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三 著 ,周曉艷 整理校注
(西藏大學文學院 西藏 拉薩 850000)
余與扎薩商定布施之日期,為藏歷三月十五日,(即國歷五月八日),依照西藏宗教上之習慣,以每月初八及十五兩日舉行布施,功德最大,但余初未料及。扎什倫布每年例行之時輪金剛法會,即系以三月十五日為正期,余適于前期到達。故扎薩提前議定是日布施,偶然巧遇,咸慶吉祥。(考藏人供奉之金剛,計有三尊,一為下密院供奉之威德金剛,一為上密院供奉之鄧卻金剛,皆系修建密法之主佛,往年第九輩班禪在北平杭州等地躬親主持之祈禱和平大會,即時輪金剛法會也。①)
是日,午前七時許,余偕乃興翻譯及隨從等十余騎,赴寺主持布施。馬隊馳過市區(qū),四蹄翻□,飛沙揚塵,僅十余分鐘,即抵寺門。協(xié)俄(即鐵棒喇嘛)早已候立門外,見余至,趨前致敬后,立即喝道前導,余等徒步隨行,至磋青②大殿,登樓就坐于預設之座位上。每人一席,而以余座位最高,一字排開,列于樓廊,可以俯瞰金殿。少頃,仲譯青波巴岡等藏官亦來就坐。大卓尼當代表扎薩來獻哈達致賀,余亦回贈哈達一條,以表謝意。旋藉殿中喇嘛誦經休息之際,余即率眾入站香,并往朝磋青附近各佛殿。殿中布置與拉薩三大寺大略相似,惟以建筑古老,黑暗異常,即白晝行走其中,亦須燈光前導。大殿側有鍍金銅皮之密勒(應為彌勒)佛像二尊及四輩班禪③像一尊,高二丈余。四輩班禪之靈塔,即在其旁,高約四丈,其式樣與拉薩布達拉之達賴靈塔相似,惟系銀座金花,與達賴靈塔之全以□(疑為金)皮敷成者不同,系受體制之限,而不能全用黃金歟。又另一殿,內供尊純佛塔一座,高約一丈,中□密宗法像。另有金塔一座,高不及丈,精巧玲瓏,典雅素樸,蓋即第一輩達賴更敦珠巴④之靈塔也。
九時許,開始散錢,余派宋國治隨巴岡羅運等前往殿中分散錢包。此間散錢之法,與三大寺之習慣略有不同,例系以一百份應領之藏錢預先封為一袋,喇嘛自行分為若干組,每組一百人,推一人為代表,領取錢袋,然后齊集殿外廣場,分組轉散。故錢袋一經分散之后,殿外廣場上,即有成團之喇嘛擁擠其中。以分取其應得之數(shù)。余為欲一睹其分錢之狀,嘗囑乃興巴飭役卷起大殿前樓之布簾,移坐憑欄以觀。瞥見場中喇嘛,皆披杏黃色大氅(藏名大綱),與三大寺喇嘛之披紅色大氅者不同,余怪而詢之左右,均不知其來歷。此時場周四圍屋頂,及走道上,麇集男女民眾約千余人,余憑欄俯視,遂為視線之集中點。又見人群中有數(shù)人,著黑色□衣,外披紅呢氅衫,頗似拉薩俗官所著之披衫,肩上斜挎紅色布帶一條,頭戴黃絨圓帽,較拉薩俗官所戴者為大,衣色臟舊,精神萎靡,毫無貴族氣概,余初以為系藏政府中之差役,旋經詢問始知此輩即系道地之后藏五六品俗官,后藏官員所遭遇之窮困,由此可見一斑。廣場中擾攘約一小時之久,錢始分散完畢,如與三大寺散錢所需之時間相較,實亦未見節(jié)約,且以先后數(shù)錢之次數(shù)而論,則反覺增加若干麻煩矣。旋巴岡偕宋國治回來,據(jù)稱適自阿巴扎倉分送錢袋轉來,因該扎倉系后藏之密宗院,今日系在扎倉就地誦經,未來磋青,故須專程送往也。今日共計預備錢袋四十一袋,現(xiàn)僅發(fā)出三十九袋,故實到喇嘛即約三千九百人。
布施完畢后,余正預備前往參觀寺內保存之古物。乃興巴忽奉哈達至座前,聲稱后藏全體僧俗官員聞余明日將往德金頗章及功節(jié)林游玩,特設席功結林歡迎,余當表接受。另一乃興巴又繼起晉奉哈達,謂拉章執(zhí)事,余后日將往班禪宮中參加仲嘉典禮,上曼遮之供,特為設席拉章,邀職親臨,余亦欣然接受。旋即率眾前往參觀寶物。平時系封藏庫中,置有專官負保管之責,非遇特殊大典,絕不輕易示人。今日為歡迎起見,保管人員將全部庫藏寶物,陳列一室,并為余等設座其側。余等入室就座,并有二十余藏人乘機入室,席地坐于室隅,態(tài)度嚴肅,以求一飽眼福,余之行館房東,亦在其中。保管寶物之僧數(shù)人,逐一捧獻余前,余每取一物,必照西藏之習慣觸額示敬,然后觀覽,詳詢其來歷,覽畢交還,僧官又以之觸巴岡及眾人之頭,以為無上幸運。該項寶物共計四十余件,均系西藏宗教上之古董。其中以第四輩班禪之遺物為最多。他如元代大司徒鐵印。薩迦祖師之頭蓋骨,宗喀巴之手印,均屬數(shù)百年前之古物,極為名貴。
參觀寶物之后,復率眾人往朝歷輩班禪靈塔,除第四輩班禪靈塔業(yè)已朝過外,其余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各輩班禪之靈塔,均與四輩之塔相似,余至每一塔前,均親持哈達拋掛,并巡行一周始去。旋至九輩班禪⑤創(chuàng)建之密勒殿,銅佛高約六丈有余,較仁布宗所見之銅彌勒佛猶偉。原系九輩班禪未入內地時所建,相傳建筑落成以后,班禪即赴內地,而此偉壯之銅佛,亦竟流淚數(shù)日,以惜其別,可謂□(靈)異之至矣。最后往朝九輩班禪靈塔,塔系新近建筑,規(guī)模較以前各輩靈塔均為宏壯。塔周建有樓廓,極便登臨瞻仰。拉章為余設座正面樓廊,以備午膳,廊上有阿巴扎倉之喇嘛三十人跌坐誦經,因近日布施在此設有千燈千供也。(辦理此大布施之前,曾于一月二十五日在拉薩與后藏代表王樂階恩久佛商定布施辦法,在扎什倫布,熬茶煮粥供養(yǎng)全寺僧眾一日,每僧散給藏銀三兩七錢五分,并在九輩班禪塔前,九輩以外各輩塔前,及磋青大殿三處各上千燈千供,如有余款即捐作建塔之用。)塔高五丈,塔面系以純銀錘板敷成,外鑲赤金□,綴以寶石,富麗堂皇,極為美觀。塔之正面,班禪法像之上,嵌有鉆石一顆,大如拇指,光彩四射,璀璨奪目,乃系班禪生前于民國二十四年親在上海以四十萬元購得,平時系鑲帽花佩戴,現(xiàn)以此物嵌于塔上,實為靈塔增色不少?,F(xiàn)佛塔及殿宇大體業(yè)已完成,惟屋頂金瓦尚未鋪設齊全,每日尚有泥木彩繪各項工人一百二十人。分頭工作,不久即可全部竣工,余為鼓勵起見,特賞給該工人,每人藏銀一兩。塔系東南向,□上置有銅獸金輪。登臺遠眺,日喀則平原即在眼底,山環(huán)水繞,平曠無垠。俯瞰全寺殿宇,金瓦赭壁,樓閣櫛比,莊嚴神圣,氣象雄偉。
余在塔上午膳后,又復率眾前往妥桑林,霞資,紀岡,阿巴四扎倉殿⑥朝佛。于各主要座前拋獻哈達之后,即行離去,無甚可記,惟霞資扎倉殿中,有巨石一塊,狀如海螺,適在殿之中央,傳系自然生成,故扎倉視為神物,平時恒以毛毯蓋護,有朝佛者至,始揭毯頂禮。各扎倉殿宇建筑與布置,與三大寺之佛殿無異,惟均較黑暗,而護法殿尤甚,豈因建筑時代較早之故歟。
最后,又被迎至甲康村布施。前因甲康村爭求領頭轉香,希冀領取三倍之布施,余以不合公平原則,且屬違反體制,恐開惡例,未予允許,曾將鄙意面告扎薩,嗣經巴岡轉致扎薩之意,請以甲康村曾派代表歡迎為理由,要求酌留余款,略為布施了事,余嘗以此系處理布施余款之方法,尚與體制無礙,為求布施圓滿起見,立即同意辦理,并決定只熬茶一次,每僧散給藏銀一兩五錢,故于大布施之后,即被迎至甲康村再作一次小規(guī)模之布施也。甲康村現(xiàn)為本寺最大之康村,預算布施時,系以三百名計算,而實到人數(shù)已達二百八十余人,凡理化、巴安、木雅、德格、昌都、乍雅等處前來學經之喇嘛,依例均須投入該康村,人數(shù)既眾,基金亦富,故經常布置亦較他康村為富麗雅潔。在甲康村布施完畢之后,余即偕乃興巴等乘馬回館,時已午后三時矣,王明慶聞余善圍棋,特親往借來棋子一付,與余對弈三局,渠均敗北。余在拉薩時,亦曾與酷愛此道貴族比賽,均非余之敵手,惟有一卡契人(即克什米爾之□(藏?)回)名塔青者,棋藝甚高,曾為所敗,詢其身世,系一居留拉薩多年之小商人,彼之棋藝,并無師傅,亦未研究棋譜,僅于平居閑暇之際,喜用心思,遂得熟練,亦為奇矣。
班禪在后藏,統(tǒng)馭僧俗官員,轄領土地人民,以宗教主而兼為政治首領,一如前藏之達賴,雖其地位稍遜,然一切儀制,仍與前藏相去不遠。故其駐錫之處,均有殿廷,以便朝賀。除在扎什倫布寺,建內□(有)正宮外,并于寺之附近,建有行宮二所,即德金頗章與功結林是也。德金頗章,漢名大樂宮,在寺南五里許。功結林,漢名廣佑寺,在寺東五里許。班禪在位時,每于藏歷二月至五月,駐錫德金頗章,六月至九月,駐錫功結林,十月至正月,則回扎什倫布正宮,以渡新歲,習為常例,余于布施完畢之后,特定于五月九日,抽暇往游行宮,以圖一窺究竟。
是日,午前十時許,余偕乃興巴等,自行館乘馬前往德金頗章,馬行快步十五分鐘即到。宮前平曠無垠,與扎什倫布遙遙相對,宮后淺山起伏,綿延不斷,有如波浪,門內樹林密布,景色宜人,門外懸有金字匾額一方,上書“春生十地”四字,筆力秀勁,不知何人題贈。正殿上供有長壽佛一尊,設有班禪寶座,其云蒸(傳經師)之座位,久無人居,積塵甚厚。余旋被導入一客室中休息,見壁間懸有照片一張,乃九輩班禪在印度晤見英皇儲告別時之留影,時值英皇儲親送班禪下一高峻之石階。衛(wèi)隊遙列其旁,階下有班禪之肩輿及隨從,均著藏式服裝,生動已極,令人憧憬當時之情形,不感慨系之。(此即光緒三十一年潤(原文如此)九月,九輩班禪在英人臥克納⑦威迫之下,前赴加爾各答時所攝。為一富有歷史價值之照法也。)客室窗外,有一秀麗之小山在望,山麓樹林修美,草場平坦,蓋即往昔班禪御用馬匹牧息之地,其旁有規(guī)模甚大之馬廄一所,曠寂已久,令人想起駿馬群集其中,俯仰起臥,自必別有一番風趣。
十二時許,余等又自德金頗章馳赴功結林,仍須經過扎什倫布及日喀則市區(qū),遙望扎什倫布正面,一覽無余,全部殿宇,依山而建,六座偉壯之班禪靈塔,雄峙其中,莊嚴之氣象,雖拉薩三大寺不及也。
抵功結林后,先至班禪湯沐院休息。佛堂中殿有班禪之座位。佛龕上懸有戴院長季陶⑧先生著長袍馬褂佩勛章之玉照一張。院中植有垂絲海棠花樹一株,為他處所未見。班禪浴池,系以花崗石砌成,方廣約一丈,有鐵管自年楚河中導水入池,現(xiàn)管已壞,池亦干涸,當系多年無人使用之故。旋至正殿朝佛,仲譯青波巴岡迎于門外,謂系奉扎薩之命,前來代表招待。余于表示謝忱之后,隨即□□偕入林。功結大門上置有乾隆御筆漢滿蒙藏回體合璧之“廣佑寺”立匾一方,莊嚴典雅,令人肅然起敬。殿內懸有咸豐御筆之“福壽”二字墨寶一幅,完整無缺,可供書家之鑒賞。殿中不供佛像,僅在正中設有班禪之寶座,上蓋布幕,積塵甚厚,溯自班禪離藏,即已虛設未用,但一般朝佛者至此,仍認為頂禮之對象焉。寶座之旁尚另有一高大之座位傳系班禪云蒸(傳經師)之座位,覆幕密封,一如前座。殿側精舍甚多,或為見客之廳,或為誦經之堂,或為進膳之所,或為寢息之室,門壁彩繪,□□(絢積?)精美,惟以主人遠去,不免闃靜寂然。
余于游遍各室之后,復偕眾至安欽別墅,即在正殿之旁。門上置有道光御筆“好善急公”四字匾額一方。室內設座,分為二桌,即今日扎什倫布僧俗官員聯(lián)合宴余之處,亦即日前初抵此間迎余休息之所。窗明幾凈,室小而雅。余座設于正中,有卻本堪布,大卓尼,仲譯青波巴岡,仁細羅友仁作陪,另一桌則坐羅連(運)、卓尼及四扎倉代表,共計十余人就座后,扎薩復派員持哈達來謝昨日之布施。余與眾閑談有頃,復與巴岡王明慶等圍棋數(shù)局,以資消遣。迨晚餐之際,卻本堪布及卓尼忽先后發(fā)言,要求余轉請中央從速辦理班禪轉世事宜,并希望中央所指認者,必須系班禪真正之化身,俾彼等年事老邁之舊日臣仆,復得親睹班禪之轉世再臨,則沾恩感德無窮矣。忠誠懇切之態(tài),溢于言表,令人異常感動。余嘗告以,中央對班禪轉世之事,向極關懷,并決能以公正態(tài)度,辦理轉世事宜,諸位所提意見,余回拉薩,立即轉報中央,以備辦理之考察。六時半,席散,余當率眾回館。途中巴岡復邀余明日朝班禪后,至其私邸弈棋,余當面允前往。
所謂“仲嘉”乃系西藏法王臨朝聽政,及接貴賓之集會。后藏自班禪離寺,“仲嘉”即未常設,然遇重要事故,亦每特為召集,存其儀制。余于布施竣事后,同意扎薩之邀請,于五月十日前往正宮,參加仲嘉,敬謁班禪佛座,上“曼遮”之供,蓋亦奉使后藏應有之禮節(jié)也。
是日,午前九時卅分,余偕王明慶乃興巴乘馬赴扎什倫布之班禪正宮。宮門外懸乾隆御筆之“良地祥輪”四字匾額一方,雕刻精美,色彩鮮艷,益增圣地之莊嚴。余甫被導入客座之外廊,即見扎薩起迎于室外,笑逐顏開,握手互致敬意。入室又互遞哈達為禮,然后就坐。余與扎薩依窗相對而坐,各踞高榻頗有分庭抗禮之勢。今日扎薩著團龍花黃緞袍,外披紅色袈裟,光頭未戴帽,精神矍鑠,道貌岸然。其右側設有極低之座墊一列,坐有仲譯青波(官名)詹東,巴剛二細(官名)德勒□顛,德娃夏羅友仁等五人。余之左側,亦設有座席,僅坐有王明慶一人,任翻譯之責。其余五品之下僧俗官員尚有二十余人,以客室狹小,不能容納,均坐于室外廊下。坐定以后,初進酥油茶飯,(西藏習慣)次進清茶,(內地習慣)又次進甜茶蛋糕,(印度習慣)紛然雜陳。余與扎薩互問安好后,閑談良久。扎薩告余,現(xiàn)因宮內正殿,設有時輪金剛壇場,不便舉行典禮,故今日朝見班禪之禮節(jié),系在便殿中舉行。又謂時輪金剛法會,前輩班禪修習甚精,每年除在宮內設立壇場外,并另在阿巴扎倉創(chuàng)設壇場一座,成為定例,故于此間法事完畢后,尚須在彼處舉行,因時輪金剛法會,系在祈禱世界之和平安樂,多多舉行,于世間極有利益云。扎薩并請余前往參觀,且謂可以消災免難,于個人亦極有益。余以密宗壇場,尚未看過,亦思一觀究竟,當即偕乃興巴等前往參觀。登樓至班禪之寶殿,建筑形式與達賴之寶殿極為相似,惟面積較小耳。時輪金剛壇場即設于寶殿之中央,系一徑大一丈五尺許之圓形圖案,全部用五色細沙做成,鮮明美麗,儼如一最精良之裁絨地毯。據(jù)云,壇場中央即系時輪金剛天(主)尊佛座,其周設四門,有四大天王守護,門外更有弱水烈火尸林拱衛(wèi),警備森嚴,邪魔決難侵入,蓋所謂壇場,乃系密宗修法之象征。聞系得其真?zhèn)?,修煉有素者,主持法事,則此種有形之壇場,即可化為無形之壇場,驅邪御魔,拒敵于千里之外,凡法力所及之境,均享和平安樂,毫無侵擾之虞。其神秘玄妙,頗難想象。壇場圖案之上,制有木架保護,架上蓋有布幔,來此參觀者,可啟以內窺,殿中有喇嘛數(shù)十人,誦經做法,喃喃不休。余注視良久,復由左至右繞行一周,并在班禪寶座及護法神前,各掛哈達一條,隨即仍回客室原座。
十一時許,余經乃興巴導往便殿,“供獻曼遮”。殿內一隅,班禪座上置有其平日所披袈裟一襲,代表班禪在座。余嘗至座前行三鞠躬禮,(如系藏人,則須磕長頭)并獻哈達一條,此時仆從即將帶來之禮物搬入,置于座前。(今日致送之禮物,計為黃色緞料一件,彰緞馬褥一幅,及以藏銀五兩在拉章租用之竹巴米一包)扎薩坐于佛座之左側,余之座位則設于佛座之對面,王明慶立于余之身旁,擔任翻譯,闕(卻)本堪布頻以酥油茶飯進獻,含衣俯首,儼如班禪在座。扎薩告余,班禪在世時,接見最尊貴親密之客,即在此室,余人均不許入內。余見班禪佛座對面尚有一高大之座位,嘗詢扎薩是否亦系班禪之座位,遽答:班禪于更換新扎薩喇嘛時,曾坐此位。平時均未坐過。旋有隨侍僧官,捧來犒賞(油炸麻花)七盤,羊腔一只,干果四盤,陳列于余座前,蓋即班禪回贈之禮物也。少傾余即向扎薩拱手告別,退出室外,仍回客房休息。坐甫定,扎薩亦至。又進酥油茶飯及清茶。未幾,即進午餐,余與扎薩各據(jù)一席,其余各高級僧俗官員同坐一棹。系一寬約一尺六寸見方之木盤盛菜,置座前小棹上。盤中先有八小碟涼菜,(將牛肉炒芹菜,炒牛腰,醋高筍,紅蘿卜絲之類)繼上熱菜四肴(羊肉酒菜燴魚翅,火爆牛肚,木耳燴肉元,香菌燴海參等四樣)食肉絲細面,餐后不久,又進油餅一盤,繼又進煮羊肉一盤,油炸麻花一盤,酥油點心一盤,(藏名性剛。此物系后藏最名貴之食品,普通人頗不易得食,今日亦只余與扎薩各有一盤,其余各員均未得食。但余以其酥油味太重,僅取少許食之,未覺有何美味。當飭仆從攜歸分食。)旋又進甜茶及蛋糕一盤。余僅取食少許。數(shù)分鐘后,又進牛肉包子一盤,并有涼菜四碟,只得免取一枚食之。今日所食食物之繁多,為余入藏所僅見。扎薩亦云:“今日所敬各食物,均系依照舊例辦理?!毕胂登拜吷眢w特壯,故能食此多量之食物歟。余□以為酥油茶飯及各種點心,因系西藏舊習宴會之食品,其余如參翅菜肴及面點清茶,則系清初自內地輸入。至甜茶面糕帶有西洋風味之食品,必系清末以來,因英人入藏而增加。新食物雖逐漸加入,而舊有食品又復仍舊保存,藏人保守性重,故有此現(xiàn)象,非古人果能食此多量之食物也。余旋就閑談之際,詢扎薩以大寺僧眾□殿時披用黃色大氅,而三大寺之僧眾則披用紅色大氅之原因安在?據(jù)答:此系習慣如此耳。余又曰:“□(囊)昔宗喀巴傳法時,傳會改用黃衣黃冠,以與舊時之紅教區(qū)別,號稱黃教。不知扎什倫布是否首先采用,遂成習慣。嗣后黃教勢力雖遠布拉薩,但因前藏僧眾,原系服用紅色大氅,為遷就事實及節(jié)約計,未即改用,而一仍舊貫之故歟?”據(jù)答:“或系如此,亦未可知。”二時許,扎薩將此次布施開支正副賬單交余,并在正單上蓋印。又面交轉呈蔣主席吳委員長孔處長之謝函各一件,及哈達銅佛各一匣,均系用火漆固封。并贈余銅佛一尊泥佛三尊,經文一卷,藏香一捆,氆氌一捆,黑羔皮一捆,共計六樣。余當表致謝之意,扎薩又面約余明日十時在其官邸相見,謂尚有數(shù)語面談,余當允諾。旋即握手告辭,扎薩仍送至室外乃別。
巴剛隨余出,邀余至其私邸晚飯。二乃興巴及王明慶均同往。其私邸即在寺區(qū)以內,穿行小巷數(shù)條即到。坐甫定,詹東亦至。巴剛出銅佛三尊,囑余鑒賞,并謂將以一尊贈余。其中有文殊佛像三尊,座上刻有“大明永樂年施”數(shù)字,塑造精美,確系明代流傳之物。余當囑渠妥為保存,并請打消饋贈之意。圍棋數(shù)局,渠均敗北。晚飯后,天色已黑,當即告辭回館。
(未完待續(xù))
[注 釋]
①時輪金剛法會:“時輪教法以時輪金剛為本尊,以時輪金剛壇城為修行的所緣境和依止處,是藏傳佛教的五大金剛密法之一,其主要內容為宇宙生成學、人體胚胎學、身心修煉學;時輪教法的主要修煉方法是六支瑜伽法,又稱‘六加行法’,即指收攝、禪定、運氣、持風、隨念、三摩地?!耵斉蓜?chuàng)始人宗喀巴就是時輪教法的一代傳人。宗喀巴大弟子克珠杰(第一世班禪)曾精研時輪法,著寫了《時輪略續(xù)大疏》,并重新修定了時輪法。歷代班禪大多是解說、傳授時輪教法的大師?!诿駠鴷r期,格魯派第二十四代時輪教法傳人是九世班禪。他在內地舉辦過9次時輪金剛大法會,是在內地傳播藏密教法影響最大的高僧?!币晕暮胥?,陳慶英.民國時期九世班禪內地傳播時輪教法記略[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5(5)。
②磋青:“磋欽,又譯‘措欽’。活佛中的等級稱,位次于‘大呼圖可圖’與‘朱古朗松’,而高于扎倉一級的活佛,如洛桑巴、列龍等呼圖可圖。民國時期此類活佛有二十余人?!币姽溆?,民國藏事通鑒[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 年10月第1版:734頁。“措欽(tshogs-chen)為寺廟最高一級組織,由赤巴堪布(khri-pa-mkhan-po,即‘首席堪布’或‘法臺’)1 人、吉索(spyi-so,寺廟大總管)2-4 人、措欽協(xié)敖(tshogs-chen-zhal-ngo,寺廟大鐵棒喇嘛)2 人、措欽翁則(tshogs-chen-dbu-mdzad,大經堂領經師)1 人組成拉基(bla-spyi,寺廟總管理委員會),管理寺廟政教事務。”見王堯,陳慶英.西藏文化辭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46頁。此次蹉青大殿應即大經堂。
③四輩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確吉堅贊(1570-1662)藏傳佛教格魯派大活佛,第四世班禪額爾德尼。后藏蘭朱甲地方人,出身差巴(平民)。13歲入恩貢寺出家,由于其學習刻苦,加之天資聰慧、才華出眾,被公推為該寺活佛。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起赴扎什倫布寺、甘丹寺深造深造,贏得盛名。二十六年(1598)返回恩貢寺。3年后就任扎什倫布寺第十六任赤巴,大力整飭寺規(guī)僧紀,闡揚格魯派教法,創(chuàng)建扎什倫布寺祈愿大法會。四十四年(1616)四世達賴云丹嘉措圓寂,就任前藏哲蚌、色拉兩大寺主持,挑起了格魯派寺院集團領袖重任。明末,與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共商邀請固始汗,消滅了格魯派敵對勢力,后又與五世達賴一起遣使盛京(沈陽),謁見清太宗皇太極,主動表示歸順。諭旨其兩互以年長者人以長為師,學習經典。這是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互為師徒的開始。清定都北京,敬獻多種貢品。固始汗贈給其‘班禪博克多’稱號。畢生著書立說4函105種,多為闡述佛教經義。為十數(shù)萬人授戒講經傳法。清康熙元年(1662)圓寂于扎什倫布寺,終年93 歲?!币姟段鞑貧v史文化辭典》,第19-20頁。
④第一輩達賴更敦珠巴:“達賴喇嘛·根敦珠巴(dge-vdunvgrub-pa,1391-1474)藏傳佛教格魯派大活佛,第一世達賴喇嘛。出生于后藏薩迦縣賽曲河流域的霞堆牧場,祖上是從康區(qū)遷來的牧民,姓額爾巴氏,父名官波多吉,母名覺莫南吉,有兄弟4人,排行第三。……15歲時以珠巴喜饒為師受沙彌戒,起法名為根敦珠巴。從印度僧人僧哈室利學習聲明和《詩鏡論》等。20歲時又以珠巴喜饒為師受比丘戒。25歲時(1415)前往山南學法,在扎西多喀首次拜見宗喀巴大師,并聽宗喀巴說法。后隨宗喀巴到甘丹寺,拜宗喀巴為師。并去桑浦寺以喜饒僧格為師學習因明。宗喀巴大師圓寂后,明宣德元年(1426)他隨喜饒僧格返回后藏,在絳欽、納塘、達那日苦等寺講經說法,參加巡回辯經,以精通教法著稱,博東·喬列南杰贈給他‘遍知一切’稱號。正統(tǒng)五年(1440)隨喜饒僧格再去前藏學法3年。十年(1445)喜饒僧格去世,他打算在納塘寺為喜饒僧格建造佛像作為紀念,為寺僧婉拒,遂立志自建寺院。十二年(1447)在當?shù)厥最I索南桑波支持下在桑珠孜西面建寺,起名為扎什倫布,并造一尊釋迦牟尼巨像紀念喜饒僧格。十四年(1449)寺院建成后,他任住持,講經說法25年,門下弟子眾多,住寺僧人達1600人,成為格魯派在后藏最大的寺院。景泰元年(1450)甘丹寺僧眾請他去擔任甘丹赤巴,他以扎什倫布寺新建成不便離開為由推辭,舉薦克珠杰之弟巴索·卻吉堅贊擔任。他一生注重講經說法、培養(yǎng)弟子,故著述不多,著名的有《正法毗奈耶經廣因緣集》《毗奈耶根本大疏》《釋量論注疏》《量理莊嚴論》《人中論注釋》等?!币姟段鞑貧v史文化辭典》,第47-48頁。
⑤九輩班禪:“班禪額爾德尼·洛桑曲吉尼瑪1883-1937藏傳佛教格魯派大活佛,第九世班禪額爾德尼。西藏塔布人。清光緒十四年(1888)被認定為八世班禪丹貝旺秋的轉世靈童,削發(fā)出家,取法名為吉尊洛桑曲吉尼瑪格勒朗杰貝桑布(簡稱曲吉尼瑪),被迎入扎什倫布寺居住。十八年(1892)坐床并受沙彌戒。二十八年(1902)到拉薩大昭寺受比丘戒。三十年(1904)英軍侵藏,與十三世達賴土登嘉措一致對外,率領西藏僧俗民眾進行第二次抗英斗爭?!谑辏?923)被迫出走內地。……十四年(1925)抵達北京,住中南海的瀛臺行轅。2月出席善后會議。4月南下,經南京、上海到杭州朝佛,返京后仍住瀛臺?!攀腊喽U一生經歷坎坷,先是受威逼前往印度,后又由于噶廈的逼迫而流亡內地,在祖國內地漂泊了14年,最終未能實現(xiàn)返回故鄉(xiāng)西藏扎什倫布寺的夙愿。但是無論是在后藏主持政教事務,還是前往印度、流亡內地,他都以西藏和祖國的大局為重,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tǒng)一?!币姟段鞑貧v史文化辭典》,第21-22頁。
⑥妥桑林,霞資,紀岡,阿巴四扎倉殿:扎什倫布寺四大扎倉,即后藏扎什倫布寺所屬的四大學院。其中有脫塞林(又譯退桑色)扎倉、吉康(又譯吉唐)扎倉、夏孜(又譯夏周林)扎倉等三個顯宗學院和一個阿巴(又譯昂巴)扎倉,即密宗學院。見郭卿友《民國藏事通鑒》第733頁。此處當屬音譯不同。
⑦臥克納:即英國人鄂康諾,曾逼迫九世班禪前往印度會見英國皇太子?!霸ダ椎吕锟恕ざ蹩抵Z,1870年7月30日生于愛爾蘭,大貴族家庭出身,1890 年從軍入英國第14 野戰(zhàn)炮兵隊,1894年底奉命赴大吉嶺,從此來到中國西藏邊境工作。1903年他重赴大吉嶺任職,同年以秘書兼藏語翻譯的身份參加榮赫鵬侵略西藏的行動。1904年9月7日,西藏地方當局與榮赫鵬簽訂了《拉薩條約》,開江孜為商埠,之后鄂康諾于10 月1 日首任英國江孜商務代辦(The British Trade Agent Gyantse)從而進入英印政府外務部。1904 年10 月至1905 年 12 月、1906 年 12 月至 1907 年 7 月兩度任江孜商務代辦?!币娏褐掖?論英國侵略中國西藏急先鋒鄂康諾[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5(1)。
⑧戴院長季陶:初名良弼,后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廣漢,“戴季陶(1890-1949),國民黨右派成員。早年留學日本,參加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前,主編《天鋒報》;辛亥革命后,反對袁世凱帝制。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并任宣傳部長。孫中山逝世后,參加‘西山會議派’,形成了‘戴季陶主義’。1927 年參與策劃‘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后歷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職?!币詤擒S農.多變人生——國民黨右派戴季陶[J].黨史縱橫,2018(9)?!白鳛閲裾现坏拇鱾髻t則是推動修建護國法會的最核心人物,他雖身居高位,卻始終身體力行將佛教與國家政治有機結合,發(fā)起一系列公共佛事活動,并為此‘證明了佛法不是消極的,厭世的,而是積極的,入世的,救佛教即是救國’的理論?!币皂n敬山,喜饒尼瑪.佛教界在抗日救亡中扮演的角色——以戴傳賢倡導的“佛教護國法會”為例[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