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賓興組織與清中后期湖南科舉人才之盛

2022-01-14 01:32:34曾桂林
中州大學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士子鄉(xiāng)試科舉

曾桂林

(湖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譚其驤先生曾說:“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功業(yè)之盛,舉世無出其右?!盵1]然湖南在古代向稱“蠻荒之區(qū)”,又因山川阻隔,“風氣錮塞,常不為中原人文所沾被”[2]。自秦漢迄至五代,湖南名人見諸史傳者僅蔡倫、蔣琬數(shù)人,寥若晨星。至兩宋之際湖湘學派興起,湖南人才荒蕪的情形略有改觀。及至清中后期,湖南人文蔚起,漸成人才鼎盛之勢,并產(chǎn)生了幾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物群體。對于清中后期湖南人才興盛的原因,學界多有探討,如“南北分闈說”[3]“學術興盛說”[4],然而莫衷一是,迄今仍無定論。筆者現(xiàn)就管見所及,不揣簡陋,擬提出一種新意見,即“賓興昌則人才盛”論。

“賓興”源自《周禮》:“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原指大司徒教化民眾,并以賓客之禮將賢能者舉薦給周王。明清時科舉制度臻于完備,“賓興”泛指科舉制,或鄉(xiāng)試,或赴試餞行禮儀,或各種科舉經(jīng)費。近十年來,有關清代賓興研究成果豐碩①,但尚未見有湖南賓興組織的專論。緣此,本文擬在發(fā)掘方志、賓興簿冊等史料的基礎上,梳理有清一代湖南賓興組織的發(fā)展脈絡及其助學助考成效,由此考察賓興與清中后期湖南人才興盛的關系。本文所言“賓興”,即指地方社會資助士子參加各級科舉考試的專項教育基金或組織,其慈善公益性特征顯著。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教正。

一、清代湖南賓興組織的發(fā)展

賓興作為科舉制度的伴生物,其雛形可追溯至南宋時期的貢士莊、興賢莊,即由地方政府置買或撥給沒官田莊,以租課資助士子應考。紹定年間,魏了翁在湖南靖州建有興賢莊。[5]明末,臨武、邵陽等縣曾設有科舉店、賓興田,但鼎革之變后皆無蹤可尋。

為直觀展現(xiàn)清代湖南科舉賓興事業(yè)的發(fā)展情形,本文依方志載錄,梳理出賓興組織的創(chuàng)設時間及其地理分布,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清前期湖南賓興組織尚屬寥寥,至清中后期始大規(guī)模勃興發(fā)展,尤以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數(shù)量最多,共計79個,約占總數(shù)的八成,各府州廳普遍創(chuàng)設于此期間。而咸同之際賓興發(fā)展略有起伏,至光緒時已趨式微。下面擬分階段對有清一代湖南賓興組織的發(fā)展歷程進行論述。

表1 清代湖南賓興組織時空分布表

資料來源:《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全8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故宮珍本叢刊·湖南府州縣志》(全20冊),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南》第一、二輯,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1975年版。

(一)清前期湖南賓興組織的發(fā)軔

至康熙中期湖南社會漸趨安寧,經(jīng)濟逐步恢復,始創(chuàng)有賓興。細檢方志,清前期湖南捐置科舉助考的賓興甚少,僅4例。清代湖南最早的賓興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田慶曾分巡辰沅道時倡設。他“嘗捐俸二百金,擬買田為士子應試費,先以所捐資畀州牧權息,計三年所得,足給沅士赴闈資斧,士翕稱之”[6]。隨后,康熙三十二年(1693),邵陽知縣王省“置膳士田二百三十八畝有奇,每歲獲租可四百石”[7],勻給學師、館師和諸生膏火??滴跄┠?,安化縣捐置卷田,“派紳經(jīng)管,召佃耕作,歲入租谷九十五石,每逢縣試變租辦卷”[8],衡陽縣紳衿也“備用丁銀充應科之費”[9]??偟膩碚f,清前期湖南賓興組織尚處于發(fā)軔階段。究其因由,一方面與這時期湖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關,另一方面則受湖廣合闈的科舉政策影響,湖南士子憚于江湖險阻,應試者少。偏沅巡撫潘宗洛在題請分闈的奏疏中就稱,每逢鄉(xiāng)試,洞庭秋漲,浪遏行舟常有因之誤期痛哭而返者,而冒險揚帆遭覆溺者時有所聞,“以致多士畏慮,裹足不前,其能至武昌而入場者,十無二三”[10]??梢?,湖南士子因風濤險阻卻步,人文寥落也就可想而知。

及至雍正初年南北分闈,鄉(xiāng)試設于省城長沙,貢舉有定額,登科及第的機會驟增,從而激發(fā)了湖南生儒的功名進取心與應考積極性。而分闈后,士子們就近赴試,已無風濤之險,奔波之苦大為減輕,旅費相應減少,一般書生亦可承受得起,由此赴考人數(shù)增多。為光耀鄉(xiāng)里,地方衿紳也樂于捐資助學助考。雍正十三年(1735),衡州府酃縣(今炎陵縣)貢生譚顯名捐出祖輩遺業(yè)并新置田產(chǎn)23畝,將田租用于修葺學宮外,“所余之銀存為兩庠三年鄉(xiāng)試卷燭之資”[11]。此后,湖南各地賓興組織便漸趨勃興。

(二)清中期湖南賓興組織的勃興

乾隆時,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文化日益繁榮,國力強盛。在此大背景下,湖南生儒參加科舉考試人數(shù)逐年增多,一些府州縣紛紛創(chuàng)設賓興組織,乾嘉以后湖南科舉賓興事業(yè)進入勃興發(fā)展期。如表1所示,乾隆年間湖南有5州縣初設賓興,嘉慶年間有10州縣初設或增設賓興14處,道光年間21州縣設有賓興25處。

乾隆初年,酃縣官紳議定學田每年額租,折谷備銀,除支餉銀、首事勞酬及學宮修繕費后,“每年存銀八兩五錢,積至三年,合計銀二十五兩五錢”,循例按文二武一分發(fā),“于鄉(xiāng)試之年七月初一日巳刻應試者明倫堂當兩師散給,以垂永久”[11]。 清中期湖南賓興事業(yè)由此萌蘗。隨后,鄰縣紛起仿效。如桂東縣,因南北分闈,“衡湘以南布衣韋帶士莫不彈冠相慶,邑之士人由是觀光者眾,自癸卯、丙午以來,科甲后先輝映”,然而距省城仍遙遠,寒士雖滿腹經(jīng)綸,卻乏旅資,“裹足不前者有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士紳李敷蕃以邑人士赴闈道遠,艱于資斧,“捐租五十一石五升五斗,歲助之,積三歲得百五十余,士林稱便”[12]。乾隆三十六年(1771),耒陽縣伍先拔等紳在南城外創(chuàng)建文會堂。[13]

在地方官紳的倡導下,地處湘西南的寶慶府城步縣、武岡州也先后設立賓興款項。乾隆三年(1738),城步縣武生孟才美、附貢楊于芝合捐田三丘,以田租助考,后捐入賓興會。[14]武岡州“距省稍遠,庠序之士寒畯為多,每屆鄉(xiāng)試恒以旅費維艱中止。乾隆季年,里人河南糧儲道劉文徽首捐田四十一畝為之倡”,道光間邑紳鄧仁堃、夏立建等人陸續(xù)捐田計277畝,“以其租息助文武諸生鄉(xiāng)試旅費,咸利賴焉,故近數(shù)科觀光者人士幾倍于昔”[15]。

嘉道以后,清王朝漸入衰世,不過湖南社會經(jīng)濟仍有所發(fā)展,并未戛然而止,這給賓興組織創(chuàng)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桂陽直隸州屬臨武、藍山兩縣就陸續(xù)創(chuàng)建多個賓興文會。嘉慶初年,臨武縣兩任知縣楊方岳、李方谷先后倡捐置鄉(xiāng)會田十余畝,為士子應考之資。[16]在藍山縣,城北六里、太平墟、洪觀墟、總管廟、田心鋪等城鄉(xiāng)多處在嘉道年間相繼興設賓興文會田或賓興公局,“備生童歲科試卷費、諸生鄉(xiāng)試、舉人春闈贐儀”[17]。在郴州直隸州,永興縣諸鄉(xiāng)紳于嘉慶十年(1806)創(chuàng)設賓興會,“眾捐以為科舉程費”,額設花紅、盤纏銀50兩,科舉之年按文七武三分發(fā)給生員,遇恩科減半。[18]

嘉道時賓興組織在湖湘大地的發(fā)展,不單是湘南、湘西南地區(qū),湘中、湘北地區(qū)也多有分布,乃至在偏遠閉塞的湘西亦始創(chuàng)設。在湘中地區(qū)的衡州府,清泉縣耆紳楊健于道光初年倡捐成名公田,有租谷近1000石,“為鄉(xiāng)會試朝考盤費用”。[19]狀元彭浚在道光年間解組歸鄉(xiāng)后,捐田360畝設衡山縣成文公所,“以助邑中鄉(xiāng)會試資斧”[20]。 長沙府安化縣,嘉慶年間由九鄉(xiāng)紳民捐資存典生息,每逢鄉(xiāng)試、會試資助寒士考費,后置有田產(chǎn),并正式創(chuàng)設培英公局。道光十六年(1836),兩江總督陶澍省墓回鄉(xiāng),追念先父遺志,捐置水田120畝,呈縣立案。[8]嘉慶中,湘潭縣以修志余資買田百畝,不久郭世款續(xù)捐田百余畝,“歲入租二百余石,以給學府縣試卷紙印之費”,至咸豐初置產(chǎn)創(chuàng)設梯云堂。[21]道光年間,攸縣、醴陵縣亦先后建立興賢堂,以為嘉惠士林之所,凡有志觀光者均有資助。

在湘北地區(qū),常德、岳州及澧州等府州各屬賓興也較矚目?!洱堦柨h志》載:“邑夙無賓興一項,嘉慶二十五年因修葺文廟……剩錢千緡,存典生息,創(chuàng)為賓興資本,息取一分五厘,三年合得息四百五十緡,文生分三百緡,武生分六十緡,北上計偕人各十六緡”[22]。岳州府平江縣義民凌星曜樂善好施,為“培合邑文風,兼助鄉(xiāng)會試賓興費,自道光丙午迄咸豐戊午,閱四科鄉(xiāng)試,人助三緡,會試十倍之”[23]。道光二十二年(1842),澧州紳士在文昌閣左側設賓興館,并捐田收租,“作三年賓興文舉貢生監(jiān)鄉(xiāng)、會試路費”[24]。正緣于地方衿紳的資助,一些州縣的賓興組織得以創(chuàng)設、發(fā)展,解決了士子赴考費用。此外,湘西永順府及乾州、鳳凰等苗疆諸廳也有官紳設賓興會,置田收租,資助生童卷資及盤纏。

(三)清后期湖南賓興組織盛極而衰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湖南幾度淪為戰(zhàn)場,多地遭戰(zhàn)火焚毀,一些賓興的屋宇及款產(chǎn)亦遭侵挪,經(jīng)費支絀,運營維艱。同時,清廷諭令地方官紳幫辦團練,湘軍迅速崛起并成為“同光中興”之砥柱,而捐輸廣額政策也使湘省士紳獲得更多的功名機會。這深刻地影響著清后期湖南賓興事業(yè)發(fā)展的進程與樣貌。如前表所示,咸豐年間湖南9府州新置賓興16處,迨至同治年間兵事結束則有11府州廳增設賓興達24處,然過光緒年間見諸文獻的新設賓興僅9處。

咸同之際,兵連禍結,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湖南各州縣賓興的屋產(chǎn)田業(yè)、錢款典息,大多易主或散佚,租息匱竭,陷入困境。桂陽州藍山縣“舊置賓興田及廛店取稅,寇亂廛毀”[25]。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及堵剿流寇盜匪,湘紳奉令幫辦團練鄉(xiāng)勇,包括賓興在內的地方公款公產(chǎn)常常被挪用,所謂“無事為賓興公館,有事為團防公局”[26]。這讓賓興組織捉襟見肘,雪上加霜,不得不停輟解散。

戰(zhàn)爭阻礙了湖南賓興順勢發(fā)展,卻也是其在戰(zhàn)后迅速恢復的刺激因素。咸豐初《捐輸廣額章程》規(guī)定,凡一省捐銀10萬兩,準廣文、武鄉(xiāng)試中額各1名;捐銀30萬兩,加文、武鄉(xiāng)試定額各1名,均以10名為限。[27]在廣額政策激勵下,湖南紳民紛紛捐輸,數(shù)年間捐銀達四五百萬兩之巨。咸豐后期,湘撫先后三次奏請加廣定額10名。[28]據(jù)統(tǒng)計,太平天國運動以前湖南各廳州縣文生員學額總數(shù)為1219名,之后則增至1647名,還有暫廣學額42名,兩者合計1689名,居全國前列。[29]鄉(xiāng)試永廣定額以及州縣學額增多,激起了湖南諸生應考的熱情,促發(fā)了地方社會重建或新設賓興的意愿。

咸同以后,湖南出現(xiàn)一批新賓興,尚存的舊賓興亦得到續(xù)捐增資。道光初年創(chuàng)設的邵陽縣賓興,邑紳王承澤曾措意增籌經(jīng)費,后因連年兵防,籌費維艱而未果?!霸郊何矗浤娣缚?,當事檄邑中五十六都按糧派費,募勇助防剿。迨寇退,各都有未罄用者,仍如數(shù)繳軍需局,計錢三千五百緡有奇?!盵30]咸豐十一年(1861),王承澤、姚敦詒等人呈請寶慶府知府,獲準“將此項都費余款三千五百串提歸賓興會”[30]。同樣,新化縣紳鄧顯鶴曾倡設賓興會,然終未成。咸豐末年招勇籌餉以保境安民,“事定后,計存軍餉近四千余緡,眾議以二千余緡充賓興資,以一千余緡建賓興公所”。嗣后眾紳議定,“鄉(xiāng)場每名送錢一千五百,合卷費為二千,武闈總送錢一百千,舉人拔貢北上送十千,進士北上倍之”[31]。

同光中興期間,經(jīng)湖南地方官紳齊心協(xié)力,一些賓興組織亡而復興,如桂陽直隸州,同治五年(1866)陳士杰“出資增田三十余畝,入租五十二石有奇,備鄉(xiāng)試投卷經(jīng)費。其余各家公田不可勝數(shù),士之赴試者不赍糧而用饒焉?!盵25]在兵燹后,常德府桃源縣賓興義舉“幾于廢墜”,同治九年(1870),譚知縣令士紳清查各處佃戶租課,并續(xù)捐田若干,“備案稟詳,以資科舉”[32]。咸豐時湘潭縣初設梯云堂,同治年間羅汝懷等紳士“集城鄉(xiāng)巨室醵資置田,并文武鄉(xiāng)、會、院、府試皆助其試資”,先是捐谷1000石為首倡,后每都出谷50石,建起賓興堂,“明年遂醵田三千余畝并梯云堂入之”。至光緒十五年(1889),湘潭縣賓興堂公田3802畝,梯云田204畝,共4006畝,歲入谷約4000石,園屋租錢八九萬,資產(chǎn)頗為雄厚?!翱h人應會試者,咸豐以前不至十人,后乃二三十人,正科糶谷千三百石,易銀寄京師,按人均分之?!盵21]這些賓興款產(chǎn)的增置,為湖湘士子參加各級科舉考試提供了有力的后援保障。

還值得一說的是,湖南作為湘軍故里,賓興組織也得到湘軍集團的鼎力資助,湘鄉(xiāng)、寧鄉(xiāng)、衡陽等縣獲贈尤多。這些凱旋歸里或榮膺疆臣的湘軍將士,紛紛慨解仁囊,助力家鄉(xiāng)科舉會社,推動了清后期湖南賓興組織出現(xiàn)一個發(fā)展小高潮。

不過,湖南賓興事業(yè)在光緒年間已趨緩,僅見9處新建賓興,總體上走向衰落。一是囿于清末民國所纂方志數(shù)量有限,或闕載所致,二是在近代中國遭遇千古變局的情勢下,作為掄才大典的科舉制不得不進行改革,廢科舉、興學堂成為光緒后期朝野輿論的焦點,地方社會對賓興之興設難免有些躊躇,這或為其主因。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下詔停廢科舉考試,由此與眾多士子前程命運攸關的賓興組織也發(fā)生重大變化,有的改設學堂,有的則被學務所、勸學所等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接管,最終徹底消亡。

二、從賓興視角釋讀清中后期湖南人才之盛

清代湖南科舉賓興組織的興起與發(fā)展,始于康熙,勃興于湖廣分闈后的乾嘉道三朝,咸同之際興廢起伏,至光緒時漸趨衰落,其社會影響極為深遠。由于賓興組織設立的宗旨在于襄學助考,故而最直接的影響是為湖南士子提供了川資旅費,增加了科舉中試的機會,進而促進了清中后期湖南人才的興盛,以致晚清形成“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景況。

清中后期湖南科舉人才的崛起,學界通常認為,它與湖湘學術興盛、書院發(fā)達以及南北分闈等因素有關,尤其是“分闈說”頗有影響??陀^地說,這些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還不夠全面。而揆諸史冊,湖南賓興組織的興起與發(fā)展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南北分闈,采取分省分額錄取舉人,湖南鄉(xiāng)試中額增加,固然為湖南士子躋身仕途提供了條件。但不應忽視的是,科舉考試畢竟要以經(jīng)濟實力為后盾,士子習舉業(yè),各項開銷實屬不菲。除求學期間送與學師的束脩以及歲科童試的卷資、印金等費用外,他們參加鄉(xiāng)試、會試,因距省城、京城遠近不同,赴考盤費多則耗銀數(shù)百兩,少也需數(shù)十兩。如果考生春風得意,一舉中榜,花銷還較有限,倘若不幸名落孫山,接連數(shù)科赴考,費用之巨實難估算。這些舉業(yè)支出,往往只有中戶以上方能承受,而對貧寒之家顯然無力措置。一些寒士若無賓興資助,縱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只能望闈興嘆,無緣科場,更無脫穎之日。因而,湖南各府縣賓興的設立,士子們可從中獲得卷資、盤纏資助,讓其無后顧之憂而潛心問學,從容赴考。這樣,清中后期湖南賓興事業(yè)蓬勃興起與發(fā)展,為各地士子獲取功名鋪就了前行之路。

從地方文獻來看,湖南賓興的成效還是顯著的,它讓眾多士子專意于舉業(yè),有機會走進科場,施展才華。如邵陽縣在道光年間設賓興局,資助諸生應考,然日久經(jīng)費漸絀,衿紳雖有意增籌,卻因兵燹而停輟,戰(zhàn)后以團練余項購買田產(chǎn),重設賓興公局,嘉惠士林甚多。光緒初年,地方紳士紀其始末即言:“從茲三載賓興,士子連茹匯征,雖寒微亦且踴躍,無復向時之欲前仍卻矣”[30];同樣,武岡、城步等州縣賓興助考之效亦較顯著。武岡寒畯之士,“每屆鄉(xiāng)試恒以旅費維艱中止”。自乾隆末年至同治年間,官紳“歷有捐置,以其租息助文武諸生鄉(xiāng)試旅費,咸利賴焉,故近數(shù)科觀光者人士幾倍于昔”[15]。道光初,城步知縣查惠鑒于應鄉(xiāng)試者寥寥,“勸諭士民各立賓興公項,以為科舉資斧,迄今觀光無即次之虞者”[14]??梢娰e興組織的創(chuàng)設,為諸多貧寒士子免除旅資盤費之憂,當屬不虛。

其他府縣賓興組織的實際功效也當如此,它不僅減輕了眾多生儒科舉應考的負擔,而且給干才杰士提供了嶄露頭角之機遇,也有助于地方社會振興文風。嘉慶年間,藍山縣賓興局創(chuàng)建后,子弟多束發(fā)受書,亦有才俊脫穎而出。同治二年(1863),蕭玉春赴都會試,金榜題名,成為清代藍山縣第一個進士。他后來認為這與賓興有著莫大關系,所謂“賓興局之設,其椎輪矣”[17]。咸同之際,湘潭縣賓興堂產(chǎn)業(yè)增置,資助力度大,赴試者倍增,“縣人應會試者,咸豐以前不至十人,后乃二三十人”[21]。赴考士子增多,各州縣登科中榜機率或將隨之增大。湖南賓興組織的創(chuàng)設,基本上達到了嘉惠士林的初衷。

下面將對各府州縣所中舉人、進士數(shù)進行定量統(tǒng)計分析,進一步闡述賓興組織與清中后期湖南人才興盛的關系。據(jù)光緒《湖南通志·選舉》載錄,從順治三年至光緒九年(1646—1883),清廷開科取士,兩百余年間共舉行鄉(xiāng)試96科,湖南士子取中舉人4857人;舉行會試100科,湖南登榜進士645人。在各府州縣廳中,尤以長沙府中試者最多,計有舉人2356人,進士361人,冠絕湖湘,詳見表2。[28]

由表2可見,清代湖南科舉人才呈拋物線狀分布,具體言之,清前期湖南舉人、進士的數(shù)量甚少,在全國的比重也較低;清中期舉人、進士的數(shù)量有大幅度上升,在全國占比增大,至嘉道之際遂有“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之說;而清后期湖南科舉人才驟減大半,其中有因戰(zhàn)事???、統(tǒng)計時段短等因。

表2 清代(1644—1883)湖南科舉人才分布表

從表1可知,有清一代湖南共設賓興組織98個,其中前期5個,中期44個,后期49個。若以府及直隸州廳行政層級而論,清中后期長沙府創(chuàng)設賓興最多,計20個;其次為寶慶府,有10個;再次為衡州府,9個,又次是岳州府、桂陽直隸州,各8個;永州府、郴州直隸州各6個,并列第五;辰州府、澧州直隸州各5個,位居第六。再看表2,各府州的舉人數(shù),清中后期長沙府以2040人獨占鰲頭,傲視諸府州廳;其次為衡州府,441人;再次為岳州府,334人;緊隨之,寶慶、常德、澧州、永州、郴州、辰州、桂陽州等府及直隸州躋身前十位,舉人數(shù)分別為323、226、199、132、113、84、43人。清中后期各府州廳的進士分布情形也大體如此,長沙府、衡州府、岳州府位居前三甲,其余依次是寶慶、常德、永州、郴州、澧州、辰州、桂陽州。[28]將兩表結合起來看,可知各府州廳的舉人、進士數(shù)與其賓興組織數(shù)量基本上成正向關系。長沙、衡州兩府賓興數(shù)量位居全省前列,其科舉人才名列前茅。寶慶府、岳州府賓興總數(shù)分居第三、第四,兩府科舉人才數(shù)亦在伯仲之間。永州、郴州、澧州、辰州等府州的賓興數(shù)稍少,其科舉人才相應少些,而湘西永順府及沅州、靖州等地也類似,賓興設立甚少且較晚,科甲寥落。稍微不盡一致的是,常德府賓興僅3個,然其舉人、進士數(shù)頗為可觀,而桂陽直隸州賓興數(shù)不少,但其科第業(yè)績卻差強人意?!笆陿淠?,百年樹人”,人才培養(yǎng)并非朝夕之功,賓興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或許也與人才成長規(guī)律有關。

各府州廳賓興助學助考的成效雖不盡然顯著,但對維系或提升一地科舉考試的中榜率確有實效,而且對提振地方士氣也有益助。故而,不論從相關個案的定性描述還是從整體的定量分析來看,清中后期湖南科舉人才的崛起,科第蟬聯(lián),乃至后來形成“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局面,賓興組織亦有相當貢獻,其助力之功不應忽視。

三、結語

清代科舉制度已臻于完備,而雍正初年湖廣分闈更為湖湘士子赴考拓寬了仕進之路,湖南賓興遂在康雍之際發(fā)軔。清中后期,湖南官紳商民踴躍捐輸置產(chǎn),各府州縣創(chuàng)設賓興約計90余處。這些賓興或代付歲科卷資,或資助鄉(xiāng)試、會試旅費,大大減輕了士人科舉應試的經(jīng)濟負擔,鄉(xiāng)會試應考人數(shù)也增多。與之相應,清中期以后湖南科舉水平得到提升,登第人數(shù)眾多,探杏折桂亦代有聞人,巍科人物在全國各省名列前茅。嘉道年間,湖南漸成人文淵藪,涌現(xiàn)出陶澍、賀長齡、賀熙齡、魏源等著名經(jīng)世派人物,而咸同年間更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湘軍將帥。他們都曾受到各縣賓興組織的澤惠,得到過卷資與鄉(xiāng)會試盤纏資助。正緣于清中后期湖南諸府州縣大力捐設各種賓興組織,歷數(shù)十年而不墜,至嘉道以后始收科甲連綿、人才蔚起之效,從而促成了“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局面。

注釋:

①主要著作有:毛曉陽《清代科舉賓興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毛曉陽《清代賓興公益基金組織管理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楊品優(yōu)《科舉會社、州縣官紳與區(qū)域社會:清代民國江西賓興會的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論文甚多,茲不詳列。

猜你喜歡
士子鄉(xiāng)試科舉
趕考步履不停
中國收藏(2022年5期)2022-05-21 11:44:01
清張志寧嘉慶丁卯科鄉(xiāng)試硃卷檔案
檔案天地(2022年4期)2022-05-07 22:06:46
“良知”的顏色
領導文萃(2019年4期)2019-03-11 06:24:58
明代鄉(xiāng)試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廣鄉(xiāng)試錄》考析
小小花錢看科舉
藝術品鑒(2017年5期)2018-01-31 02:06:37
五代時期士子入宋對宋初公文文風的影響
文教資料(2016年34期)2017-04-17 23:39:50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清代貴州舉人數(shù)量考辯
人民論壇(2016年17期)2016-07-15 17:41:57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辛集市| 砀山县| 都江堰市| 都安| 荣昌县| 信阳市| 金塔县| 平乐县| 中超| 南阳市| 龙陵县| 大名县| 乌鲁木齐县| 浠水县| 鹤峰县| 遂溪县| 连平县| 临沭县| 天门市| 乌拉特中旗| 德清县| 车险| 巫山县| 龙井市| 山阴县| 得荣县| 苏尼特右旗| 阿荣旗| 拉萨市| 临汾市| 武定县| 黑龙江省| 蒙自县| 鹤岗市| 封开县| 神池县| 阳新县| 龙口市| 东海县| 塔城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