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陰縣實驗學校初中部 張 立
道德與法治科目的學習內(nèi)容較為寬泛且含義豐富,需要學生能結合日常實踐以及新聞等來有效判斷和討論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內(nèi)容。議題式教學作為當下教學過程中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能有效組織學生針對學習問題、主題或是知識點等結合個人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事物發(fā)展等進行具有開放性、靈活性的探究討論,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進而提高個人的價值魅力。
過去往往由老師作為課堂主導來控制課堂教學的整體流程,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課和教育,整個課堂較為死板不夠活躍,學生能夠自由表達、討論的機會較少,如果學生長期在一個較為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下很容易喪失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不利于他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建立友好且積極的認識和態(tài)度。而議題式教學模式則恰好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自由靈活的學習環(huán)境。
在議題式教學中,學生能夠擁有思考、討論和發(fā)達的空間與機會,從而展示個人的想法和見解,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地思考和分析相關問題并且提高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動力,同時促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建立正確的認識和態(tài)度,從而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zhì)。
議題式教學主要鼓勵學生之間結合生活及教學知識進行探討,將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表達出來。相對于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在議題式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傳達個人的想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討論,有效地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方式更加新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更有課堂的參與感,提高學習的專注度。學生可集中于一個主題或問題,認真思考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注意力,并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優(yōu)點。
與此同時,對教師而言也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要求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對國家、社會、身邊之事的變化能夠具備一定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議題式教學加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也使得學生擁有了自由開口表達想法的機會,而在討論當中同時也考驗著學生的表達能力,往往內(nèi)心的想法通過說,并不一定能完全呈現(xiàn)出個人全面的感受和意思,因此對學生而言,通過提高議題式教學頻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從剛開始所表達的內(nèi)容簡短、直白,不斷提高,成為語言簡練、內(nèi)容深刻且規(guī)范的表述。長此以往,學生在進行議題過程中在陳述個人觀念時更加具有信心和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樂趣和主動性,進而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首先老師要增強議題式教學的意識,對議題式教學提前了解認識并學習,結合教學內(nèi)容,有效地規(guī)劃并設計教學方案以便高效地完成議題教學,保證每次開展議題活動的順利和成功。對此,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相關培訓,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個人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促使教學效果的提升,讓議題式教學方式落實到每一位老師的實際課堂當中去。與此同時,可組織老師之間互相以聽課的方式對各位老師議題式教學情況相互學習,從而總結經(jīng)驗,吸取各位老師之間的優(yōu)點,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教師對議題式教學的重視。
其次,教師要將議題式教學同樣提前介紹給學生,使得學生也能夠對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有所了解,在明白了這種方式的意圖以及主要方式后,再結合老師所布置的議題主題在課下與同學積極準備,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也豐富了學生的課下學業(yè)任務,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在實際議題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所準備的內(nèi)容和觀點,從而促使議題互動更加順利有效地完成。
最后,教師可將議題式教學作為周期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議題式教學成為固定的學習活動,比如每周一次或是每一章節(jié)進行一次,讓議題式教學成為常態(tài)化教學活動,由此加強學生的重視度和參與度,進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對于議題的設計一定要突出思辨性、開放性和系列性,這樣才能確保這一教學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議題主題,這是十分重要的。在堅持思辨性、開放性,以及系列性的基礎上,要給學生提供更多類型的議題主題,讓他們能更有討論的積極性。教師設定討論主題應當從教學大綱、社會看點、國家時事,以及師生生活日常多方面綜合考慮,例如在學習《中國人中國夢》時,老師結合近期我國發(fā)展目標再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發(fā)展制定議題,比如“作為初中生應當如何實現(xiàn)中國夢”“我們應當如何倡導他人有效實現(xiàn)中國夢”“我們對實現(xiàn)中國夢有哪些積極影響”等,通過類似主題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討論、發(fā)表各自的想法,啟發(fā)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及生活的實際情況進行分享和討論,以此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活躍了課堂的氛圍同時,讓學生更加感受到“中國人中國夢”的深刻涵義,以此達到主要的教學目的。無論何種教學方法,如果長期不做改變,也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創(chuàng)新議題主題,這是讓議題式教學能夠長期有效的一個重要方法。
議題式教學可以由全班學生通過舉手發(fā)言來發(fā)表個人的想法,也可以成立多個小組,以討論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兩種方式各有各的利弊,如全班模式下,可以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直接進入主題進行討論,但由于學生之間的性格差異,有的學生不愿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不能有效參與討論當中;而小組模式下學生先通過各個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之后再由各個小組派出代表進行總結發(fā)言,或是僅在小組之間完成整個討論,這種模式下每個成員都能面對面直接發(fā)表個人想法,但是耗用時間較長,且無法使得全體學生之間相互探討。綜合這兩種方式的特點,老師可開展小組之間的辯論活動,要求小組圍繞一個主題成為正反方,讓各小組先進行內(nèi)部的討論總結,最后小組之間進行辯論,以此來更好地聯(lián)系每個小組之間的溝通,從而活躍整個班集體來完成議題互動。比如在《中國人中國夢》這一節(jié)課中,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來談一談中國夢是什么,要如何去實現(xiàn)?作為學生,有什么可以做的?
為了更好增強議題教學效果,老師可設置情境來輔助議題的開展,例如在八年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中,老師可安排學生圍繞生活事例進行情境表演,如讓他們扮演警察、教師、清潔工等不同的角色,陳述自己角色有哪些義務和權利。老師可將這一任務提前布置給學生,學生先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后,再參與情境當中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扮演的角色搜集近期社會或是有關的新聞作為課堂議題過程中的講解案例,通過實際的例子來充分完善個人的觀點和見解,從而使得議題活動更加豐富且深刻,也促使學生養(yǎng)成關注身邊、社會以及國家熱點時事新聞的學習習慣,有利于他們在思想道德與法治方面建立正確認識并且積極主動地深入學習。
總而言之,議題式教學能很好地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教學載體,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個人的親身生活事例和感受來有效地融入到學習討論當中去,有助于學生之間以及與老師之間共同發(fā)表個人的見解,使得整體的學習氛圍更加濃烈且充實,讓學生更有課堂的參與感并體現(xiàn)個人的重要價值和地位,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動力,進一步促使個人學習思想覺悟的提升以及學習水平的提高。