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利
摘要:廣寧行宮是清朝皇帝東巡時,過路廣寧(今北鎮(zhèn))時的駐蹕之所。關(guān)于廣寧行宮的始建時間,因檔案文獻不明,沒有查到確切的文字記載。雖有一些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進行的推斷,能見仁見智,卻一直沒有定論。乾隆、道光年間的朝鮮使團成員所撰的《燕行錄》中,有幾個作者記錄了廣寧行宮建筑情況。這些文字記錄,為我們考證廣寧行宮的始建時間等,提供了新的證明。本文結(jié)合這些新的資料,將以前所得的資料及其論述進行梳理考述,以期使得史無定論的廣寧行宮的始建時間等問題得以解決。
關(guān)鍵詞:清帝東巡;廣寧行宮;始建;《燕行錄》
中圖分類號:K87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10-0031-05
一、文獻中廣寧行宮的相關(guān)記載
廣寧行宮是清朝皇帝出巡東北至盛京(今沈陽)、興京(今撫順新賓)祭祖,過路廣寧(今北鎮(zhèn))時的駐蹕之所。清帝東巡祭祖謁陵,自康熙十年(1671年)始,逐漸成為歷代定制。后因清朝內(nèi)憂外患,無暇東巡祭祖,此定制于道光九年(1829年)最后一次東巡后,逐漸斷絕廢止。其間,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這四朝皇帝在東巡往返途中,曾十次駐蹕廣寧,并三次到過廣寧行宮。今廣寧行宮位于北鎮(zhèn)市廣寧城西五里,建筑在北鎮(zhèn)廟的東側(cè),與北鎮(zhèn)廟僅一墻之隔,現(xiàn)在已是北鎮(zhèn)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北鎮(zhèn)廟一起于200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在的廣寧行宮只能通過殘留的宮殿地磚及宮墻依稀看到其往日的輝煌。
廣寧行宮的始建時間,雖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的記述,仍能推斷出其始建的大概時間。
《清宣宗實錄》中記載,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道光皇帝開始進行東巡,此次道光皇帝東巡啟程與回程均選擇南線。啟程途中,于八月丁酉,“駐蹕北鎮(zhèn)廟行宮”,躬祭北鎮(zhèn)廟。之后,前往興京和盛京祭祖。九月末折返回鑾,途中于十月乙丑,“駐蹕北鎮(zhèn)廟行宮”。乙酉,宣宗皇帝返回北京故宮。“行宮”即廣寧行宮。何汝霖撰《沈陽紀程》中也有記載,道光己丑年(1829年)作者扈從道光皇帝東巡,九月“初六日,陰……辰初,至北鎮(zhèn)廟……廟旁即行殿”。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七月,仁宗頤琰第二次東巡。據(jù)《清仁宗實錄》記載,啟程后,于八月辛巳,“駐蹕廣寧行宮”,壬午,“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返程途中,九月乙卯,“駐蹕廣寧行宮”。清楚的記載了“廣寧行宮”四字。并為行宮御制詩文,如《仰止堂》詩:“北鎮(zhèn)輿圖著,禎符表大清。高山欽仰止,景柞沐承平。丹壁巖端燦,翠屏林外橫?;识骶脹阎?,申錫典欣成?!薄逗听S》詩曰:“廟左建齋室,解鞍一宿停。潔清展庭院,淳樸守儀型。廣甸田收碧,晴霄山疊青。留都天作鎮(zhèn),薦享永揚馨。”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一百八十九記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甲寅。諭、朕回鑾后……是日、駐蹕廣寧大營。翼日如之。乙卯……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御行殿”?!靶械睢保础靶袑m”?!斗钐焱ㄖ尽分幸灿杏涊d: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高宗第四次東巡問“九月甲寅駐蹕廣寧,乙卯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御行殿”。
據(jù)《黑圖檔》記載,沈陽故宮博物院原藏有一副黑漆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帝命式于九圍本支百世”,下聯(lián)為“天心佑夫一德承敘萬年”。有學(xué)者認為此聯(lián)為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由京制造,為廣寧行宮二層殿(含碧齋)的懸掛之物。因此認為“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之前廣寧行宮就已建成使用”。
關(guān)于“行宮”二字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都螒c東巡紀事》卷三中記載:“禮部謹奏:恭查乾隆十九年……隨駕之王公、二品大臣以上及二品以上地方官員,俱齋戒一日,穿蟒袍補服陪祀,其不齋戒之官員于行宮兩旁跪迎跪送等……”文中的“行宮”就是指廣寧行宮。
據(jù)以上記載,于是有學(xué)者提出“廣寧行宮應(yīng)修建于清乾隆年間”的觀點。更為確切的時間為乾隆十九年(1754年)甚至之前。
乾隆皇帝于是年駐蹕廣寧時,曾寫了諸多詩文,并勒石刻碑。北鎮(zhèn)廟現(xiàn)存碑多塊,茲擇其要者,縷陳如下:
北鎮(zhèn)廟御香殿前西側(cè)現(xiàn)存《廣寧道中作詩碑》,刻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有感于明亡史實而作的七言排律。該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為龜趺螭首,碑首與碑身為一體。碑首高102厘米,寬125厘米,厚39厘米,上雕盤龍,碑額無字。碑身高244厘米,寬115厘米,厚33厘米,正面陰刻草書10行183字:碑陰無字。龜趺首尾長297厘米,寬120厘米,高85厘米:趺下石座長228厘米,寬128厘米,高17厘米。碑文曰:
廣寧道中跋馬行,敗壘荒堡頻逢迎。云是當(dāng)年防守處,江山坐失嗟有明。外猜內(nèi)忌政紛亂,謀藏不從不藏薦。其間門戶尚相爭,文臣掉舌武臣竄。增餉未逮士卒家,逍遙可上擁柴牙。成梁華表至今在,爵里世胄滄???。堠臺烽火更番置,朝偵夜望亦云備。設(shè)邏徒布千萬兵,王師一舉皆捐棄。遼東不保全遼西,破竹安禁飛騎馳。我來撫跡仰前烈,百年古縣成雍熙?;侍鞜o親德為本,民不可下曰可近。一言敬告守器人,待言守時計已晚。廣寧道中作。甲戌季秋之月下浣,御筆。
北鎮(zhèn)廟御香殿前西側(cè)現(xiàn)存《游醫(yī)巫閭山雜詠詩碑》,刻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游祭醫(yī)巫閭山時親賦御書七言絕句四首。該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為龜趺螭首。碑首高108厘米,寬125厘米,厘40厘米,上雕盤龍,碑額無字。碑身高250厘米,寬114厘米,厚32厘米,正面陰刻行草8行120字,碑陰無字。龜趺首尾長247厘米,寬115厘米,高75厘米;龜下石座長192厘米,寬152厘米,高15厘米。碑文曰:
摧婁孤峰削玉華,山樞旁出古槎析。何人解事為鐫勒,語鑿空猶道女媧。翠云屏。深谷棲遲可樂賢,路遙偶來訪林泉。東丹潛志讀書處,逐鹿成圖豈恝然。道隱谷。垂崖進水落絲絲,冬不疑冰事匪奇。應(yīng)為仙家修養(yǎng)法。將臨玉女洗頭時。圣水盆。飛來一笠冠瓚坑,海水天云入曠觀。奇跡無窮宇宙內(nèi),尋幽探遍故應(yīng)難。曠觀亭。游醫(yī)巫閭山雜詠。甲戌季秋之月下浣,御筆。
北鎮(zhèn)廟御香殿前東側(cè)現(xiàn)存《游醫(yī)巫閭山得五言三十韻詩碑》,碑陽刻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途徑廣寧游歷醫(yī)巫閭山所新賦御筆詩一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質(zhì),龜趺螭首。碑首高114厘米,寬128厘米,厚38厘米,上雕盤龍,碑額無字。碑身高224厘米,寬113厘米,厚30厘米,正面陰刻行書12行321字,背面陰刻行書8行64字。龜趺首尾長250厘米,寬118厘米,高83厘米。龜下石座長240厘米,寬140厘米,高16厘米。碑陽文曰:
奧宇坤維鎮(zhèn),神堂碣石開。嶐嵸參漢回,案衍向陽恢。舜典陞紫載,山經(jīng)括地咳。曾從望昔度,可又負今回。裎祀帛籩薦,威儀卿尹陪。達誠仙闕退,問景王鞭催。驀人梨粟墅,延緣峛崺堆。圃場崇有積,雞犬靜無猜。頻見耕荒隧,疇能保一阫。日高方覺暖,風(fēng)細不生埃。盤古深成阻,牛山久己峐。寺頹僧避去,屋寂鳥飛來。遂造崎嶇遍,從看草木才。地靈自呵護,天意本栽培。瀉霧豁宮霍,流澌落漩洄。柳書人作字,松抱石為胎。初狹塵凡限,中宏造化胚。便因窮窈窕,旋命減輿臺。詰曲遵碕徑,蒙茸藉嫩苔。懸崖飛瀑水,切顥聳瑤臺。尚有芝英碣,寧妨薦福雷。武陵雖假藉,洞口試徘徊。作記征彭澤,成詩憶楚材。寧知進士第,轉(zhuǎn)遜岳陽杯。肥逐幽棲處,翹思獨注才。云巢真可號,龍種是誰栽。最后中峰矗,居然一笠嵬。海天惟浩蕩,心目與兼該。始遇欣佳矣,曠觀誠壯哉。安期如卻掃,意不在蓬萊。游醫(yī)巫閭山得五言三十韻。甲戌杪秋之月下浣。御筆。
此碑陰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秋八月,道光皇帝從北京來盛京祭祖,9月9日至廣寧祭北鎮(zhèn)廟所賦御筆詩一首。碑文曰:
作鎮(zhèn)開鴻業(yè),皇朝仰肇裎。銜誠欽列圣,錫福遍齊民。受命紀辛已,隨鑾愴戊寅。巍手鐘王氣,寶祚自天申。道光己丑季秋之月,致祭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恭依皇祖元韻御筆。
北鎮(zhèn)廟神馬殿后西側(cè)現(xiàn)存《御祭碑文》,刻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東巡祭祖,到北鎮(zhèn)廟祭神而作七律一首(滿漢文合璧)。此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質(zhì),龜趺螭首。碑首高117厘米,寬112厘米,厚41.5厘米,上雕盤龍,正面偏下為方型碑額,上題“御祭”二字。碑身高240厘米,寬106厘米,厚37厘米,正面陰刻滿漢文字,前半部為楷書6行81字,后半部刻滿文,其內(nèi)容相同。碑陰無字。龜趺首尾長286厘米,寬106厘米,高88厘米。龜下石座長210厘米,寬137厘米,高16厘米。碑文曰:
祭北鎮(zhèn)廟醫(yī)巫閭山。敬謁橋山大典昭,旋輿蠲吉祀寅朝。提封于昔更無北。望秩而今溯有姚。廟古百王虔盛享,神庥億載佑全遼。高低黍稻盈豳野,歲歲颙祈風(fēng)雨調(diào)。乾隆十有九年歲在甲戌冬初之吉,御制并書。(后半部滿文略)
二、朝鮮使團成員所撰《燕行錄》乾隆、嘉慶年間廣寧行宮情況
明、清時期,朝鮮多次派遣使團出訪中國。朝鮮使團成員出使清朝,視為燕京(北京)之行。回國之后,燕行使團中的有關(guān)人員將其在華時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文,報告朝廷。有些則著錄成書,刊行于世。這些燕行之作,或稱為《燕行錄》,或稱為《燕行日記》等。其數(shù)目繁多,內(nèi)容豐富,影響深遠,是中朝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
《燕行錄》中,也有關(guān)于廣寧行宮的記載,為廣寧行宮始建時間的問題提供了新的依據(jù)。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鮮燕行使團成員無名氏所寫的《燕行錄》記載:“行二十里過二臺子、韃子店、新店到新廣寧,而北望十里許,有舊廣寧城址,其北有一帶高山如屏墻立東西,首尾橫亙百里,若天之定南北者,然此即醫(yī)巫閭山也。其山下有北鎮(zhèn)廟,即為醫(yī)巫之神而置之者。而廟西數(shù)里有桃花洞,即明朝戶部尚書夏欽(應(yīng)為賀欽)所隱居處也,蓋稱名勝之地。而年前乾隆親幸后大起行宮,高樓朱門,彩闕粉墻,盡其奇工,正合行客一入玩賞。而天寒行忙,暮色催程,故有意未果。而且聞行中之言,則自起行宮之后,不許行人之私自出入云……”“而年前乾隆親幸后”的“年前”,即乾隆十九年(1754年)。這一年乾隆皇帝進行了第二次東巡。“乾隆親幸”就是指這次到北鎮(zhèn)廟行禮?!岸昵扒∮H幸后大起行宮”的記載說明,是這次乾隆帝東巡后開始了“廣寧行宮”的建設(shè)。此記載可為廣寧行宮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觀點的重要佐證。
朝鮮使團成員李基憲于嘉慶六年(1801年)來華,其在《燕行日記》中記載有“出廟東一門則有行宮十余問,皆頹廢”。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鮮使團成員金士龍來華,游覽了北鎮(zhèn)廟,在《燕行錄》中也提到,“廟之北有行宮,皆頹圮,無可觀”。由此可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時,廣寧行宮就已廢棄。
三、廣寧行宮始建考述
據(jù)《奉天通志》《清高宗實錄》《黑圖檔》及《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等各種官方文獻記載和朝鮮燕行使團成員著錄的《燕行錄》記載,兩者互相考證,所得出的廣寧行宮的始建時間較為有說服力。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鮮使團成員無名氏的《燕行錄》中提到的:“……而年前乾隆親幸后大起行宮……”。從而認定,廣寧行宮的始建時間為乾隆十九年(1754年)。及《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帝在十九年(1754年)九月從盛京返京師,于“己亥駐蹕廣寧城西大營……庚子,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而認定廣寧行宮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觀點,雖與《燕行日錄》中的文字記載相符,但乾隆帝于“己亥駐蹕廣寧城西大營”,而不可能駐蹕廣寧行宮。那么用《清高宗實錄》的這一文字記載考證廣寧行宮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這個材料不足為憑。
而由《嘉慶東巡紀事》卷三文字中提到了“行宮”二字,于是提出“乾隆十九年(1754年)已有廣寧行宮的存在了”的觀點:以及以沈陽故宮的“一副黑漆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帝命式于九圍本支百世”,下聯(lián)為“天心佑夫一德承敘萬年)”,認為此聯(lián)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京制造,為廣寧行宮二層殿(含碧齋)懸掛之物。于是提出“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之前廣寧行宮已建成”的觀點。根據(jù)《燕行錄》中的文字記載考證,可以認定這兩個資料的說法也只得商榷,采信程度不足。
通過《燕行錄》與《清高宗實錄》中的文字記載相互考證還可以認定,乾隆皇帝東巡過路廣寧不但沒有駐蹕過廣寧行宮,而且廣寧行宮在乾隆末年還日漸殘毀了。
《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第三次東巡東北。啟程途中,八月“甲子……駐蹕廣寧城東大營”,“乙丑,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這段文字沒有提“行宮”,說明行宮還沒有建成。
乾隆皇帝于是年東巡東北,駐蹕廣寧時,曾寫了諸多詩文,并勒石刻碑。北鎮(zhèn)廟現(xiàn)存碑多塊,茲擇其要者,縷陳如下:
北鎮(zhèn)廟御香殿前東側(cè)有《醫(yī)巫閭山四詠詩碑》,刻清乾隆四十三年中秋月,乾隆皇帝經(jīng)廣寧游閭山而作七言絕句四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質(zhì),龜趺螭首。碑額高90厘米,寬93厘米,厚25厘米,上雕盤龍,無字。碑身高213厘米,寬88厘米,厚20厘米,正面陰刻行書8行140字,碑陰無字。龜趺首尾長234厘米,寬227厘米,高72厘米。碑文曰:
廟西峙立翠云屏,凝盼誰能擬色形。一石丈余大方廣,補天兩字出何經(jīng)?翠云屏。
聞道深山足隱淪,與居木石桂松鄰。誰知潛志樂饑者,原是扌雙身逐鹿人。道隱谷。
列崖垂落水如簾,隔斷塵氛靜且恬。多有朝鮮人泐句,箕疇文化至今漸。圣水盆。
山堂此日已為亭,眼底平陵碧海渟。應(yīng)是遼王貯書處,至今秀色蓄眸青。曠觀亭。
醫(yī)巫閭山四詠。戊戌秋月上浣,御筆。
《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第四次東巡東北返京師時,于“甲寅駐蹕廣寧大營。乙卯,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御行殿”。這說明乾隆帝頭一天駐蹕廣寧大營后,于第二天去北鎮(zhèn)廟祭祀。并到過行宮。這次乾隆帝駐蹕廣寧,并“御行殿”,很有可能是視察行宮的建筑情況。
乾隆皇帝于是年東巡東北,駐蹕廣寧時,曾寫了諸多詩文,并勒石刻碑。北鎮(zhèn)廟現(xiàn)存碑多塊,茲擇其要者,縷陳如下:
北鎮(zhèn)廟御香殿前東側(cè)現(xiàn)存《過廣寧望醫(yī)巫閭山恭依皇祖元韻碑》,由碑文而知,該碑陽、陰所刻兩首詩分別為乾隆皇帝于乾隆八年(1753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所作五言排律一首、五言律詩二首,由此可考該碑當(dāng)刻立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后。此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質(zhì),龜趺螭首。碑首高129厘米,寬134厘米,厚46厘米,上雕盤龍,碑額無字。碑身高300厘米,寬122厘米,厚39厘米,正面陰刻行書6行103字,背面陰刻行書8行96字。龜趺首尾長289厘米,寬120厘米,高84厘米。龜下為方形石座,長240厘米,寬142厘米,高17厘米。碑文曰:
碑陽:
海旭凝螺黛,罡風(fēng)削玉蓉。靈奇經(jīng)覽乍,圣跡躡尋重。過客群停轡,仙人回矗峰。徒思山側(cè)逕,未撫寺前松。萬古為幽鎮(zhèn),千秋溯舜封。崇功標(biāo)地紀,秩祀偶天宗。截薛疑騫鳳,境垣突連龍。盈眸欣積素,步馬遲婁胸。過廣寧,望醫(yī)巫閭山,恭依皇祖元韻。癸亥孟冬月上浣。御筆。
碑陰:
佛閣連鎮(zhèn)廟。由來非雨蹊。功均生物賴,德以佑民齊。息慮原無象,縱觀莫有倪。底須七景歷,自合五言題。
棧道入巖關(guān),花宮翠靄間。憩躬坐清暇,騁目俯孱顏。旋亦別而去,那能恒此間。天成同一望,奚必定盤山。
觀音閣即景二首。癸卯九秋月下浣,御筆。
北鎮(zhèn)廟御香殿前西側(cè)現(xiàn)存《廣寧道中作詩碑》,刻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祭祖,途經(jīng)廣寧所作五言律詩一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質(zhì),龜趺螭首。碑首高87厘米,寬118厘米,厚31厘米,上雕盤龍,正面偏下為方形碑額,其上無字。碑身高187厘米,寬105米,厚25厘米,正面陰刻草書6行53字,碑陰無字。龜趺首尾長282厘米,寬116厘米,高80厘米。龜下石座長220厘米,寬145厘米,高17厘米。碑文曰:
勝國扼沖地,陪都屬邑城。昔今形勢異,原隰鑿耕盈。攻奪緬前烈,養(yǎng)教廑后營。重新修百堵,黎庶喜相迎。廣寧道中作。癸卯季秋下浣,御筆。
北鎮(zhèn)廟御香殿前西側(cè)現(xiàn)存《題醫(yī)巫閭山四景詩文碑》,刻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祭祖,途徑廣寧所作七言絕句四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質(zhì),龜趺螭首。碑首高86厘米,寬85厘米,厚28厘米,上雕盤龍,碑額無字。碑身高178厘米,寬79厘米,厚21厘米,正面陰刻楷書8行140字,碑陰無字。龜趺首尾長220厘米,寬86厘米,高74厘米。龜下石座長240厘米,寬150厘米,高14厘米。碑文曰:
西峰翠色罨眉尖,恰似屏風(fēng)展映簾。片石千秋大方廣,分明八瓣說楞嚴。翠云屏。
谷名道隱非充隱。泌水洋洋足樂饑。游藝不能無后議。圖成逐鹿又何為。道隱谷。
石崖幡纚落垂紳,勒句多看東海人。詩字不殊言語異。同文可識正同倫。圣水盆。
曾聞萬卷貯山亭,欲勝劉家陋室銘。榱桷縹緗消已盡,惟余名共碧峰青。曠觀亭。
題醫(yī)巫閭山四景。癸卯季秋月下浣,御筆。
北鎮(zhèn)廟御香殿前西側(cè)現(xiàn)存《望醫(yī)巫閭山三依皇祖元韻詩碑》,刻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祭祖,途經(jīng)廣寧所作五言排律一首。此碑系暗紫色沉積砂巖質(zhì),龜趺螭首。碑首高84厘米,寬89厘米,厚36厘米,上雕盤龍,正面偏下碑額無字。碑身高209厘米,寬92厘米,厚24厘米,正面陰刻草書8行98字。碑陰無字。龜趺首尾長232厘米,寬103厘米,高78厘米。龜下石座長260厘米,寬178厘米,高17厘米。碑文如下:
回蹕經(jīng)平甸,遠欣見翠蓉。已知北鎮(zhèn)近,應(yīng)謁古祠重。舜狩未傳典,堯章永勒峰。望中悉路徑,游處憶杉松。憑輦秋猶暖,唏巒云未封。由來欽故國,自昔重裎宗。廟貌新榱桷,神威護象龍。一時騁遙目,五字識虔胸。望醫(yī)巫閭山三依皇祖元韻。癸卯季秋下浣,御筆。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距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四次東巡,八年后來華的朝鮮使團成員金士龍在《燕行錄》提到的“廟之北有行宮,皆頹圮,無可觀”。說明,廣寧行宮在乾隆末年日漸殘毀。殘毀的程度可據(jù)嘉慶六年(1801年)來華的李基憲在其《燕行日記》中的描述“出廟東一門則有行宮十余問,皆頹廢”。
所以,嘉慶皇帝第一次東巡未駐蹕廣寧行宮。據(jù)《清仁宗實錄》記載,嘉慶十年(1805年)七月,嘉慶皇帝開始進行第一次東巡。此次嘉慶皇帝東巡,啟程與回程均選擇南線。啟程途中,于八月乙酉,“駐蹕廣寧城南御營”,丙戌,“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之后,前往興京永陵。八月戊申“上自盛京回鑾”,回程途中未經(jīng)過廣寧縣域。
但是嘉慶皇帝第二次東巡后,嘉慶皇帝,以及后來道光皇帝東巡時,來回都是駐蹕在廣寧行宮內(nèi)。據(jù)《清仁宗實錄》記載,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七月,嘉慶皇帝開始進行第二次東巡,此次嘉慶皇帝東巡啟程與回程均選擇南線。啟程途中,于八月辛巳,“駐蹕廣寧行宮”,壬午,“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之后,前往興京永陵等地。九月仁宗皇帝自盛京回鑾。途中,九月“乙卯,上詣北鎮(zhèn)廟拈香”,“是日,駐蹕廣寧行宮”。十月“丙子,上還宮”。
通過上述文字記載,表明嘉慶十年(1805年)七月,嘉慶皇帝第一次東巡沒有駐蹕廣寧行宮,直到嘉慶皇帝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第二次東巡“駐蹕廣寧行宮”,其間有13年時間;這其間由李基憲于嘉慶六年(1801年)來華看到廣寧行宮“皆頹廢”,到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第二次東巡能夠“駐蹕廣寧行宮”,說明這13年間對廣寧行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很有可能是嘉慶十年(1805年)七月,嘉慶皇帝第一次東巡,丙戌“上詣北鎮(zhèn)廟行禮”的時候,看到了廣寧行宮破敗情況,而決定加以修繕。這一結(jié)論也是有文字記載可考證的。
關(guān)于嘉慶皇帝對廣寧行宮的修繕,目前所見的最早記載為盛京將軍富俊等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三月,上奏的《關(guān)于修繕廣寧行宮的奏折》:
“奏為查勘建蓋廣寧行宮現(xiàn)在趕辦各情形,先行恭折奏聞,仰祈圣鑒。竊照前任盛京將軍晉昌、領(lǐng)內(nèi)務(wù)府郎中石柱、協(xié)領(lǐng)福興阿勘定建蓋廣寧行宮,臺基及□座房間數(shù)目繪圖貼說。奏蒙圣鑒在案,奴才普恭陛下□,后于三月初一日行擬廣寧工次。查得業(yè)于二月初九日吉期開工,灰線刨槽,筑打地臺均不誤乎。肖即遵照。謹將廣寧行宮已修各座活計敬繕清單,恭呈御覽?!?/p>
這一奏折為我們考證廣寧行宮的再次建設(shè)時間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奏折上報的開工時間為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二月初九日,這應(yīng)該是本年度的開工時間。從奏折上報的時問及奏折相關(guān)內(nèi)容可以判斷,此次“修繕”廣寧行宮,應(yīng)該始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或更早。
盛京將軍富俊等的《關(guān)于修繕廣寧行官的奏折》及《清仁宗實錄》中,均明確地提及“廣寧行宮”四字,這也應(yīng)該是“廣寧行宮”名稱的官方記載。
至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廣寧行宮已修繕完畢,正式有清朝皇帝“駐蹕”于此。
據(jù)《清宣宗實錄》記載,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道光皇帝開始進行東巡,此次道光皇帝東巡啟程與回程均選擇南線。啟程途中,于八月丁酉,“駐蹕北鎮(zhèn)廟行宮”,躬祭北鎮(zhèn)廟。之后,九月末折返回鑾,途中于十月乙丑,“駐蹕北鎮(zhèn)廟行宮”。道光皇帝是清代最后一個進行東巡的皇帝,并且也是最后一個駐蹕廣寧行宮的清代皇帝。
(責(zé)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