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喬雙(西京學院)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出現(xiàn),重新對政府績效審計的職能進行了定位,對傳統(tǒng)政府績效審計的模式以及方式方法進行了創(chuàng)新,把競爭意識與服務意識引入政府績效審計當中。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下,政府績效審計的方式方法不斷完善,把社會公眾關注的事件列入政府績效審計范圍,一方面對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做出了檢查,達到了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解答了社會公眾對政府部門某些工作的疑惑,達到了提高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公共管理理論是指以政府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為主體,對公共事務的日常行為進行管理,使得社會公眾在這樣的管理中獲益。政府部門等作為公共管理的主體,管理的權利由社會公眾賦予,肩負由直接的社會責任。因此,公共管理必須遵守法律,政府部門的工作績效也不能簡單的由利潤的高低來評價。
公共管理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公眾的利益產生的,在管理過程中主要以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的形式出現(xiàn)。而公共管理的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實現(xiàn)政府部門等的服務職能、經濟職能以及社會保障職能。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指在傳統(tǒng)公共管理的基礎上,引入私營企業(yè)的內部管理經驗,從而實現(xiàn)政府部門智能的多元化管理,在政府部門內部建立競爭機制,以使政府為公民提供的服務達到最大化的目的。
與公共管理理論相比,新公共管理理論主要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在公共管理活動的日常操作中加入了“市場這一因素的影響”。把“競爭機制”這一在私營企業(yè)中經常出現(xiàn)的管理辦法應用到公共管理中。新元素的出現(xiàn),提高了政府部門在公共管理活動中的效率。外部取向的公共管理,明確和強化了政府的責任,改變了組織結構(政府部門由官僚機構轉變?yōu)楣芾頇C構),加強了政府對管理和服務的重視,對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做出了調整。
政府績效審計是指獨立的審計機構和人員對政府部門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審計,在審計過程中運用現(xiàn)代的技術和方法,在經濟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三個方面對被審計單位進行評價并出具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簡單來說,經濟性是就是指政府支出是否實現(xiàn)了利益最大化;效果性是指政府部門的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國的政府績效審計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大類:財政性資金(或稱公共資金)支出審計以及國有及國有資產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yè)和金融機構的審計[1-2]。
在如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中,競爭意識與服務意識對政府績效審計的影響較大。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下,政府績效審計的工作更加側重于社會公眾關心的方面,服務意識的加強,競爭機制以及市場機制的引進,更加促進了政府績效審計的改進。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出現(xiàn),使得服務意識和競爭意識走進公共管理的視野,對政府工作的進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政府績效審計作為政府部門工作的一部分,也受到了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其中以服務意識起到的作用最大,使得政府績效審計的工作范圍不斷擴大,工作任務逐漸繁瑣,工作重點有所凸顯,發(fā)展到如今的局面[3]。
審計部門的公共性質,從本質上決定了政府績效審計的目標與傳統(tǒng)的社會審計以及內部審計有所不同,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性影響下,政府績效審計的目標加入了公平這一指標。政府績效審計的審計目標由原來的單方面的“效率”變成了“效率”+“公平”。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強調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場管理,同樣造成了政府績效審計模式的轉變。通過合同外包等方式,適當?shù)姆謸苏畬徲嫴块T工作量,讓審計部門的工作不再那么的繁瑣,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了審計的人力資源,使得審計部門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4]。
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論首先影響了政府績效審計,政府績效審計的發(fā)展可以看做是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實踐之一。然而所有新理論的實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正是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不完善的部分。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提出解決方法,完善新公共管理理論,之后再把新的理論應用于政府績效審計。如此反復循環(huán),不但使得政府績效審計更加周全,也使得新公共管理理論不斷完備。
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下,政府績效審計的服務意識不斷加強,審計的模式也發(fā)生了改變,它關注的重點由社會公眾關注的重點組成,人民的疑問指向就是政府社會審計的工作重點。雖然這種做法提高了社會公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度,但我國的政府績效審計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進。
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審計結果是最直觀的可以看到政府部門工作成績的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有很多人對政府績效審計的結果非常關注,但是卻沒有相關的途徑讓人直觀的看到政府績效的審計結果。由于政府績效審計工作的特殊性,關于審計結果公開方面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議,如何公開、在哪公開、公開多少還需仔細討論。審計結果公開平臺一直不為社會大眾所熟知,沒有正規(guī)的渠道可以讓大眾關注到這些信息。作為新發(fā)展的服務型政府績效審計,服務的對象必然是社會公眾,然而社會公眾無從得知審計結果,顯然與服務型政府績效審計的初衷背道而馳。審計結果不透明,那又如何通過政府績效審計工作的展來提高社會公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度呢?
由于審計部門沒有相應的司法權力,審計部門的社會地位不高。這直接導致了在政府績效審計的工作結束后,對被審計單位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得不到被審計單位的重視。對審計部門來說,審計的目的不單單是對被審計部門的工作作出檢查,還要發(fā)現(xiàn)被審計單位在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議,政府績效審計的工作才算是圓滿完成。但是由于某些部門對審計建議的不重視,在審計工作結束后并沒有做出相應的改進,審計工作不免變成無效審計。
由于社會公眾對政府績效審計工作的關注,人們對審計結果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審計結果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公開透明。所以,我們針對不同的審計項目進行分級處理,并設置不同的公開力度。在確定了審計結果公開的程度以后,我們還需要搭建一個正規(guī)的面向社會公眾的審計結果公開平臺,在規(guī)定的公開范圍內,把審計結果面向大眾。如此社會公眾就可以隨時通過這個平臺查看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社會公眾對政府工作的監(jiān)督職能。這樣就可以既做到審計結果的公開透明,也可以對一些不方便公開的信息進行保護,達到了通過審計工作的進行來提高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的目的。
被審計單位單位對審計結果中審計建議的不重視,究其原因是審計部門沒有相應的司法權力,如果被審計單位沒有針對審計意見對本部門的工作做出相應的改進,審計單位并不能直接作出懲罰措施。但是,當審計單位有了一定的司法權力時,可以對審計建議拒不執(zhí)行的被審計單位執(zhí)行處罰,這樣被審計單位自然會把對審計建議執(zhí)行提上日程,這樣也可以減少相應的事后追蹤審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審計資源的浪費[5]。
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政府績效審計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下,政府績效審計在工作模式上做出了巨大的創(chuàng)新,開始在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慢慢采用“合同外包”等方式解決工作量繁多的問題。同時也改變了政府績效審計工作的側重點,服務型政府績效審計的出現(xiàn)大大提高了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政府績效審計還在不斷地發(fā)展,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被廣大的政府績效審計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