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珈
[內容提要]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蘭音樂史上首屈一指的音樂家,也是世界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音樂家,肖邦在世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已經(jīng)超過了200 部,這包括了他未完成部分的數(shù)量,并且大部分是以鋼琴來作為主樂器,而且這些鋼琴作品也成為了在世界鋼琴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肖邦也被譽為是世界級的鋼琴詩人。肖邦出生在歐洲的民族革命與思想革命并舉的時代,所以在音樂作品中也更多地采用了民族音樂的元素,縱觀肖邦的所有作品,《我可愛的人》作為肖邦的17 首藝術歌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融合了波蘭民族的詩歌和民謠而進行編寫的。本文將《我可愛的人》以及《戰(zhàn)士》、《旋律》這三首歌曲作為重要例子來分析肖邦作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所演奏的鋼琴伴奏和藝術歌曲的主要類型,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
肖邦作為一位民族主義作曲家及鋼琴家,出生于華沙,帶著波蘭的靈魂,為世界音樂史描繪了濃墨重彩的藝術篇章,他的才華是屬于世界的。肖邦的鋼琴歌曲也是眾多音樂學子練習鋼琴的必經(jīng)之路,是難以跨越的崇山峻嶺,肖邦的瑪祖卡和波羅乃茲是融合著鄉(xiāng)土氣息與故鄉(xiāng)歌舞元素的作品之一,并且也是世界級鋼琴大賽的主要冠名之一。不管是專業(yè)的鋼琴或者音樂學者、練習鋼琴三至五年的兒童,在聽到肖邦的名字時都會浮現(xiàn)出那光輝璀璨的藝術人生,以及不絕于耳的鋼琴絕響,不管是肖邦的精英貴族故事,還是他的秘密戀情,都是世界音樂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肖邦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創(chuàng)作中有20 首已經(jīng)確定為其本人創(chuàng)作,而剩下的10首為疑似作品,然而這20 首鋼琴作品幾乎貫穿了肖邦的整個人生,被打上了具有肖邦創(chuàng)作特色的藝術烙印,是以波蘭的藝術特色為靈魂,蘊含著波蘭歷史的欣賞與研究價值。所以本文將結合波蘭的民族藝術特色、波蘭的歷史以及肖邦的生平和經(jīng)歷對肖邦的三首歌曲進行分析,研究其鋼琴伴奏中的藝術特色。
肖邦的鋼琴作曲生涯在年代上可以概括為從1817 年至1849 年的整個階段,以肖邦在巴黎旅居的時間為分水嶺,也就是1830 年,將肖邦的作品分為巴黎時代和華沙時代,在肖邦的華沙時代中,值得注意的是包含肖邦的處女作《g 小調波羅乃茲》以及《波羅乃茲》在內共完成了11 部藝術作品,其作曲風格更偏向于簡潔和明朗,雖然有豐富的情感但形式上并不復雜,這時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肖邦對波蘭的民族主義情感是十分深厚的。在1830年之后,肖邦離開了華沙,在旅途中肖邦聽聞了波蘭起義爆發(fā)并且獲得成功的好消息,心情十分地激動,肖邦甚至一度想要回歸故國,追隨革命好友,共同支持起義,但是當時的那場革命活動由于波蘭起義本身的妥協(xié)性,使得當時的波蘭在內憂外患的影響之下被迫向沙俄投降,宣告起義失敗,這也意味著肖邦從合法公民的身份轉變?yōu)殡y民,肖邦不能再合法地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波蘭,所以這時的肖邦在巴黎時代的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史詩形象、英雄性和悲劇性陡然而生,使肖邦的創(chuàng)作開始走向成熟。而藝術歌曲就是肖邦在這個階段最鮮為人知的樂海遺珠,是將詩歌和音樂按照一定的美學邏輯共同結合而成的一種音樂體裁形式,一般采用馬拉美、海涅、普希金等的藝術詩歌。在歐洲音樂史上可以看出有大量的藝術詩歌作品應用于優(yōu)秀的藝術歌曲,并且流傳至今,甚至在這一體裁進入我國之后也推動了我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
從當時波蘭的歷史資料以及藝術歌詞的一些來源中可以看出,肖邦的藝術歌曲大多是借歌曲的內容來抒發(fā)對人、事、物的一些情感,本文在肖邦的20 首優(yōu)秀藝術歌曲中選擇了三首作為代表作品進行分析,是選擇巴黎時代中肖邦人生的幾個重要時間點所創(chuàng)作的一些歌曲來分析的,首先是在波蘭起義期間肖邦心中激蕩所創(chuàng)作的《戰(zhàn)士》,其次是肖邦在與第二任女友沃津斯卡同居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我可愛的人》,最后是波蘭在數(shù)次革命起義活動宣告失敗之后,肖邦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旋律》,同時《旋律》也是肖邦在創(chuàng)作生涯中所寫的最后一首藝術歌曲。
首先是《戰(zhàn)士》,對于《戰(zhàn)士》這首藝術歌曲的作曲時間在目前為止依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明,一些數(shù)據(jù)研究表明這首歌曲有極大的可能性是在波蘭起義爆發(fā)之前,也就是1830 年的11 月,在起義的準備階段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曲,這首歌的內容和旋律正是體現(xiàn)了在當時個人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共存的歷史氛圍。《戰(zhàn)士》這首歌的最初原創(chuàng)稿件是在肖邦寄給姐姐的信件中發(fā)現(xiàn)的,在信件中也曾寫到,“1831 年6 月21 日,維也納”。從這封信件中可以看出,肖邦即便遠離故土,但是在故土的革命卻時時刻刻都影響著肖邦的心緒,波蘭起義的勝利和失敗同時也都對肖邦的藝術作品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波蘭歷史上可以明確的起義時間是在1830 年至1831 年10 月21 日,所以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在起義行動的革命之初,還是在起義行動成功之后并在相對成功的一段歷史時期之內,在肖邦同時期的作品中也大都抒發(fā)同樣的感情,就是為反抗壓迫和剝削憤懣、無比渴望投入革命事業(yè)的熱情,并且在《戰(zhàn)士》這首歌曲中,肖邦也號召有識之士,希望他們積極參與到起義抗爭之中的愿望。
《我可愛的人》是肖邦在1837 年與第二任女友戀愛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藝術歌曲,在這段時間,是肖邦與其女友父母有著最為密切書信溝通的一個階段,肖邦的女朋友出生在一個波蘭的上層貴族之家,有著秀麗的容貌,會彈鋼琴、會作畫、也懂作曲。1835 年,肖邦偶遇了這位兒時的伙伴,二人互生情愫,并且肖邦在這次會面之后寫下了《降A 大調圓舞曲》,送給了這位兒時玩伴,而肖邦的女朋友也為這首歌曲作名為《離別》。1836 年,二人第二次相會,并且這次二人正式確立了戀愛關系,沃津斯卡親密地稱呼自己為肖邦的小秘書。同年,肖邦向女友求婚,并獲得母親的認可,女友的父親因肖邦的社會地位以及當時肖邦的身體原因而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但因女友和母親的堅持,當時女友一家對肖邦提出了條件,肖邦必須保證睡眠時間,并且一定要按時服藥,從而調整身體狀況。但在當時那個階段,肖邦的社會活動十分頻繁,也正處于需要經(jīng)常交際的階段,這使肖邦的身體大不如以前,甚至一度昏倒在鋼琴上,以至于肖邦沒能通過女友家人的同意,而與女友的婚約也就此作罷,二人也斷絕了聯(lián)系。肖邦在后來寄給女友母親的信件上也曾寫到悲傷。
《旋律》是已經(jīng)證實的肖邦本人筆下所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首藝術歌曲,在1847 年寫出,肖邦經(jīng)歷了波蘭風雨飄搖的一個階段,在肖邦的下半生中,波蘭的起義和革命活動頻發(fā),使得當時的波蘭猶如暴雨中的一艘小船,前仆后繼的巨浪從未停歇,然而這期間的數(shù)次起義活動最終都失敗了,革命好友陸續(xù)被捕,肖邦心情沉痛。在7 月1 日,肖邦獲悉了他最好的朋友維特維茨基的死訊,在同年11 月,肖邦的另一位浪漫主義朋友門德爾松也病故。這兩位朋友的死對肖邦而言是很大的打擊。而且當時祖國的革命活動也牽動著肖邦的心靈,肖邦與女友喬治·桑的關系也逐漸走向冰點,肖邦的人生開始惡化。在表面上肖邦與喬治·桑是因生活理念和志趣不合而導致雙方的關系惡化,但其實是因肖邦想接受出版商參加歐洲巡回演出的邀請,并希冀以此籌集資金,想要幫助那些因革命活動而入獄的朋友們,希望能保釋朋友或者至少可以使朋友們可以在獄中有更好的生活。但是這一切在喬治·桑的眼中看來過于瘋狂,并且喬治·桑是出生于法蘭西上層社會家庭,對于喬治·桑而言,肖邦的這些革命朋友們是無所謂的,肖邦當時的身體情況并不好,肖邦的生命以及當時自己與肖邦的愛情才是更加重要的,這使得他們的戀情在1847 年的夏天宣告決裂。
《戰(zhàn)士》原標題被譯為《戰(zhàn)斗之前》,在這首詩中描繪了一個大戰(zhàn)在即,英勇而自信的戰(zhàn)士告別家人,并與他的戰(zhàn)馬一同踏上了為祖國征戰(zhàn)四方的路途,這首詩的歌詞來自于鄉(xiāng)村歌謠——維特維茨基的一首詩,同時這位波蘭的炮兵詩人也是肖邦在生前最為親密的朋友,維特維茨基曾經(jīng)在波蘭的國民近衛(wèi)軍中任職炮兵。肖邦曾經(jīng)在得知波蘭起義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曾一度想歸國參與戰(zhàn)斗,也正是這位炮兵朋友阻止了肖邦,維特維茨基告訴肖邦,“不要放棄自己的理念和追求,你可以用音樂來為祖國戰(zhàn)斗,為祖國爭取榮譽”。而且在這個階段,這位炮兵朋友也因為身體原因而無法再次上戰(zhàn)場,為祖國征戰(zhàn),他在寫給肖邦的信中提到,“我能設身處地的理解你,在槍林彈雨之中,在生死存亡之際,我和藥粉打著交道,在這時沒有一個波蘭人民可以依然維持平靜,我的朋友我要祝愿你,你不是為了躲避和消沉,是要完善藝術,完善自己,為祖國帶來驕傲和安慰?!彪m然在波蘭文學界中對維特維茨基的作品并不十分認可,但他更受肖邦的喜愛,甚至在肖邦人生的20 首藝術歌曲作品中,有11 首之多都是源于這位炮兵朋友的詩作?!稇?zhàn)士》這首藝術歌曲在風格上整體更加奔放和熱烈,這類明朗風格的藝術作品在肖邦的創(chuàng)作中是比較少見的,但是這首歌曲更加直截了當,是一首6 個8 拍的作品,結合了當時社會背景下戰(zhàn)爭的主題,在每個小節(jié)的強拍和次強拍的運用上都十分的堅定,更加準確,這使音樂作品有了更為強烈的行進動力。但是在音響處理效果上并不十分棱角分明和鏗鏘有力。在強拍還有次強拍的運用之上,肖邦采取了淺而短的鋼琴踏板形式,在力度的使用上逐漸增強,使得踏板也在逐漸的加深加長,這使得整個音樂作品在音色上變得更加飽滿,又保證可以不出現(xiàn)混雜而渾濁的和聲?!稇?zhàn)士》這首藝術歌曲以16 個小節(jié)的引子奠定了整篇藝術作品的情緒基調,在前1 至2 小節(jié)內,肖邦以音程對戰(zhàn)爭中的沖鋒號角進行了模擬,這也是表達了《戰(zhàn)士》的主題。在第二小節(jié)內所使用的五度音程略短于16 分音值,在重拍彈奏裝飾上使用,使得整篇藝術歌曲的風格有了細微的差別,而舞曲風格也開始出現(xiàn)了傾斜。在演奏上,這兩組之間略有區(qū)別,音色和音量一定要有所對比,避免在演奏時觀眾和聽眾因長時間的統(tǒng)一音調而產(chǎn)生審美疲勞。在鋼琴伴奏的踏板使用上要根據(jù)不同的藝術歌曲類型調整其種類和程度,隨著肖邦鋼琴歌曲演繹風格的成熟,其踏板的使用經(jīng)歷非常大的變化,這體現(xiàn)在了演奏技巧的諸多因素之中,如自由速度。在鋼琴伴奏中常說的自由速度主要是對在歌曲中隱藏的音樂事件進行調和,要求細膩,隸屬于肖邦鋼琴作品的獨有特點,受運動旋律的特殊性所支配,同時利用踏板也是肖邦在鋼琴創(chuàng)作中發(fā)掘音色、調和旋律的重要手段之一。肖邦在音樂作品上主要是以鋼琴作為主角所演繹的音樂語言,也是通過鋼琴而進行變化的,這使得《戰(zhàn)士》這篇作品所表現(xiàn)的音響效果有著很強的力度,雖然不像貝多芬那樣雄厚,但是對比之間也十分強烈。在舞臺上一定要考慮音樂的描繪性,避免在演奏時把握不住漸弱與漸慢,使得音樂在聽上去手忙腳亂,更加慌張,使聽眾產(chǎn)生負面心理,在末尾處理上要自然而平滑,鮮明而堅定。
《我可愛的人》根據(jù)肖邦的藝術歌曲風格來進行推斷的話應該是寫在1837 年,是肖邦未與女友斷絕聯(lián)系之前,這首歌的歌詞是一位波蘭愛國詩人密茨凱維奇,也是肖邦的好友,他曾被譽為“飛禽之王”,他對于波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密茨凱維奇曾經(jīng)因為參與波蘭民族解放運動而被沙俄政府流放逮捕,肖邦所使用的《我可愛的人》這一篇詩作也是在密茨凱維奇《愛情十四行詩》中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詞內容繾綣情深。在當時的藝術歌曲歷史上,也曾因為詩歌創(chuàng)作過于優(yōu)秀而同時被多個作曲家共同青睞,《我可愛的人》也是同樣如此,除了在肖邦的作品中有應用之外,還被其他波蘭的作曲家采用,例如《六首歌曲》、《四首浪漫曲》等等。《我可愛的人》這首藝術歌曲是肖邦筆下少有的帶有瑪祖卡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代表作之一,其中速度為中速偏快,介于快慢兩種風格的圓舞曲之中,旋律頂點和重音一般是落在第二排,這使得作品在演奏上有著很強的前行動力和延續(xù)性。這篇歌曲的引子和尾聲也是完全一樣的,都是8 小節(jié)的曲風結構,肖邦將高聲部的歌曲整體旋律作為音樂作品的典型性旋律線進行處理,并且在鍵盤施壓時更加集中指尖力量,這樣可以使作品的音頭不會過于方正,使旋律線條更加淳樸、優(yōu)美。而且由于瑪祖卡在舞曲節(jié)奏上十分的方正,除了要按照普遍的表情、力度、記號等進行處理之外,也要根據(jù)演唱旋律與聲樂風格之間做到漸弱漸強,相互襯托,更多的是要調整手臂的重量來對鋼琴進行施壓,總體的范圍不能過大。隨之而來的加速過程中,演奏者也要注意聲樂與旋律的加速度應該保持一致,二者不能過度分離,幅度也不能過大,避免音樂旋律與音樂風格之間出現(xiàn)相互抗衡的局面。在這首歌音樂旋律比較強的地方,演奏者也需要將踏板按照休止符進行抬起,把聲音完全收盡,隨后的尾聲也可以按照節(jié)拍所標記的逐漸變慢,這樣的處理會使人有余音繞梁的感覺。肖邦的鋼琴作品中大量存在著多聲部、低聲線以及和聲細節(jié),這是鋼琴作品營造出了多層次的織體結構,可以更好的豐富鋼琴伴奏的意境和形象,也就是復調音樂,在肖邦的鋼琴伴奏中,復調音樂出現(xiàn)不多且大部分內容都比較短小,是鑲嵌在主體音樂段落之中的,這也體現(xiàn)了肖邦高超的對位技巧。如在本篇作品的第66 至76 小節(jié)中,肖邦以鋼琴伴奏的獨特技巧完善音樂織體中旋律中的優(yōu)勢性,在旋律的處理上由低音部引入補充聲部支持,并借助鋼琴伴奏在力度、速度以及音色的特點上來反映作品的情感?!段铱蓯鄣娜恕愤@首歌在處理上主要是以伴奏和烘托的原則為主,更講究尾聲與音樂旋律之間的共進退,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之后才能更好地演繹。
德爾菲娜是在旅居巴黎階段肖邦所認識的第一批朋友之一,德爾菲娜是一位波蘭伯爵的夫人,她風姿綽約,也是《旋律》作者——克拉辛斯基的紅顏知己,克拉辛斯基曾經(jīng)與波蘭的密茲坎維奇共同領導了浪漫主義運動,并且他二人與斯沃瓦茨基一同被稱為波蘭三大愛國國家詩人。克拉辛斯基與肖邦一樣,在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國外生活的,克拉辛斯基作為信奉宿命論和神秘主義的波蘭愛國詩人深受但丁的影響,克拉辛斯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更加擅于利用文字來描繪孤獨、仇恨、絕望這些人類生存的極端狀態(tài)。所以在克拉辛斯基的作品中有非常深沉的宗教含義和愛國情感,使得克拉辛斯基的大部分作品都不能用本名發(fā)表,而是利用匿名或者化名來發(fā)表的。《旋律》這首歌是肖邦藝術歌曲的最后一首,在情緒變化與歌曲色彩之上有著更為豐富的處理,但伴奏織體與其他歌曲而言相對更加稀疏,對技能的要求也比較簡單,但這也要求演奏者們一定要對和聲的變化有敏銳的觀察。例如在第二小節(jié)所出現(xiàn)的音符為附點二分音符,在其余部分則使用了二分音符,這也是肖邦創(chuàng)作中的明確和聲變化提示。所以在第二小節(jié)的下行處,演奏者們一定要按照曲譜標記的節(jié)拍進行演奏,放開F 鍵,這樣就可以使整個音樂歌舞的和聲色彩更加的輕快和明確,也可以做節(jié)拍和旋律的漸慢處理,可以有效的為聽眾營造出欲說還休的感覺,在音色上也會變得更加溫和飽滿。而在后兩小節(jié)的音響和色彩的處理上要更加地柔和單薄,必要時也可以用到左踏板,在歌曲的第一部分伴奏的織體比較稀疏,在聲樂旋律開始出現(xiàn)后形成了古形的音樂線條。肖邦在第5小節(jié)處標記了踏板,演奏者們一定要嚴格遵守,在鋼琴伴奏的處理上應模仿管風琴,二者之間具有一樣多層次和渾厚的音響效果,使得整篇藝術風格曲調如悠揚泛音,山谷回聲,既給聽眾一定的鋪墊,又使演奏者盡情發(fā)揮。但這首藝術歌曲在現(xiàn)場演奏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演奏現(xiàn)場的氛圍,在伴奏的處理上要如同中國鋼琴領域所講究的留白一樣,避免過于強烈。
肖邦作為在音樂史上獨具一格的浪漫主義鋼琴家,每一部作品都有著十分明顯的肖邦風格,具有著極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并且時至今日依然被社會各界所推崇。肖邦的藝術歌曲很少出現(xiàn)在舞臺上,其主要原因是作為有悠久歷史的語種,波蘭語十分復雜,而且又因為在當時的歷史原因之下,肖邦的藝術歌曲中大量融入了德語和俄語的語言特點,使得整篇藝術歌曲的學習難度大大增加。而且目前對于肖邦藝術歌曲作品資料十分稀缺,寥寥無幾。但是作為專業(yè)的音樂學者,除卻主流的文化作品之外,冷門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也是一定要接觸的,音樂人們可以以音樂為筆,描繪思想的細枝末節(jié),提升音樂水準。肖邦對于鋼琴伴奏的處理經(jīng)常是給予細節(jié)上的變化,大部分是借助賦予靈感的裝飾使整部藝術歌曲進入一種更加詩意與夢幻的意境,以使鋼琴伴奏的旋律得到發(fā)展,雖很華麗,但并不妨礙其優(yōu)美程度,反而加強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形成了川流不息的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