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華 謝春明 張芳英 黃汝鋒 黃香清 符岳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528000)
患者男性,80 歲,因“咳嗽、咳痰1 周,發(fā)熱3 天”于2019?09?28 入院?;颊? 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咳嗽、咳痰,未予處理,3 天前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38.4℃,伴畏寒、寒戰(zhàn),無胸痛、咯血,無腹痛、身目黃染,無腰痛、排濃茶樣尿,來我院就診,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病史。查體:體溫37.3℃,脈搏98 次/分,呼吸15 次/分,血壓117/69 mmHg,SOFA 評分為6 分。嗜睡,全身皮膚無出血,鞏膜無黃染,雙肺呼吸音粗,雙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115次/分,心律不齊,第一心音強弱不等,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Murphy氏征陰性,雙腎區(qū)無叩痛。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WBC 22.66×109/L,N% 95.1%,Hb 108 g/L,PLT 62×109/L,PCT>200 ng/ml,Cr 328 μmol/mlL,BUN 18.97 mmol/L,胸片未見明顯異常,腹部B 超提示慢性膽囊炎,膽囊結(jié)石、左腎結(jié)石。入院診斷為膿毒癥、急性腎損傷,入院后予泰能抗感染、烏司他丁抗炎、維生素C 2 g qd 減輕氧化應(yīng)激等治療后患者熱退,咳嗽、咳痰癥狀明顯改善,但出現(xiàn)鞏膜輕度黃染,無皮膚瘙癢,2019?09?29 查肝功能提示總膽紅素39.2 提示總膽紅素,其中間接膽紅素為21.1 接膽紅素為素,ALT、AST 正常,乙肝二對半示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體(+),血常規(guī)提示W(wǎng)BC 18.28×109/L,N%94.3%,Hb 96 g/L,尿檢示尿膽原為0、膽紅素陰性,潛血(2+),大便OB(-),胸部+全腹CT 提示右上肺及雙下肺多發(fā)炎癥,局部實變,膽囊結(jié)石,慢性膽囊炎,請膽道外科會診,考慮肝內(nèi)外膽管未見擴張,不支持膽道梗阻表現(xiàn)。且黃疸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直接膽紅素結(jié)果正常,亦不支持肝炎、膽囊炎、膿毒癥肝損害等,2019?10?01 患者無發(fā)熱,無腹痛、腰痛,鞏膜黃染較前加深,尿液呈濃茶樣,復(fù)查血常規(guī)提示W(wǎng)BC 11.00×109/L,N% 79.0%,Hb 71 g/L,PCT 70.14 ng/ml,Cr 157 μmol/L,BUN 21.54 mmol/L,在感染已逐步控制情況下,患者血色素進行性下降,黃疸進行性加重,考慮存在溶血性貧血可能,追問患者及其家屬未能提供明確“蠶豆病”史及血液病家族史,立即予停用維生素C,并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活性檢測及Coombs 試驗,同時予輸注去白紅細胞2U,2019?10?02復(fù)查患者肝功能示總膽紅素63.0 μmol/L,其中間接膽紅素 為50.1 μmol/L,血 常 規(guī) 提 示W(wǎng)BC 10.57×109/L,N%77.9%,Hb 84 g/L,HCT 0.023,予腺苷蛋氨酸退黃治療,2019?10?03 復(fù)查肝功能示總膽紅素48.2 μmol/L,其中間接膽紅素26.7 μmol/L,2019?10?05 患者鞏膜黃染消退,尿色轉(zhuǎn)清,2019?10?06 復(fù)查肝功能示總膽紅素18.1 μmol/L,其中間接膽紅素12.8 μmol/L,多次復(fù)查血常規(guī)示血紅蛋白穩(wěn)定,波動在77-80 g/L,2019?10?08 G?6?PD 檢測結(jié)果回報:G?6?PD/6?GPD:0.44↓(參考范圍1.0?2.3),患者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停用維生素C 后黃疸逐漸消退,結(jié)合G?6?PD/6?GPD 比值結(jié)果下降,考慮診斷G?6?PD 缺乏癥、溶血性貧血。
膿毒癥是機體對炎癥的失控反應(yīng)引起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是世界性衛(wèi)生難題之一。目前膿毒癥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研究指出氧化應(yīng)激是其病理生理機制上的重要一環(huán)[1]。維生素C 作為水溶性維生素的一種,其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性,適當(dāng)補充維生素C 已被證實能夠降低膿毒癥患者的病死率而被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上膿毒癥患者的救治[2]。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是一種極具多態(tài)性的酶,在葡萄糖代謝和己糖?單磷酸鹽旁路中產(chǎn)生還原型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在紅細胞中產(chǎn)生還原型谷胱甘肽以防止氧化應(yīng)激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低濃度的維生素C 可在體外防止G?6?PD 缺陷的紅細胞溶血,然而較高的濃度則顯示出溶血作用[3]。據(jù)報道,先天性G?6?PD 缺乏患者如每天服用維生素C 超過5 g 即可促使紅細胞破裂,發(fā)生溶血現(xiàn)象[4]。其確切機制目前尚不確定,可能與過量維生素C 在體內(nèi)代謝產(chǎn)生過氧化氫和其他活性氧、迅速耗盡有限的谷胱甘肽有關(guān)[3]。本例膿毒癥合并G?6?PD缺乏患者應(yīng)用維生素C 2g ivgtt qd 后即引起溶血性貧血,停用維生素C 后予對癥輸血,腺苷蛋氨酸退黃治療,5 天后復(fù)查肝功能膽紅素降至正常。
但本病尚需與膿毒癥相關(guān)肝損傷(SRIL)相鑒別。截至目前SRIL 尚無統(tǒng)一定義或明確診斷標準,但其臨床特點在不斷被總結(jié),有報道指出SRLI 多數(shù)以膽紅素升高且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可伴有AST 輕度增高[5],而本例患者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AST 正常,因而考慮膽紅素升高為G?6?PD 缺乏所致紅細胞溶血引起可能。
綜上所述,臨床上應(yīng)用維生素C 救治膿毒癥患者時如感染及各器官功能改善,而患者出現(xiàn)鞏膜黃染、尿色加深、膽紅素(尤其間接膽紅素)升高等黃疸表現(xiàn)、除外肝細胞損害、膽汁淤積及先天性溶血性貧血等引起時,需考慮G?6?PD 缺乏可能,尤其是在較大劑量、靜脈使用維生素C 以及腎功能不全的情況下。但因藥物誘發(fā)的溶血通常較蠶豆誘發(fā)的溶血癥狀輕[6],膿毒癥患者除非有明確G?6?PD 缺乏病史或家族史,否則臨床上小劑量應(yīng)用維生素C 時無需常規(guī)檢測G?6?PD 活性。而一旦考慮G?6?PD 缺乏相關(guān)的溶血,則需慎用甚至停用維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