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媛
(九江學院 社會系統(tǒng)學研究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5)
唐代尊養(yǎng)老人政策是對先秦漢魏以來中國尊老養(yǎng)老政策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并對宋元明清尊老養(yǎng)老模式的逐漸完善起到借鑒作用,在中國尊老養(yǎng)老文化史的地位可謂是承上啟下。在對前代相關禮制的繼承和發(fā)展過程中,唐代尊老養(yǎng)老政策呈現(xiàn)出營造尊老孝親和諧氛圍、統(tǒng)治者率先垂范和樹立社會典范、禮儀和制度約束、對不尊養(yǎng)老人行為進行法律懲戒的特征,使得中國的尊老養(yǎng)老風氣在之后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大致遵循著“導向——示范——約束——懲戒”的良性發(fā)展模式,孕育了良好和諧的尊老養(yǎng)老社會風氣,具有時代進步性。系統(tǒng)研究唐代尊老養(yǎng)老風氣的生成機制,對于全面了解唐代老人狀況以及改善當今尊老養(yǎng)老社會風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政府的政策導向在良好社會風氣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民精神追求的潮流。唐代統(tǒng)治者通過實施各種尊養(yǎng)老人的政策來引導全社會塑造尊老養(yǎng)老的美德,營造尊老養(yǎng)老的和諧社會氛圍。
“立國之道,始于親親。所以厚骨肉之恩,明教化之本”[1]387。通過親族宗法關系建立起來的社會結構,支撐著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因而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強調崇尚骨肉親情的美德,以達到教化明、民心順的目的。古人將孝視為百善之首,在統(tǒng)治者看來,順應長輩的孝義之人,會更好地對國家盡忠。天寶三年十二月,唐玄宗“詔天下民間家藏《孝經(jīng)》一本”[2]218,令百姓精勤頌習。唐政府對80歲以上老人,依據(jù)年齡分別配給侍丁人數(shù)不等,“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三人。皆先盡子孫,次取近親,次取輕色丁”[3]79。至天寶八年,將給侍的年齡范圍擴大到男子75歲以上,女子70歲以上,“其天下百姓,丈夫七十五歲以上、婦人七十歲以上,宜各給中男一人充侍,仍任其自簡擇。至八十歲以上,依常式處分”[1]54。侍丁可根據(jù)家丁人數(shù)擇其一二免除徭役,為了使百姓高年得到存養(yǎng),對于單丁之家,特令不再派發(fā)防邊御寇等勞役。
唐代幾乎所有皇帝都有賞賜高年、版授高年的記錄,且一般在皇帝行幸(34%)、祭祀(11%)、改元(10%)、加尊號(8%)、宴請(6%)、即位(5%)、平叛(5%)、立太子(4%)、巡狩(3%)、封禪(2%)、疾愈(2%)、立皇后(2%)、出征(2%)、其他(6%)[4]42等國家重大政治事件時實施。根據(jù)老人年齡大小,賜物數(shù)量和版授級別有所差別?!疤煜掳贇q以上老人,版授下州刺史、米粟五石、帛十段;九十以上,版授上州司馬、米粟四石,帛七段;八十以上,版授縣令”[1]19。有時還會賜予老人笏和杖,“特賜老人九十以上緋衫牙笏,八十以上綠衫木笏”[2]158?!熬攀陨?,宜賜幾杖。八十以上,宜賜鳩杖”[1]460。安史之亂后,隨著戰(zhàn)事頻繁,財政吃緊,賞賜高年的記錄雖無前期那么頻繁,對高年賜物數(shù)量也有所減少,但有唐一代,統(tǒng)治者對尊養(yǎng)老人問題的關注從未停止。另外,版授高年的對象不僅有老年男子,而且對老年婦人也行版授和賞賜?!袄先四臧贇q以上者,版授下州刺史,婦人版授郡君;九十以上者,版授上州司馬,婦人版授縣君;八十以上者,版授縣令,并婦人節(jié)級量賜粟帛”[1]15。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婦女在唐代社會生活中地位的提高。除此之外,還對素有才望且能身體力行的老人委以職任。開元二十九年七月十七日敕,每鄉(xiāng)置“望鄉(xiāng)”,“取耆年宿望、諳識事宜、灼然有景行者充”[5]1195。唐武宗時,因僧尼還俗,悲田養(yǎng)病坊無人主持,敕令諸州府“各于本管選耆壽一人勾當”[2]607。這樣的措施一方面使得人盡其才,另一方面也可充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朝廷允許年老的官吏退休,對于退休后的官吏,朝廷給予祿料,以供他們安養(yǎng)晚年。另外,統(tǒng)治者還會根據(jù)官階對現(xiàn)任官的父母給予追贈和授予邑號。安史之亂后,為了安撫藩鎮(zhèn),對魏博、鎮(zhèn)州、幽州等藩鎮(zhèn)大將的父母也格外優(yōu)恤。“其大將等,雖已頒賜官爵,或慮有遺,并判官等,宜委弘正具名銜聞奏。如或父母在者,別具上聞,當加優(yōu)恤?!盵1]611因犯事而遭貶斥的官員,如遇父母親喪或年老疾病,可據(jù)實際情況,允許其放還服喪或停官終養(yǎng)。天寶十三年二月九日赦文:“左降官承前遭憂,皆不得離任。孝行之道,所未宏通,情禮之間,深可哀恤。如有此類,并宜放還,仍申省計至服滿日,準法處分。自今以后,編入常式?!鼻甓挛迦针饭?jié)文:“其左降官,非反逆緣坐及犯惡逆名教、枉法強盜贓,如有親年八十以上,及患在床枕,不堪扶持,更無兄弟者,許停官終養(yǎng)?!盵5]860
與此同時,對孝子順孫加以旌表賞賜,對有才能的孝親之人則舉薦為官?!捌溆行┞動诳ひ?,力田推于鄰里,兩事兼著,狀跡尤殊者,委所由長官,特以名薦?!盵1]542至德二年正月誥:“其天下有至孝友悌,行著鄉(xiāng)閭,堪旌表者,命縣長官采聽聞奏,孝子順孫,樂于玄化也。”[1]523朝廷旌表的事情是官方提倡的意識形態(tài),目的是為了糾正社會上不孝敬老人的傾向。旌表的事實也未必完全反映當時老人的實際處境。但是,這種官府旌表活動對于遏止家庭里虐待老人的行為、倡導尊老的社會風氣無疑也有正面意義。[6]
唐代的尊養(yǎng)老人政策既包括對老人給侍、存問、賞賜、重用、優(yōu)恤孤寡等,也包括對孝子的旌表和舉薦。給侍制度、優(yōu)恤孤寡保障了老有所養(yǎng);存問、賞賜體現(xiàn)了老有所尊;對老人進行重用,實現(xiàn)了老有所用;旌表、舉薦孝子則是通過榮譽激勵的方式引導世人懂得孝敬老人是值得尊崇的美德,由此從國家政策角度形成了尊老養(yǎng)老的正面導向。
示范在社會風氣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統(tǒng)治者和典型人物的行為示范會起到感染作用。如唐太宗勵精圖治、善于納諫就對后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昔在太宗,勤求理道,納諫如響,任賢勿疑。致俗于太平,垂范于永代?!盵1]391上行下效,統(tǒng)治者的垂范不僅對之后歷任統(tǒng)治者起到示范作用,也會引得眾人對其行為的效仿和精神的推崇。唐代統(tǒng)治者在尊老養(yǎng)老方面不僅率先垂范,而且對民間孝行進行表彰宣傳,樹立典范,用以教化百姓尊養(yǎng)老人。
唐代歷任皇帝皆重視孝道和《孝經(jīng)》的宣傳。開元年間,唐玄宗親自為《孝經(jīng)》作注寫序,并令天下百姓家藏《孝經(jīng)》一本。唐高宗李治尚為太子之時,便因孝行感天下,成為萬民之典范?!盎侍訍劬此?,格于四海,仁孝所感,周于百姓。自春監(jiān)國,既處定州。首創(chuàng)風規(guī),在乎茲境。所以事親敬養(yǎng)之道,有隱無改之情,爰自中山,流乎率土。地居宣化之本,人稟純孝之深,有足可嘉,特須優(yōu)異。其定州管內,孝行著聞者,宜與宗姓老人,同賜宴會?!盵1]458永徽初年,高宗令弘智于百福殿講《孝經(jīng)》,并召中書門下三品及弘文館學士、太學儒者參加講筵學習。高宗對眾臣表示弘揚孝道的重要作用,“朕頗耽墳籍,至于《孝經(jīng)》,偏所習睹。然孝之為德,弘益實深,故云‘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是知孝道之為大也”[2]4922。用孝道侍奉父母,德行便會感化百姓,從而樹立典型于天下。上元末年,代宗李豫尚為皇太子之時,“兩宮不豫,太子往來侍疾,躬嘗藥膳,衣不解帶者久之,及承監(jiān)國命,流涕從之”[2]268。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力行節(jié)儉,“非母后侑膳,輒不舉樂”[2]645。
唐憲宗、唐宣宗、唐懿宗皆曾下達因侍親疾而輟朝之敕。唐憲宗元和十一年三月,又因皇太后寢疾,下達權不聽政敕:“朕聞事親之禮,問安雖限于晨昏;為子之心,就養(yǎng)在勤于左右。斯實虞帝明訓,周王遺風,朕率而行之,不敢有墜。伏以皇太后母臨萬國,子惠兆人,存神保和,養(yǎng)素全道。屬韶陽改候,濡露感思,舊恙有加,常膳頓減。夙夜惶惕,不知所寧,今當專奉庭闈,躬嘗藥餌。脫冠解帶,且無暇于寢興;負扆臨軒,安能親于聽斷。起今月三日以后,權不聽政。故茲宣示,宜體朕懷?!盵1]429唐宣宗大中二年五月,因太皇太后寢疾權不聽政敕:“朕聞孝發(fā)乎心,勤于遺體。周典著問安之范,戴經(jīng)存就養(yǎng)之文。垂為格式,式示達禮?!鸾裨露找院?,權不聽政,故茲宣示,宜體朕懷?!盵1]429咸通六年十一月,唐懿宗因太皇太后寢疾權不聽政敕:“朕聞存養(yǎng)之道,發(fā)于內心,誠敬之文,著在前典。平居以問安自慰,寢疾則省侍宜?!鸾裨氯找院?,權不聽政,故茲宣示,宜聽朕懷?!盵1]430
唐初,雍州萬年人宋興貴家累世同居,躬耕致養(yǎng)。唐高祖聽聞此事后,深為嘉許,下令對其進行褒獎,以樹立典范,垂教世人。武德二年,詔曰:“人稟五常,仁義為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自古哲王,經(jīng)邦致治,設教垂范,皆尚于斯?!思影@,以勸將來?!盵2]4919唐代宗大歷五年下令對孝義之行進行旌表并頒示天下,為眾人之典范。“孝子順孫,義夫節(jié)婦,事跡著者,特加旌表,頒示中外,知朕意焉?!盵1]483雍州武功人元讓,因母親生病,躬親藥膳,承侍致養(yǎng),數(shù)十余年不出閭里,“及母終,廬于墓側,蓬發(fā)不櫛沐,菜食飲水而已”。唐高宗咸亨年間,下令旌表元氏門閭。因其孝行,人們感佩于心,將其奉為榜樣,對其倍加信任。鄰里之間出現(xiàn)紛爭之時,不到州縣找官府解決,而是找元讓出面裁決。蘇州吳郡人丁公著,喪父之時,悲痛難抑,“居父喪,躬負土成墳,哀毀之容,人為憂之,里閭聞風,皆敦孝悌”[2]4936。受其影響,附近的鄉(xiāng)鄰也都敦睦孝悌之義。
言傳不如身教。唐代尊老養(yǎng)老政策中的版授高年,無論是版授州級官員還是縣級官員,除了顯示對老人本身的尊敬外,還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高年的地方表率作用[7]110。唐代皇帝不僅用政令來引導百姓崇尚尊老養(yǎng)老之風,而且通過身體力行感化百姓,使得百姓更加信服。通過樹立典范教化百姓,使得尊老養(yǎng)老社會風氣更加深入人心。
道德和法律是社會規(guī)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這兩種形式對應到唐代,可以解釋為禮儀規(guī)范和制度(政令)約束。對尊老養(yǎng)老行為進行禮儀規(guī)范,對可能存在的不尊養(yǎng)老人的行為進行制度約束,是良好社會風氣生成的必要因素。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六月詔:“父老宜約勒鄉(xiāng)黨,教導后生,親束子弟。務從忠孝,使風俗敦厚?!盵1]601在唐代統(tǒng)治者看來,忠和孝是使風俗敦厚的主要因素,也是保障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因此詔告父老約束教導鄉(xiāng)黨和后輩,以使他們成為忠君孝親之人。唐代鄉(xiāng)間主要通過舉行鄉(xiāng)飲酒禮來倡導尊老養(yǎng)老的社會風氣,舉行鄉(xiāng)飲酒禮之時,依據(jù)年齡高低,座次和菜肴均有所差別,以此來顯示對年高望重之人的尊敬。唐代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鄉(xiāng)飲酒禮的推行。貞觀六年詔曰:“比年豐稔,閭里無事,乃有惰業(yè)之人,不顧家產,朋游無度,酣宴是耽,危身敗德,咸由于此。每覽法司所奏,因此致罪,實繁有徒。靜言思之,良增軫嘆,自匪澄源正本,何以革茲俗弊?當納之軌物,詢諸舊章,可先錄鄉(xiāng)飲酒禮一卷,頒行天下。每年令州縣長官,親率長幼,齒別有序,遞相勸勉,依禮行之,庶乎時識廉恥,人知敬讓。”[5]580開元六年七月十三日,“初頒鄉(xiāng)飲酒禮于天下,令牧宰每年至十二月行之”[5]581。
喪禮是中國古代眾多禮節(jié)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尤其對重視“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更是如此。唐代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喪禮的儀制,只要不是從軍之人,不分貴賤,都要按制度規(guī)定為父母服喪。武德二年正月四日,尚書左丞崔善奏曰:“欲求忠臣,必于孝子。比為時多金革,頗遵墨缞之義。丁憂之士,例從起復,無識之輩,不復戚容,如不糾劾,恐傷風俗?!敝辆旁拢圃唬骸拔墓僭飧改竼?,聽去職?!盵5]805武德七年夏四月庚子,借頒行新律令之機,再次重申,“以天下大定,詔遭父母喪者聽終制”[2]15。儀鳳二年十一月六日,太常少卿韋萬石奏:“太常博士弟子等有遭憂者,請百日之后,量追赴上?!狈铍芬?。侍御史劉思立奏曰:“竊以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睦親化人,莫先于孝。所以三年之禮,貴賤咸遵?!遍L安三年正月二十六日敕:“三年之喪,自非從軍更籍者,不得輒奏請起復。”至廣德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敕:“三年之喪,謂之達禮,自非金革,不可從權。其文官自今以后,并許終制,一切不得輒有奏聞?!盵5]806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不遵從親喪之禮”的不正之風,龍朔二年三月敕:“如聞父母初亡,臨喪嫁娶,積習日久,遂以為常。亦有送葬之時,共為宴飲。遞相酬勸,酣醉始歸?;蚝成夏梗瑥蜑闅g樂。坐對松槚,曾無戚容。既點風猷,并宜禁斷。仍令周線捉搦,勿使更然?!盵1]462令文中明確規(guī)定,初遭父母喪,不得嫁娶、不得歡宴,禁止一切對父母不敬和有傷風化的活動。
另外,唐代崇尚累世同居,以使高年之人得到給養(yǎng),對于百姓中父母健在卻別籍析家之人,令州縣勘察勸誡?!叭缏劙傩罩畠龋蛴袘舾叨《?,茍為規(guī)避。父母見在,乃別籍異居,宜令州縣勘會。其一家之中有十丁以上者,放兩丁征行賦役;五丁已上者,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風教。”[1]21對于百姓不孝敬父母的行為,情節(jié)嚴重的,施行杖責甚至發(fā)配邊遠之地?!鞍傩罩杏惺掠H不孝、別籍異財,點污風俗、虧敗名教,先決六十,配隸磧西。有官品者,禁身奏聞”[1]384。“其有父兄見在,別籍異居,虧敗名教,莫斯為甚。特宜禁絕,勿使更然。并親歿之后,亦不得令有分析??たh切須勒令在籍推行。自今以后,如有不友不恭、傷財破產者,宜配磧西,用清風教。”[1]417
開元四年七月六日下令,不準差遣父母年邁且家中無中男以上之侍丁,“緣山陵所科夫匠等,有父母年老,家無中男以上者,其侍養(yǎng)不須差遣”[1]531。天寶元年敕:“侍丁者令其養(yǎng)老,孝假者矜其在喪,此王政優(yōu)容,俾申情禮。而官吏不依令式,多雜役使,自今后不得更然?!盵1]21天寶四年六月十四日又重申:“頃以鄉(xiāng)閭侍丁,優(yōu)給孝假,官吏等仍科雜役,天寶初已遣優(yōu)矜,如聞比來乃差征鎮(zhèn),豈有舍其輕而不恤其重,放其役而更苦其身?眷言及此,良用恤然。自今后,將侍丁孝假,不須差行?!盵5]1799
旌表孝義、賜高年粟帛是樹立尊老養(yǎng)老社會風氣的重要形式,然無論是唐前期還是后期,都有貫徹不力的現(xiàn)象,只能通過敕令敦促所司盡快將賜予高年的粟帛等物落實到位。開元十一年規(guī)定,諸州侍老,百歲以上賜粟七石,九十以上賜粟五石,八十以上賜粟三石,令“所由速付,勿淹時日”[1]373。咸通七年規(guī)定,天下百姓,年九十以上,各贈米五石、絹兩匹、綿一屯、羊酒有差,并令各縣縣令就家存問。然而,“今州府官員多不給付,所用無幾,系體則深。宜令上供余錢物充給訖,各具分析聞奏”[1]491。
道士、女冠和僧尼是唐代比較特殊的兩種人群,有唐一代,道教和佛教在不同時期所處地位時有反復,但是幾乎歷任統(tǒng)治者都強調無論道士、女冠,還是僧尼,都要依禮拜會父母,而不能受父母及尊者禮拜。唐高宗龍朔二年六月乙丑,“初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盡禮致拜其父母”[2]83。顯慶二年二月詔曰:“釋典沖虛,有無兼謝;正覺凝寂,彼我俱忘。豈自遵崇,然后為法。圣人之心,主于慈孝,父子君臣之際,長幼仁義之序,與夫周孔之教,異轍同歸。棄禮悖德,朕所不取。僧尼之徒,自云離俗,先自尊高。父母之親,人倫以極,整容端坐,受其禮拜,自余尊屬,莫不皆然。有傷教名,實斁彝典。自今以后,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禮拜,所司明為法制,即宜禁斷?!盵5]979-980唐玄宗開元二年閏二月癸亥,“令道士、女冠、僧尼致拜父母”[2]172。開元二十一年十月敕,“道教釋教,其歸一體,都忘彼我,不自貴高。近者道士女冠,稱君子之禮,僧尼企踵,勸誡請之儀。……自今以后,僧尼一依道士女官例,兼拜其父母,宜增修戒行,無違僧律,興行至道,俾在于茲”[1]589。
唐律以法令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法律的主要作用是懲戒,違法者要受到相應的制裁。唐律在繼承秦漢魏晉律令的基礎之上,對不尊養(yǎng)老人的行為進行了相應的法律懲戒規(guī)定。
對不盡心盡力供養(yǎng)父母的子孫,剝奪其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強制服勞役?!爸T子孫違犯教令及供養(yǎng)有缺者,徒二年?!盵8]1636疏議曰:“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須奉以周旋,子孫不得違犯。‘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之類,家道堪供,而故有缺者。各徒二年?!薄爸T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盵8]936對于祖父母、父母健在,而子孫另立戶籍及分割財產者,給予剝奪三年人身自由的處罰。作為官吏,如果祖父母、父母患病不侍奉在側,而委托他人照顧;在父母喪禮期間,生子娶妾、另立戶籍分割財產,居喪期間求仕等,都將給予罷免官職的處罰[8]217-218。另外,“諸府號、官稱犯父祖名而冒榮居之,祖父母、父母老疾無侍委親之官,即妄增年狀以求入侍及冒哀求仕者:徒一年”[8]806。可見,有以上這些不盡心盡力供養(yǎng)祖父母、父母的行為,除了免官外,還將剝奪一年的人身自由。
對詛咒、謾罵、毆打父母及長輩的不尊行為,據(jù)實際情況和情節(jié)輕重實施徒刑、流刑、絞刑或斬首?!爸T詈祖父母、父母者絞;毆者斬;過失殺者流三千里,傷者徒三年?!盵8]1561“諸妻妾詈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徒三年;毆者,絞;傷者,皆斬;過失殺者徒三年,傷者徒二年半?!盵8]1565除辱罵毆打父母外,毆詈尊長也會受到相應的刑罰。另外,無故或父母無重大過失而狀告父母者也會受到極其嚴重的刑罰。“諸告諸父母、父母者,絞?!笔枳h曰:“父為子天,有隱無犯。如有違失,理須諫諍,起敬起孝,無令陷罪。若有忘情棄禮而告者,絞。”[8]1623只要父母沒有犯謀反、大逆及謀叛之罪,其余子孫告父母皆處以絞刑。另外,狀告尊長也會受到相應的懲戒?!爸T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雖得實徒二年,其告事重者減所告罪一等;即誣告重者,加所誣罪三等?!盵8]1629如遇祖父母、父母被他人殺害,私下與仇家議和者也會受到嚴重的刑罰?!爸T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私和者流二千里;期親,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遞減一等。受財重者,各準盜論。雖不私和,知殺期以上親,經(jīng)三十日不告者,各減二等?!盵8]1287作為官員,遇父母死,理應解官居服,但若內心貪戀虛榮權位,詐稱其他親屬死亡而不辭官者,將被處以兩年半的徒刑;而祖父母、父母健在,為了求假期詐稱父母死者刑罰更重?!爸T父母死應解官,詐言余喪不解者徒二年半。若詐稱祖父母、父母及夫死以求假及有所避者徒三年,伯叔父母、姑、兄姊徒一年,余親減一等。若先死詐稱始死及患者,各減三等?!盵8]1755
對在父母犯罪受刑期間、居父母喪期間,不舉哀反作樂者,視情節(jié)輕重實施杖責、徒刑、流刑等懲罰。為官者,在祖父母、父母因犯死罪被囚禁期間,還作樂及嫁娶的,給予罷免官職懲罰。“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作樂及婚娶者:免官。”[8]212父母喪期未滿而嫁娶者,處三年徒刑,明知故犯的受連坐。“諸居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妾減三等。各離之。知而共為婚姻者,各減五等;不知者,不坐?!盵8]1023“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減一等;徒罪,杖一百?!盵8]1027至親身陷囹圄,而子孫卻行嫁娶之事,為名教所不容,故根據(jù)至親所犯罪行輕重對子孫施以相應的懲罰。除嫁娶外,作樂亦不允許,“若祖父母、父母及夫犯死罪被囚禁,而作樂者,徒一年半”[8]807。隱匿父母死事者、喪期未滿改換吉服者、忘哀作樂者、雜戲者,都將受到相應的徒刑。“諸聞父母若夫之喪匿不舉哀者,流二千里;喪制未終釋服從吉,若忘哀作樂,徒三年;雜戲,徒一年;即遇樂而聽及參預吉席者,各杖一百?!盵8]799即便是遇到奏樂而順便傾聽者、恰逢吉席而參加禮宴者,也將受到杖責一百的懲戒。另外,居父母喪期間,為他人主婚的,也會受到杖責一百的懲罰。
當一個社會有良好風俗的時候,法律就是簡單的;反之,當一個社會風俗敗壞的時候,法律就是嚴峻的。通過免官、杖責、勞役、流放、絞刑、斬首等刑罰對不尊養(yǎng)老人的違法行為進行強制性的法律懲戒,一方面警示人們不尊養(yǎng)老人必受法律制裁的嚴重后果;另一方面也讓世人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從而形成尊老養(yǎng)老的良好社會風氣。
唐代尊養(yǎng)老人社會風氣的生成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唐政府通過“政策導向——行為示范——禮制約束——法律懲戒”的模式,有針對性地引導人們樹立尊老養(yǎng)老的正確態(tài)度,生成了良善的尊老養(yǎng)老社會風氣。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這一尊老養(yǎng)老社會風氣的生成機制也為后世及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所效仿,具有時代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