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丹 劉 波
遼寧博物館收藏的敦煌吐魯番文獻,部分為羅振玉舊藏,系1948—1952年間通過征集、撥交等方式入藏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部分來自文物商店以及私人藏家的購藏與捐贈。這些文獻的舊藏者,除羅振玉外,還涉及梁玉書、吳士鑒、高時敷等人。文獻時代與已知敦煌吐魯番文獻相吻合,上自十六國,下迄五代,涵蓋北涼、北魏、隋、唐等幾個重要時期。文獻內(nèi)容較為豐富,大多數(shù)為佛教典籍,也有少量道經(jīng)、史籍、書儀寫本,此外還有粟特文、回鶻文文獻殘片①郭丹:《遼寧省博物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簡目》,《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301~308頁。。其中5件附有近人題跋,內(nèi)4 件出自敦煌,1 件出自吐魯番,在溯探敦煌吐魯番文獻近代流轉(zhuǎn)軌跡等方面,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茲將各卷題跋錄出,并略加箋釋。
此卷裝裱寫經(jīng)殘段三種,均為楷書抄寫,有烏絲欄,經(jīng)文多處殘損。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分類卡片登記名為“北魏寫經(jīng)殘卷”。引首外有梁玉書題簽:“北魏寫經(jīng)殘卷。吐魯番出土,素文珍藏?!扁j有“東北博物館珍藏之印”,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前身,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后成立,1959年改名遼寧省博物館。
三件寫經(jīng)殘段分別為:
其一,《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一序品第一。首尾俱殘。長35.3 厘米、高24.7 厘米。存20 行,前4 行及8、10、11、14、16行經(jīng)文有殘缺。所存經(jīng)文起自“我念過去世”之“我念”,迄于“能奉持法藏”,參見《大正藏》No.262《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一(第9冊第4~5頁)。
其二為《佛說長阿含第三分究羅檀頭經(jīng)第四》。首尾俱殘。長95.7 厘米,高25.5 厘米。存3 紙49行:第1紙僅存1行;第2紙完整,存25行,經(jīng)文有殘缺;第3紙存23行,經(jīng)文有殘缺。所存經(jīng)文起自“語諸人言”,迄于“種姓”(存殘畫),參見《大正藏》No.1《長阿含經(jīng)》卷十五(第1冊第97頁)。
其三為《大般涅槃經(jīng)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大悲拔苦懺悔法》,首尾俱殘。長109.7厘米、高25.5 厘米。存4 紙65 行:第1 紙存4 行半,下部殘缺;第2、3 紙完整,每紙30 行;第4 紙存半行,上部殘缺。《大般涅槃經(jīng)師子吼菩薩品》起自“聽聞”(存殘畫),迄于“不退之心,不名佛性”,參見《大正藏》No.374《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二十八(第12 冊第534 頁)?!洞蟊慰鄳曰诜ā菲鹱允最}“大悲拔苦懺悔法”,迄于“定心揌觀自”(“揌觀”二字左殘),未收入《大正藏》。
拖尾有梁玉書題跋一則:
宣統(tǒng)初元(1909),奉使北庭監(jiān)理財政,公余與新城王晉卿方伯考訂金石,得歷代文翰不尠,間有具年號者,因以考知為魏涼墨跡,裝池載歸,冀為考古之助。乙丑(1925)春,丹階鄉(xiāng)兄出席善后會議,結(jié)果圓滿,國是有豸,昕夕過從,知有同好,爰揀此卷,藉以贈行。民國十四月(年)四月,素文梁玉書敬識。
鈐“曾向天山射獵回”朱文方印、“六代三唐寫經(jīng)室主人”朱文方印。
梁玉書,字素文,奉天(今遼寧沈陽)人。曾任度支部郎中。光緒末年至宣統(tǒng)年間任新疆監(jiān)理財政官,此跋所謂“奉使北庭監(jiān)理財政”即指此而言。在新疆期間,正值吐魯番文書大批出土,梁玉書留心搜羅,所得頗豐。
“新城王晉卿方伯”,即王樹枏(1851—1936),字晉卿,號陶廬,河北新城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戶部主事及四川青神、銅梁等縣知縣,后入兩江總督張之洞、陜甘總督陶模幕。光緒二十九年任甘肅平慶涇固化道,后署鞏秦階道、蘭州道,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tǒng)三年(1911)任新疆布政使。1914 年任清史館總纂。著有《陶廬文集》、《新疆訪古錄》等,纂有《新疆圖志》。王樹枏因職務之便收藏敦煌吐魯番文書甚多,且與當時新疆官員中有同好者交流密切,他們不僅共同欣賞、互相題跋題簽,還經(jīng)常以出土文書互相饋贈,此跋所謂“公余與新城王晉卿方伯考訂金石,得歷代文翰不尠”,正是這一情況的真實記錄。
“丹階鄉(xiāng)兄”指孫廣庭(1876—1959),字丹階,號癡俠、不見子,遼寧鐵嶺人。宣統(tǒng)三年(1911)畢業(yè)于日本參謀本部士官學校。民國初年任東三省陸軍測量學校校長、長春等地稅捐局長等職。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辭職,閉門讀書。藏書甚豐,多達20 余萬卷,不乏珍品。1947 年12 月,將所藏古籍碑帖等捐獻給籌建中的東北圖書館。1949 年任東北圖書館研究員。1957 年任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著有《易巽》等。
“善后會議”是1925年2月北洋政府執(zhí)政段祺瑞召集各省軍閥、政客舉行的一次會議,目的是解決1924年10月馮玉祥北京政變之后留下的政治、財政、軍事問題。此次會議歷時一個多月,于4月21日結(jié)束,通過了《國民代表會議條例》、《軍事善后委員會條例》、《財政善后委員會條例》等三個主要議案,故此跋稱“結(jié)果圓滿,國是有豸”。
據(jù)梁玉書跋,此卷三件殘片系梁玉書任官新疆時所得,裝裱為一長卷;1925 年梁玉書將此卷贈送給赴京參加善后會議的同鄉(xiāng)友人孫廣庭。孫廣庭曾向東北博物館捐贈大量古籍、拓片等文物,此件或即其中之一。
此件原為卷軸裝,首尾均殘,存5 紙,106 行,有烏絲欄。第1 紙存11 行,下部殘缺,第3 行中部殘損2 字半;第2—4 紙24 行,第2 紙第8、9 行中部有殘損;第5 紙23 行。近代割裱為冊頁,共14 開,每開高24.1厘米,寬13.6厘米。從內(nèi)容上看,前2開次序前后顛倒。無首尾題,有品題“妙法蓮華經(jīng)方便品第二”。起自“此光照東方”,迄于“大數(shù)有八萬”,參見《大正藏》No.262《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一(第9冊第4~6頁)。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分類卡片登記名為“唐人寫經(jīng)殘片冊頁”。有題簽“初唐人寫妙法蓮華經(jīng)殘卷”。鈐有“東北博物館珍藏之印”。
后有宋伯魯、寶熙、陳名侃、裴景福、高樹、羅繼祖所撰7則題跋。
1.宋伯魯跋
此卷尤完好,真希世珍也。嘗論西儒嗜古過于中國,即西域一隅,若闕特勒(勤)等碑數(shù)年前已發(fā)土得之。近年南疆各城恣意劚掘,所獲梵像、殘經(jīng)、銅陶之器,不可勝數(shù),皆駝致本國博物院,以資考證。蓋中土考古家但知理會地面,西人則專從地中求之,其懷愚公移山之志,遇事皆然,不僅考古一端,而即此已可見其百倍于吾等矣。因念吾秦為古帝王州,劫火百番,收歸地底之物不知凡幾,其得諸耕夫鋤頭者,不過漢瓦古玉數(shù)事而已,從未有人終歲荷鍤,不憚煩苦而為此不急之務者。茍有之人,必以怪物目之矣。然吾恐阿旁、建章、麒麟、白虎二千年瑰寶秘諸地中者,皆將待西人出之,豈直金椀玉魚已哉。為之三嘆。宣統(tǒng)紀元閏二月七日(1909.3.28)夜,醴泉宋伯魯識。
鈐“伯魯”白文方印。
宋伯魯(1854—1932),字子鈍,號芝田、九嵕山樵等,陜西醴泉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清末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都察院掌印御史等職。二十四年在京發(fā)起關西學會,后與康有為等合組保國會。戊戌政變后被革職。光緒二十八年赴新疆,入伊犁將軍長庚幕府。民國初年任陜西通志館館長等職。撰有《新疆建置志》、《新疆山脈志》、《西轅瑣記》、《星軺日記》、《海棠仙館詩集》、《知唐桑艾錄》等。
宋伯魯此跋論中西考古家之不同,對于西人“懷愚公移山之志”,“終歲荷鍤,不憚煩苦”,“專從地中求之”的精神,贊嘆不已,且感慨中國地下文物“將待西人出之”。宋伯魯有志維新,能正視西方人的優(yōu)長,其見識遠超當時一般的官員與文人。其中提到的“闕特勒”,指“闕特勤碑”,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李隆基撰并書,立石于外蒙古和林,19世紀末由俄國人發(fā)現(xiàn)。
2.寶熙跋
此卷用筆精嚴,初唐經(jīng)生之書大率如是。謂為六朝人書,過為高論,未敢附和。沈堪寶熙題。
鈐“沈盦”朱文方印。
寶熙(1871—1942),字瑞臣,號沈庵、沈堪,滿洲正藍旗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清末歷官翰林院侍讀、山西學政、內(nèi)閣學士、度支部右侍郎、學部侍郎。民國初年供職于遜清小朝廷,并出任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等。偽滿洲國成立,任宮內(nèi)府大臣、參議府參議等職。工詩善書,精鑒賞,富收藏。著有《工余談藝》。
3.陳名侃跋
唐人寫經(jīng)如此完好者頗不易得,不必定為六朝始足寶貴也。甲寅(1914)季夏陳名侃題。
鈐“尗之尗中=之白=之尗”白文長方印。
陳名侃(1848—1929),字夢陶,江蘇江陰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歷官內(nèi)閣中書、戶部郎中、外務部左丞、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民國初年居北京。工書。
4.裴景福跋
己酉(1909)閏月裴景福敬觀。
鈐“景福私印”白文方印。
裴景福(1854—1926),字伯謙,號睫暗,安徽霍邱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陸豐、番禺、潮陽、南海知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撤職查辦,遣戍新疆。宣統(tǒng)元年(1909)被赦。民國初年任安徽省公署秘書長、政務廳長。著有《睫暗詩抄》、《河海昆侖錄》、《壯陶閣書畫錄》等。
5.高樹跋一
此唐人書法之學鐘紹京者,未見所書年月,當是高宗武后時。甲寅三月廿二日(1914.4.17),髙樹敬觀。
鈐“樹”朱文圓印。
高樹(1848—1931),字蔚然,號珠巖,四川瀘州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歷任兵部郎中、軍機章京、兵部司員、錦州知府等職。工詩文、擅書畫。著有《金鑾瑣記》、《鴿原錄》。
6.高樹跋二
題此后,傅沅叔來此,適見之,曰:此字未必是唐人書,其筆意似是唐以前六朝人所書,鐘紹京乃其苗裔耳。細審良是。因憶丙戌(1886)在京見初出之《蓮華經(jīng)》,筆意、結(jié)法亦如此,李若農(nóng)先生寶愛之,評定為六朝人。樹再題。
傅沅叔,即傅增湘(1872—1949),字叔和、沅叔,號雙鑒樓主人、藏園居士等,四川江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后入袁世凱幕府。1914 年任約法會議議員,1915 年后任肅政廳肅政史,1917年至1919年任教育總長。1927年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富藏書,精校勘。身后所藏善本捐贈北京圖書館。著有《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藏園群書題記》、《雙鑒樓善本書目》等。
李若農(nóng),即李文田(1834—1895),字仲約,號芍農(nóng)、若農(nóng),廣東順德人。咸豐九年(1859)探花,官至禮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工書善畫。治元史、金石之學,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游錄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雙溪醉隱集箋》等。
7.羅繼祖跋
癸未中秋前一日(1943.9.13),觀于集虛山房,筆意遒緊,在隋唐間。遽定為六朝人書,未敢深信。沈堪侍郎說是也。繼祖識。
鈐“繼祖之印”半白半朱方印。
羅繼祖(1913—2002),字奉高、甘孺,號鯁庵,浙江上虞人,生于日本京都。羅振玉之孫。1939年任教于沈陽醫(yī)科大學,1942 年任教于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1946 年任職于旅順市教育局,將家藏書籍9 萬余冊捐獻國家。1950 年任東北博物館研究員,1955 年任教于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著有《遼史??庇洝?、《楓窗脞語》、《蜉寄留痕》等,主編《羅振玉學術論著集》。
以上寶熙、陳名侃、高樹、羅繼祖五跋,討論此卷時代。高跋記錄傅增湘意見,為六朝書,并改變自己早先的看法,表示贊同;而寶、陳、羅諸跋均認為書于唐代或隋唐間。可見關于其時代歷來有不同看法,幾十年間爭論不斷。
此卷首尾俱全。18 紙,第1 紙、18 紙26 行,第2、4、5、6、8、9、10 紙28 行,第3、7 紙29 行,第11 至17 紙27 行,第19 紙1 行。共496 行。長904 厘米,高23.6 厘米。有烏絲欄,楷書。經(jīng)近代裝裱。有首題“大般涅槃經(jīng)卷第卅五”,尾題“大般涅槃經(jīng)第卅五”。起自“善男子!我于經(jīng)中作如是說:若有比丘犯四重已”,迄于“是名如意語”,參見《大正藏》No.374《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三十四至三十五(第12冊第568~574頁),但分卷有所不同。
引首外有題簽:“敦煌石室唐人寫大般涅槃經(jīng)。仲恕吾兄鑒藏。士鑒持贈?!本C合本卷所附跋文可知,此卷系吳士鑒得自侯葆文并贈送陳漢第者。
陳漢第(1874—1949),字仲恕,號伏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清末舉人。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清末歷任杭州求是書院監(jiān)院、浙江高等學堂監(jiān)督、湖廣總督文案、四川總督署文案、浙江巡撫衙門民政科參事、東三省總督署交涉科參事。民國初年歷任浙江都督府秘書長、總統(tǒng)府秘書、國務院秘書長、參政院參政。晚年寓居上海。善畫,好金石,藏印甚富,有《伏廬藏印》、《伏廬印譜》。
吳士鑒(1868—1933),字?齋,號含嘉、式溪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讀、江西學政、資政院議員。精于金石碑帖之學,藏書頗富。著有《含嘉室日記》及《續(xù)記》、《晉書斠注》、《補晉書經(jīng)籍志》、《含嘉室詩文集》、《敦煌唐寫本經(jīng)典釋文校語》等。
拖尾有吳士鑒跋一則:
敦煌莫高窟石室秘藏發(fā)見于光緒庚子辛丑間(1900~1901),匈牙利人斯坦首往游歷,購求經(jīng)籍載歸歐西。法人伯希和繼往,所得唐以前卷子類多中土不傳之書,戊申(1908)秋攜至京師,朝士大夫驚嘆欲絕,深恐吾國千余年古笈一旦盡入他人之手。乃由學部檄取之,僅得寫經(jīng)卷子七百余軸,大半前后割裂,無一整卷者。余亟寓書安西州牧侯真甫丈葆文搜求一二,以饜好古之心。明年郵寄數(shù)卷,皆隋唐間寫經(jīng)精品,且首尾皆完全無缺,此《大般涅槃經(jīng)》第三十五卷亦其一也。今以持贈仲恕吾兄,愿共寶之。甲寅七月既望(1914.9.5)吳士鑒識。
鈐“士鑒題記”朱文方印。
此跋提及的“斯坦”,即最早攫取敦煌遺書的外國探險家斯坦因?!鞍参髦菽梁钫娓φ奢嵛摹?,即侯葆文,字真甫,陜西合陽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光緒三十三年(1907)任甘肅安西直隸州知州,在任約一年。后曾署理甘肅慶陽知府。吳士鑒曾從侯葆文處獲得敦煌遺書數(shù)件。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卷七載:“敦煌石室之唐人寫經(jīng)已送之學部,而前后散于外間者尚多,亦當有留于彼地者。吳?齋識安西州牧合陽侯真甫葆文,得寫經(jīng)三卷,其一卷為北周建德二年正月所寫《大般涅槃經(jīng)》,寫經(jīng)之人自稱‘清信弟子大都督吐知動明’,有題識六行。吐知為代北復姓,一千三百四十年之紙本完好無恙,良可寶也?!雹偻艨的辏骸锻麴η涔P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第185頁。此跋所述可與之相互印證。吳士鑒之后續(xù)有購存,后散出,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亦存有其舊藏。
吳士鑒此跋對敦煌遺書運京前后事件,敘述有不確處。其一,此跋稱伯希和戊申(1908)秋攜卷子至京師,實則伯希和到達北京的時間在1909 年(己酉)6 月下旬或7 月上旬,10 月4 日出席京師學者公宴,10月11日啟程離京返回法國②王冀青:《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北京學界公宴伯希和事件再探討》,《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2期,第130~142頁。,此跋將時間提前了一年。其二,此跋稱學部“僅得寫經(jīng)卷子七百余軸”,亦系傳聞失實,通行的說法是八千余卷,實則此次運京的篇幅較長卷子編為8679號,殘卷于1930 年代整理出1192 號,此外另有一些殘片經(jīng)初步整理后裝箱保存,1990 年代重新整理,編為4000余號,共計13000余號。
此卷首斷尾全,長160 厘米,殘高24.6 厘米。存4 紙,第1 紙16 行,第2、3 紙28 行,第4 紙23 行,共95 行。有烏絲欄。經(jīng)近代裝裱。前有品題“金光明經(jīng)王法正論品第廿”,有尾題“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八”。起自“爾時,此大地神女,名曰堅牢”,迄于尾題。參見《大正藏》No.665《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八(第16冊第442~444頁)。
引首外有羅惇曧題簽:“唐人寫金光明經(jīng)。弱海贈。愔仲藏。癭公題。”
弱海即潘之博(1869—1916),字若海,弱海,號弱盦。廣東南海人??涤袨榈茏?。與同門麥孟華(字孺博,1875—1915)齊名。曾任職于民政部。1914 年入馮國璋江蘇將軍幕府。袁世凱稱帝,潘、麥同在馮幕,策劃聯(lián)絡倒袁。袁世凱怒命嚴捕,遂避往香港,嘔血而死。著有《弱庵詞》??涤袨閰R刊潘、麥之作為《粵兩生集》。
愔仲即胡嗣瑗(1869—1949),字愔仲,又字晴初、琴初,別號自玉,貴州開陽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清末任天津北洋法政學堂總辦。民國初年入馮國璋幕府。1914 年任江蘇將軍府咨議廳廳長,1915 年任金陵道尹。1917 年6 月張勛復辟,任內(nèi)閣閣丞,失敗后避居上海租界。1932 年后任偽滿洲國執(zhí)政府秘書長、參議府參議。
癭公即羅惇曧(1885—1924),字掞東,號癭公,廣東順德人。早年就讀于廣雅書院??涤袨榈茏?。清末任郵傳部郎中。民國初年歷任北京總統(tǒng)府參議、國務院秘書等職。后棄政從文,詩文、書法名擅一時。著有《太平天國戰(zhàn)記》、《中英滇案交涉本末》、《中俄伊犁交涉本末》、《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藏事紀略》等。
卷首下鈐“高繹求”朱文連珠印、“樂只室”朱文方印、“弱盦所有”朱文方印,卷尾鈐“絡園鑒藏”白文方印、“中書房”朱文長方印?!案呃[求”等為高時敷藏印。高時敷(1886—1976),字繹求,號絡園,浙江杭州人。工書畫,善治印。輯印有《樂只室古璽印存》、《樂只室印譜》等。精鑒別,富收藏。1988年遼寧省博物館自高家后人手中購入藏品千余件。
引首題:“光明微眇。丁巳三月。魏戫?!扁j“山陰魏戫”白文方印。丁巳即1917年。魏戫(1860—1927),字鐵三、鐵珊,號匏公,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曾任兩廣總督譚鐘麟督署文案。民國初年居天津。工書,通詩詞聲律,精通樂器及昆、徽等戲曲,梅蘭芳、程硯秋、余叔巖、俞振飛等都曾向其學習。
引首前后又鈐有“活死人”朱文橢圓印、“復盦鑒藏金石文字”朱文方印??芍司碓鵀闂顝停?866—?)收藏。楊復,字見心,浙江杭州人,曾任浙江藏書樓監(jiān)理、浙江圖書館會辦。家富藏書,繼承其父貴州學政楊文瑩(1838—1908)藏書之外,大事搜羅,后不得不售書還債,所藏大多于1929年售予清華大學,成為該校古籍收藏的基礎①劉薔:《杭州豐華堂藏書考》,《清華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第77~80頁。。
據(jù)題跋及題簽,此卷系羅惇曧贈予潘之博,潘轉(zhuǎn)贈胡嗣瑗,后為楊復所得,轉(zhuǎn)歸高時敷,1988 年由高家入藏遼寧省博物館。拖尾有潘之博、沈曾植、王潛、朱孝臧、李孺、羅惇曧、陳方恪、胡嗣芬、徐沅、白廷夔、陳曾壽題跋11則。
1.潘之博跋
北歸塵土尚沾衣,愿息勞生蹔掩扉。安得抱經(jīng)長共處,六時花雨夢中飛。
世間勝位寧長保,正法區(qū)區(qū)亦泛論。尚覺世丶(尊)好饒舌,不如君我兩忘言。
以唐人所寫《金光明經(jīng)·王法正論品第廿》寄贈愔公道長,并綴二絕句。乙卯六月大暑(1915.7.24)滎陽潘之博題。(“世”字下漏“尊”字。)
鈐“弱盦”朱文長方印。
2.沈曾植跋
北風振戶霜在瓦,東方一士今何之。詩好寧無鄭箋作,琴亡更待成連知。
為轉(zhuǎn)光明梵唄書,晴窗淚滴玉蟾蜍。人間豈有藏鋒地,劍氣成虹入太虛(去歲正月,弱盦詒余三詩,其起句云:藏刀原盡善)。
愔仲以此卷屬題,留余齋經(jīng)數(shù)月矣。每一展視,輒為氣塞。今晨檢書,見三詩手跡,重有所感,記數(shù)語于此。宣統(tǒng)九年立春日(1917.2.4),植。
鈐“沈”朱文圓印。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乙盦、寐叟,浙江嘉興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清末歷任刑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江西廣信知府、安徽提學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撫。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辭官居滬。1917年7月張勛復辟,授學部尚書。著有《海日樓文集》、《海日樓詩集》、《漢律輯補》等。
清亡,沈曾植以遺老自居,故此跋仍用“宣統(tǒng)九年”紀年。此跋稱“每一展視,輒為氣塞”,原因是有感于潘之博早逝。
3.王潛跋
淵明宅南村,綢繆素心人。伯牙絕鳴弦,悼彼知音淪。天道與積善。善人??嘈痢H收卟槐貕?,壽者乃違仁。昔時樽中酒,今日陌上塵。豺狼塞四邑,冥冥鳳與麟。秋風敗叢蘭,驕莠偕時新。莊周見道丶(者),伯夷與跖倫。櫟社木不材,卒逃匠石斤。人天自在力,妙諦繹世尊。欲利諸有情,常轉(zhuǎn)正法輪。(者)
愔仲避地歇浦,始與弱廠同巷居,劈箋唱酬,樂數(shù)晨夕,時亦牽引及仆。奄忽之間,死生契闊,愔仲欲壽此卷以塞其悲。因為率筆題此,不知地下修文于意云何也。宣統(tǒng)丁巳(1917),潛道人。
鈐“王潛”朱文長方印。
王潛,原名王乃征(1861—1933),字聘三、病山,清四川中江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江西撫州知府,直隸按察使,順天府尹,湖北、河南、貴州布政使。工書,尤長北碑。清亡后隱居上海,改名王潛,號潛道人,行醫(yī)鬻字為生。
此跋所稱“歇浦”,代指上海。相傳戰(zhàn)國時期楚國春申君黃歇疏鑿黃浦江,故稱黃歇浦,簡稱歇浦。1915 年3 月,袁世凱任命胡嗣瑗為金陵道尹,意在將其調(diào)離馮國璋將軍府,胡嗣瑗不得已避居上海。此跋所謂“避地歇浦”,即指此事而言。此跋“奄忽之間,死生契闊”一語,指的也是潘之博早逝。
4.朱祖謀跋
妙伽陀諦絕傳衣,花雨香中舊楗扉。一逝翩如黃鷂子,刺天海水又群飛。
江左一流今日盡,詩篇連卷共誰論。不如自撥爐煙坐,饒舌豐干已不言。(用弱盦韻)愔仲仁兄屬題即政。孝臧。
鈐“彊邨”朱文方印。
朱孝臧(1857—1931),名祖謀,字藿生、古微,號彊村,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歷任國史館協(xié)修、會典館總纂、侍講學士、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廣東學政。民國初年隱居上海。早年工詩,后專力于詞,輯唐宋金元一百六十三家詞為《彊村叢書》。撰著匯編為《彊村遺書》。
5.李孺跋
新亭對酒感前游,今日開函涕泗流。海上一龕能住否,勝從地下說埋憂。
佳篇投贈尋常事,別有慯心憶故人。誰造修羅刀雨劫,乙年殘夏丙年春。
愔仲老棣屬題,孺。
鈐“李孺私印”白文方印。
李孺,原名李寶巽,字子申。河北遵化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官至湖北提學使。工書畫,善治印。清亡后居天津。1930 年前后為天津詞社冰社、須社成員。此卷題跋者中,胡嗣瑗、徐沅、白廷夔、陳曾壽均為該社社員。該社詞作結(jié)集為《煙沽漁唱》,1933年郭則沄鉛印行世。
6.羅惇曧跋
經(jīng)卷當年我所貽,故人絕筆有題詩。不堪急劫收枰后,回念江亭野哭時(丙辰[1916]三月,伍憲子自港書報弱海兇問,時禁網(wǎng)急,弱海方在名捕中,余乃獨登江亭為位哭之)。二士隔年慯共盡(麥甥孺博與弱海生死交,孺先一年逝),同昏八表竟何之。重摩四印齋頭物,合報揚云趙嘏知(余得是經(jīng)時,方居王幼遐故宅之四印齋,同時分貽孺博及楊昀谷,昀谷轉(zhuǎn)貽趙堯生,皆弱海故交也)。
愔仲以弱海所貽《金光明經(jīng)》屬題,慯逝感昔,為賦長句。丁巳三月(1917),惇曧記于津門旅邸。
羅惇曧此詩自注中,提及多位人物:
伍憲子,即伍莊(1881—1959),字憲子,號夢蝶,廣東順德人??涤袨榈茏?。1904 年赴香港,加入?;蕰迥┟駠谙愀?、新加坡、廣州、北京、舊金山、紐約等地辦報。1957 年任香港聯(lián)合書院教授。著有《夢蝶文存》等。
孺博,即麥孟華(1875—1915),字孺博,號傷心人、聾僧人,廣東順德人??涤袨榈茏?。參與“公車上書”。曾任《萬國公報》撰述、編輯,加入康有為等創(chuàng)立的保國會。戊戌政變后逃亡日本,協(xié)助梁啟超創(chuàng)辦《清議報》。后任《新民叢報》撰述、《不忍》雜志編輯。民國初年入馮國璋幕,參與倒袁。著有《蛻庵詩詞》三卷,收入《粵兩生集》。
王幼遐,即王鵬運(1848—1904),字幼遐,號半塘、騖翁,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同治九年(1870)舉人,歷官內(nèi)閣中書、內(nèi)閣侍讀、監(jiān)察御史、禮科給事中。光緒二十八年(1902)南歸,居揚州。工詞,著有《味梨詞》、《騖翁詞》等,匯刻五代宋元諸家詞作為《四印齋所刻詞》。
楊昀谷,即楊增犖(1860—1933),字昀谷,江西新建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清末官至四川候補知府。民國初年任國史館協(xié)修、交通部推事。晚年居天津。著有《楊昀谷先生遺詩》等。
趙堯生,即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清末歷任國史館纂修、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等職。1912 年避居上海,年底攜眷返川。著有《香宋詩前集》、《香宋詞》等。主纂《榮縣志》。
據(jù)羅惇曧自注,他曾將所得敦煌遺書贈送外甥麥孟華及潘之博、楊增犖,楊增犖所得又轉(zhuǎn)贈趙熙。
7.陳方恪跋
彈指華鬘跡已陳,飛灰無計說能仁。從今俯仰佳人意,此是光明最勝因。
丁巳(1917)暮春與愔仲世丈會于津門旅邸,示茲卷命題,率成一絕,即希莞正。彥通陳方恪。
鈐“彥通”朱文方印。
陳方?。?891—1966),字彥通,江西義寧人。陳三立第四子,陳寅恪之弟。畢業(yè)于復旦公學。民國初年曾任中華書局雜志部主任、景德鎮(zhèn)稅務局局長、厘金局長,又任教于無錫國專等校。抗戰(zhàn)初期曾任偽職,后參與抗日活動。1949年后任職于南京圖書館、《江海學刊》編輯部。少負才名,工詩詞,有《陳方恪詩詞集》。
8.胡嗣芬跋
一切本無言可說,故人詩舌妙青蓮。寫經(jīng)偶記開皇后,成佛能居謝客前。
新擬山游隨惠遠,底須丶(禮)壁向文殊。倘逢迦葉應微笑,何肉周妻累已無。(禮)
今年閏花朝(1917.3.24)后,愔仲視余來北,并約南游,適苦臥疴,沈頓彌月,病起獲觀此卷,率賦短言。向生思舊之篇,漆園無生之說,不能無所感也。丁巳三月廿九日(1917.5.19),嗣芬并識于沽上庽廔。
鈐“胡嗣芬印”白文方印。
胡嗣芬,字景威,號宗武,貴州開陽人。胡嗣瑗之兄。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清末曾任河南夏邑知縣、四川勸業(yè)道。民國初年與修《清史稿》。善書畫。
9.徐沅跋
滄流剩欲證無生,詩鬢重逢歲幾更。一卷疏鐙相對處,依稀副墨話瞻明。
咒師譯后此抄摩(《隋書·經(jīng)籍志》曇無懺譯《金光明經(jīng)》,懺明解咒術,西域號為大咒師),震旦河山幾劫磨。依舊梵天見清朗,端應閉閣署頭陀。
丁巳(1917)初夏,與愔仲道長話舊海津,屬題是卷,率成二絕,即請方雅教正。矼盦徐沅。
徐沅(1873—1955),字芷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二十九年考取經(jīng)濟特科一等。清末歷任山東聊城知縣、館陶知縣、直隸洋務局會辦、津海關道。1912年任津海關監(jiān)督,1915年任肅政史,次年任山西省政務廳長,1917年辭職。后于上海設律師事務所。工詞。須社社員。著有《小薜荔園詞鈔》、《檐醉雜記》等。
徐沅題詩自注中的“曇無懺”,即東晉十六國時期天竺來華僧人曇無讖(385—433)。其人名《隋書·經(jīng)籍志》寫作“曇無懺”,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四、慧皎《高僧傳》卷二作“曇無讖”。
10.白廷夔跋
香火殘經(jīng)聽夜鐘,故人今住碧蓮峰。疾雷柱下孤吟定,曾記安禪制毒龍。
閉門同是在家僧,詩偈能參最上乘。好待微塵歷三劫,文殊出世證傳鐙。
愔仲道長屬題即正。丁巳(1917)四月,廷夔。
鈐“廷夔”白文方印。
白廷夔,字曼殊,號栗齋。籍隸滿洲京旗。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直隸候補道、北洋武備學堂教習。善書畫,工詞。須社社員。
11.陳曾壽跋
曾校燉煌十萬箋,龍宮寶藏夢如煙。何緣殘偈重披對,卻是人王正法篇。
鳳靡鴟張事可哀,失聲潘麥并奇才。期君直證光明性,釘取虛空一縫來。
愔仲仁兄齋年屬題。戊午二月,曾壽。
首鈐“蒼虬閣”朱文長方印、“雖九死其猶未悔”朱文長方印。
陳曾壽(1878—1949),字仁先,湖北蘄水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學部郎中、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民初以遺老自居,寓居杭州西湖。1917年張勛復辟,授學部右侍郎。1925年赴天津,為遜帝皇后婉容師傅。后任偽滿洲國宮內(nèi)府近侍處長、陵廟事務總裁。工詩詞書畫,須社社員。著有《蒼虬閣詩集》、《舊月簃詞》等。
以上十一則題跋均出自胡嗣瑗友人之手,他們大多為清末維新派或遜清遺老,有幾位還是天津清遺民詞社——須社的社員,他們將這件敦煌寫卷視為傳統(tǒng)書法作品并題寫跋語,有的跋文還寄寓了對亡故友人的懷念,從中也可以看到遺民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和社交網(wǎng)絡。
此卷首殘尾全,長385 厘米,高24.1 厘米。存11 紙,第1 紙17 行,第2 至10 紙23 行,第11 紙3行,共227 行??瑫?,有烏絲欄,經(jīng)文多處殘損。有尾題“大般涅槃經(jīng)第十七”。起自“以是因緣”之“以是因”(“以”字存殘畫),迄于尾題,參見《大正藏》No.374《大般涅槃經(jīng)》卷十七至十八(第12冊第463~468頁),但分卷有所不同。
經(jīng)近代裝裱。引首外題簽:“大般涅槃經(jīng)。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之一。六朝人寫本。樂只室藏寶。壬辰(1952)十二月?!?/p>
引首前鈐“可庵”朱文長方印、“書宗兩漢”白文方印,后鈐“梅王閣主人四遇歲朝春”白文方印,卷首鈐“野侯審定”白文方印,均為高時顯藏印。高時顯(1878—1952),字欣木,號野侯、可庵,齋號梅王閣、五百本畫梅精舍。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民國初年參與創(chuàng)辦中華書局,任常務董事、美術部主任。善治印,西泠印社早期社員。善畫山水花鳥,尤工畫梅。
引首有高時顯題端及跋:
燉煌莫高窟藏六朝人寫涅槃經(jīng)
樂弟收藏莫高窟藏漢魏晉六朝隋唐五代人寫經(jīng)多種,審定極精,均可珍弆。此卷六朝人之
秀美者,結(jié)體筆蹤絕無可疑,為題引首以識之。辛卯嘉平七四叟野侯書于梅王閣。
鈐“紫薇舍人”白文方印、“高野侯印”白文方印。
此跋中的“樂弟”,即高時敷,因其齋號樂只室,故有此稱。高時敷與其兄高時豐、高時顯并稱“高氏三杰”。高氏家富收藏,收藏書畫、甲骨、青銅、陶瓷、印信等數(shù)量甚夥,1988 年遼寧省博物館自高時敷后人手中購入近千件以充盈館藏,其中包括此卷與LD29380《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