙渖袢耸橇硪粋€世界的人。這個世界可以說是天的世界,“天”就代表著自然、自在、和自由,而“人情”的世界與“天”是相對的,它象征著人為、刻意和沉重。姑射神人是歸屬于“天”的存在,她“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她可以乘云氣而遨游,她的精神凝聚專一,具有一種神秘的能力,為“物”所以成的根據(jù)和前提。而莊子所描繪的“姑射神人”的這樣一種形象,其實就是姑射神人“物我兩忘”的審美觀照之境。
在一般人的認知里,通常都存在著一種“物”與“我”的對立。也就是說是認知的主體“我”與認知的客體“物”是彼此二元分開的。這種認知在通常意義上或者說從邏輯意義上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似乎我們從產(chǎn)生自我意識的那一刻起,就不免會導(dǎo)致這種“物”與“我”的二元對立的認知,“物”與“我”似乎總是相對的。然而這種“物”與“我”的對立,在莊子看來是會造成人與自然大生命世界的緊張與分裂的。最明顯的代表就是前面所說的寓言人物“肩吾”。陷于這種“物我”關(guān)系的生命自是不得自由,也不可能做“逍遙游”的。為此,莊子就提出了姑射神人的“物我兩忘”的審美觀照。而“物我兩忘”的審美觀,首先是超越萬物,用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從“物”與“我”的糾紛和緊張中跳躍出來,用非實用、非功利的純審美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一如神人“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四海之外,其實也就是游于“物我之外”,而“四海之外”在《莊子》中就象征著塵世之外的自然大化,此時的神人是雖有“我”而非“我”、有“物”而非“物”。其次“物我兩忘”有時又是物我交融、不分主客體的。在姑射神人的寓言中,連叔在聽了肩吾的轉(zhuǎn)述之后,就對接輿的話或者說對姑射神人的心境進行了分析和解讀。連叔曰:“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世斳乎亂,孰肯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保ā跺羞b游》)在姑射神人的審美心境中,“物”“我”又是交融為一的,“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薄盀橐弧币簿鸵馕吨安欢保@種“物我不二”其實也是審美意義上的物我兩忘。也就是說在這種審美心境的觀照下,主客體的二元分立也得到了超越。
莊子“逍遙游”的這種姑射神人式的物我兩忘的審美心境,在審美活動中又會產(chǎn)生審美體驗的快感。《養(yǎng)生主》篇中有一則庖丁解牛的寓言訴說這種體驗。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解牛本來是一場血淋淋的屠殺生命的活動,然而庖丁解牛的動作在文惠君看來無不充滿著美感,他的動作像是在跳舞一樣“合于桑林之舞”,而解牛發(fā)出的聲音就像是一場規(guī)模宏大的音樂會“乃中經(jīng)首之會”。這就讓文惠君感到十分的驚訝了。于是就向庖丁發(fā)問,技藝怎能達到這種地步呢?庖丁就做了陳述,原來庖丁解牛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解牛時一切都依照牛自身的文理而不加“私”,這樣“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仞必有馀地矣?!保ā娥B(yǎng)生主》)在這種情景之下,庖丁的解?;顒泳妥兂闪艘环N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這場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庖丁忘卻了物我之分,沒有一毫的分別之心,指與物化,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解牛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而在完成這項創(chuàng)作之后,庖丁也獲得在審美體驗中的快感,“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天下》篇中有一段對莊子思想的學(xué)術(shù)性概括,稱莊子的哲學(xué)精神為“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薄短煜隆菲倪@段綜述,確實道出了莊子思想之精髓,同時也可以說是莊子“逍遙游”人生的寫照。莊子“逍遙游”的人生是追求自由的人生,是審美的人生,也是詩意的人生。
《逍遙游》篇中有一段惠子與莊子的對話,二者的討論就涉及了“逍遙游”的審美的、詩意的人生態(tài)度?!跺羞b游》曰:“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f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游》)惠子和莊子是一對諍友,兩個人經(jīng)常在一起相互論辯?;葑邮敲覍W(xué)派的代表人物,善于邏輯,有辯才?;葑邮羌臣匙非蠊τ玫?,凡事都講求“有用”,甚至其自身也因為有辯才而被魏王任用為相。在惠子看來,莊子的那一套學(xué)說,大而無當(dāng),往而不反,不近人情,沒有任何實際的功效,所以“眾所同去也?!比欢@是因為惠子執(zhí)于一曲之見,而不了解也體會不到莊子“逍遙游”的審美的、詩意的人生。莊子是以審美的態(tài)度、詩意的眼光觀照世界和游樂人生的,是以美學(xué)的和藝術(shù)的方式來解決人生中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因此,面對惠子的詰難,莊子做出了詩意的解答,既然你惠子憂慮你的大樹無所可用,為何不將它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然后得以“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p>
“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這正是莊子詩意人生的寫照。在這“逍遙游”的世界中,塵世間糾葛的一切都得到了詩意的化解和觀賞。江湖中的游魚不再相濡以沫而皆相忘于江湖。夢中的蝶兒與莊周也不再去分明彼我,而是各自“自喻適志與”。生死分別的人與骷髏不再相望,而是臭腐化神奇、神奇歸臭腐的相通(知北游言:“通天下一氣耳”)。世間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靈動、那么的生韻,人世遭遇的窮苦貧賤、富貴通達也得到了詩意的理解。
“逍遙游”作為莊子建構(gòu)的最高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與其說是理性邏輯的建構(gòu),毋寧說是審美的表達。在“逍遙游”的審美的世界中,有著鯤化鵬飛的超越,物我兩忘的沉思,還有彷徨逍遙詩意般的人生。就是在這“逍遙游”的審美觀照下,莊子哲學(xué)中的種種問題,找到了終極意義上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