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守成
摘要散文作者總是力圖讓文章“著我之色”,向讀者袒露真實的自我,表達獨特的感受。這正是散文閱讀教學的立足點,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深刻體會。所以,散文閱讀教學重在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情思,讓學生真正走近作品,了解作品獨特意蘊,體悟作者真情,從而獲得真切情感體驗。
關(guān)鍵詞散文閱讀;作者情思;情感體驗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在“評價建議”中指出“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目標內(nèi)容和評價標準上都強調(diào)學生閱讀文學作品要有情感體驗。而在平時的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教師更多關(guān)注的是對作品的內(nèi)容理解、思路梳理和鑒賞評價。難以關(guān)注作品的情思,讓學生往往脫離文本、拋棄作者,空談一些無關(guān)痛癢、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乖話、套話和空話。學生只有真正親近作品,與作者產(chǎn)生“共情”,才會獲得真實的、深切的情感體驗。在我們?nèi)粘N膶W作品教學中,這種“共情”鮮有發(fā)生。這種狀況在散文教學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原因除了學生對散文這種文學體裁比較排斥外,不能不說與教師的教學有很大的關(guān)系。從散文教學理念上看,我們還有大部分教師還奉“形散神不散”為散文教學的圭臬,無論是何種題材的散文,都要分析出一個“形散神聚”來。從散文教學程式上看,敘事寫人散文教學熱衷于情節(jié)梳理、人物分析,寫景抒情散文教學癡迷于景物分析、寫法鑒賞,哲理散文教學就陶醉在生命教育、哲理分析上散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情感體驗卻被束之高閣,學生觸摸不到散文中作者的情思,要讀懂散文何其困難。而“散文貴在有‘我,品讀散文的關(guān)鍵,是要體會作者的個人性情、微妙情緒和獨特感悟”,“其情之最真、最癡、最自然者,莫過于散文之‘情”。“我”與“情”這兩個字足以概括散文的最主要特點,散文作者總是力圖讓文章“著我之色”,向讀者袒露真實的自我,表達獨特的感受。這正是散文閱讀教學的立足點,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深刻體會。所以,散文閱讀教學重在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情思,讓學生真正走近作品,了解作品獨特意蘊,體悟作者真情,從而獲得真切情感體驗。
散文閱讀,要把握作品情感基調(diào)。《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基調(diào)”有以下兩種解釋:一是音樂作品中主要的調(diào),作品通常用基調(diào)開始或結(jié)束。二是主要精神。文章感情基調(diào)就是文章主要想表達的情感和觀點,一般開篇就奠定了。文章的內(nèi)容往往以此為起點,逐層鋪開。如果能把握一篇散文的情感基調(diào),就猶如找到了一把打開這篇文章大門的鑰匙,在閱讀文章時就會豁然開朗。教師在教授《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文章時,習慣把這樣兩個問題作為閱讀重點:阿長做了什么事?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這兩個問題,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分析得不可謂不深人,可當老師問到作者對阿長的情感時,學生卻起了爭執(zhí),有的說不滿、瞧不起,有的說敬佩、感激、懷念,甚至還有憎恨。顯然前面對事件、人物的分析并沒有讓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還是以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前面的分析居然沒有得到想要的結(jié)論,這恐怕是教師始料未及的。如果讓學生明白這是出自《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并且細品文章第一段這一句“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作者對阿長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深深的“懷念”訴諸筆端,而這正是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所在。如果能夠把握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相信學生對人物評價和作者情感的分歧還是較易解決的。
散文閱讀,要梳理作者的情感脈絡(luò)。很多的散文,作者蘊含的情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事件的變化,作者的情感和認識也在慢慢轉(zhuǎn)變,甚至變得含蓄起來,令人琢磨不透。學生要讀懂這一類散文,把握作者情感有點難度。其實,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不是毫無來由的,一定有跡可循。這個“跡”就是作者情感的脈絡(luò)。學生如果把握了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脈絡(luò),就找到了一條讀懂文意的光明大道。《老王》是楊絳先生的一篇寫人的經(jīng)典散文。相信所有教師都會把文中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當作重點、難點來講。盡管有很多的教師苦口婆心讓學生就這句話理解楊絳先生的人道主義大愛情懷,但是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還是不甚了了。問題到底出在哪?恐怕一節(jié)課的學習,還是沒有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去體會文章字里行間充溢的作者有別于常人的高尚情懷。其實細讀文章,我們還是能發(fā)現(xiàn)作者情感的變化。作者起初常坐老王的三輪,和老王說著閑話,對老王多的是同情。當老王老實送冰后,作者對他的誠信是充滿敬意的。在老王送錢先生看病,并不避嫌疑接送錢先生時,作者是含有感激之意的。而當老王臨死前送來香油和雞蛋,作者只是日常性、客套式地與老王寒暄。一想到病人膏肓的老王把自己當親人看待,而自己卻沒有將心比心,作者一想起來滿滿的都是自責與愧疚。作者當時的處境哪里談得上幸運,可卻對同樣的不幸的老王充滿愧怍,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這是一種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如果學生能讀出文中作者細微的情感變化,對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散文閱讀,要探尋作者情感的源頭。有的散文,作者情感抒發(fā)含蓄、隱晦,學生粗讀一遍,似乎難以明白作者情感所在。尤其是一些借事說理、托物言志類的散文,學生閱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障礙的。其實,散文大多是作者有感而發(fā)。不管這種感是緣事而起,還是因物而發(fā),還是由景而生,大多有作者內(nèi)心思緒的流露,這些人事景物都著有作者的色彩。不同的作者文化背景不同,人生經(jīng)歷迥異,他們作品的情感抒發(fā)也各異。我們只有走進作者,知人論世,才能探尋到作者情感的原點。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授《一顆小桃樹》時,可能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教師問學生這篇文章作者要告訴我們什么。大多數(shù)學生的答案會是: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小桃樹的贊美之情,贊美小桃樹不怕冷落、不畏風雨、頑強成長。不能說學生回答不對,但這個答案與作者寫作的目的還有一定的距離。作者寫作時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只有把小桃樹的經(jīng)歷和作者的經(jīng)歷對照起來看,才能真正明白作者寄寓的情感。小桃樹從角落里萌芽,瘦小枯黃;不被人重視、被豬拱;頑強長大,經(jīng)受大雨洗禮,花瓣兒零落,竟然保留了一個花苞,頑強地生存著。作者出生在農(nóng)村,其貌不揚,備受冷落;要轟轟烈烈地千一番事業(yè),無奈人世復雜,備受打擊;隱忍不發(fā),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信自己有成功的那一天。小桃樹的經(jīng)歷和作者的經(jīng)歷何其相似,作者借寫小桃樹來寄托自己的情思——對夢想的執(zhí)著堅守,耐住人生的寂寞,頑強堅韌地生存。其實,在作者的很多文章中都有同樣的表達,如《丑石》《一只貝》等。如果學生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志趣態(tài)度有足夠的了解,還是能夠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捕捉到作者依稀可感的情思。
散文閱讀,要關(guān)注作者情感的迸發(fā)。有的散文長于在平常的敘事過程中積蓄力量,經(jīng)過長時間的醞釀,到了不得不迸發(fā)的地步,情感就如開閘的洪水傾瀉而出,就會形成一個情感的迸發(fā)點。如果學生能夠關(guān)注散文中作者情感的迸發(fā)點,就能對作者的情感理解得全面而深刻。在學習《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時,學生通過標題都能知道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但讓學生說說你從文中哪些語句能看到這種情感,學生往往是泛泛而談。一旦要讓學生說說文中隱含的自責、愧疚和悔恨時,有的學生會找到這幾句,“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jīng)到了那步田地?!薄拔覜]想到她已經(jīng)病成那樣??粗嗆囘h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边@幾句能看出作者的的自責與愧疚,但總覺得給人的震撼不夠。文章最后一句話“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被學生忽略了。這一句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迸發(fā)點。作者至此明白了一個悲苦母親的苦心孤詣,一個忘我母親的可憐無助,一個大愛母親的牽掛期待……這句話是對母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的回應(yīng),也是對母親深切的懷念,還有對自己當時任性的自責,更有一種面對未來的堅定。學生讀到這,相信對作者情感的理解不會僅僅停留在“懷念”一詞上。
學生要讀懂散文,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把握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情感是第一位的。正如于漪老師所言“學生學習一篇篇課文,能在情感的世界泛起漣漪,或在動情之處掀起波瀾,必已深入作品,與作者心靈感應(yīng)?!?1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得到情感的熏陶,獲取認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漫.重構(gòu)散文的本體知識與教學知識【J】.語文教學通訊,2010,(08):8.
【3】佘樹森.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26.
【4】于漪.點亮生命燈火【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9:198.
【作者通聯(lián):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中教研(建欣苑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