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韓非子》爭議詞句考辨二則

2021-11-30 01:17:01
關(guān)鍵詞:韓非子賓語語義

高 揚

(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東方學(xué)院 中文系,浙江 海寧 314408)

法家典籍《韓非子》中有些詞句的含義的解讀,自古以來見仁見智,直接影響著對韓非子法家思想的精確理解。傳統(tǒng)訓(xùn)詁學(xué)者基于相關(guān)書證,充分利用音訓(xùn)、義訓(xùn)、形訓(xùn)等方法解決了不少爭議,但是古人局限于語料的匱乏,未能對詞語在整個語言中的總體分布進行考察,自是遺憾,如今古漢語語料遺傳缺失,脫離了時代也不再能產(chǎn)。于是部分當今學(xué)者選擇把語言外的證據(jù)如“義理”等作為主要證據(jù),以此來提出諸多“新解”,這些“新解”大多屬于“古人應(yīng)該說了什么意思”,而非“古人實際上說了什么”。以此出發(fā),不僅違背了語言系統(tǒng)性原則,其所宣揚的“新解”往往也是違背語言社會性和歷史性原則的。從科學(xué)研究方法的角度來說,這些方法或者是先有結(jié)論后論證,或者是運用弱歸納和不充分演繹,都違背了科學(xué)精神和邏輯,必須加以警惕。

楊逢彬先生在其著作《論語新注新譯》和《孟子新注新譯》的導(dǎo)言部分批判了這些相對錯誤的考據(jù)方法,肯定了清代以來高郵二王、楊樹達先生等大家在傳統(tǒng)考據(jù)之上運用文法觀念進行考察的做法。他更在廣泛吸收西方現(xiàn)代語言學(xué)理論基礎(chǔ)上,明確提出了遵循語言的歷史性、社會性、系統(tǒng)性,從語言內(nèi)部證據(jù)入手,廣采書證,系統(tǒng)考察詞語、義位分布特征,從而以分布為主軸整理古籍的方法。楊逢彬?qū)Ψ植祭碚摰年U釋是“每一詞義,每一詞,每一句法結(jié)構(gòu),它的出現(xiàn)都必須具備一定的上下文條件(或可稱之為語境,或可用專業(yè)術(shù)語稱之為分布)。既然如此,考察其上下文條件為何,也就鎖定了究為哪一個詞義、哪一詞,或哪一句法結(jié)構(gòu)?!盵1]這種古籍整理的方法有著方法論層面的重要意義,也是我們開展研究時要堅持采用的核心方法。

我們利用這種研究方法,針對《韓非子》中一直存在的一些爭議詞句進行討論,下面列舉兩例,分別是詞義解釋方面存疑和字詞置換方面存疑問題的代表,希望可以通過考察分布和語法分析,平定爭訟。

一 “明主厲廉恥”解

聞之曰:“舉事無患者,堯不得也?!倍牢磭L無事也。君人者不輕爵祿,不易富貴,不可與救危國。故明主厲廉恥,招仁義。(《韓非子?用人》)

本段中“明主厲廉恥,招仁義”一句,歷來頗有異議,爭議焦點主要是“厲”字義,現(xiàn)摘錄學(xué)界諸說如下:

其一,“厲”同“勵”,鼓勵,勸勉。如陳奇猷:“厲、勵同。明主以廉恥勵人,以仁義招人。”[2]546《韓非子》校注組:“厲,通‘勵’,勉勵?!盵3]

其二,“厲”作“舉”解,與“招”同義。日本學(xué)者松皋圓認為:“招,猶揭也。《莊子》:‘自虞氏招仁義以亂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4]344太田方在前一句“君人者不輕爵祿”下注云:“重爵祿而不能賞人,非,所以厲廉恥也。傲富貴而不能下人,非。所以招仁義也。夫若此,何以救危國乎?《難一》篇云:‘布衣之士,不輕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也。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4]344簡言之,兩位日籍學(xué)者認為“厲”與“招”同義。張覺也持此種觀點:“尹桐陽解為‘勉’,陳奇猷、《校注》等解為‘勵’,恐不當。因為古代‘厲’雖然有時表勉勵義,但這‘厲’字與下句‘招’相對,當與‘招’同義,應(yīng)解為‘舉’?!秴问洗呵?恃君》‘而厲人主之節(jié)也’高注:‘厲,高也?!盾髯?議兵篇》‘威厲而不試’楊注:‘厲,謂抗舉?!稄V雅?釋詁一》:‘高、厲,上也?!跄顚O《疏證》舉《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故君子厲節(jié)亢高以絕俗’為例,皆可證此文‘厲’字之義?!盵5]500

以上諸說,陳奇猷及《韓非子》校注組的觀點是將本句視為“明主厲(之以)廉恥,招(之以)仁義”的縮減形式;后面三位學(xué)者則認為句子就是簡單的主謂結(jié)構(gòu)陳述句。但是雙方都沒有就“厲”在先秦典籍的分布情況進行考察,所用書證也都與本句語法結(jié)構(gòu)不同,以至于所舉例證都是對自己主觀判斷的附議,有待進一步考察和分析。

我們的觀點是:“厲”的分布規(guī)律決定了其后賓語不可能成為“厲”憑借的手段,在本句語法結(jié)構(gòu)下的“厲”在句中沒有“對象”語義角色共現(xiàn)時,“厲”應(yīng)取“舉”義。

(一)“厲+NP”時NP從不承擔“工具手段”語義

首先分析“明主厲廉恥”的語法結(jié)構(gòu),從語法形式上看,不論“厲”作何解,該句都可以描寫為“S+厲+O,O=NP”,也即謂語動詞“厲”前有主語,其后接一個名詞性成分賓語。同時,“廉恥”一詞在名詞中屬于抽象名詞小類,表示動作、狀態(tài)、品質(zhì)或其他抽象概念,因而上述描寫公式可以完善為:“S+厲+O,O=NP=抽象名詞性成分”。

據(jù)此,我們以“厲”加抽象名詞性成分賓語作為對象,考察其在《韓非子》本書及時代相差不遠的其他典籍《呂氏春秋》《孟子》《國語》《荀子》《戰(zhàn)國策》《商君書》《新書》《淮南子》《史記》等十部典籍中的出現(xiàn)情況,分析它的分布特征。經(jīng)統(tǒng)計,在這十部典籍中,形式為“厲+O,O=NP=抽象名詞性成分”結(jié)構(gòu)的書證有12例,如下:

(1)明日,乃厲氣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戰(zhàn)國策?齊策》)

(2)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呂氏春秋?遇合》)

(3)高節(jié)厲行,獨樂其意,而物莫之害;不漫于利,不牽于埶,而羞居濁世。(《呂氏春秋?離俗》)

(4)吾將死之,以丑后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厲人主之節(jié)也。(《呂氏春秋?恃君》)

(5)此則所以為主上豫遠不敬也,所以體貌群臣而厲其節(jié)也。(《新書?階級》)

(6)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所以厲寵臣之節(jié)也。(《新書?階級》)

(7)天下雄俊豪英暴露于野澤,前蒙矢石,而后墮溪壑,出百死而紿一生,以爭天下之權(quán),奮武厲誠,以決一旦之命。(《淮南子?氾論訓(xùn)》)

(8)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fēng)也。(《史記?貨殖列傳》)

(9)顧行而忘利,守節(jié)而服義,故可以托不御之權(quán),可以托五尺之孤,此厲廉恥行禮義之所致也。(《新書?階級》)

(10)方是時也,天地調(diào)和,神民順億,鬼不厲祟,民不謗怨,故曰宥謐。(《新書?禮容語下》)

(11)故鼓鳴旗麾,當者莫不廢滯崩阤,天下孰敢厲威抗節(jié)而當其前者。(《淮南子?兵略訓(xùn)》)

(12)咸為師傅,崇仁厲義。(《史記?自序》)

這12個例子中,例(8)較為特殊,雖然“厲”后是代詞賓語“之”,但因為“之”指代上句中的抽象名詞成分“僄悍民風(fēng)”,所以也可將其歸入待分析書證中。通過分析上述例證,我們發(fā)現(xiàn),在所有形式為“厲+O,O=NP=抽象名詞性成分”結(jié)構(gòu)的書證中,“厲”后的名詞都是直接受事賓語,體現(xiàn)了主語施加“厲”這一動作的對象,沒有一例承擔了“工具手段”的語義角色,即“厲”后所接名詞不表示實現(xiàn)動詞的手段。故陳奇猷所謂“用廉恥來鼓勵人”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在上古漢語中,如若想表達這個“利用某事物來鼓勵人”的語義,都采用了“厲+以+NP”結(jié)構(gòu)來實現(xiàn),如:

(13)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nèi)不相陵。(《大戴禮記?朝事》)

(14)遇之有禮,故群臣自喜。厲以廉恥,故人務(wù)節(jié)行。(《新書?階級》)

(15)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淮南子?要略》)

(二)如存在與“厲”共現(xiàn)的特指對象,“厲”通“勵”,反之則為“舉”

在確定了“明主厲廉恥”是一個正常的主謂結(jié)構(gòu)的陳述句后,我們繼續(xù)通過例證(1)~(12)來分析“厲”的詞義。

以上例證盡管形式上都呈現(xiàn)為“S+厲+O,O=NP=抽象名詞性成分”結(jié)構(gòu),但是如果引入語義特征分析法,會發(fā)現(xiàn)“厲”在這些例證中呈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義位,而這兩個不同的義位,各自有自己的分布特征,是可以完全區(qū)分開的。

在“S+厲+O,O=NP=抽象名詞性成分”中,“厲”可以通“勵”,表示“勸勉,鼓勵”,也包含有“(使之)高”義,《漢語大字典》中將這兩個詞義區(qū)分成了兩個不同義項,實則不妥,因為“勸勉,鼓勵”與“(使之)高”實際上是一個動作的過程和結(jié)果,如例(1)~(8),“厲”都表示了“勵且使之高”的意義,通過分布時無法將其劃分成兩個義位。

我們發(fā)現(xiàn),當取“鼓勵”義位時,動詞“厲”在作用于賓語這個抽象名詞后,“厲NP”會指向一個固定的對象,這個對象成為了“厲NP”的最終承受者。即“厲”含有“+特指”語義特征,在句子中與一個被“厲”特指的“對象”語義角色共現(xiàn):例(1)“厲”指向隱去的守城士兵;例(2)指向“女(汝)德”;例(3)指向被隱去的自己;例(4)指向“人主”;例(5)指向“群臣”;例(6)指向“寵臣”;例(7)指向被隱去的“誠”的主體,即跟隨英豪的戰(zhàn)士;例(8)指向其民之風(fēng)。

而當文段中沒有作為“對象”語義角色的成分與“厲”共現(xiàn),特指誰最終承受了“厲NP”這個行為時,“厲”就只是泛指,語義特征為“-特指”,這時的“厲”表示“舉、樹立”,如例(9)~(12):例(9)中不存在與“厲”共現(xiàn)的“對象”語義角色,“厲”為泛指,“厲廉恥”即把廉恥樹立起來給外界看;例(10)也不存在與“厲”共現(xiàn)的“對象”語義角色,“鬼不厲祟”即“鬼不舉其禍祟”,無明確承受對象;例(11)“厲”也沒有特指的對象,“厲威抗節(jié)”是樹立其威信給天下看,后面的“當其前者”并非是“厲”的特指對象,而是屬于“當”這個動詞的管轄范圍;例(12)中,“厲”同樣只有賓語“義”,而沒有特指的承受對象,故而也釋為“舉”。

因此,“明主厲廉恥”與例(9)~(12)中“厲”的分布特征一致,應(yīng)取“舉”義。

(三)“廉恥”常與“舉”義動詞相連,不和“鼓勵”義動詞連用

最后,我們分析本句中的名詞性成分“廉恥”的結(jié)合能力。在上古漢語中,“廉恥”表示“廉潔的情操與羞恥心”,該詞受“舉”義動詞支配。“舉”義動詞包括了“舉”“立”“厲”“設(shè)”等,形成了一個同義詞聚合。除了上文例(9)之外,還可舉例如下:

(16)上世之所以立廉恥者,所以屬下也;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女妹私義之門不待次而宦。(《韓非子?詭使》)

(17)寢兵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zhàn)。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管子?立政》)

(18)圣人由近以知遠,以萬里為一同,氣蒸乎天地,禮義廉恥不設(shè),萬民莫不相侵暴虐。(《文子?下德》)

(19)當此之時,無慶賀之利,刑罰之威,禮義廉恥不設(shè),毀譽仁鄙不立。(《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

(20)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淮南子?泰族訓(xùn)》)

在上述例證中,當“舉”義動詞+“廉恥”結(jié)合時,皆表示“樹立起廉恥心來”。進一步縱觀先秦典籍語料,除了“舉”義動詞外,雖然“廉恥”也可以受一些其他動詞如否定動詞“無”等支配,但沒有一個受“鼓勵”義動詞支配的例證,因而從“廉恥”的分布特征來看,“厲廉恥”作“舉廉恥”解也為上選。

綜上所述,通過對“厲”和“廉恥”的分布特征考察,包括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和內(nèi)在的語義特征分析,我們認為“厲”當作“舉”,“鼓勵”之說為非,而張覺雖然結(jié)論與我們相同,但其例證選擇有問題——選擇了用“高”義之“厲”的書證來論證其觀點,更重要的是,其論證中沒有細致的語法分布研究。要之,本句可翻譯為:所以圣明的君主樹立廉恥與仁義。傳統(tǒng)認為法家一味地反對仁義,實際上其反對的是儒家提倡的某些與法治不符的仁義,而對于符合法治,尤其是能樹立君主之勢的仁義,法家則是大力提倡的,因為通過這種仁義,君主讓渡部分利益,可以成功御下而行大事。

以上,我們考察詞語的分布時,除了利用傳統(tǒng)的“主謂賓定狀補”外,還試圖描寫出與疑難詞共現(xiàn)的成分具備了哪些語義特征,從而可以將對句子和分布特征的描寫推向深入和精準。如此,我們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字詞置換”問題,很多“新解”都對“字詞置換”情有獨鐘,我們反對的并非是這種結(jié)果,而是反對預(yù)先設(shè)立結(jié)果,為之拼命尋找證據(jù)的做法——只要能夠通過分布考察、語法分析證明A詞出現(xiàn)在某個位置上,比起傳世文獻中不能理解的B詞更加合適,我們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用A替換B。

二 “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解

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虛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韓非子?說難》)

本段中“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句因“交”義未辯而使該句難以文從字順,前輩學(xué)者對“交”義及此句解釋觀點迥異,主要有如下幾種:

其一,改字而解。這其中又存在三種情況。一是改“交”為“久”解。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引《說難》,改述本文段為:“徑省其辭,則不知而屈之;泛濫博文,則多而久之。”[6]二是改“交”為“史”解。顧廣圻釋此:“《正義》云:‘時乃永久,人主疲倦?!癜唇痪枚慕哉`,當作‘史’。本書《難言》篇:‘敏捷辯給,繁于文采,則見以為史?!盵7]王先慎也贊同此說。此解中“史”同《論語?雍也》中的“文勝質(zhì)則史”,虛浮義。三是改“交”為“棄”解。陳奇猷認為:“交、久皆無義,‘交’當為‘棄’字之誤,‘棄’與‘屈’對文。此謂米鹽博辯則以為繁雜而棄之。作‘交’者乃因篆文‘交’‘棄’形近而訛。舊注以誤文為訓(xùn),失之。史遷引古籍,多篡改,此又因‘棄’誤為‘交’,義不可通,遂改為‘久’。張榜本又依《史記》改為‘久’,非是。”[2]260簡言之,陳奇猷因形近訛傳而改“交”為“棄”,表擯棄。

其三,“交”為“駁雜”。蒲阪圓:“交,交雜也。”[5]199張覺否定了以上諸解,贊同日本學(xué)者蒲阪圓等觀點,將“交”保留,釋為“駁雜”。其依據(jù)為上下文關(guān)系,認為“拙”與“不智”義近,“不盡”與“怯懦”相承,“佢侮”與“草野”相類,所以認為“交”與“多”字義近相承[5]199。

我們認為當從司馬遷觀點,改“交”為“久”,即“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久之”。對先秦文獻疑難句改字作解必須慎之又慎,改后之詞的分布特征必須與原句語法環(huán)境相符,必須能夠進入被改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才能成功進行置換。

(一)諸說中以情理論證或?qū)ξ恼撟C者,多不可從

謝希深之說增字解經(jīng),增一“猥”表紛亂,不僅未能通順全句,反而為了自己的假設(shè)改變了句子的本貌,此法多不可取,正如王引之所言:“經(jīng)典之文,自有本訓(xùn),得其本訓(xùn)則文義適相符合,不煩言而已解;失其本訓(xùn)而強為之說,則阢隉不安。乃于文句之間增字以足之,多方遷就而后得申其說,此強經(jīng)以就我,而究非經(jīng)之本義也?!盵8]

顧廣圻以“史”替之,沒有更多書證,只是引用了同書《難言》語為證,但其中“史”出現(xiàn)的語法位置和上下文語境都與本句不同,僅以此等情理上的推測入手,似不能作為詮釋依據(jù)。

陳奇猷換“交”為“棄”,主要依據(jù)為缺少規(guī)范的“對文”。僅通過語意,可以出現(xiàn)在“交”位置上與“屈”對文的詞語有很多,“棄”是程度比較嚴厲的行為動詞,與“屈”這種較為委婉的詞語也并不能做到陳氏所期望的對文。從語法角度來說,先秦典籍中連動結(jié)構(gòu)“V1+O+而棄之”固有存在,但是可以存在于本結(jié)構(gòu)“交”位置上的類似意思的詞還有很多,如“誅”“殺”“退”等。如定需換詞,比起后人的“棄”,或許從漢初司馬遷之說更接近原書本義。因而陳奇猷據(jù)對文改為“棄”的觀點當從疑。

張覺堅持此處為“交”,不換詞不增字,從每個句子中前后用詞相類似關(guān)系入手加以論證。分析張覺的類比,“不智”是“不聰明”,“拙”卻為使動,表“使其屈抑不被重用”,《釋名?釋言語》:“拙,屈也。使物否屈不為用也。畢沅疏證:‘屈,當作詘?!跸戎t補:‘物否屈不為用,即不利于人?!盵9]“怯懦”與“不盡”是情理語義上的相承,兩句結(jié)構(gòu)并不相同;后文“佢侮”與“草野”固然相類,但二者為并列關(guān)系,與上文句子結(jié)構(gòu)不協(xié),同時也是以動用法。所以張覺用于類比的諸詞,實則不是一個層面,在語法功能上也并不協(xié)調(diào)。因此,單從對文和情理上認為交無誤,尚缺少證據(jù)。

(二)“交”不能出現(xiàn)在句中此語法位置

首先我們通過審句例來分析本句的爭訟點“交”,考察“交”能否出現(xiàn)在原語法位置上,是否需要被替換。

“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從句型上看,是為假設(shè)條件復(fù)句,“米鹽博辯”為假設(shè)條件,后半句“則以為多而交之”為假設(shè)條件滿足后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承文意,后半句有主語“君主”被省略,“以為多”是述補結(jié)構(gòu),后“交”的賓語“之”則指代“米鹽博辯”的“人臣”,因此后半句應(yīng)該被識別為連謂句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在“交”這個位置出現(xiàn)的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使動、意動用法的不及物動詞,在此句中為連動的第二個動作,前有一個表判斷動作的成分,整句話語法結(jié)構(gòu)描寫為:“S+以為多+而V之”。

我們以“漢籍”為工具,窮盡考察了“交”在同時期文獻中的分布情況?!敖弧痹谕瑫r期典籍中作動詞時多為不帶賓語的不及物動詞,表“交往、接觸”,如:

(21)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使在其間可也。(《左傳?成公九年》)

(22)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

(23)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韓非子?十過》)

(24)晏子使人應(yīng)之曰:“嬰未嘗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猶未邪也?”(《呂氏春秋?觀世》)

亦見作及物動詞帶賓語者,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語為單方,后接單賓語,表示“單方面與某人結(jié)交、交往”:

(25)食而弗愛,豕交之也。(《孟子?盡心上》)

(26)明其君而賢其臣,寡人愿事之,誰能為我交齊者,寡人不愛封侯之君焉。(《管子?霸形》)

(27)秦不聽,是秦、韓之怨深,而交楚也。(《戰(zhàn)國策?韓策》)

另外一種情況是“交”前面主語成分為雙方,表“交叉、交換、交往”:

(28)故周鄭交質(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左傳?隱公三年》)

(29)大鋋前長尺,蚤長五寸,兩鋋交之,置如平,不如平不利,兌其兩末。(《墨子?備城門》)

考察了同時代文獻關(guān)于“交”的1898條書證后發(fā)現(xiàn):首先“交”前罕有連謂結(jié)構(gòu),特別是“交”帶賓語時,更是沒有一例前置連謂結(jié)構(gòu)。其次,不論“交之”前主語是單方還是雙方,都具有“+互相”語義特征,表兩方面之間的產(chǎn)生的“交往”“交換”,而這一義位出現(xiàn)在本句,則本句無法實現(xiàn)文從字順。故“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中“交”缺乏語法合法性,不應(yīng)出現(xiàn)在句中該語法位置上。

(三)“久”具有置換“交”字的分布特征

承上分析,既然“交”可能是一個誤字,我們在尋找本字時就應(yīng)該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替換詞在完成替換后,必須能讓這個句子在語法上合法,語義上通順;第二,替換詞完成替換后,這個結(jié)構(gòu)必須“驗之他卷而通”,也就是必須滿足語言社會性;第三,兩個字需要在形體等方面有一定相似性。我們首先考察的備選字詞置換方案是司馬遷的更“交”為“久”說。首先“交”“久”字形也有所相似,更重要的是西漢與戰(zhàn)國末年時代相近,且《史記》與《韓非子》作者地域也相近,不論從材料的易得性還是閱讀的容易度來說,都是應(yīng)該被格外重視的。

查之文獻,上古漢語中“久”可以作動詞表示“使某人某物長久在一個狀態(tài)”,舉數(shù)例如下:

(30)宋人伐鄭。圍長葛。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久之也。伐不踰時。戰(zhàn)不逐奔。誅不填服。(《谷梁傳?隱公五年》)

(31)皆習(xí)戰(zhàn)也。何言乎祠兵。為久也。曷為為久。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公羊傳?莊公八年》)

(32)諸侯之師久于偪陽,荀偃、士匄請于荀罃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保ā蹲髠?襄公十年》)

(33)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于齊,非我志也。(《孟子?公孫丑下》)

(34)愿王之使人反復(fù)言臣,必毋使臣久于勺(趙)也。(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zhàn)國策》)

當“久”作為及物動詞后加賓語時,這一結(jié)構(gòu)在先秦及秦漢典籍中也屢有出現(xiàn),此時“久”可作“灸”表“固定”:

(35)皆木桁久之。用器。(《儀禮?既夕禮》)

也可表“使某人某物長久在一個狀態(tài)”義,如:

(37)士伯曰:“寡君以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保ā蹲髠?昭公廿四年》)

(38)吳王遂召越王,久之不見。(《吳越春秋?勾踐入臣》)

(39)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左傳?宣公十七年》)

(40)軒驕之兵,則恭敬而久之。(《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五名五恭》)

(41)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新書?修政語下》)

以上諸例中,例(39)~(41),“久”之前都有一個前序動作,例(39)是“過而不改”,例(40)是“恭敬”,例(41)是“宜處”,三例都構(gòu)成了或松散或緊湊的連動結(jié)構(gòu),與本文待考辨之句語法格式相同,同屬連動結(jié)構(gòu)中的后續(xù)動作,“久”前成分表一個前序動作或者看法,后帶賓語,表示“使之滯留在一種狀態(tài)”義。因此用“久”具有置換“交”的分布特征,在語法分布上具有可行性。

(四)以“久”換“交”可使文從字順

如從司馬氏之說以“久”置換“交”,“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就可譯為“如說者如米鹽一樣細致地來辯說,就被(君主)認為說得太多太啰嗦從而使其滯留(而不用)”,即君主面對啰嗦的“說者”,往往采取置之不理也不用的態(tài)度,讓其長期自己呆著。

實際上,先秦典籍中,表示因為一些原因,主語對象產(chǎn)生了某種看法或行為,然后讓賓語對象滯留在某種狀態(tài)這種語意的書證也較為常見。除了上述的“久”,還有與“久”同屬一個語義聚合的“留”“止”等詞,如:

(42)宮他為燕使魏,魏不聽,留之數(shù)月。(《戰(zhàn)國策?燕策》)

(43)秦召春平侯,因留之。世鈞為之謂文信侯曰:“春平侯者,趙王之所甚愛也,而郎中甚妒之,故相與謀曰:“春平侯入秦,秦必留之?!惫手\而入之秦。(《戰(zhàn)國策?趙策》)

(44)楚王使景鯉如秦??椭^秦王曰:“景鯉,楚王使景所甚愛,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戰(zhàn)國策?秦策》)

(45)秦敗楚漢中。楚王入秦,秦王留之。(《戰(zhàn)國策?楚策》)

(46)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戰(zhàn)國策?秦策》)

(47)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8)昭公自服一枚。子常欲之,昭公不與,子常三年留之,不使歸國。唐成公朝楚,有二文馬,子常欲之,公不與,亦三年止之。(《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

因此,用“久”置換“交”后,“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所表達的君主面對啰嗦說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可以說通的,能使句子做到文從字順。

綜上所述,基于語法分布特征,前后文語意通順及字形相似,我們認為“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中“交”字應(yīng)該用“久”置換。其中最主要的證據(jù)還是“久”可以完美地出現(xiàn)在“交”的語法位置上。除以上依據(jù)外,正如王力先生所言,“漢儒去古未遠,經(jīng)生們所說的故訓(xùn)往往是口耳相傳的,可信的程度較高。漢儒讀先秦古籍,就時間的距離說,略等于我們讀宋代的古文。我們現(xiàn)代的人讀宋文容易懂呢?還是千年后的人讀宋文容易懂呢?大家都會肯定是前者。因此,我們應(yīng)當相信漢代的人對先秦古籍的語言比我們懂得多些,至少不會把后代產(chǎn)生的意義加在先秦的詞匯上。”[10]時代相近的司馬遷對《韓非子》此文的解釋,或許比起后人的注解疏證要更為貼切一些;但是這種判斷也只是在我們做了全面考察分布工作之后,作為輔助證據(jù)而存在的,因為它本身也屬于語言系統(tǒng)外。韓非一生際遇坎坷,深感游說之難,每每游說,必考慮君主心理,言多則恐被視為迂腐而置之不理,言少則恐視為愚笨而棄之不用,故言之于胸,難以出口,因此他發(fā)出如此感嘆是十分合理的。

綜上兩則考證,《韓非子》中存在著一些有爭議的詞句,我們從其語法形式入手,考察它們在同時代、近地域文獻中的分布情況,以區(qū)別特征來分辨其語義,可以成功找到詞義的“標志牌”,從而平定爭訟。這一方法在先秦典籍疑難詞句考證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訓(xùn)詁學(xué)與現(xiàn)代語言學(xué)結(jié)合的研究優(yōu)勢。

猜你喜歡
韓非子賓語語義
魯人徙越
連詞that引導(dǎo)的賓語從句
語言與語義
韓非子:察古今之變 倡刑名之學(xué)
賓語從句及練習(xí)
濫竽充數(shù)
中考試題中的賓語從句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韓非子的“解老”與法治大一統(tǒng)
東方論壇(2015年5期)2015-12-17 09:22:52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巴彦县| 南郑县| 邢台县| 惠州市| 新乐市| 丽水市| 绥棱县| 洛浦县| 丰镇市| 突泉县| 志丹县| 永新县| 克拉玛依市| 库尔勒市| 汕头市| 赤峰市| 扶绥县| 贵港市| 唐海县| 双鸭山市| 梅河口市| 晋宁县| 工布江达县| 五常市| 崇文区| 寿光市| 合山市| 新巴尔虎右旗| 武冈市| 乾安县| 乌拉特后旗| 徐州市| 若尔盖县| 陵川县| 古丈县| 丁青县| 莱州市| 咸阳市| 云龙县| 东乡族自治县| 罗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